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假太子要当真女帝 第146章

作者:黄柏山人 标签: 穿越重生

  即便如此,沈继川仍觉有些难以置信,他孙儿今年才十八岁,怎就这么快的当知府了呢?

  看到老伴那充满质疑与费解的模样,沈老太太有些不悦。

  “就不许我们卓儿特别聪明厉害,运气特别好,特别受贵人的喜爱?”

  沈继川郁闷的回道,“事情没你想得那么简单,当今陛下英明睿智、任人唯贤,谁不钦佩?此前我们何曾听说谁有我们卓儿这样的升迁速度?”

  重点是他孙儿年仅十八,有道是嘴上无毛、办事不牢,任谁都难以相信以他孙儿的年龄与资历经验,能担得起知府重任。

  “爷爷,您不用担心,孙儿在门下省任职时,没少在御前走动,陛下与太子对孙儿的能力,还是有所了解的,既然陛下与太子相信孙儿有这个能力,孙儿就一定不会让他们二位失望。”

  出宫后,头脑彻底冷静下后,沈卓才隐约感觉到,太子对他的能力,仿佛存在某种特殊的信任,再结合他自身的特殊经历,他的心中其实有所猜测。

  第一个猜测,是否是因二人年少时的相逢,所结交下的那段情谊,但他觉得,这个可能比较小,因为他能确定太子虽然重情义,却不是个公私不分的人。

  第二个猜测,就是太子是不是也有特殊经历,知道他在梦中经历的那些,可是这个猜测也有些站不住脚。

  对方若知道‘他’彻底终结大安何氏王朝,开辟新王朝的那些事,正常反应是会感受到威胁,想要彻底清除掉他这个威胁,不可能还能这么心无芥蒂的提拔与重用他才对。

  而眼下的事实,就是他在这辈子经验与能力都不足的情况下,因为有梦中那些感同身受的经历加持,确实有信心可以承担得起治理一府的重任。

  哪怕明知他将赴任的府城情况复杂,肩上任务重、责任大,沈卓也有信心。

  因为不管是与民休养生息、鼓励农耕,还是安抚民心、笼络民心,乃至教化百姓,他都可以应付得了,因为‘他’的经验丰富。

第一百八十四章

  何殊不知道沈卓对自己的被破格提拔重用的事, 已在心中有所猜测,而且其中的一个猜测已经接近真相。

  她确实是因在‘梦’中见到沈卓在稳定民心,发展民生等方面很有一套,才会突然想到, 他其实很适合在新三省那边一展拳脚。

  对于‘梦’中的沈卓会成为未来的天下之主的事, 她更是从不曾因此而对其心怀猜疑与芥蒂。

  毕竟她不仅分得清现实与‘梦’的差别, 更清楚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被命运裹挟的痛苦与无奈。

  因正宁当众表态,派往新三省的官员安排不在朝上议, 近段时间以来,正宁帝每次下朝以后, 都要面临无数求见。

  有仗着资历老, 给自家子侄或门生故旧求荫恩的,也有说着冠冕堂皇的话,忧国忧民欲为皇上推举贤能者。

  临时加入国子监第二期培训的沈卓,在与同期们一起顺利通过考核之后, 除了必要的应酬, 天天留在家里陪伴家人。

  与此同时,在接受培训的期间, 发现班里的同期中,大半都已确定去向,被召回京后,就被安排到国子监接受培训的张长平, 心里正有些慌。

  培训期间,因学习压力实在大, 还要面对体力劳动, 张长平甚至顾不上与班上的同期们多交流, 当然,同样因整日的劳心费力而变得精疲力竭的同期们,与他的状态不相上下。

  直到勉强通过考核后,张长平才有心思考虑自己的前程问题。

  知道京中人目前最关注,朝堂上的那些大人们都在忙着争取前往什么新三省任职的机会时,张长平还有些懵。

  向认识的故人打听了一下,才知道当他们还被封闭在国子监中培训时,外面已经发生一桩大事。

  曾经的西月国,现已主动归入大安,被朝廷划分为三个新省,如今朝野上下最为关注的就是这桩大事。

  虽然想不通为何在短短一个月之间,朝廷就已发生如此巨变,张长平还是当机立断,迅速决定要加入其中。

  因为他已找机会打听过,现在的京中,三品以上的堂上官,基本无缺员。

  太子当年曾属意他的大理寺卿之位,早已成了别人的囊中之物,那位也是深受宫中信任的红人,能力出众,他肯定等不到对方腾位置的那一日。

  且他早就听说过三公主当年立下不世之功,却被再次排挤出京的事,像他这种在京中毫无根基之人,就算这些年交出的功绩十分亮眼,张长平也不敢奢望自己能有机会留京。

  所以听说新三省后,张长平立刻动了心思,这是一个天赐良机,到了他这层次,每升一级都很艰难,若能留京,很有可能仍为三品,只有继续出京,才有机会再升一级。

  可他并不清楚朝野目前的情况,也就不知道自己将会被安置在哪里。

  所以稍作考虑,张长平就选择化被动为主动,去找自己在京中勉强称得上是略有交情的九门提督崔景怀。

  时隔多年,通过昔日的老部下林进志,再次得到见崔景怀的机会,张长平仍会难免感到有些紧张。

  “下官张长平,见过提督大人,多年不见,大人别来无恙?”

  崔景怀还记得这位曾经的青山州知府,微笑着抬手示意道。

  “有劳惦记,本官一切都好,张大人请坐,你这次来见本官,又是为了你的任命一事?”

  听到对方的言行风格仍是如此直接,张长平就知道这位在京中,或者说是在宫中那位心里的地位,确实依旧稳固如初。

  这让张长平的心踏实不少,也不敢在对方面前耍什么心眼,直言来意道。

  “是的,下官愚昧,让大人见笑了,只是下官此次应召回京后,被吏部直接安排到国子监接受培训,日前刚通过考核出来,却发现这京中形势已然大变,下官这心中实在无措,就想恳求大人能帮忙指条明路。”

  听到他提及京中形势,崔景怀饶有兴致地问道。

  “看来,你这也是对那新三省有意?”

  既然想要求助于对方,张长平也没有藏着掖着想法,坦然回应道。

  “下官心中的确有些想法,只是不确定此事是否可行,就想听听大人的建议,毕竟在这京中,除了大人,下官实在不知能请谁帮忙指点迷津。”

  崔景怀知道对方此言有向自己投诚之意,但他不管对方是真心还是试探,都不打算接受,毕竟他比谁都清楚上面的某些态度,而这正是他的立身之本。

  “本官记得,按照惯例,张大人的任期本该到明年吧?”

  得到肯定回复后,崔景怀才接着道。

  “宫里会在此时提前召你入京,自是已经提前做好安排,所以依本官之见,张大人现在最好能做到少安毋躁,想来届时自有宫中召见或是任命下来。”

  也就是说,对方并不打算像上次般,直接带他入宫觐见,也没有替他去宫说情的打算,却让张长平欣喜不已。

  因为这他能听得出对方话中的笃定,至于对方话中所透露出的某些拒绝,张长平不仅不觉失望,还更加确定了自己的某些猜测。

  虽然他这次是经过反复思虑后,才决定向对方透露出想要投诚的想法。

  毕竟随着他的官位提升,张长平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短板,在京中没有根基,这底气就不足,遇到事情后,就会陷入手足无措,不和该往哪个方向用力的境地。

  而崔景怀执掌九门提督府后,所展现出来的能力与魄力,以及做事公平、公正,从不与其他势力有任何牵扯的做事风格,都让张长平十分认可。

  所以他在生出想要改变自身困境的想法时,唯一考虑过的人选,就是本就对他有过恩的崔景怀。

  “多谢大人的指点,下官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大人对下官的屡次提点之恩,下官也会永远牢记在心。”

  看着郑重其事地向他躬身施礼道谢的张长平,崔景怀的手在茶几上敲了几下,终于还是决定提点几句。

  “本官愿意提点张大人,也是看在张大人是位可造之才的份上,目前的事实证明,本官并没有看错张大人,希望张大人能够继续保持,不忘初心,忠于职守,像本官这般,遵照上意,心无旁骛地为朝廷、为百姓做事。”

  张长平闻言,心中不禁一凛,知道对方话中的提醒与敲打之意,赶紧表明心迹之后,才态度恭敬地告辞。

  林进志虽在现场,但他并未听出二人话中的深意,送张长平出府时,有些担忧地说道。

  “大人,看来大将军这次帮不上您了,卑职在京中这几年,也认识了几位大人,要不带您去见见?”

  见昔日的部下对他仍有这份维护之意,张长平的心中十分欣慰,口中却解释道。

  “这是你没听明白,提督大人已在话中为本官指明方向,本官只需回去耐心等着就行,你在提督府中的前途还不错,就留在这里好好干吧,回去问问其他兄弟,若有意,这次可以考虑随本官一起出京。”

  事后不出三日,张长平就在朝廷正式公示的三份,将会派往新三省的官员名录中,看到自己的名字,不仅在那三份名单之中,而且还位列三首之一。

  这份牵系着无数人心□□录,让有些人喜,同时也让更多人感到悲愤。

  看到名录中的沈卓以十八岁之龄,成为被派往新三省的官员中最年轻的一位,被任命的职位则是令人不敢置信的知府之位时,许多人自以为找到契机,在朝堂上对这件事大加抨击,质疑这份任命太过儿戏,有待商榷。

  面对满耳的质疑与反对,正宁帝却态度坚决,拿沈卓在文山府做出的功绩,以及他在文山府百姓中享有的声誉说事,又解释了沈卓虽拥有知府的权责,其自身仍为从五品的事。

  虽然仍有许多人质疑沈卓太过年轻,资历不足,难以服众,无法胜任知府之位,可是谁也无法说动皇上改变主意,这件事也只能不了了之。

  张长平被任命为安月省巡抚,在一起出发前往西月的队伍中看到沈卓,特意邀请他与自己同车。

  “没想到几年不见,沈大人就已成为简在帝心的御前红人,这番际遇,真是羡煞我等啊。”

  当年在陈阳城时,时任青山知府的张长平,不仅在那次为何殊送行时见过沈卓,因沈卓是青山书院最优秀的学子之一,本就曾得到过张长平的重视。

  沈卓知道对方这是在借京中一些传闻打趣他,笑着拱手道。

  “让张大人见笑了,在张大人面前,学生可没这资格,毕竟真要算起来,能如张大人这般,在短短数年之间,就从四品知府晋为从二品巡抚者,才能称得上是御前红人,学生实在愧不敢当。”

  张长平闻言,朗声笑道。

  “若没有你这位少年知府挡在前面,吸引住大家的关注,老夫肯定也会招来不少议论,说来,还真要感谢你沈大人啊。”

  说完,他有些惊讶的摸着车厢,难掩惊讶地说道,“咦,我怎么觉得这次的马车,坐起来感觉……仿佛有些不同?”

  “据说这次送我等前去新三省的马车,用的都是最新制作出的一批新式车轮,车轮材质非常特殊,据说有减震和增速效果。”

  沈卓的表姐夫现已被调到东宫器作坊,也曾参与这种新马车的设计工作,曾提起过这件事。

  按照他表姐夫的说法,若非上面想要将有限的原材料运用到更多方面,自行车的产量也不会那么少。

  至于是什么原材料,表姐夫没说,但是沈卓心里的清楚,知道正是那种具有较强的可塑性与弹性的东西,也就是自行车上的车胎,以及这马车上的轮胎。

  张长平闻言,立刻联想到有些大人骑的自行车。

  “工部这几年真了不得,不仅在农业种植和养殖方面,取得许多大功绩,在器物研制方面,也成就颇大,那自行车,沈大人看到了吧?还是当京官好啊,要不然,老夫也能有资格争取一下。”

  沈卓笑着点头道,“是啊,以张大人简在帝心的身份地位,肯定能有机会被赏赐一辆,不过就算现在没有,等到张大人将来高升回京,肯定也能有机会得到。”

  听到对方拿自己说他简在帝心的话来回他,张长平笑着点点他道。

  “你这小子,还真是个半点都不肯吃亏的。“

  他知道太子当年私下里巡察到陈阳城,还进入青山书院借读时,与沈卓关系交情匪浅的事,对方显然也知道他早已认出太子,并且知道某些尚未公开的秘密。

  所以他用‘简在帝心’来打趣对方,对方也用‘简在帝心’来回他,若真的只是简在帝心,他们二人可未必能有今日。

第一百八十五章

  派往新三省的官员名单公布, 让这件事彻底告一段落后,不仅正宁帝狠狠松了一口气,大驸马与二驸马也都轻松许多。

  他们总算摆脱了那些以各种名义求见,不遗余力的总想为自家争取名额的人。

  众人聚在凤元宫中一起吃烧烤, 心中都很轻松, 谈笑时, 不经意间就提到朝廷在大安全境禁断肠草的事。

  “若非父皇英明,在大安禁了那断肠草,依儿臣看, 若是任由那东西泛滥的话,迟早会为大安带来大祸, 儿臣与瑶平就曾吃到过添加有那断肠草种子的食物, 吃过之后总念念不忘,印象特别深刻。”

  若非他们因工作需要,大多数时间都是路过,只偶尔吃过几回, 就对那店家印象深刻, 觉得那家的食物很合自己的胃口。

  杨卫也是在朝廷公开断肠草的形状与特性后,才意识到他们早在不经意, 就曾接触过那毒物,好在还没来得及上瘾。

  皇后闻言,大惊之余,赶紧担心的问道。

  “你们可曾及时让大夫检查下身体?这种事情可不能大意, 你们还带着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