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假太子要当真女帝 第142章

作者:黄柏山人 标签: 穿越重生

  何昌逸本来只是随口那么一说,并没有真与太子比相貌的想法,但是此刻看到这几人的反应,尤其是他妻子都不给面子,这心中就难免有些不服气了。

  “我承认,太子殿下的相貌确实比我更出色一些,可我们毕竟是堂兄弟,这差距也没大到不堪相提并论的地步吧。”

  孟青竹十分坦诚地回道,“夫君可能对天人之姿存在什么误解,单论五官相貌,你与太子尚能勉强相提并论,可你们二人看起来,确实存在不小的差距。”

  自幼在凌山书院长大,再加上她爹的身份,孟青竹见过的青年才俊,可谓是不计其数,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才貌俱佳,盛名在外之士。

  听到妻子的大实话,再想想自己曾见过的太子,何昌逸也不得不承认,虽然他与太子在五官长相上甚至存在些许相似的地方,但论风姿气度,他确实多有不及。

  “好吧,我也承认,事实确实如此,你们要不要也去试试?这头发一剪,感觉轻松了许多。”

  去定海水师大营两次,对于水师将士剪头发的事,何昌逸当然不陌生,知道他们是因海上生活不便而剪发。

  只是在此之前,他从没想过别人能剪,自己也能剪的事,直到宫里传出皇上与皇后亲自为太子剪发的消息后,他才意识到这点,所以他也在第一时间就把自己的头发给剪了。

  刚下值回来的左书意道,“我也要剪,不过听说这剪法与留长短,都可以有讲究,我要先看看别人都是怎么剪的后,再选个合适的剪法。”

  他对自己的长相很有自知之明,虽然也还不错,但是与他表哥的长相差距有点大,没办法做到不管剪成什么样,对仪容的影响都不大。

  “我也打算剪,不过可能会比相公的头发要留长些,素月姐呢?”

  想到自己的经历,沈素月甚至有种迫不及待地想要剪掉这一头长发的冲动,若非博安女学的及时出现,她现在肯定早已绞了头发去当姑子。

  而她的那位生身之父,肯定会对这种无端剪发之举深恶痛绝,将此视为大不孝之举,可她现在已经丝毫不在乎,对于昔日的家庭,她唯一有所眷念的只有她母亲。

  “我肯定也要剪,圣意是鼓励民间百姓剪发,这百姓肯定不分男女,我们女子当然不能落于人后。”

  虽然知道剪了头发后,不能再戴那些精致漂亮的首饰,两人也毫不犹豫。

  何昌逸在当天晚上就将剪发一事写成信,与他和妻子抄录的两本书放在一起,寄给文山府的沈卓。

  他们夫妻的外放安排已经确定,也在首批通过国子监培训与考核的官员之列,外放在距离京城不远不近的河远府,何昌逸任六品通判,孟青竹是从七品的经历。

  夫妻二人刚入仕三年,就已双双晋了两级,两人都知道这里面既有外放升官阶的原因,也有上面的提拔照顾之意。

  所以纵然赴任时间尚充足,夫妻二人也没打算在京中多逗留,而是打算提前去河远府了解一下那边的环境情况。

  而且他们已经说服孟大儒夫妻随他们同行,两位老人年迈,也不宜赶路,倒不如提前出发,在路上走慢些。

第一百七十八章

  收到何昌逸的信时, 沈卓刚从种植草莓的那些农户家地里巡视回来,在伍少杰等司农官员的帮助与努力下,文山府的农户种植的草莓生长情况极佳,现已成功进入花期。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非常关键, 能否顺利挂果并成熟, 收获品相漂亮的草莓, 就在此一举,不仅沈卓这个种植项目发起人特别重视,文山府上下的官吏与百姓们也都一直在关注。

  大家都很希望文山府能成功种出文山草莓, 这可是目前只有宫里,与皇家农庄中才有稀罕水果, 若能在文山种植成功, 不仅能为文府的百姓与衙门增收,也是他们这些人的政绩。

  即便最大的功劳肯定在沈卓与司农官们身上,可是他们也都能跟着喝口汤,以朝廷现行的赏罚制度, 这口汤绝对是真材实料的那种。

  “大人, 是何大人寄来的信和包裹,这包裹里面装得好像是书?”

  接过曹良平递过来的信与包裹, 沈卓笑着道。

  “算起来,这次有一个多月没有收到昌逸兄的信了吧?”

  身为文山府的通判,沈卓的工作很繁忙,总觉得时间不够用, 时间也仿佛过得特别快,所以他才对自己的印象有些不大确定。

  曹良平十分肯定地回道, “是的, 已经有一个月零七天了, 比以往间隔的时间都长。”

  长到让他在私下里忍不住嘀咕,是不是二位大人之间生了嫌隙,才会疏远,毕竟两人此前一直保持一个月两三封信的通信频率。

  沈卓拆信的同时,顺口回了句,“昌逸兄即将赴外任,按照朝廷的新规,需要进行为期至少一个月的封闭培训,看来昌逸兄这是顺利通过考核了啊。”

  顺利通过考核了,才能在培训结束后,尽快给他写信。

  原以为信中写的主要内容,可能是对方在国子监的培训内容与感悟,但是看到信后,沈卓才发现自己想错了。

  国子监培训的内容,除了体力劳动部分,剩下的,人家都已经直接给寄过来了,就那两本书手抄书中的内容。

  何昌逸在信中大书特书的事,是皇上与皇后在朝堂上当为太子剪头发的事,不吝言辞的仔细描述当时的场景,很容易让不知道的人误以为他就在现场。

  而事实上,对方也就是听了些坊间传闻而已,看得沈卓忍不住失笑。

  不过他也不难从中看出何昌逸对此事的推崇,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对方也在听说消息后,第一时间就将自己的头发给剪了。

  除此之外,信中还提到杜乐贤离任临海知府,直接官升两级,被任命为水师献给朝廷的安宁岛道台一事。

  无论是水师,还是那远在外海的安宁岛,都是沈卓在自己的梦中从不曾出现的存在,所以他对那些都不了解。

  但他知道,那位从组建水师起,就已表现出他的高瞻远瞩。

  从他送瑞王等人出海,并在海外岛国开创一番基业的胸襟上,能够看出那位原本对海外那些岛国没有野心。

  可是现在大安却直接多了一座岛,而且朝廷还派出大批官吏与工匠,并迁民过去建设那座岛,应当代表着那位对海外的布局计划,已经有所变化。

  不过沈卓随后就将这些下意识的分析放到一边,那些都是不仅关系到大安接下来的发展,还关系到大安未来的大计。

  他现在只是一个六品小官,离那些差距太大,心中有个概念就好,多想无益。

  看完信中内容后,沈卓才打开包裹,取出里面摆放着的两本书,只看到两本书封面上的字,他就能一眼认出两本书一本出自何昌逸,一本是由孟青竹所抄写。

  心中不由得有些感慨,若是在从前,女子的手稿断没有就这么被送人的操作,可是现在,不管是送的人,还是收的人,好像都不觉得此举有何不妥。

  曾经让人时时忌讳的男女大防,仿佛在不经意间,就已变得威力大减。

  这次的剪发事件也是如此,过去与孝行直接相关联的留发之举,因皇上一家三口的操作,瞬间失去过去在百姓心中的重要意义。

  这些看似都有其出现原因与背景的改变,却让沈卓从中隐约看出一些深意,总觉得这一切仿佛都是在为更大的改变做铺垫。

  不过随着沈卓翻开书,这些想法再次被他抛之脑后,全神贯注地投入书中内容上。

  等到曹良平将饭菜端过来时,看到的正是坐在桌前连坐姿都没换一下得沈卓。

  “大人,小的已将饭菜摆好了,该吃饭了……大人?”

  被对方提高的声音叫回神后,沈卓下意识抬手揉了下额头,只是眼睛仍跟粘在书上似的,随口回答道。

  “先放在那里吧,我稍后就过来吃。”

  曹良平却道,“这可不行,沈爷爷和沈奶奶都嘱咐过我,一定要盯着您按时吃饭,小的可不能辜负二老的重托。”

  沈卓闻言,无奈地笑着摇摇头,只得不舍地将书放下。

  “跟我回去两趟,你就变得只听我爷奶的话,不再听我的了?”

  因曹良平已经没了亲近的家人,所以沈卓每次回京过节,都会带上他一起,他与沈家人都已处得十分熟悉且和睦。

  曹良平理直气壮地回道,“若是公务,我当然会听大人的吩咐,但是在日常饮食起居方面的私事,我肯定要听长辈们的嘱咐。”

  说完,他又一边为沈卓盛饭,一边好奇地问道。

  “何大人给大人寄来的是什么书?竟能让大人看得如此痴迷?”

  沈卓也没有瞒对方,“是思想品德教育和官员行为守则。”

  听到这话,端起碗正准备吃饭的曹良平脸色瞬间大变。

  “何大人这是何意?竟然给大人寄这种书,大人的人品与官望,在我们文山府上下可是有口皆碑!”

  听到他这愤愤不平的话,沈卓正在夹菜的手不禁一顿,有些意外的赶紧解释道。

  “你误会了,昌逸兄寄这么两本书过来,绝对是出于好意,不存在什么其它意思,那正是他们在国子监接受培训时用的书,他们夫妻二人有心,才会特意为我抄录一份,我心中十分感激,也从书中受益颇深。”

  知道自己闹了个乌龙,曹良平有些羞窘。

  “对不起,大人,是小的无知,还自以为是,才会误会了何大人,下次见了何大人,小的一定会当面向他道歉。”

  沈卓点头道,“这次就算了,下不为例,再不可如此鲁莽,道歉的机会马上就有,何大人夫妻二人将要去河远府赴任,想来不出五天,他们应当就要途经我们这里。”

  曹良平赶紧点头应下,他是因在早年曾听人说什么读书人讲究点到即止,认为朋友缺什么,却又不方便直言规劝时,就用送书的方式劝诫对方的做法。

  何昌逸送的两本书的书名如此直白,他才会在第一时间生出不平之意,毕竟作为沈卓的随从,他对沈卓在任上的表现最为了解的同时,也对其品行与能力都极其尊崇。

  接到胡庆元申请要回京述职的奏折,何殊本有些意外。

  但是看到对方在话里话外拿自家夷北军与水师做比较,表示他们这趟回京,也将带回大批草原特产时,她就能领会到对方此行所图了,有些无语地将这份奏折递给正宁帝。

  正宁帝看完奏折后,毫无所觉地一心为大女儿一家将要回京,他不久后就能与大女儿团聚,还能看到外孙、外孙女们的消息感到高兴。

  “你大姐一家这次去边关,已经有三四年没回来过了,既然胡庆元说蛮族那边的事情已经安排妥当,边境安宁,也是时候该召他们回京住段时间了。”

  蛮族联军去年不战而败,蛮族几大王庭都被夷北军的千里突袭计划给攻破,现在接掌蛮族各部落的新汗王,都是亲近大安,与大安联系颇深的蛮族首领。

  这些人充分享受到与大安互市的好处,又因大安虽俘虏了他们蛮族的许多人,却没有赶尽杀绝,还以卖及借贷的方式,给他们提供大批粮食,帮助他们渡过去年的难关一事,对大安感恩戴德。

  同时也因此而对大安生出真正的信任,毕竟大安若有害他们之心,只需在获得绝对的胜利后,对他们蛮族人坐视不理,就有大批的蛮族会因食物严重匮乏而死去。

  这种信任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大批的蛮族选择大量出售从前禁售的宝马,学着草原外围的那些部落,开始多喂牛羊、少养马。

  在草原今年将要面临蝗灾,大安及时派出数以十万计的鸡鸭鹅帮他们消灭蝗灾后,这种信任更加达到顶点。

  因为草原上的人,都十分清楚蝗灾的巨大破坏力,在此之前,他们一直认为那是因为得罪了天上的神佛,才会被降下蝗灾这种可怕的大灾难。

  可是大安却有办法帮助他们消灭蝗灾的事,让他们在感激大安的同时,还对大安生出许多敬畏。

  在这种情况下,合城的边境现在的确很安宁,身为夷北军的大将军,确实可以给胡庆元放个假,允他带着家人回京住段时间。

  “让他们回来简单,问题在于他们这趟回来的目标,有些难办。”

  正宁帝有些不解地看着她,“你大姐他们能有什么目标?不就是几年没回京吗?想与我们团聚吗?”

  “父皇就没想过,大姐夫一个守边关的大将军,总拿自家和水师对比的做法,是否存在什么深意?”

  正宁帝没想过,哪怕何殊已经提醒到这个份,见其仍然是毫无所觉,何殊只好直接点出人家的重点。

  “他们肯定听说了咱们赏水师八辆自行车的事情,才会这般拉踩水师,强调水师的战场在海上,他们在陆地上。”

  在海上,自行车派上用场机会少,相较之下,陆地上的当然更需要自行车。

  就差没有直接明说,朝廷不能厚此薄彼,他们夷北军的功劳不在水师之下,不能人有他们无。

  正宁帝对此表示难以相信,“就你大姐夫那性格,还能有这种心眼?”

  “大姐夫没有,可不代表他身边的人没有。”

  正宁帝想想也是,随即有些懊恼。

  “唉,早知道会这样,该少给水师几辆,他们也真是的,财不外露,他们可倒好,这才多少天啊,消息都已经被传到夷北军去了,还不知道他们回去的路上有多张扬呢。”

  “父皇倒也不用担忧,儿臣对此已有准备,只是粥少僧多,就怕应付完大姐夫,还有二姐夫,还有其他驻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