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父母图鉴 第81章

作者:一倾山水 标签: 穿越重生

  顾细:“哈哈哈。”

  陶尺看到顾细笑弯了腰,而老板在一旁,宠溺地看着老板娘,眼神似沁了蜜糖。

  哎呀,他突然好饱啊。

  顾细笑够了,微笑道:“所以,不要有刻板印象哦,女人也可以做大厨,说不定还比男人做得更好。”

  陶尺脸一红,“不好意思。”

  “没事。”顾细笑笑,“大家都这样,我都习惯了。”

  陶尺真的从顾细身上学到很多,认真道:“我以后不会了。”

  因这段对话,两人的关系反而比刚才更加亲近。

  陶尺直观地感受到顾细对他的接纳。他也是,更加走近了这位特别的老板娘的内心。

  “可惜了,今天没有看到您包艾糍的过程,您每天大概什么时候做?我能不能了解一下,早点过来拍几张照片呢?”

  “那你今天下午留下吧,今天周五,孩子回来,点名要吃艾糍,我们得做一些给他们,你放心,和卖的都是一样的。”顾细昨晚就收到杜浩给她发的短信了。

  顾客证实道:“‘对啊,老板娘他们每天吃的餐点和我们吃的都是一样的。’”

  顾细理所当然道:“那是,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吃,怎么能卖给你们呢?”

  陶尺都想给顾细鼓掌了,这才是做餐饮的榜样。

  他便留了下来,第一次认认真真地看了两个多小时的《闪亮新女声》,以前他都是断断续续地看。

  不过,之后,他相当庆幸自己留了下来。

  他竟然看到了宁氏集团总裁宁关山走进了这家店!还和老板娘说话的语气十分熟稔!

  陶尺:老板娘这可怕的顾客人脉!

  宁关山察觉到陌生的视线,用眼神询问顾细。

  顾细语气友善:“这是晚报记者,姓陶,过来采访一下艾糍的事。”

  “哦,”宁关山一周至少来一次,当然知道艾糍,“顾姐的手艺已经要上报纸了,厉害!”不愧是他姐姐!

  他主动走到陶尺面前,伸出手:“你好。”

  陶尺受宠若惊,两眼放光:“你好。”

  他以前在经济版面实习过,不过没有机会采访到这种巨鳄,只听带他的老师说过,宁总很低调,很少不接受采访,上一次采访还是在几年前。

  没想到他今天有幸见到了真人。

  “您也是因为艾糍慕名而来的吗?”

  宁关山摇头,语气颇有点自豪:“比这儿更早,我因为员工偶然知道了这家店,经常会来这家店吃,这里的菜有家的味道。”他别有深意道。

  陶尺兴奋追问,“宁总,既然您常来吃,您能推荐几道菜吗?”今天绝对是他的幸运日,素材好,采访对象配合,还能撞见这种重量级嘉宾。

  宁关山问:“小笼包早上吃过了吗?”

  陶尺点头:“吃过了!确实好吃。”皮又软有韧,馅料多汁鲜嫩,他做记者没多久,但美食绝对没少吃,他吃过的小笼包中,这绝对能排上前三,最重要的是,价格实惠,物超所值!

  “卤肉面也好吃,不过不是每天都有,得看老板娘当天的心情,炸小鱼也是,还有红烧乳鸽,你尝过了吗?”

  陶尺遗憾摇头。

  宁关山炫耀道:“我都尝过了,你可以多来几次,对了,还有早上的烧麦也特别符合我的胃口。”

  这个陶尺也吃了,他狂点头,的确,烧麦也很美味。最主要是当时老顾客比较多,他都是按照别人桌上的菜去点的,没踩雷。

  陶尺下定决心,以后一定再来。

  交谈过后,宁关山安安静静吃馄饨面,他反而在记者面前和顾细刻意保持了点距离,他猜顾细并不想让别人知道她和他的联系。本来打算在这儿等到顾昭回来,他改变了主意,还是邓记者走了再来吧。

  陶尺和宁关山拍了张合影,又顺利拍完了做艾糍的照片,美滋滋地揣着几个艾糍,心满意足走了。

  晚上,宁关山再次来到餐馆。

  电视上终于不再是《闪亮新女声》,而是娱乐节目,但也是关于《娱乐新女声》的报道。

  顾细看得津津有味,宁关山看到,心思一动,“咱们要不要也赞助一下,在上面打个广告?”

  蹭热度啊?顾细思索。

  “不是快递公司,而是被拐儿童的信息,这样的渠道可以让大家知道。”宁关山解释。

  顾细恍然,“行,我和朋友说一下,她和电视台那边熟。”

  宁关山诧异,

  “我是喜欢这个节目,但也是为了支持朋友。”顾细笑道。

  她打电话给章檀,章檀和电视台那边如今正是如胶似漆的时候,她把这事一说,章檀那边想都没想,就道:“我觉得可以,有钱拿,还是公益性性质的广告,何乐而不为?”

  果然,结果正如章檀所说,电视台那边很快给了肯定的答复。

  宁关山道:““那我让工作人员联系对方。”

  顾细对宁关山的工作能力很放心,所以直接等电视效果。

  第二天,宁关山打电话来说,周日就能看到了。

  不过,顾细先看到的不是电视节目,而是报纸。

  周日一大早,杜浩和顾昭两人拿了张报纸跑进店里嚷嚷。

  “‘妈,餐馆的采访出来了。”

  “顾姨,你说得太好了!”

第35章 欢迎回家(35)

  顾昭和杜浩周五放学到餐馆, 一边吃艾糍,一边听刚子说她被采访的事。

  两个孩子吃得津津有味,听得津津有味, 还问她什么时候能看到这个采访。

  顾细当时卡壳了,陶记者没跟他说, 她也忘了问,主要是习惯使然。上辈子她在娱乐圈,日常接受的采访太多了,如果每个采访都问什么时候播出, 她估计都要记不过来,所以下意识忘记。

  她只能禅意地和两个孩子说,“该看到的时候就会看到。”

  并且还顺便和孩子科普了一下报社登稿的流程,“有的报道会很快敲定, 但有些报道会因为一些突发事件进行调整,所以, 不到最后刊印的那一刻, 谁都无法百分百保证。我们作为读者,也只能等着。”

  两个孩子听完, 觉得很有道理, 没再催,还感兴趣地问, 如果有机会, 能不能问一下严荷这个专业人士报道刊登报纸具体的流程。

  顾细当然答应了,前提是严荷有空,并且愿意说。

  他们理解点头。

  没想到, 陶记者的动作这么快。

  杜浩清了清嗓子, 用播音腔念出报纸上面的话:“我踏进细心餐馆, 闻到一股艾香,当然还有其他的谷物香味。每一个买到艾糍的食客,脸上都带着笑。我买到后,也笑着坐到了里面,旁边的几位食客见我拍照,好奇询问,得知我是记者后,他们迫不及待和我分享这家小餐馆的种种,显然是熟客。”

  “我听着他们的故事,又听着几步外老板老板娘和过来买早餐的人熟稔地打招呼,我尝过各种滋味,酸,甜,苦,辣,咸,大部分餐馆的菜肴都囊括了这些味道,但有一种味道,却不是每一家店都有,那就是人情味。”

  “我很幸运,找到的这家小店,有人情味。”

  “哇!”杜浩发出夸张的感叹,然后搓搓胳膊,“我语文作文差是有原因的!”

  “哈哈哈!”

  杜浩这话把店里的人都逗笑了。

  “小老板,我给你钱,帮我去买一份回来,我也想看看。”说话的人正是和陶记者交谈过的大爷。

  顾昭直接把手里那份报纸递给大爷:“爷爷,您直接看我们的,光买一份怎么够,我们待会还要去买。”刚才他们看到报纸太兴奋了,只买了一份就兴冲冲跑回来。

  “就是,不够!我请大家看!”杜浩豪气道。

  “走!”他像是大佬出街,抬头挺胸,大摇大摆,不过身后没有一众小弟,只有唯一的一个兄弟,“哥给大家买回来!”

  “浩子啊,你这是暗戳戳给自己升辈分呢。”邓刚拆穿他的小心思。

  无时无刻都想当大哥的杜浩嘿嘿一笑,拉着无奈的顾昭一溜烟跑了。

  顾细摇头失笑,由他们去。这样的机会也不多,他们喜欢,就让他们买吧。

  没过一会儿,细心餐馆的食客人手一份报纸。

  大爷带着老花镜,看着看着,突然一拍大腿,语气炫耀:“哎哟,我也上报纸了!”

  旁边几个熟悉的食客围过来,“哪儿呢?”

  “这儿呀,”大爷清清嗓子,念出上面的文字,“有位大爷说,他有时甚至一日三餐都在小店解决,因为这里的菜有家的味道。”

  一念完,他大声道:“这句话就是我说的。”他忍不住大笑起来:“哈哈哈哈,没想到有朝一日,我也能上报纸!”

  那日在的食客纷纷更加仔细研读报道,生怕漏了自己的存在。

  杜浩和顾昭坐在收银台后,和顾细一起看。

  杜浩指着上面一句话,道,“顾姨,你真的太酷了。”

  “大厨也可以是女人,不一定是男人。”他一拍大腿,“妙啊,我都能想象出你当时说这话的神态!不行,我要用红笔把这句话标出来。对啊,我要像学习优秀作文那样,把好词好句标出来,然后贴在店里的墙上!”

  杜浩的主意一个接一个冒出来,顾昭听完,十分同意杜浩的想法。这么优秀的报道就应该广而告之,让更多的人看到。

  特别是,这个采访还是他妈妈的。

  顾细干脆让他们玩个够,喜欢贴就贴吧,她都贴海报了,总不能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让孩子也贴一贴他们喜欢的东西吧。

  “去吧,去那边贴,让我静静地欣赏一下我的采访。”顾细打发走两个孩子,身边终于安静了下来,专注地看阅读陶记者的文字。

  “我们相谈甚欢,老板娘是个很有想法的女士,她说起艾糍,说起传统糕点和文化时,眼神无比虔诚。”

  “我欣赏、敬佩她对待餐饮认真的态度,凡是入顾客之口前,餐馆的员工必须先吃,她是这样说的,如果自己都不敢吃,怎么能卖给别人?”

  “带着这样的真诚做出来的食物,我打五星,满分,因为从性价比上来说,不是物有所值,而是物超所值。”

  “我遇到了一位著名集团的总裁,鉴于他的身份,也由于他本人的意愿,我不方便公开他的姓名,如果你们经常去这家店,应该能遇到他。这位老总和我推荐了他喜欢的菜肴,可惜的是,这几样我都没尝到,因为这要看老板娘做不做。我想,这是一个美丽且勾人的悬念,让我一直忍不住想要再去。”

  晚报美食专栏的风格还挺抒情文艺,不过也可以理解,要是美食专栏的文风像民生新闻那样板正,估计很难让读者代入,特别是美食还需要调动视觉和嗅觉,偏偏这两样东西通过报纸很难传达准确,所以有感情的文字描述显得尤为重要。

  陶记者的笔触很温暖,顾细看完后,还挺满意。他既描写了艾糍,又写了其他食物,通篇都在尽量还原场景,偶尔加上记者的主观判断,但没有刻意煽情,她喜欢这种淡淡的情感流淌。

  当然,《闪亮新女声》也被陶记者写了上去。

  “店里的装饰很少,不过特别有趣。老板娘有一个读高中的孩子,可是岁月在她的心里没有留下痕迹,她很潮,特别喜欢看一档时下人气不错的电视节目,叫《闪亮新女声》,墙上还贴了这个节目的海报。老板娘大方地给出'赏金',哪位员工能猜中冠军,就能获得她的红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