带着仓库养孩子 第58章

作者:三两笙 标签: 穿越重生

  米缸里的粮食也不全是余母跟村里人换来的,初心偶尔也会偷偷往里放一点儿粮食进去,她每次量放得少,所以余母也没有发觉。

  女知青们跟初心以物换物的事情渐渐也传到男知青那边,男知青们跟女知青不太一样,他们跟初心换各种蔬菜、干菜以及鱼干肉干。

  虽然换的人不多,但这些男知青胃口大,频率高,光靠家里那些东西,肯定是不够换的,所以初心也掺和着拿了些随身仓库里出产的各种蔬菜、肉干之类的。

  就这么着,一直到了年边上。

  别人家都得请假上?????供销社买过年的东西,老余家什么都不用买,样样都齐全。

  过了年,就正式迈入了1975年。

  初心虽然没有经历过这个时代,但也听说过,两年后会恢复考高,村子里的这些知青,肯定都会飞回城里。

  这些人都隐形的人脉资源,趁这两年她们还在村子里,多打好关系。

  等将来政策开放后,说不定还能用上。

  接下来的两年,初心也没有太大的动作,一直维持着跟知青们以物换物的事。

  乡亲们发现了这事后,也想学初心跟知青们以物换物,但大部分人都没有初心大方,做的东西也没她的好吃,所以知青们更愿意和初心交换。

  余安安过完三岁生日后不久,高考恢复的消息开始在全国上下蔓延。

  榆树村的知青们更是热泪盈眶,激动的相互拥抱。

  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原主是个没读过什么书的人,所以高考这事跟初心也没有什么关系。

  1977年的冬天,知青们坐上大队里的拖拉机,奔向了决定命运的考场。

  榆树村大队的这几名知青,一直没有放弃学习,有时候还会聚在一起讨论知识。

  正是因为他们这种求知求学的信念,才奠定了他们成功考上大学的基石。

  知青们收拾东西准备回城的时候,乡亲们都自发相送。

  老一批的知青,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数十年,年轻一些也跟着乡亲们相处了两三年时光。

  回城的心是激动的,但同样也是不舍的。

  初心早早准备好了路上吃的干粮,给每人都送了一份。

  知青们跟初心都比较熟悉了,临走前,都给余安安留了一份礼物。

  这一走,就是天南海北各奔东西。

  高考恢复以后,时间好像过的特别快,随着首个实行联产承包制的成功,渐渐地这股春风又吹向了全国各地的村庄大队里。

  1981年,泉山公社下的各个大队也开始了分地政策。

  老余一家承包了十五亩田地,除了五亩水田外,剩下十亩都是沙地。

  都知道沙地结不出粮食,所以每亩地需要交的粮食也很少。

  但乡下人承包田地,不就是为了粮食?

  乡亲们都劝老余夫妻想清楚,辛苦一年,要是地里什么都不结,白费一年功夫不说,下一年的口粮又从哪儿来呢。

  老余夫妻心里也有点打鼓,但谁让这是他们儿媳妇的主意,就算不理解,却也还是把沙地给承包了下来。

  第 48 章

  虽然初心跟着大队里集体劳动也学了一些种地的经验, 但比起老庄稼把式来说,还是不够看。

  余父和余母也都是上了五十岁的人了。

  要是像村里其他人一样承包旱地,每年种麦子、棉花、油菜, 累不说也挣不到几个钱。

  许多乡下的老人家为什么上了年纪身体上就各种疼痛, 就是以前干活太辛苦,遗留下来的病症。

  初心还指望二老多活二三十年, 也能多两个人疼爱安安。

  女儿余安安今年七岁了, 原本是想去年就送到镇上小学去念书。

  可从榆树村到镇上要走半个小时的山路,余家二老认为孙女太小,起早摸黑走山路不安全, 就说晚一年再去。

  初心倒觉得还好,村子里有许多孩子都在镇上念书, 来回都有个伴儿。

  可老人家总是更溺爱孩子一些, 觉得那些孩子比安安都大, 怕不带她玩, 干脆等隔壁吴婶子家的大孙女一起。

  吴婶子家吴月娟比安安小一岁, 俩人从小一起玩到大, 要是能做伴儿一起上学,也能让人放心一些。

  分完地, 榆树村的老老少少就开始忙碌起春种的事情了。

  五亩的水田全部种上早稻,剩下的沙地则先翻过一遍, 用发酵肥先肥一遍地。

  春天能种的粮食挺多的,像花生、红薯都是比较适合在沙土地种植。

  红薯的秧苗是从随身仓库里选的板栗薯品种,切成块后,放在湿热的地方育苗发秧, 等出了秧苗后才能种到沙地里去。

  初心没打算把十亩沙地全都拿来种植板栗薯, 红薯的亩产量本就高, 种个四五亩就够了。

  剩下的沙地,初心打算种两亩早熟西瓜,两亩花生,剩下一亩就种点儿蔬菜。

  余母知道后,想说蔬菜不用种,家里自留地种的那些就够吃了。

  初心解释说,“现在集市开放了,没以前那么严格,蔬菜各家都不缺,但大集开得早,咱们可以去集上摆个摊子,卖吃食,多少挣点,反正都是自家出产的,也不费多少钱。”

  种庄稼都得有耐心,别想着一两个月就能看到东西。

  榆树村靠着大山,山前山后都有大队。

  原先是每个月月末那天大集,自从今年联产承包开始以后,加上政策放宽松了,就变成了一个月两次大集了。

  大集的地点离榆树村也不远,就隔着一座山,走山路十几分钟就到了。

  忙完春种的事情后,初心跟余母带着安安去了一趟大集,拿自家产的东西,换了些竹筐、竹篮、陶壶之类的家用品。

  安安从小被三个人宠着,却没有养的十分娇纵,让她干活也干,就是忒爱撒娇,整个一甜果。

  五月份地里的西瓜就已经有成年□□头大小了,再养一个月,差不多就能成熟了。

  迈过西瓜地,初心打算去看看花生和红薯的生长情况,也就没喊安安。

  等她转了一圈,拔了些杂草,发现安安还蹲在西瓜地里。

  “安安,回去吃饭了,你奶奶今天说给你炖鸡蛋吃。”

  安安哎了声,有些不舍的从西瓜地里出来。

  “妈,我看有两个西瓜有我脑袋这么大了,应该熟了吧。”

  安安边说边用两个手笔画自己的脑袋,满心眼都惦记着西瓜。

  初心笑着说,“还没熟呢,最早也得到下月初,不过家里自留地的香瓜应该快熟了,回去问问你奶奶,让她给你摘两个熟的吃。”

  母女俩一前一后从小路上回到家,余母已经做好了饭菜,余父在院子里修理农具。

  安安进门先喊人,然后过去余父身边蹲下,拿了个小树枝,帮余父清理农具上的泥巴。

  余父笑得一脸慈祥,眼角的褶子堆了三层,“爷爷马上就弄完了,安安先去吃饭,刚才月娟来喊你出去玩,我告诉她你去地里了。”

  安安听了,扔下树枝,跑到院墙边上,冲隔壁喊了吴月娟的名字。

  没一会儿功夫,她的小伙伴吴月娟就从屋里出来了,手里还端着一碗饭。

  俩人隔着院墙,商量着下午去哪儿玩,有哪些小伙伴。

  直到余母摆好饭,出来喊安安吃饭,安安才回堂屋。

  现在这个时节,自留地里的蔬菜都慢慢开始成熟,新鲜不说,也没打过农药,都是纯天然的,除了虫子眼多了些,没其他毛病。

  吃完饭安安就跑了,跟隔壁吴月娟手牵手过去老榆树下跟小伙伴汇合去了。

  五月过了端午,又下了几场雨,就迎来了有些闷热的六月。

  安安心心念念都是地里的西瓜,雨停后就天天跟着初心下地,去看她一个月前就看中的西瓜。

  那两个西瓜已经从安安的脑袋大小,变成了成人肩膀那么长的大西瓜。

  安安连忙叫初心过来看,“妈,西瓜熟了,咱们把它摘回家吃了吧。”

  初心看到安安眼巴巴看着她,一脸的馋像,就过去看了眼。

  西瓜长得挺好,纹路清晰,藤蔓结识,轻轻拍了拍,传出有些闷闷的声响。

  安安在一旁不停问,“熟了吗,应该熟了吧,要不咱们抱回去切开看看,肯定熟了。”

  熟应该是熟了,但甜度肯定还没到最好的时候。

  “这个过两天再摘,让它多晒几天太阳。”

  初心在瓜地里找了一番,挑了两三个成熟度比较好的瓜,放进篮子里。

  回到家,安安就抱了一个西瓜放在井水里浸着,初心给邻居吴婶子家送了一个,过会儿吴婶子就还了一碗糍粑。

  六月上旬没怎么下雨,日照充足,加上沙地比旱地更吸热,所以地里的西瓜也格外的甜。

  十五是赶大集的日子,初心提前两天就准备好了东西。

  地里的西瓜熟了不少,初心摘了几十个,放在床底下堆着。

  沙地种的土豆也差不多成熟,趁赶集前,跟余父和余母俩人把土豆都收回家。

  初心打算在大集上卖土豆饼和西瓜,为了能把所有东西都带上,余父特地去队长家借了台板车。

  到了大集这天,天没亮一家就起来了。

  安安也是惦记着要去逛大集,所以也醒得早,一点儿没有平时赖床的样子。

  一家人也没来得及吃,吃喝了两口水。

  所有的东西都在板车上放着,包括安安,推车的事情归余父。

  初心和余母各挎着一个篮子,里面装了一些家里吃不完的蔬菜,到时候跟其他人换一些其他东西。

  村里一同去赶集的人不少,大多都带着孩子。

  毕竟乡下娱乐少,睁眼就是天,一年到头都在一个地方。

  对于小孩子来说,赶大集就跟逛县城?????差不多。

  估计是起得太早,一开始安安还坐在板车上四处张望,慢慢的就躺在板车上睡着了。

  榆树村的队伍来到大集上的时候,其他人也才刚来,各人找合适的位置,然后开始摆上自家的东西。

  余父去山边上找了几块大石头,搬过来搭了一个简单的土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