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假太子要当真女帝 第69章

作者:黄柏山人 标签: 穿越重生

  “河原省会感谢三公主的,他们最清楚自己所面临的压力有多大,若没有三公主在下游主持泄洪,他们可能要遭受的一切。”

  只要河原省的官员与百姓们承认三公主的大恩大义,那些有心之人的算计,自会不攻自破,根本成不了气候。

  何况皇上已经当众强势表态,他支持并承认三公主的做法,这想必也是那位的意思。

  当天晚上回去,沈卓再次做梦,这次的梦与以往相似,都是由相关事件触发。

  这次的事件当然就是河原省连续阴雨天,悬河大堤遭遇考验一事。

  在沈卓的梦中,因河原省及其上游连日阴雨,悬河水位持续上升,因为梦里不存在耗巨资修筑的水泥大堤坝,大堤很快就溃堤,而且很快就在连日阴雨中发展成全线溃堤。

  讽刺的是,在他的梦里,因河原省没有兴修水利,也就不存在遍布各地的水库与池塘。

  从而导致许多百姓连前几年的旱灾都没熬过,死掉一批,沦为流落在外的流民的也有一大批。

  遭遇去年的蝗灾后,再次淘汰掉一批没在旱灾中死掉,或是抛弃家园成为流民的百姓,同时也再次新增了一大批流民。

  所以在这场不仅淹了河原省,连河原省附近的区域都跟着被淹的大洪水,真正淹死的百姓其实相对不算太多。

  就是这场大洪灾给朝廷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然而朝廷依旧是什么也做不了,只有口头上的减税,没有赈灾救助。

  没有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三公主,也没有泄洪,有的只是哀嚎遍野,青山州就是跟着被淹的区域之一,他的故乡三河县首当其冲。

  梦醒之后,对比现在的大安,沈卓由衷体会到了那句宁为盛世犬、不做乱世人的悲哀与绝望。

  东合府成为泄洪区,不仅需要安抚民心,还要拿出一大笔真金白银补偿百姓的房屋与土损失。

  这些都牵涉众多,需要与朝中各部达成共识,期间又是各种推诿扯皮。

  皇上与太子当然不便亲自下场,但是他们可以将提交上来的议案打回去重议,让秦侍中等人为他们代言。

  在此期间,河原省面对的依旧是阴雨连绵的天气,老天气仿佛想将早前那几年没下的雨,全都在这一段时间里‘还’给河原省。

  下得河原省的百姓们叫苦连天,也无济于事,好在悬河水位只降未升,大堤算是保住了,河原百姓的家园也算是保住了。

  只因有了为此做出巨大付出与牺牲的东合府,为他们承担了所有。

  等到朝廷正式拟定补偿与封赏方案时,时间已来到五月底,河原省总算结束了漫长连阴雨,作为泄洪区的东合府中的积水,也逐渐开始消退。

  借住在邻家,或是在山上搭棚住山洞的百姓们,也开始返回原本的居住地,打算重建家园并恢复生产。

  只是被水淹了近一个月的区域,在洪水消退后,不仅在低洼处形成无数水坑,还留下厚厚的淤泥,清理整顿工作十分麻烦。

  也正是在这时,朝廷派来各部官员齐至,带来大量工匠为百姓因地制宜的选址重建家园,指导百姓如何合理利用那些淤泥。

  因为那些淤泥可以混入朝廷特批的水泥中,用来给他们这些受灾百姓建造房子。

  看到朝廷派来的工匠们为受灾百姓选取的建房地址,基本都在地势较高,或者准确的说,都在那些洪水没有淹到的区域。

  当地官吏满心的欢喜如被兜头浇下一盆凉水,让他们在六月天感到浑身发凉。

  因为这让他们瞬间意识到,朝廷这是打算让东合府继续为悬河当泄洪区,承担泄洪重任,为此,朝廷不吝投入的为这些泄洪区百姓统一建造牢固结实的房子。

  见识过在那种远超历史水位的大洪水冲击下,仍能屹立在原地的大堤坝的结实程度,这些官吏都知道用水泥建的房子的好处。

  可是对比他们已为此付出的,以及未来将要付出的巨大损失与代价,就算能得到的这份好处,也实在让人没办法感到高兴。

  认为自己有必要对东合府的这些百姓负责的三公主没有急着离开,而是选择留下全程参与后续的善后工作。

  看到这些奉令而来的各部官员们的安排,她当然也已看出朝廷此举的用意,心中难免有些愧疚。

  可她并没有因心中那点不忍与歉意,就选择站出来抗议朝廷的安排。

  因为亲自面临过抉择的人,更清楚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得不做出选择的痛苦,可是他们要顾全大局。

  而她会在听到太子在水利官员临行前给出的建议后,决定听从水利官员们的建议,将东合府选为泄洪区,也是因为这里的地势很适合用来作为悬河的泄洪区。

  这里靠近悬河的区域,山多人少,连通地下水的天然沟渠也多,泄洪过来的水消退得快。

  只需迁徙与转移三四个县城中,住在低处的十几万百姓,就能完成泄洪,远比在其它区域,转移上百万百姓的损失小。

  所以抛开那点私人感情,三公主也赞成将东合府设为常备泄洪区的决定。

  “林大人,朝廷是肯定不会亏待百姓的,派人为受灾百姓统一建造房屋,肯定只是第一步,后面还将会有更多的补偿与惠政将陆续到位。”

  只是这番言语太过苍白,根本安慰不了满心焦虑的当地知府。

  东合府的知府林明坤正是当初带着一众官员,再三跟三公主哭求,请她放过东合府的人。

  他自己是外来官员,在本地既无土地山地之类的私产,在被选定的泄洪区中,也没有豪华私宅。

  之所以会在明知三公主什么做出那个决定,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下,仍然试图阻止对方,实在是因不想看到自己多年的心血,就这么被毁去。

  如今事已成定局,只能想着要如何帮助受灾百姓们重建家园,结果,朝廷摆出负责任的态度,派京中官员来善后的同时,还带来将东合府正式设为常备泄洪区的噩耗。

  这让林明坤实在忍不住为自己治下百姓感到不平,就算朝廷会给补偿,对这些受灾百姓们而言,只能弥补一部分经济损失而已。

  在洪水中被毁去的家园,精心打理的土地庄稼被淹,所能给百姓们带去的伤害更大,难以衡量其中的打击与损失。

  “何大人,这次是受形势所迫也就罢了,朝廷怎能这样做呢?这也太苦了我们东合的百姓。”

  听到这话,三公主在深感愧疚之余,也感到心酸与无奈,可她还是认真解释道。

  “所以朝廷这次对泄洪区进行统一规划,房屋都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尽量避免再出现这种突如其来的强制迁徙,等到悬河水位再下降一些后,朝廷打算在炸开的大堤那里,建起泄洪闸,利用得好了,对东合府也是个机会。”

  迅速思考能有哪些好处的同时,林明坤面上仍然苦笑道。

  “希望如此吧,这次被淹区域的庄稼算是彻底绝收,下官知道,朝廷肯定会给补偿,不会让百姓饿到。”

  “但是作为他们的父母官,下官不得不为这些可怜的百姓们求个情,还请何大人出面帮忙争取一下,看朝廷能不能将那传说中可以亩产五百斤以上的新作物种子,赐一些给他们。”

  高产作物的种子与种植技术,谁都想要,可是谁都知道在东西有限的情况下,像东合府这等在产粮方面没优势的地界,还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等到,或是需要花大代价,才能有机会购买到良种。

  像东合府这种山多地少的贫困区域,要不是因为这次泄洪,上边可能根本想不起来大安还有个东合府。

  从三公主的反应中,不难看出东合府成为常备泄洪区的事,已然成为定局,林明坤已经顾不上为此感到伤心难过,只能尽量为这些百姓们趁机争取一些看得见的好处。

  面对这么个要求,三公主着实有些挠头。

  哪怕她因这几年常年都在京外,对高产作物事情不太了解,也知道朝廷既然没有主动在大安境内推广,肯定意味着种子不够多。

  可她也确实感到对不住这里的百姓们,所以她在稍作犹豫后,还是选择一口应下。

  “行,今年已过春种之季,我不确定京里还有没有剩余的种子,但是明年,最迟明年我保证会给你们送来一批土豆玉米的种子。”

  达成这个约定后,两人都感到松了口气。

  三公主是因觉得承诺的事问题应该不大,大不了拿她的功绩去兑换,能让她少承受些良心上的煎熬就行。

  林明坤盘算着的则是若能得到那高产的种子,能让这些受灾百姓弥补一下今年春种绝收的损失,多少也算是个安慰。

第七十四章

  继统一规划受灾百姓的房子后, 等到朝廷按土地、人头与户头发放的补偿款,以及免税三年的惠政等相继到位后,卫合府的善后事宜才算真正告一段落。

  三公主何欣月也才正式起程上京,虽然不喜别人总喜欢将她公主身份放在首位, 可是她也不得不承认, 公主这个身份确实为她提供许多便利。

  按照朝廷的意思, 早在确定河原省的危机已解后,她就该奉诏进京述职,只是后来她为给自己尽量求个安心, 才会一直推迟回京。

  因为她想亲自确保各种补偿款到位,盖房子的事不会偷工减料。

  在外巡察多年, 她见了太多朝廷拨款, 被层层官吏贪污挪用的案例,也曾亲自处置不少涉案人员。

  只是这几年下来,她已深刻的意识到,能被她与相关方面查出来的其实只是冰山一角, 还有更多贪官污吏的手段更为隐蔽, 更为残酷的真相被掩盖在各种官官相护、官绅勾结下,她能做的终究有限。

  所以三公主早已不会天真的认为, 只需朝廷严厉的吩咐几句,她再多威胁几句,经手的官员们就会有所收敛。

  相信那有些官吏有良心,还不如相信这世上能够永远风调雨顺、天下太平。

  当然, 三公主在外多年下来,也见到过许多有能力, 真正心怀百姓与天下, 值得信任的官吏。

  可是她更知道, 因人心难测,只要这其中稍有疏忽与遗漏,权力落到某些官员手上,让其有了可趁之机,那些属于百姓的补偿款就会被扒掉一层又一层皮。

  即便被人从中贪走的只是几百上千文,对于受灾百姓而言,也是大过天的要紧事。

  所以三公主要亲自从旁监督这件事,亲自查帐,去那些受灾百姓家里走访,派人暗访,一旦发现没有如数发放的现象,不仅会给涉及到的百姓补齐,还会追究层层经手人,施以严惩。

  这种特别严谨细致的作风,让所有人都意识到三公主的态度,成功震慑住东合府上下的官吏,再不敢在暗地里耍花招,暗动手脚。

  而她之所以可以做到这点,重点依仗的也是她的公主身份,要不然,换成其他人,怎么也不敢在接到京中诏令后,一再拖延。

  等到三公主回到京中时,已初秋时节,看到阔别数年的三女儿,正宁帝的心情十分激动,只是胸中纵有千言万语,见面之后却只剩下一句。

  “乐平辛苦了!”

  穿着一身官服的何欣月笑容爽朗,“儿臣不辛苦,能有机会为我们大安效力,是儿臣的荣幸,儿臣非常感谢,也很珍惜父皇与太子给的机会。”

  看着眼前这个已经有了官威,周身散发着柔中带刚之势的女儿,正宁帝满脸的欣慰,心中则是感慨万千。

  已站起身迎接三公主的何殊笑着接过话道。

  “三皇姐最应该感谢的,应该是你自己,我们的出身,可以帮助我们得到更多机会,但是能够抓住机会,是三皇姐自己的本事。”

  说着,何殊后退一步,郑重其事的躬身道。

  “孤代表朝廷与百姓,感谢何大人在危机关头力挽狂澜,令数百万百姓免遭流离失所之痛。”

  三公主赶紧伸手扶住何殊,充满心酸的眼泪留下的同时,看向对方的目中却饱含感激。

  “太子言重了,臣愧不敢当,若非听到太子给水利官员们留下的建议,臣也只能与河原省的官员般,看着不断上涨的水位束手无策。”

  没有经历过那种绝望与无助的人,很难想象那种能够将人逼疯的心情与处境,在与朝廷派出的水利官汇合之前,她的压力大到整夜睡不着。

  就怕自己一合眼,就接到已溃坝的消息,就算是实在撑不住睡着了一会儿,也会做河原全境被淹,自己却什么也做不了的噩梦。

  这也是她在听说太子交待,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可择一地作为泄洪之地,化被动为主动时。

  冒着风险,不顾各种劝阻,坚持要求水利官员们指出最适合被选作泄洪地,又以自己的公主身份,强行调令附近的驻军帮被选区域中的百姓迁到高处,做好泄洪准备的原因。

  不惜为此背负近二十万百姓的咒骂与怨恨,赌上自身的前程,最后还是毅然选择下令炸堤,看着滔天的洪水汹涌而至,淹没大片田地与房屋时的痛苦,三公主没有流下半滴眼泪。

  因为她不后悔,在那种情况下,她不得不做取舍,她确定自己的决定没有错。

  如今看到太子一国储君的身份,真心感谢她所做的事时,那种无声的理解与支持,让她瞬间破功,眼泪也在瞬间流下。

  正宁帝在一旁看着两人相互扶持的场景,也觉心酸不已,为了大安的江山,他的两个女儿实在付出太多。

  太子在宫中殚思竭虑,三女儿舍弃公主的尊荣,在外奔波劳碌,背负着巨大的责任与压力,屡次置身险地。

  “三皇姐勇于担当的表现,胜这世间无数男儿,我为您感到骄傲。”

  悄悄擦拭过眼角的正宁帝随即跟着表态,“为父也为我儿感到骄傲,不要去在意那些外人怎么说。”

  哪怕事后证明,即便悬河大坝是铜墙铁壁,若不泄洪,在后期仍在持续的阴雨天中,也会被冲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