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书假太子要当真女帝 第71章

作者:黄柏山人 标签: 穿越重生

  对老四那个不争气的东西,也格外宽容。

  反正她做不到像太子这般大度,只盼着她父皇这次的态度可以更坚定一些,坚持得更久一些,要让老四受足教训。

  当三公主正式现身在次日的朝堂上时,再次引起朝堂上文武大臣们的争议。

  当初坚持认为三公主选择炸堤泄洪之举太冒失,只能论过,不能算功的大臣,在铁一般的事实面前,终于不好意思继续昧着良心攻讦三公主只有过。

  但是他们眼中从来只有利益算计,所以也就只是稍改口风而已,坚定的认为三公主只能算是功过相抵。

  认为因她的提前泄洪之举,可能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导致后来者为谋功绩而随意效仿,从而给朝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那些冠冕堂皇的话说得义正言辞,附和者众多。

  何殊知道那些嘴上各种悲天悯人,实则满腹利益算计的人,其实都在暗地里打什么主意。

  与此前写信回京,阐明自己想要推迟回京的原因,以及她想用自己过往积累下的功绩,为东合府受灾百姓换取高产作物种子的三公主,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可是身为上位者,她再怎么不满,也不能真由着性子来,将这些可憎的嘴脸都逐出朝堂。

  因为她若真将朝廷都变成自己和正宁帝的一言堂,且不说此举会为大安留下的严重隐患。

  那些在朝野上下根深蒂固,诸多势力盘根错节的各个派系,一旦合起伙来反噬,不管是她,还是正宁帝,都承担不了那严重的后果。

  所以这些年来,她只能尽量无视,除了会抓住各种机会,适当的为其修枝剪根,从而起到一些警告作用外,没有动一些根本性的东西,也不曾表现出她对某些人与事其实是真的很厌恶的态度。

  这也是何殊并不愿走到台前,将自己正式曝露在朝堂之上,与那些人直接打交道的原因,因为她不确定自己在某些时候能忍得住脾气。

第七十六章

  正宁帝处理政务不行, 但他因为一直生活并成长在相应的环境中,对这些人与事的容忍度较高,甚至在大多数时候,都意识不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隐患。

  就算是在朝堂上直接生气发几通脾气, 看上去也只是政见不合后的正常反应, 这些人老成精的家伙都能看得出来, 正宁帝本身并不带有什么立场,真就只是对事不对人。

  这么一位皇帝的思想理念,对他们而言, 显然是没有威胁的。

  所以这些年来,他们虽曾多次合起伙来反对些一些政令的实施, 却因没有让他们伤筋动骨, 最后还是选择妥协,并没有上升上你死我活的程度。

  这场力量角逐后的结果,以三公主主动出面表态,请求继续外任, 不留在朝堂上作为结局。

  三公主不留在朝堂上, 就意味着他们在接下来的几年内,不会受到对方的威胁, 所以那些大臣也终于松口,一致承认三公主的功绩。

  对于这个结果,正宁帝十分不满,总有种自家女儿吃亏了的感觉。

  可是不想留京, 而是选择外任,是三公主已经提前在他与太子面前表明过的态度,

  在外多年, 三公主看了太多的人间疾苦, 深知百姓的不易,所以她很清楚自己这种背景绝对过硬,身份让人忌惮的官员,留在地方可以发挥出的作用更大。

  最后议定的结果,是三公主何欣月因功晋为三品巡按监察御史,行代天子巡视天下之权。

  这场朝议结束后,知道负责记录本次朝议内容的官员是何昌逸,三公主态度爽朗大方的直接上前打招呼。

  “昌逸堂弟,好久不见,能在这里见到你,姐姐很高兴。”

  看到这位多年不见的堂姐,何昌逸的心情有些复杂,不过他能感觉得到,对方是真心为能在此见到他而感到高兴。

  没有避讳,态度也不暧昧,就这么大大方方的直接打招呼,并为重逢感到喜悦,完全就是常人遇到普通亲戚的寻常反应。

  “听说乐平公主勇于担当、一心为民的事迹,实令臣弟钦佩不已,也令臣弟深感与有荣焉。”

  他们这对堂姐弟当年那有限的几次见面,都是在各种宫宴聚会上。

  何昌逸曾是昔日深受先帝喜爱的皇孙,不管是真情还是假意,反正在那些宫宴上,他都是位置被安排得十分靠前,常被先帝叫到身边,或是抱在膝盖上的红人。

  而何欣月则是坐在后方的角落中凑数的皇孙女之一,不仅没有机会上前,先帝也不认识她这种没有存在感的孙女,毕竟连她父亲当时都是极少会被先帝点名的无名存在。

  不过何欣月并没有因此而留下什么心理阴影,如今见到境遇天差地别的何昌逸,她也没有什么得意之类的情绪。

  毕竟皇室出身,让她打小就见惯各种曾显赫一时的存在,在一夕之间由青云坠入尘埃的场景。

  等到长大懂事后,何欣月更加确定正宁帝当年的选择是对的,就算没有后来的这场大机缘,也能保全他们一家,不致于落到像瑞王等人凄惨的境地。

  见这位堂弟笑容清朗,目光真诚,面上没什么愁苦与抑郁之色。

  就知道对方虽曾经历过由高处跌落的经历,却没让对方沉浸在过去,而是以坦然的态度面对现实,这种态度让何欣月十分欣赏。

  “去年在邸报上看到你考取榜眼的消息时,我也为你感到与有荣焉,这次回来,听到父皇与太子提起你时,对你也是赞誉有加,我就想着一定要见见你,好了,你先去忙工作吧,咱们姐弟久别重逢,晚上一起出去吃顿饭。”

  听到这自然而然,仿佛再平常不过的邀请,何昌逸看着对方欲言又止。

  察觉到他的迟疑,何欣月先一步开口道。

  “你不必有顾虑,过往的那些是非对错与我们无关,对我而言,你只是我的堂弟而已,看到有出息的堂弟,会感到欣慰,想一起聚聚,都是人之常情。”

  这话让何昌逸彻底放下心中的那点犹豫,微笑着应下。

  “好,这是臣弟的荣幸!”

  在他父亲还是贤名远扬、权倾天下的瑞亲王时,他不曾在家人之外的亲戚身上感受过所谓血脉亲情,包括经常会抱他,不吝在人前展现对他的喜爱的皇祖父先帝身上。

  却没料到,等到他们一家跌入尘埃后,他竟能在已经登顶的皇叔、太子,还有眼前这位堂姐身上,感受到血缘关系的存在与牵连。

  搁上京前,若是别人跟他这么说,他一定不信。

  可是事实证明,事情就是如此,不仅皇上与太子明确表态承认他这个侄子与堂兄,这位风头正盛,位高权重的堂姐也不介意当众承认他这个堂弟。

  即便这种承认,并未给他带什么特殊照顾,他依旧是门下省中每天忙得脚不沾地的小官一枚。

  但是对何昌逸而言,越是如此,他越感到踏实没压力,只是心中底气很足,知道自己只要努力,就能拥有前途无量的光明前程。

  再没了初上京时的忐忑与试探,也没了之前的小心防备。

  可以坦坦荡荡的拒绝那些明里暗里的拉拢与邀约,可以专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用去应酬,因为他们门下省的官员都不需要费心钻营,该给的位置与待遇都会有。

  就是太累了点,没别的毛病。

  将本次朝堂纪要交到上去存档后,回到门下省时,何昌逸仍然面带笑容,难掩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

  中午一起去食堂吃饭时,沈卓笑着调侃道。

  “昌逸兄这是遇到什么好事了?”

  何昌逸没有瞒他,低声讲出三公主邀他一起共进晚餐的事情后,忍不住感慨道。

  “陛下真是以身作则,他自己重情重义,太子与三公主也都是性情中人,这在宗室中实属少见。”

  难怪先帝晚年会选了当今继位,正所谓是厚德载物。

  不管当今的性格与能力如何,端看如今的大安能够顺利摆脱正宁初年的困境,填上先帝留下的那些坑,百姓们得以减负,国库却很充足,就知道先帝最后的选择确实没错。

  沈卓敏锐的从对方的话中听出,陛下父子应该是在私下里召见过对方,不是以君臣身份,而是以他们之间的亲戚关系。

  不过他没有想着要卖弄自己的聪明,去追根究底的多问。

  “是啊,看陛下与太子做任何决定,总将百姓的生命利益放在首位,三公主为大局,置个人名利于不顾,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做出那个决定,就能知道他们都是心怀天下的性情中人,令人钦佩。”

  不像是皇室出身,甚至不像是那些大族出身的人,他们没有选择安享尊荣、耽于享乐,也没有漠视人命,无视民间疾苦,而是竭尽全力的为百姓谋福祉,消除那些不平事。

  听到这话,何昌逸笑着点头,这就是他遇到事情时,总喜欢找沈卓说两句的原因。

  对方不仅将分寸掌握得很好,不仅不会问出让人觉得为难的问题,说出观点也总与他的想法特别一致。

  明明可以称得上是知己,却又保持着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距离,相处起来十分舒服,没有压力,十分难得。

  听说三公主在下朝后,直接当众与何昌逸认亲,还邀对方一起吃晚饭的消息,正宁帝不仅没有意见,还很得意。

  “真不愧是朕的女儿,跟朕一样重情重义,当年瑞王一脉显赫时,咱不嫉妒,如今他家没落了,咱也不会落井下石,仍然认这门亲戚。”

  正在看奏报的何殊点头道,“是啊,做人就是要厚道,父皇的人品,当然是没得说,所以才能将我们都教得这么优秀。”

  这话让正宁帝感到十分受用,毕竟他能拿得出手的长处实在不多,一个是文采,另一个就是品德,太子对此所表现出的推崇,总能让他对自己充满自信。

  毕竟他早就明白人无完人的道理,他这辈子没有处心积虑的谋求过什么,也就不曾用阴私手段伤害过谁,所以活得十分坦荡。

  至于当皇帝后处置过的那些人,他更没有什么好心虚的,因为那些人都是罪有应得。

  因为借他的手处置人的太子,不仅不是嗜杀之人,还很珍惜劳动力,那些犯事的人但凡能有活下来的理由,都会被送到大安在各地开辟的农场,接受劳动改造。

  正心情很好的捻须而笑,隐约看到何殊手上的案卷上似乎写有‘恭王’之类的字,正宁帝瞬间来了精神。

  “皇儿怎么想到要看恭王的事?他在皇陵那边出什么问题了吗?”

  恭王也曾是在先帝朝很活跃的皇子,比起曾给先帝带去莫大压力的瑞王之所以败落,既有受手下人的牵连的原因,也有受到栽赃陷害的缘故,让正宁帝对其抱有同情与敬佩。

  同样被先帝贬为庶人,被罚去看守皇陵的恭王,则是并不冤的那种谋嫡失败者。

  他的年龄比正宁帝大不了几岁,母族势大,野心也就更大,将结党营私、贪污受贿、草菅人命等罪名刷了个遍。

  所以他虽然不像瑞王那般,被先帝下明旨除族,永远不准回京,正宁帝也没有赦其回京的打算,只是看在是兄弟的份上,派人帮其改善一下生活环境而已。

  何殊摊开桌上的几份案卷,“儿臣不仅是在看恭王,还有瑞王、庆王、平王、宣王及其后人、康郡王等人的案卷。”

  听到这些都很熟悉,只是大多都已久违了的兄弟们的封号,正宁帝的心情颇有些唏嘘。

  “皇儿这是又有什么大打算了吗?”

第七十七章

  经过这些年的默契配合, 正宁帝也算是很了解何殊的某些做事风格,例如此刻。

  何殊并没打算瞒他,“儿臣在研究这些叔伯们当年的关系网,看能不能合理的利用他们, 帮朝廷好好瘦瘦身, 我可真是越来越忍不了那有些的嘴脸了。”

  想到若非他的三女儿自己愿意放外任, 差点被他们给逼得放外任的过程,正宁帝也是一肚子火。

  虽然不擅长处理政务,可他既然坐到皇位上了, 当然还是要维护自己的帝王尊严,更何况那些人还冒犯了他身为一位父亲的尊严。

  不过他不大看好太子说的这件事。

  “能削的, 都先帝给削减的了, 才会写在这些案宗里,剩下那些要么是隐藏特别深,没有查出来的,要么是不宜动的那种, 并不会写在这上面, 那些人更不会主动交待出来。”

  正宁帝认为从这些案卷上看不出什么,却不知道何殊将各王在各个时间段的经历串连起来后, 再结合朝堂上的那些大臣们的经历,能分析出来的信息可多着呢。

  大量的信息给各种分析、总结与串连后,已在她的笔下,汇总成为一张庞大的关系网络图。

  “说到底, 还是利益不到位,对于有野心的人而言, 只要利益到位, 什么都好说, 家国、儿女、老爹什么的……”

  听到太子这话,正宁帝无言以对,因为这些都是他前半辈子的曾亲眼见证过的现实。

  “我们能给他们提供什么利益?他们当年的野心可都是皇位,就这一个皇位也不够分的啊,除此之外,还能用什么打动他们?许他们高官厚爵的话,我们岂不成了打压下一批,又给自家召来一大批更强的对手?”

  许皇位什么的,当然是玩笑话,毕竟正宁帝早在太子的反复告诫下,牢记必须要将皇位与皇权握在自己手里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