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假太子要当真女帝 第68章

作者:黄柏山人 标签: 穿越重生

  “葛大人,你是巡抚,需要操心的事务多,实在不宜长期留在这里,我们两人总要有个留守后方,负责后续事务。”

  谁都清楚后续事务意味着什么,就是大雨持续下,悬河大堤一溃千里后,百姓的迁徙与安置工作。

  葛成昆苦笑着摇摇头道,“悬河沿岸的百姓已经搬迁,为尽量降低损失,那些半长成的庄稼都已收割,我不呆在这边,在哪都难以心安。”

  黄竟志对此深有同感,感慨的朝着京城的方向拱手道。

  “陛下将河原省交给我们治理,结果这几年来,我等不仅未尽寸功,还为朝廷增添许多负担,靠着陛下与太子一再施以援手,才能勉力维持,想来真是惭愧啊。”

  “是啊,春种的时候,收到朝廷特意拨发的高产玉米种子,我还想着今年一定要带着河原省打个翻身仗,为朝廷的粮仓多做些贡献,没想到这一切,这么快就在这连绵大雨中化为泡影。”

  打定主意要坚守大坝,与大坝共存亡的两人不知道的是,在河原省的悬河段下游,三公主正一脸严肃的背着手,站在建在海拔较高位置处。

  遥望着不远处的那道结实的堤坝,无视跪在地上哭得满脸泪的一群官员,语气坚定的下令道。

  “传令炸堤!”

  为首的官员闻言,哭声更大,后方有人不甘心的大声哀嚎喊道。

  “不能啊,大人,河原省的灾难,怎能以牺牲我们卫合府的十数万百姓的家园做代价啊。”

  若有选择,三公主也不想做出这个决定,可是这个决定是她在征询过多们水利官员的意见后,做出的决定。

  “受损百姓的后期安置与赔偿工作,全都由朝廷负责,炸堤的责任,全都由本官一力承担,绝对不能任由河原省溃堤!”

  河原省一旦溃堤,遭受生命与财产损失的百姓将会多达百万不止,她不能赌,太子说过堵不如疏。

  将这多山的卫合府选为泄洪区域,百姓可以带着家中重要财产与粮食,就近迁到高处,损失在可控范围内。

  待到洪水退去后,百姓们也能尽快回家恢复生产,大半区域都是平原的河原省根本不具备这种条件,那里的百姓想迁都无处迁。

  眼看任由他们再怎么哭求,三公主都无动于衷,态度坚定的要炸堤。

  而炸堤发出的巨大声响,也在随后传来,在场官员们都如丧考妣,但也无可奈何。

  卫合府过去是个洪水经常泛滥成灾的地方,自打朝廷在卫合府内兴修水利,在途经卫合府的悬河段修上又高又厚的堤坝后,这里的百姓生活才逐步得到改善。

  如今虽然依旧不算富裕,可是百姓们的日子明显是一天比一天好过,与他们这些官员的精心治理也有着直接关系。

  如今三公主力排众议,坚持要将这里选为悬河的泄洪区域,对于某些官吏而言,也相当于是将他们数年的心血毁于一旦。

  即便境内百姓已被三公主派的兵勇强行迁到山上,连百姓们喂养的鸡鸭之类的牲畜都没落下,可是那些房屋与长势正好的庄稼,都将在洪水中化为乌有。

  哪怕百姓们能得到朝廷的补偿,有三公主主动承担负责,他们这些官员也不用担心会被问责。

  可是这心里实在不甘,想起损失的那些,就觉心疼不已,而另一部分在当地资产雄厚的官员,将会成为损失最大者之一。

  因为按照朝廷的补偿惯例,他们的巨大损失不可能有机会得到弥补,所以他们也同样心疼万分。

第七十二章

  接到悬河水位的下降速度突然猛增的消息时, 葛成昆与黄竟志都是不喜反悲,失去了最后的侥幸。

  腿有些软的葛成昆扶着身旁的桌子,满脸哀伤的吩咐。

  “让人尽快查明,目前是哪段最先溃堤, 按照我们此前议定的安排, 让已迁到后方的百姓继续往后方迁移, 首先要确保百姓们的人身安全。”

  黄竟志跌坐在身后的椅子上,用有些颤抖的手捂住脸道。

  “到底还是坚持不住了!”

  没过多久,几乎是在查明河原省境内的悬河段都没有溃堤的同时, 葛成昆等人也接到是三公主在下游的卫合府强制下令炸堤,泄洪到卫合府, 才使上游悬河水位下降的消息。

  这也意味着河原省再次逃过一劫。

  “三公主实乃我河原省上下的大恩人, 也感谢卫合府的父老乡亲们所做出的牺牲!”

  听到布政使黄竟志的话,在场所有官员们都齐声喊道。

  “感谢三公主与卫合府的父老乡亲们!”

  死里逃生的喜悦弥漫在每个人的心间,可是想到三公主顶着巨大压力,强令本不在受灾区域的卫合府炸堤泄洪, 这份心情又实在很沉重。

  与此同时, 朝廷也接到了三公主调动驻军,强令卫合府的百姓收拾家当迁到附近山上, 炸堤泄洪,将卫合府淹了大半的消息,瞬间在朝堂上引起极大的争议。

  “陛下,三公主何欣月在卫合府的境内擅自调动驻军, 本就犯忌在前,又在卫合境内炸堤, 使得卫合府内数以十万计的无辜百姓失去家园, 土地被淹没, 实乃大罪,理当严惩!”

  有持相反观点的大臣站出来反驳道。

  “姜大人此言差矣,何巡察史为顾大局,解河原省之危,决意泄洪到卫合府,乃是以小博大的上策,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我们应当考虑实际情况,从结果上看,何巡察史此番所行乃是利国利民之大功,理当重赏!”

  姜大人义正言辞的回道,“河原省尚未出现溃堤,三公主就在卫合府境内炸堤,若是上游悬河大堤明明能够撑过这次的洪汛,她却在下游炸堤,给无辜百姓造成的损失,该由谁承担?”

  “姜大人这是什么意思?莫非你是想说,何巡察使炸堤,就是为了听声响,祸害卫合府的百姓?非要等到河原省境内的悬河上游全面溃堤后,何巡察使炸堤一事才能算立功?你能为河原省溃堤后的下场负责吗?”

  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让朝堂上的一干文武大臣们各执一词,瞬间吵成一团。

  之前这段时间,频繁接到悬河水位超过历史警戒线的奏报时,朝堂上的这些大臣们全都安静如鸡,想不出任何可行之策。

  如今出了三公主为解河原省之危,炸掉泄洪一事,他们就瞬间跳了出来,大放阙词。

  三公主作为首为在大安朝出仕的女官,她的出现令不少人都感到如鲠在喉,十分看不惯,何况不比朝廷在后来招录的女官,她还步步高升。

  若将她在炸堤泄洪一事定情为大功,她的官位就能再升一升,这种能够威胁到某些人地位的晋升,尤其在其还是女儿身的情况下,有许多人都是怀着警惕与防备之心。

  正宁帝本来是看不出来这其中的矛盾与算计,但是经何殊一分析与提醒,他就知道了。

  那有些人揣着明白装糊涂的嘴脸,实在难看至极。

  不断突破历史水位,如此险峻的汛情,悬河大堤能坚持到现在还没溃堤,已经是古往今来的头一遭,也是朝廷这几年来,在堤坝上不吝投入巨资反复加固后的功绩。

  在此之前,这些人的心中肯定也已做好等待悬河溃堤的心理准备,因为堤坝再怎么建固,也承受不住超高水位的反复冲击。

  只要上游与河原省的雨不停,悬河大堤坝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得不到缓解,溃堤不过是早晚的事而已。

  如今何欣月通过炸堤泄洪的方式,帮助上游的堤坝缓解压力,算是舍一府之地保全一省全境。

  对于朝廷而言,这将意味着什么,这些人的心里应该都有数。

  毕竟河原省以往每次遭遇洪灾,都会导致数以百万计的人口失去家园,粮食颗粒无所收的凄惨局面,在过往的历史记录上,可谓是屡见不鲜。

  尤其是这次的情况比以往还要更为严峻一些,所能造成的损失势必也会更大。

  所以正宁帝神情严肃的环视朝堂上的众文武大臣的,语气强势的直接表态道。

  “卫合府为解河原省溃堤之忧,舍小家为大家,朕要记他们一大功,所有因泄洪而遭受经济损失的百姓,朝廷都会发放补偿款,三省巡察使何欣月,能于危机关头力挽狂澜,居功至伟,并所有有功之人,朝廷都不忘记,待到此次事了之后再另行封赏犒劳。”

  此话一出,算是将卫合府泄洪一事定性,虽然引来一些官员的强烈反对,正宁帝依旧摆出强硬态度,直接无视他们找的那些牵强附会的理由。

  “朕为何欣月记功,并非因为她是朕的公主,在此之前,你们中的谁若能给朝廷提出,可解决悬河大堤溃堤之忧的良策,朕也会重赏,如今随着卫合府炸堤泄洪,上游悬河大坝的压力大减,是所有人都能看得到的切实效果,退朝!”

  气冲冲的宣布退朝后,回到御书房中的正宁帝依旧不解气。

  “这些人为了私心罔顾大义的嘴脸,实在可恨!”

  每次见何殊抓住机会整治朝堂上的一些官员时,正宁帝还总有些不忍心,毕竟是时常在朝堂上的交道,偶尔还会坐到一起的熟人,只要不太过分,就总想着要给对方留个体面。

  可是看到他们为了私心,闭上眼睛无视三公主的功劳,昧着良心指责三公主可能是在做劳民伤财的无用功时,正宁帝还是感到暴躁不已,甚至有种想要揍人的冲动。

  何殊心平气和的接过汪林端进来的茶,放到正宁帝面前道。

  “父皇还是先喝点茶,消消气吧,为那些人气坏身子不值得,三姐这次的功绩,不仅河原省上下会承认,历史也会承认的,毕竟悬河那破历史记录的超高水位与降雨量摆在那,谁也抹杀不了。”

  派懂水利的官员出京时,何殊虽曾提到过堵不如疏,可在必要时择一地炸堤泄洪,化被动为主动的话,但也强调,那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做的事。

  接到河原省及其上游区域的雨水不停,悬河水位看不到降的希望,还一日更比一日高的奏报时,何殊最担心的就是那些官员们在关键时刻,有没有魄力做出这个决定。

  之前总是站在舆图前,反复观看悬河流域的地理信息,固然是为担心,但同时也是在犹豫,她要不要出面选出一个相对较为合适的区域,直接强令那里的官员炸堤泄洪。

  没想到最后竟是三公主何欣月出面承担下这一切,何殊很欣赏她的这个魄力与决断,一直悬在心中的大石头也算是彻底落地。

  三公主炸堤泄洪一事传开后,在京中引起轩然大波,大多数人都是持朝堂上争议那两种态度。

  还有一部分人是事后诸葛,自以为聪明说着该怎么怎么做,就能解河原省之危,也不用牺牲东合府之类的话。

  难得的休沐日,本是相约出来喝杯茶,再顺便听听京中一些新鲜事,让自己显得不那么消息不灵通。

  结果却听了一耳朵这种内容,让何昌逸不悦的皱眉。

  “这些人真是……没有自知之明,要是这种事情能有这么简单,史上也不会发生那么多的悬河全线溃堤,洪涝之灾殃及千里的惨况了。”

  个人的修养不容许他说出难听话,但是对于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人,他是真的差点没忍住。

  翻开大安与之前的历朝历代的灾难记录,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悬河两岸百姓的受难史,动辄就是数十万、数百万的百姓受灾,流离失所,十室九空的字眼频现。

  作为门下省的官员,他们都能看到河原省连续送到京都急报,那一个个远超历史记录的数字,牵动着他们所有知情人的心神。

  之所以能在遭遇如此险峻的洪涝险情后,全因朝廷近几年不惜耗费大量水泥巨石等物资,全力修筑的大堤坝没有偷工减料,才能撑住在历史上早就开始决堤溃坝的大洪水。

  但是河原省那边的阴雨天仍在继续,悬河水位仍在继续上涨,谁都知道这么下去,大堤迟早不保。

  如今河原省的溃堤危机虽暂解,但是河原省境内的仍是持续的雨天。

  这也就意味着若非三公主果断的决定炸堤泄洪,现在传入京中的可能就是悬河溃堤的消息,随后上京的可能还有大量灾民。

  这些人也就是仗着山高路远,与自己没有利益瓜葛,才敢在这里指点江山,说些轻巧话。

  沈卓也很清楚某些人的心思,哪怕只有极少数,但是因为他们最喜出风头,最爱表现,总出来碍眼。

  “他们要是知道,或者说是关心过历史上的那些惨剧,就不会在这里说些自以为是,实则贻笑大方的话了。”

第七十三章

  看着窗外那热闹喧哗的街道, 何昌逸由衷的感叹道。

  “三公主真令人钦佩,一般人可没这等魄力,这里边的风险实在太大。”

  何昌逸决定自己就没这个勇气,因为他步入仕途, 为的固然是能创下一番功绩, 青史留名, 却不包括留下恶名。

  在当前这种情况下,都有许多人针对三公主的决定提出非议。

  若是炸堤之后,河原省突然放晴, 三公将要承受的攻讦势必会更多,还会被史官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承受后人的各种质疑与非议。

  因为人为的炸堤泄洪淹掉半个州府的行为, 给当地百姓与朝廷带去的损失实在在太大,在这种情况下,没人会去想,若是河原省溃堤, 给朝廷造成损失远在此之上。

  沈卓当然明白他这话中的深意, 他甚至认为,在朝堂上半字不提功, 一心想要给三公主记过的那些大臣,在这种情况下,忍打着想继续抹杀三公主的功劳的算盘。

  这就是权力的角逐,三公主的出现与崛起, 让有些人感受到了压力与威胁,那些人就想不遗余力的将其打压下去, 不许其进入朝堂核心。

  为此, 他们可以抛弃日常挂在嘴上的那些仁义道德, 无所不用其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