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鱼夫妻在逃荒 第108章

作者:三十六楼看风景 标签: 穿越重生

  一晃已经是仲秋了,整个大夏朝,除了崖州和岭南还在生长的二季稻,其余各地秋收彻彻底底的无望。

  大梨村今年的豆瓣酱和挂面坊也停产了,连带着蜀之侠麻辣锅底料也告罄。

  这倒是难不倒他们,忠勤伯夫人在这一年时间里,还教了他们其他的花样。

  蜀之侠在麻辣锅底还未售罄前就推出了:毋米粥火锅、骨头连锅汤、酸菜泡椒冷锅鱼、清汤羊杂火锅、菌菇鸽子汤、养生药膳汤等。

  虽然没有麻辣锅,但是秘制麻辣蘸水可是不缺的,就冲着这蘸上鞋底都好吃的蘸水,生意居然没有丝毫影响。

  腐竹、豆泡、豆皮、冻豆腐放入这些锅底,没有不美味的。

  加盟商们也松了口气,锅底花样多一些更好啊,老人和小孩更爱,也不是人人都能吃辣的。

  其余锅底的制作方法,每样锅底年费五千两银,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购。

  谁都不是傻子,加盟商的老板们尝过这些锅底的味道后,知道自己短时间内无法复制出来,且他们谁会轻易得罪皇后娘娘?都很是爽快的交了所有锅底的学费。

  这一月之期到了后,被选出来的商品和商家,在理藩院做了名单公示。

  忠勤伯已经在他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的做到了公平公正,各方人马均表示服气。

  当家人都还在京城未归家呢,得了入场券后,就地开始调配各方资源,从船到随行的人,再到重中之重的商品,都要细致的安排好。

  刁老爷子等几位商家再聚一堂,他们都是被选中的商号,无一不是大夏最有实力的了,此次聚会,主要就他们的出海准备物资做探讨。

  “刁爷,咱们兄弟几个,以您马首是瞻啊!您家除了茶叶,还做了那些准备呢?”

  “准备是真准备了不少,水性好且得力的家丁,够两年以上嚼用的粮食、大夫一名草药若干、咸菜菜干都跑不了,剩下的就靠他们自个儿咯。”

  “大同小异,大同小异,我们苏家还请了风水先生同行的,这出门啊,还得看天才行。”

  “众位,咱们准备得再齐活,都不如朝廷带的全,谁有这能耐打听打听朝廷都带了些啥呀?”

  “这主意好,这主意妙,刁爷,您能者多劳啊,辛苦您”

  被这群人惦记的忠勤伯,这会正把此次海航需要携带的物资清单,摆放在夏洪棣面前,夏洪棣看得目瞪口呆。

  “爱卿,为何需要带这么多的菜种啊?上,上千斤?!”

  “陛下,人要缺菜蔬,可不好排便呢,光吃主食和鱼虾是不行的。”

  “可在船上能把菜种哪儿?能种出来苗来么?”夏洪棣觉得自己对农事还是有些了解的,这在海船上种菜,闻所未闻。

  “臣打算做多一些木箱,只要这些木箱里装上肥土,保持土壤湿润,出苗后适当的晒太阳,问题应该不大。万一种不出来,大不了,我们就全发豆芽了,种子里面就黄豆带得最多,这个不需要土就成!”

  夏洪棣接收新知识点良好,发豆芽,这个他觉得可以有,过过水,拌点盐都能吃。

  “这些硝石又有何用?要在船上制冰?”皇帝他又表示看不懂了,好奇的问着。

  “陛下,硝石既然在清水里可以制冰,那放入海水里面后能成冰块的应该就是不咸的水了,说不定可以用来饮用呢?臣这不是怕大海茫茫无淡水饮用嘛,万一实在用不了,做成冰块保存一下鱼虾肉类也是好的。”

  “有理,鱼虾也不是时时都能捕捞到,软木救生衣又是何物?”

  “回陛下,救生衣嘛,就是特殊软木木料做成的衣物,这种软木木料在水里浮力最大,两百斤的汉子穿上后,哪怕是不会水的,都能在水里漂浮起来,万一运气不好翻船了,也能多坚持一会儿。”

  “这个不错,这个不错,拿来给朕瞧瞧,听起来会不会游水的都能用啊!”

  黑娃只得把老袁头研究了,几十种木料最后选中的一款,做成的救生衣,给夏洪棣献上。

  光看光摸是无法体会到此救生衣妙处的,最后还是让两个会水的胖子太监,穿上了救生衣,在皇宫的湖里,下水试了试。

  两个胖太监下了水后,半点不用力,两人整个上半身都浮起了起来,这个软木救生衣被证明了,很是好用。

  “造船的匠师为何要带?还带这么多人?”

  “陛下,不都说闭门造车不可取嘛,这些造船的匠师有几个常年航海的?咱们的海船到底能行多远,路上容易出现什么毛病,他们不亲自体验怎能改进?”

  忠勤伯对皇帝陛下不解的每样物品,都做了详细的作用描述,听得夏洪棣连连点头:

  “这清单上的,朕都准了,爱卿看着采买吧,这些救生衣多做一些,人手两件,那些商户有兴趣的,还能让他们采购一批!”

  商户这些大肥羊,夏洪棣都忍不住随时都想薅上一把。

  于是,不用刁爷他们特意打听,朝廷很是贴心的把他们准备的物资清单赠送了一份,特意提到了救生衣。

  朝廷的面子必须要给啊,况且他们在大梨村看到这些软木救生衣后,觉得确实不错。让人在最深的河流里试用后,每家都给自己出行的管事和家丁采购了两件。

  除了这些,最主要的五成商品作价的护航费粮食,他们非常积极的缴纳了,让魏尚书也舒了一口气,这下,远航最重要的物质之一也齐全了。

第一百六十九章 推而广之

  趁着朝廷出海的这波热度,百姓们对府衙的消息打探积极之时,人工孵化鸡鸭和地龙养殖法、地龙养殖鸡鸭法,被朝廷典牧署的官员们在全国推广开来了。

  各府各县的告示里写得明明白白:朝廷出钱,先给各府各县建孵小鸡鸭的火炕,还有教授大伙儿搭建地龙养殖池,欢迎百姓们前来学技。

  没有水泥铺地的, 挖的泥坑底下多用大锤子捶捶,等它夯得结结实实的,地龙也跑不出去。牛粪不多,树林底下的腐土还能找不来?

  让大伙儿先把地龙池修起来,等地龙养活后,今年凡是不逃荒做流民的百姓,就可凭借户籍,一人免费领一只小鸡或小鸭,顺带的还可以领到够小鸡小鸭十日吃的米糠。

  大梨村的村民们,比起很多庄户的日子都过得强,因为在京城附近,也算得上领到这个福利的第一拨人。他们得的消息快,加上去围观过胡老爹的地龙池,一家只用三五日就能刨一个大坑出来。

  而且他们所在县,建的孵化坊,就放在大梨村,主管张氏,皇帝亲敕的七品孺人。张氏带着三儿媳妇钱阿兰,把孵化的活儿张罗得明明白白,孵化率吊打所有人。

  这日, 大梨村村长正组织本村村民排队, 他的声音洪亮,底气十足:

  “我说, 大伙儿不要一窝蜂的推攘, 这小鸡小鸭崽又跑不掉,拿好你们的户籍和箩筐,皇恩浩荡, 人人有份。”

  “村长啊,当真还给咱米糠啊?”小老百姓,只要是免费的,半分的好处都不想放过,况且这可是米糠呢。

  “当然给啊,不过,只够吃鸡鸭崽吃个十日左右的,你们可别拿回去自个儿煮着吃了啊!鸡鸭太小,还吃不了地龙,得养几日才行!”

  村长的担忧不是没道理的,全村这么大,总有些好吃懒做的,他都怕这些不要脸的,小鸡仔都给吃咯。

  他那会检查村民们修的地龙池的时候,有好几家搞得很是敷衍,他都把这些懒家伙给大骂了一顿,真不知好歹。

  “放心吧, 放心吧,村长!咱们村儿真还没到那地步,肯定会把鸡鸭崽养好的, 这养大后吃蛋它不香吗?”

  再三确定有这等白给的好事,村民们这才踏实下来了。之前好多嫌弃儿媳生一堆丫头片子的婆婆,这会也不嫌弃了,人口多的人家,能领到十来只鸡鸭。

  能不费自家粮食,这养地龙也好,煮熟地龙也罢,不过就是费点工夫罢了。

  而且这活儿,丫头片子做起来可比小子强多了。要是真能用地龙顺顺当当的养活这些家禽,她们都乐意自己搭炕再多孵化一些出来。张孺人都愿意手把手教他们孵小鸡崽了,她们还能放过这等好事?

  除了免费送鸡鸭崽,听说朝廷不久后还会发放救济粮,百姓们心安了不少,感觉日子似乎没有那么绝望,风风火火搞起了养殖来。

  大梨村这里不过是一个缩影,全大夏还有千千万这样的村庄,无一不被照顾到。百姓们感念朝廷的同时,也各种传颂发明此法的张孺人,恨不得给她在家立长生牌。

  他们除了费工夫,半点银钱都不花,尤其听说,这地龙吃了粪土后,再排泄出来的粪便,可是优质的肥料。鸡鸭的粪便收集起来肥力也很好,要是明年蝗虫不折腾,这庄稼肯定能多收不少。

  想到这些,百姓们的念想更大了,看着毛绒绒的小鸡崽们都能乐上半天,伺候得很是精心。

  在养殖大法顺利推广,并取得良好的反馈之际,远在岭南的涂司农给夏洪棣发来捷报。

  “陛下,岭南来消息了。”成大总管跑得很急促,他知道自己主子等这消息,可等了不少时日了,刚一收到就赶来报信儿了。

  夏洪棣刚看完鸡鸭推广的奏报,又看到了这份双季稻试验成功的奏报,大热天,不喝冰水都觉得解暑。

  “这个涂司农还是太谨慎了,这双季稻都长到一尺才来汇报。”嘴里说着怪罪的话,嘴角眉梢都扬了起来。

  “陛下,这是双喜临门呐!”成总管适时的给夏洪棣捧场。

  “朕总算能睡个好觉了!”皇帝高兴,大伙的日子才好过,最近后宫,除了坤宁宫,皇帝可哪儿都不乐意去呢。

  “陛下,今晚,您”成总管摸了摸袖子里被塞的大红包,还得帮忙递话。

  “这样的好消息,朕当然要说与皇后听了,你把今儿挑出来最好看的那对粉彩梅瓶给朕装上,皇后最稀罕这样的。”

  成总管赶紧闭嘴,心里忍不住的嘀咕:这心情不好,找皇后开解,这心情好,找皇后庆贺,难不成,这后宫得宠第一人,还是这年过三旬的皇后娘娘?哎哟喂,以后这等红包他还是少收为妙,收了人家的好处,事办不成可就不好了。

  高皇后不知道总管太监的腹诽,这会和狗男人一样高兴,她的蚝油坊捐赠的海货,已经陆续发往各府一段时日了。

  地方官员不但免费发放海产品,还有各种海产品的食谱推广,务必要教会百姓们这些海产品的花样吃法。

  从目前收到的反馈信息来看,哪怕是内地没有食用海产品习惯的百姓们,对这些海产品的接受度都颇高,有些甚至都表示如果价格不贵,他们都愿意花钱购买。

  这说明啥?说明这些海产品的可食用价值大呀!夫妻俩相互告知对方,自己收到的诸多好消息,喜悦之情翻倍多。

  “陛下,等这些鸡鸭开始下蛋后,百姓们的日子就更好过了!”高皇后想到村里家家的鸡鸭满院跑,小孩童捡蛋的快乐场景,都替他们高兴。

  “皇后啊,这回你的功劳也不小,没想到,你那蚝油坊还能有这般大用的时候,朕这次能这般有底气,蚝油坊当记一大功。”夏洪棣心里得意,但是还不忘和皇后商业互吹,毕竟皇后也是真出了大力的。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陛下,臣妾乃一国之母,这点觉悟还是有的!”

  “好一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皇后,你看朕亲自挑的这对梅瓶咋样?今晚,朕再另外给皇后重赏!”

  高皇后无语,只得领赏谢恩了,瓶子倒是好瓶子,其他赏赐嘛呵呵!

  青县,因为有了几个瓷砖坊,有数千人在作坊里做工,带动了县城周围的部分百姓都能挣到一些钱,而且今年不缺水,他们绝大部分还不至于,因为蝗灾绝产就往外跑。

  郝县令推广起朝廷新政策来,不遗余力,用来孵化鸡鸭的火炕和地龙池,一修就修了好些个,县衙的人全都被他派到下面的村子里,给村民们念公告去了。

  鼓励村民们依葫芦画瓢,赶紧把地龙池修起来,不要耽搁免费领鸡鸭和米糠。

  县衙请来学习这些技术的婆子们也很能干,才两个月时间就孵化了上万只的鸡鸭崽,上下游村儿有幸成为了前几批受益人。

  当两个前儿媳,江来娣和牛大妹在排队领鸡鸭之际,听到了村民们正在议论,发明孵化养殖之法的,居然是她们那个前婆婆,现如今的张孺人。两人表情晦涩,只能低头充耳不闻。

  “咱们这位张孺人可不得了,听说,朝廷的典牧署官员,都是照着她家学会的呢,如今免费把这些法子教给咱,这是何等气魄啊!”

  “嘿嘿,谁说不是啊,要你我有这手艺,肯定是闷声发大财的!”

  “所以,朝廷才给了她这封号嘛,这下,不但见官可以不跪,家里的后辈也沾光哟,走出去,老有面子了!”

  “那你现在也能沾光,这张孺人可是咱们青县人,以前就是大峨山的,要说亲戚嘛,人家可还是忠勤伯的岳母呢,看见没?那两位的前婆婆!”

  “你说那两个是不是瓜婆娘,放着有能耐的婆母不巴结,如今跟咱一样,领起了救济品。”

  “你又不是不知道,一个和野男人跑路的时候胡家还没发达呢,一个可不是被人家撵回来的嘛,想抱大腿也抱不了咯!”

  “哈哈哈,换我,怎么撵也不走,我就抱着前婆婆的大腿哭,哭着求她”

  村民们说得热闹,胡家的恩恩怨怨可是村民们议论经久不衰的话题。这回领的这些好处百姓里,可能也就这俩前儿媳,领了鸡鸭还不会念张孺人的好咯。

  庄稼被毁了,蝗虫到了死亡季,百姓们慌忙的种了一季菜蔬,秋萝卜和秋白菜也能当饭吃,只要不缺水就不愁活!

  这用水泥修筑的河堤,还有被疏通淤泥的河道,发挥了重大作用,至少秋季种下的菜种,还真是活得不错的。

  他们没事干的时候,就各处挖地龙。小鸡鸭的米糠吃完后,他们挖来的地龙也派上了用场,吃不完的就养在坑里,菜叶子也切碎了,吃完地龙再吃点菜叶子,居然还长得很好。

  火炕孵蛋,他们必须学会了,冬日的蜀地也是下雪的,偶尔都还能冻死个人,听说这火炕只要烧些柴火,能暖和一晚上,一炕两用,盘它!

上一篇:我有废物老婆光环

下一篇:鸿蒙一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