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假太子要当真女帝 第145章

作者:黄柏山人 标签: 穿越重生

  结束这场让许多大臣都不满,也不甘的朝议后,正宁帝回到御书房后,仍觉得耳朵有些嗡嗡作响。

  “这些人真是太吵了,一想到这件事一日没有彻底落实,朕连下朝后都不得清静,就觉得头大,这些人也真是的,这些年下来,他们早该知道但凡是朕已当众做出决定的事,肯定不会再改,他们还要一再纠缠,真不识趣。”

  何殊却笑着回道,“人家可不一定是不识趣,他们也不过是在走流程而已,若是毫无异议地任由您说了算,岂不是衬得他们这些重臣太过势弱?以后要如何驭下?”

  正宁帝闻言,若有所思地点头。

  “难怪皇儿总让我给他们留下一些发挥余地,原来这里面还存在这些考虑啊,也是,在这些事情上不给他们留下可当家做主的机会,总要留下说几句话的机会。”

  毕竟还得让这些人干活,不好太过不给面子,何殊笑着点头的同时,接过邱颜递过来的食盒,亲自打开道。

  “父皇过来尝尝,这是文山府今日刚进贡到宫里的草莓,这是应季种植的,应当比儿臣那玻璃暖房中种出来的味道更好些。”

  刚净过手脸走过来的正宁闻言,有些意外。

  “我想起来了,过年那阵子,你曾提起过文山府打算种植草莓的事,可以啊,还真叫他们给种出来了。”

  “儿臣对他们种植计划,可谓是大力支持,伍少杰他们将上半年大半时间,都给花在文山府了,能种出来很正常。”

  正宁帝用签子扎起一枚看了看,“这颜色,好像是比玻璃房里种出来的更深些。”

  放入口中,尝到那酸甜可口的味道,满意的点头。

  “嗯,这个味道是要更好些,你母后肯定喜欢,给她们送去了吗?”

  何殊点头道,“送去了,文山府为表诚意,送来有不少,足够分。”

  正宁帝笑着道,“嗯,挺会办事,咱们也不白吃,赏他们一个贡品名额吧。”

  何殊当然不会反对,对方在草莓成熟后,第一时间往宫里送上这么多,图的就是这个贡品名头,有了这个金字招牌,能让文山府出产的草莓身价倍增。

  “可以,母后与诸位娘娘、妹妹们都喜欢吃,回头让内廷下单采购一批回来,也算是帮他们打开一下销路。”

  早已度过连后宫支出都要精打细算的艰难时期,如今的正宁帝对这些花费很大方。

  “可以,能让那些冒着风险种植的百姓增收即可,你提起过的那个文山通判有些能耐啊,年龄不大,办事却挺靠谱,是个有心的。”

  何殊也这么认为,“所以儿臣在看到这些草莓后,临时决定,将他的名字加入到派往西月的名单中。”

  “哦,你打算给他一个什么职位?”

  “知府。”

  正在吃草莓的正宁帝大惊,有些不敢置信的看着何殊。

  “知府?这也未免太抬举了一些吧,朕记得,他好像与皇儿同龄,入仕不过三年,直接晋为知府,从六品直接晋升到四品,升得这么快,可未必是件好事啊。”

  何殊笑着解释道,“那沈卓的年龄与资历确实是个问题,儿臣是这么想的,品阶方面,只升一级,六品晋为从五品,知府为挂职。”

  “还能有这种做法?皇儿对那个什么沈卓,怎么好像特别有信心的样子?”

  何殊不好告诉对方自己私下里对沈卓的某些猜测,以及她在梦中见到过的那些内容,笑着点头道。

  “因为他不仅具有过目不忘之能,心思反应能力都很不俗,在门下省任职的近两年时间内,只有他每次都能完美完成儿臣布置的任务,从无错漏,去文山府的这一年半,表现得也很优秀,可以确定,是个愿意为老百姓办实事的。”

  听说在他不知道的时候,眼皮子底下还出了这么位与太子一般天才的人物,正宁帝顿时觉得口中的草莓只剩下酸,没什么甜味了。

  原来他家太子并非这世间最钟灵毓秀、独一无二的天才,同年出生的还有另一位,这个认知着实让正宁帝的心情有些复杂。

  “难怪这个沈卓当年能力压昌逸一头,成为他们那一届大考的状元,既然你相信他有这个能力,为父当然没意见,希望他不会辜负你的厚望吧。”

  正宁帝比谁都清楚在何殊手下做事的人,想要做到不被太子挑出错漏有多难,反正他自己肯定做不到。

  门下省人才济济,可是连秦侍中本人,都曾不止一次的被太子当面挑出错漏,正宁帝对出错的事习以为常,还真没注意到有人能在太子这里得到‘完美’评价。

  何殊犹豫了一下,还是选择说出自己内心里的私心打算。

  “除了儿臣愿意信任他的能力外,儿臣还有一个想法,就是用他的功绩告诉世人,有志不在年高,这世上确实存在年轻却能力出众的天才,为儿臣将来的计划造势。”

  正宁帝当然知道何殊将来的计划,就是光明正大地以女儿身登基继位,他自己更是早就盼着那天的到来,下意识低声道。

  “你确定他能成功?若他的知府当得不尽如人意,落得个年轻人做事不可靠的评价,岂非要连累你?”

  随着大安的方方面面发展得越来越好,他现在是越来越懈怠,可以肯定的是,太子正式继位的时间,肯定就在接下来的几年内。

  到时候一个年轻的新帝王,而且还是一位年轻的女帝王,所需面临的质疑与压力绝对会很大。

  若沈卓没有特殊经历,她肯定不能确定,但是想到‘梦’中的沈卓所经历并做过的那些,何殊对其相当有信心。

  何殊拿出随草莓一起被呈入宫中的奏折,里面详细写明有多少户百姓参与到草莓种植,每家分别种了多少地的草莓,种植期间遇到的一些难题与解决措施,以及各家草莓目前的成长与收获情况,可谓是份相当详细的工作报告。

  不难看出,对方通过在门下省的工作经验,已经了解并习惯她的工作风格,知道她最想看到什么。

  “儿臣可以确定,能组织文山府的这么多家百姓参与草莓种植,最后还能取得成功,可见他已具备执政一地的基本素质,从这些内容中可以看出,他对儿臣的执政理念领悟得很透彻,还很拥护。”

  因此才会将工作做得如此认真细致。

  正宁帝只是简单看了下‘工作报告’中的内容,就感到头大,口中却感慨道。

  “嗯,看来他能让你如此看重,确实是原因的,这也太有心了些。”

  对方没有展露什么文采,通篇奏折的字里行间中,都透着实在,没有半句多余的废话,一看就知道是太子想要且需要的风格。

第一百八十三章

  为文山草莓争取到贡品资格的同时, 还接到让他回京的召令,让沈卓对此感到颇为意外与不解,不过他还是迅速将手中的事务都交了出去。

  包括他对文山草莓接下来的种植、销售与宣传计划等,对于他的离开, 他的两位上司, 也就是知府与同知的心情可谓是喜忧参半。

  喜的是, 有了沈卓已经开创出的局面,他们接下来只需要在草莓种植与销售一事上多用些心,相当于是接手现成的功劳。

  忧的是, 少了沈卓这位不仅在京中有门路,做事很有想法, 也很有手段的得力下属, 他们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肯定会感到不便。

  但是不管怎样,沈卓这次突然被召回京,很有可能会得到升迁, 文山府的这些官吏都对他的离开表示不舍与恭贺。

  沈卓也能隐隐猜到自己这次被突然召回京, 很有可能是因另有重任。

  只是他心中有些不解,毕竟他十分确定, 上边那位在用人时,会综合考虑许多因素,以他年仅十八岁,刚入仕三年的年龄和资历, 能成为六品官,已经算是破格提拔。

  短时间内再次得到提拔, 实在不像是那位的用人风格, 因为沈卓自认还算有自知之明。

  自身的这点本事若与别人相比, 好像还算不错,但在对方面前实在不值一提,丝毫没有能让对方另眼相看的地方。

  怀着这种有些疑惑的心情,悄然离开文山府回京后,没让沈卓多等,就接到召他入宫觐见的上谕。

  时隔半年多,再次见到太子,哪怕已在何昌逸的信中听说太子在朝堂上当众剪发一事,沈卓仍然感到心神有些受冲击。

  不过他迅速反应过来,恭敬地向对方施礼。

  何殊笑着抬手示意道,“沈卿不用多礼,坐下吧,”

  在对方道过谢,并坐下后,她才直奔主题地问道。

  “对于西月正式并入大安一事,沈卿应当已经有所耳闻了吧?”

  沈卓顿时心中一动,瞬间确定了对方这次召自己回京的原因,坦然回道。

  “微臣回京后,已经听人提起过朝廷将并入大安的西月划分为三省的消息。”

  回到京中后,满耳都是西月并入大安,将被划为三省,朝廷将要往三省派官的消息,为此,京里近来可谓是热闹非凡。

  他也瞬间意识到,自己突然被召回京的事,很有可能与此事有关,此刻听到太子直接问起,他已基本可以确定自己的猜测。

  何殊点头道,“孤有意让你以从五品的官阶,前往安西省挂任四品知府,不知沈卿意下如何?”

  曾经的西月国现已被划分为安西、安月、安和三省,在会尽量留任当地原有的官员,还需犒劳功臣、安抚西月旧势力的情况下,一个四品知府的位置可以说是非常关键。

  准确地说,不仅知府一职,对于大安将要派往三省的所有官吏名单,每一个何殊都很仔细。

  因为这些人将代表着大安,若不能获得当地百姓的认可,稍有不慎,就容易发生冲突矛盾,让当地百姓对大安生出敌对情绪。

  不想用暴力与高压手段强迫曾经的西月百姓,必须要接受大安的管辖,就只能用怀柔手段去笼络人心,对于名单上的这些官吏而言,此去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考虑到沈卓的家庭情况有些特殊,何殊决定先征询一下沈卓的个人意见,没有直接给对方下任命。

  听到太子张口就是‘知府’,沈卓有些蒙,愣了一下反应过来,赶紧回道。

  “微臣何德何能,竟能得殿下如此看重,只是这知府一职,微臣实在惶恐,恐因能力有限,有负殿下的厚望!”

  这是沈卓此前从未想过的位置,哪怕他知道太子的意思,是让他以从五品的品级高任四品知府,对他而言,这份信重着实让他感到意外和无措。

  何殊抬手制止道,“孤敢信你、用你,当然是因孤对你的能力与品性有信心,西月一地经此大变,想要尽快稳定民心,恢复生产,对地方官的综合能力与素质要求很高,孤相信你有这个能力,只是考虑到你的家庭情况,孤才想要先征询一下你的个人意见。”

  听到对方这番直白的信任与理解,让沈卓动容不已,下意识抬头看向对方,看到的是对方的认真与肯定。

  “多谢殿下的体恤与厚爱,因殿下的关照,家中长辈在京中生活顺遂,对微臣外放之事,并无异议,微臣愿意听候差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殿下厚望!”

  按照沈卓早前的想法,是在外放时,将祖父母都带到任上,方便他在膝下尽孝。

  结果进京后,因太子的用心安排,两位老人都在那座小院里住出了感情,又有表姐一家陪在身边,每日过得充实而又热闹,身康体健,根本不在乎他这个孙子会被外放到哪的事,也不打算随他奔波。

  沈卓知道,这既是二位老人对他的体恤与支持,也是他们对他寄予厚望的态度,盼着他能够为朝廷多立功,让他们感到与有荣焉。

  毕竟他祖父至今仍对朝廷的救命之恩念念不忘,总觉得自家算是欠了朝廷一条命。

  而沈卓自己心里清楚,岂止是一条命,他祖父若有个三长两短,他祖母也难以独活,失去祖父母的打击,会让他自己也没了半条命。

  何殊闻言,满意的点头,“如此就好,孤将会在接下来,规划出几条可分别连通京城与三省各府县的新路,届时交通会便捷许多。”

  沈卓知道太子说的新路,肯定又将是那种铺有水泥,又宽又平,将出行速度大幅提升的新路。

  在文山府任职的这一年半,他已深刻体会到便捷交通能为地方发展带去的种种好处。

  “有殿下的高瞻远瞩,相信新三省的百姓们,肯定能在短时间内,体会到并入大安,将会给他们带去的种种好处。”

  这是沈卓的真心话,西月能够并入大安,绝对是西月普通百姓之福,在文山府时,他曾亲眼看到许多贫困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

  从曾经的麻木到充满希望与满足,百姓们需要的往往只是一条政令,一个机会而已。

  只是纵观史书上记载的历朝历代,百姓们等到往往都是更加沉重的负担与苛责,到死也没有机会得到解脱,更别说是获得希望与新生。

  连梦的那个由‘他’当皇帝的世界在内,沈卓十分确定,因为他有自知之明,自己绝对没有本事能将一个国家治理成现在的盛世。

  因为无论是从思想、大局,还是胸襟与眼界上讲,他都远远不及眼前这位与他同龄的太子。

  直到回到家中,沈卓仍然感到有种不真实的感觉,沈家人听说宫里召他过去,是问他愿不愿意去原西月,现在的新三省之一安西省任知府,也觉得这个消息不靠谱。

  “卓儿,你没听错吧?你才当了几年官啊,还这么年轻,上边怎么可能放心派你去当知府呢?”

  在衙门中为吏多年的沈继川很清楚仕途升迁之难,尤其是在他们沈家没有任何家世背景的情况下。

  何况他孙子既没有攀附什么大人物,也不是什么很得天子宠信的近臣,实在不可能升得这么快。

  沈卓解释道,“宫里的意思是让孙儿以从五品的身份高任四品知府,并不是说,直接将孙儿晋升为四品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