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假太子要当真女帝 第144章

作者:黄柏山人 标签: 穿越重生

  为避免对方想太多,自寻烦恼,何殊随即便转移话题道。

  “父皇还要做好应付那些朝臣的准备,上次的安宁岛,没给他们留下可染指的机会,这次的西月,他们肯定不愿放过。”

  西月在经历过王族内乱后,又发生叛乱,早让西月境内变得千疮百孔,百姓民不聊生,最需要的是与民休养生息。

  将被派到西月去的官员们,身上不仅肩负着要为西月肃清旧政留下的贻害,帮助百姓减在轻负担的同时,还能增收的责任。

  还有要负责为朝廷笼络民心,增强西月百姓对大安的归属感与忠诚感的任务。

  在这种情况下,若派去的官员不靠谱,将会破坏这难得的大好局面。

  正宁帝应付这种局面的经验十足,信心满满的回道。

  “皇儿放心,朕肯定能将他们都给摆平,就像你当年说的,皇帝与朝臣之间的关系,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现在的朝堂形势,就是我们已然压了那些王公大臣一头,朕肯定能把握住。”

  这就是自信的威力,从前的正宁帝一听说要与那些大臣正面对抗,就会感到压力极大,顾虑重重,需要她的再三鼓励,并预估出各种场面,教其相应的话术。

  “儿臣也相信父皇肯定能应付得了他们,毕竟主动权从来都掌握在我们手中,他们没有在这件事情上立下半点功劳,我们可不欠他们的。”

  正宁帝深以为然的点头,就算要赏,也是赏那些负责在暗地里执行太子的计划,成功将计划变成现实在的那些功臣,与朝堂上的那些大臣没有半文钱的关系。

  与此同时,在收到西月国彻底向大安臣服,主动宣布愿纳入大安版图的消息后,大安的各方势力确实都有些亢奋。

  和老百姓们只是单纯的为大安的繁荣强盛感到高兴不同,他们首先看到的当然是这事情的背后,所存在的巨大利益。

  所以他们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听朝廷会不会又跟上次的安宁岛一样,提前将派往安宁岛的人选都定下,没给他们留下可插手的余地。

  使得吏部衙门迅速变成最热闹的地方,面对来自各方的旁敲侧击与试探追问,让邹昌济烦不胜烦,他自己也很好奇,也很想找人问问,可他不敢。

  “唐大人,大家都是听命办事的臣子,不妨坦诚些,你们应当可以理解老夫的处境,但凡吏部能提前得到消息,肯定瞒不过诸位的耳目,老夫也在等待明日的大朝议,具体的安排,到时自有圣意示下。”

  唐季元皱眉道,“昌济尚书对这朝野上下的官员情况最为了解,以您之见,陛下这次将会选派哪位前去西月呢?”

  邹昌济的脑海中迅速掠过他在经过详细排查后,发现情况有异的那几位,也就是被选入国子监培训,卸职却未落实去向的几人。

  但他仍然苦着一张脸道,“圣心难测,老夫可不敢妄自揣测上意,依老夫看,陛下可能会选较为年轻,身体强健一些的,毕竟那西月距离京都路途遥远,以唐大人的情况,肯定会被排除在外。”

  唐季元感到自己的仿佛有被内涵到,对这个回答有些不满,但又无可奈何。

  “老夫当然有自知之明,不会想要与年轻人争这次的机会,不过西月归附大安,事关重大,正好我们中书省与翰林院中,都不少年轻官员需要外放历练一番,还望昌济尚书能为陛下多推荐一下。”

  邹昌济毫不犹豫的一口应下,“唐大人说的中书省与翰林院,都是人才辈出的好地方,只要有机会,老夫一定会向陛下推荐。”

  唐季元满意地笑着点头,又说了些若能成功,定有感激与厚报的话后,才离开吏部。

  虽然他也知道根据以往经验,能成功的希望渺茫,但他仍要努力一下,让那些在高崇礼致仕后,选择追随他的人看到他的付出。

第一百八十一章

  与此同时, 胡庆元和杨卫这对连襟正凑在一起发牢骚。

  “没想到我也感受了一回有家不能回的滋味,那些人真是太过分了,我可不想惹得岳父大人不满,到时候他老人家也给我家公主娘娘找几个年轻小伙怎么办?”

  胡庆元正在倒茶的手瞬间顿了一下, 有些无奈的劝道。

  “这都多久之前的事了, 你就不要再记着了, 教外人听到了,有损圣威。”

  杨卫道了起谢,端起茶喝了一口道。

  “不能忘, 为了保证家庭完整,我们做驸马的一定要牢牢记住的行为守则, 第一, 绝对不能三心二意,有负娘子,惹娘子不开心,第二, 不能借驸马身份违法犯纪谋私利, 第三,不能借驸马身份, 试图干涉朝政。”

  听到这话,胡庆元向来在人前严肃的脸上,也忍不住露出笑意,语气认真地回道。

  “多谢二妹夫提醒, 我也会牢记这些行为守则。”

  虽然他已在无意间,一直在按照这三条行为守则做。

  身为一个驻守边关的将领, 他回京后, 从来都是深居简出, 除了去上朝,以及陪妻子儿女进宫,与岳父母团聚外,从不与京中这些王公大臣有往来,可谓是相当避讳结交大臣、干涉朝政之类的举动。

  见对方如此郑重其事,杨卫笑着摆摆手,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

  “玩笑话而已,陛下与太子对公主们都很爱护,他们二位对我们应当还是比较满意的,毕竟我们对娘子都是出自真心。”

  不满意的,早就出手干涉了,杨卫一直坚定地认为当初对四驸马言听计从的四公主,之所以会因身边多出几个更年轻,更会哄人的小伙子而与四驸马和离,绝对是上面出手干涉的结果。

  胡庆元想起回京以后,才知道四公主被宫里褫夺封号并圈禁的消息时,他妻子的震惊与不敢置信。

  “陛下与太子都是极有原则之人,他们的要求并不多。”

  杨卫深有同感的点头,“若是要求多,就轮不到我们这几人当驸马了。”

  以他们当年的出身与地位,完全不具备娶公主的资格,虽是公主挑中他们,可是皇上愿将他们列为驸马候选人,也没有反对公主们的选择,就能看出上边的态度。

  只要公主自己喜欢,能过得幸福就好。

  想到连三公主在内的他们三个驸马,在尚公主时论家世没家世,论前程,都还只是末流小官的情况,胡庆元点点头。

  “嗯,西月国的事,我总觉得有些太过突然,好像有只无形的大手,在控制着事情的走向般,莫非是卫西军提前做了什么?二妹夫消息更灵通,此前可曾听说过什么?”

  同为驻守边境的驻军,这心中多少会有些许较劲的想法,这也是他的军师幕僚在他上奏请时,非要让他提几句水师的原因,担心自家在上面心中的分量不及对方。

  他们夷北军虽在去年立下了大功,可是相较于安静了多年的卫西军,在今年突然出动后,就成功将西月国收入大安版图的功劳,胡庆元总觉得他们夷北军好像略逊一筹。

  他很想多知道这其中可能存在的一些细节,看看其中是否有让夷北军可借鉴的地方,希望能早日将那辽阔无际,比西月国的面积更大的草原,也都直接纳入大安版图。

  杨卫的反应快,迅速领会到对方的那点不便对人明言的心思。

  “实不相瞒,我在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曾生出和大姐夫相似的感觉,仿佛一切都是早有安排,此前对于西月国,我除了知道大安的许多产品,都在那边销售得十分好,以及前两年的那次西月使者请求入关,却被拒一事外,其它的还真没注意到。”

  毕竟他负责巡查户部产业,需要审查的是各个作坊与门店的账册,调查其中是否存在强买强卖、克扣员工、仗势欺压百姓等现象。

  对于西月国,他只负责查看与户部产业有来往的客户销量,只要双方之间的往来账目没问题,对方在西月国怎么卖东西,他并不关心。

  因为在杨卫看来,人之所以容易生贪心,就是因为想太多,想得太多,想要的就多,这一多,就容易出问题,他只想做好自己的分内工作,再顺便赚些钱满足他的妻子儿女的花销。

  这辈子能有机会娶位与他情投意合的公主,就是他这辈子最大的成就,所以他一点都不愿搭理那些想要找他的王公大臣。

  胡庆元对这位连襟的性格还是有所了解的,知道对方说得应该是实话。

  “可惜了,其实去年也有机会将草原那边纳入大安,就是不知上面为何没有同意。”

  说起这件事,杨卫就有话说了。

  “我曾听陛下提起过,对待草原蛮族这种信奉强者为尊的种族,我们一边要示之以强,一边要多些耐心,与他们打交道,不可操之过急,除非出于某些需要,不要在他们面前露出弱点。”

  胡庆元听得出来,这应该是皇上教杨卫在与草原蛮族的人做生意打交道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可是他听了之后,竟然也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因为皇上的这番话说得实在很贴切。

  作为多年来,常与蛮族打交道的人,胡庆元深知这些话非常精确地概括了蛮族人的性格特点与习惯。

  可是皇上常居深宫,如何能知道这些呢?在此之前,他与夷北军的将士们,也只是在心中对此存在一些印象,不曾总结出这些经验,当然也不可能告诉宫里。

  “陛下高见,对待那些蛮族人,确实需要这样做。”

  知道京中因西月那边传回的消息,人心躁动,大驸马与二驸马甚至被逼得不敢待在家中,躲到的三日闲居的包间中不见外人的消息,何殊不禁失笑。

  对于这二位的乖觉,她还是相当满意的,虽然对她而言,这两人就算有心搞小动作,也翻不出她的手掌心,可她还是希望这世上能多一些简单而又纯粹的人与事,她的两位姐姐也值得。

  吃着煎得鲜嫩多汁牛排,正宁帝满意地感慨道。

  “这牛肉的味道是真好,不管是用来涮锅,还是像这般煎着吃,味道都非常好,此前却因考虑到耕牛的问题而禁杀,真是可惜了,像这般多喂养些肉牛不就可以了。”

  何殊笑着解释道,“养殖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有相应的养殖技术,还要拥有可以满足喂养的环境条件,要不然,相关的瘟疫与饲料,都能将养殖户给为难死,即便是现在,大安也尚处摸索阶段。”

  饲料这块,随着苜宿之类的优质牧草种植,在各地得到推广,解决了牛羊之类的食草类牲畜的主要食物来源,才有条件发展养殖。

  “也是,难怪皇儿会那么重视农务司,那些司农官员确实都有一手啊,这些年为大安立下的功劳可不少,完全超出朕的预料。”

  说起这些,正宁帝的心中着实很感慨,毕竟在他的认知中,农事就如他在春耕中做得那些,耕地、播种,还有就是施肥与浇水之类的,至于收成如何,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

  可是随着太子让他对农务司表现出高度重视的态度,提高司农官员的福利待遇,广招天下擅长农事的人才,鼓励司农官员培育各种农作物的优质新种,钻研各种种植与养殖,以及研发各种新式农具。

  目前所取得的成就之大,成果之多,为大安带来的种种改变,都是让正宁帝当初怎么都没想到的。

  何殊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沾沾自喜,“不管是农业,还是养殖业的发展空间都很大,我们目前尚处初级阶段而已,想要取得更大的进步,还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正宁帝不满地说道,“皇儿真是太难满足了,这才十余年,就能做到现在的地步,已经相当可以了。”

  次日的大朝会上,正如何殊所料,所有对即将正式纳入大安版图的西月国有想法的人,都在摩拳擦掌地准备着。

  胡庆元和杨卫不约而同的选择用身体不适当借口,拒绝出席这场大朝会,他们倒不是怕得罪人,而是不耐烦应付那些人的纠缠。

  都知道皇上很疼爱自己的女儿,两位公主在京里时,大多数时间都呆在宫里,很少会出席京里的社交场合,连早些年还算常去的蒋家都不去。

  那些人就想走通驸马的门道,托驸马帮忙在皇上面前说情,尤其是这次的西月国,对许多人而言,说是改命换运的机会都不为过。

  比照去安宁岛的那些官吏与工匠们的待遇,原地就能升个一两品,任期到后,回来肯定还能再升,谁不眼红?

  就算去西月不用出海,不用冒生命风险,只要能升个一级,去镀镀金,对许多人而言,也是一场莫大的机缘,更何况这背后还存在许多不宜宣之于口的好处。

  就算朝堂上的这些大臣们,大多都不舍舍弃自己在京中的位置,也想推荐一下自己同窗故友,或是子侄门生之类的晚辈。

第一百八十二章

  正宁帝已经提前做过心理准备, 所以此刻听到下方一众王公大臣们,七嘴八舌的议论要如何处理西月国,他没有丝毫的不耐。

  直到这些议论告一段落后,他才开口道。

  “朕已决定, 将西月国划为三省, 朝廷虽会派遣部分官员, 但是考虑到西月是主动归入大安,朝廷会考虑当地百姓的意见,尽量留任当地原有的官员。”

  此话一出, 顿让朝堂上的大臣们都有些急眼,大安少派官员, 岂不意味着少了很多可以升官发财, 发展自家势力的机会?

  “陛下,西月已归附我们大安,朝廷应当让西月百姓尽快认识到这个事实,收笼民心, 需要朝廷多派些大安官员前往西月, 教化当地百姓才可,怎能继续留任当地原本的官员?这其中肯定有许多人都存异心, 仍念旧主,需要警惕啊。”

  “是啊,陛下,那西月虽是主动归附, 但西月那些旧臣,心中肯定只有旧朝, 对大安怀有不臣之心, 让他们继续留任, 恐留隐患啊。”

  ……

  听到这些人大臣的劝诫,正宁帝十分确定,若非有太子拿主意,他一定会被这些人给说动,因为这些大臣说的这些危言耸听的话,相当的有理有据,也确实都是当下存在的问题。

  “有道是日久见人心,只要那些官员是能明辨是非,真心为民做事的好官,就算他们初期会对大安存有警惕与防备之心,时间久后,也会真心归附大安,西月近些年来,接连遭遇过太多的变故,正是民心浮躁不安之际,操之过急,反倒容易使当地百姓受有心人唆使,敌视大安,不利于新三省顺利融入大安。”

  眼看皇上态度坚定,众大臣虽然心有不甘,也无可奈何,只得将目标放在接下来的有限名额上。

  可是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件事情上,皇上依旧没给他们留下什么机会。

  “考虑到现实情况,在派往新三省的官员人选上,朝廷尤其要慎重,所有主政官员,不仅要有充足的地方主政经验,还要有相应政绩与官声,所以这件事,就不在朝堂上商议了,朕会仔细甄选。”

  此话一出,再次引起群臣们的反对,可是正宁帝态度坚定,即便他们搬出规则与制度,却被正宁帝用一句‘特事特办’给打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