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洛水伽楠
他们有两栋房子,一栋自己住,另一栋是给温明知结婚用的,现在老父亲来就住明知那栋。
温明知得知爷爷是为自己而来,既喜悦又惶恐。
父母都嘱咐他要跟杨君苏说一声,爷爷最近可能要见她。没想到,杨君苏那边也要忙碌起来了。
温明知就懂事地没提,等她忙完再说吧。别自己帮不上忙,还添乱。
几天后,温北伐顺利到达农场。温阳秋带着儿子媳妇前去迎接,温致远父母有事走不开,温致远做为代表前来。
温北伐看着儿子儿媳妇和两个孙子,心里非常高兴。
温北伐也是个急性子,跟小儿子一家叙了一会儿家常,就直奔主题:“阳秋,明知的对象我什么时候能见一见?红包我都准备好了。”
温明知赶紧说道:“爷爷,你来得真不巧,君苏的上级领导要来视察,她最近有些忙。等忙完再来见你老人家。”
温北伐以前只是听说过杨君苏的一些大概情况,并不详细。这次当然要彻底打听清楚了。
温明知一提起杨君苏,眼角眉梢都是笑意,话也变多了:“君苏是我见过最善良最好看最温柔体贴的好姑娘。她身上既有奶奶的那种大气温柔,豁达通透,又有爷爷身上的杀伐果断,勇敢坚强。她革命性强,觉悟高。思想深邃,见解独特……”
温致远:“……”明知恐怕把他这辈子知道的好词都用上了吧。
温北伐琢磨了一会儿,心里就更好奇了,按照孙子的形容,这个未来孙媳妇得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温北伐问道:“小杨是在四分场当科长是吧?宋要武手底下的?”
“对对。”
“要武这孩子我知道,跟她老子性子有点像。要武的母亲老远也是个老革命了,她的眼光毒得很,她介绍的那肯定错不了。”
温明知赶紧建议道:“爷爷,咱们抽空请远奶奶吃顿饭吧,好好谢谢她这个大媒人。我再带你四处走走,你想吃什么,我给你做。”
温北伐摆手:“老远同志肯定是要请的,不过也不急。”
温致远也问道:“爷爷,你的那些老战友呢?不是说一起来吗?咱们是安排他们住在家里,还是住在招待所?”
温北伐说:“那帮老家伙半路上不是被人截走了,就是见着故人跟人去喝酒了,我心中有事,要不然,我也跟着去了。你不用管他们。”
温致远一开口,温老爷子的注意力就被吸引到他这儿了。他看着温致远,慈祥地问道:“致远,你比明知大好几岁,他都有对象了?你呢?”
温致远:“……”
他不动声色地转移话题:“爷爷,还是让明知接着跟你说他对象的事吧。”
温北伐不满地道:“怎么,你想糊弄我?不要转移话题。致远呐,我没想到明知在找对象方面会跑到你前头。我本来以为你的交际范围广,你的性子也不缩着,长得也不错,找对象应该很容易。怎么一晃几年过去,就一直没个动静。反倒是明知,天天躲在家里不出门,天上却掉下个好对象。”
温明知想帮哥哥说几句话,就在旁边补充道:“爷爷,找对象这事是要看缘分的。像我和君苏,我们就是有缘分,这事急不来。”
温致远无奈地看了温明知一眼。
温北伐继续教训温致远,温致远再次试图转移话题,“明知,我听说农垦局的领导和记者应该在下周来,他们视察完了,杨君苏应该就闲下来了,你可以去约人了。”
他这次真的转移成功了,温北伐若有所思:“农垦局的啊,我熟啊。”
一个计划在他心中悄悄地酝酿着……
……
杨君苏此时正忙得脚不沾地。领导要来视察这件大事,要忙的地方实在太多了,各种形象工程要搞,各种细节流程需要确认。除了总场分场下达的命令和规定的任务,她还有自己的打算。
杨君苏先召开了一场会议,参加会议的是合作社社长和职工家属代表,养猪厂养殖厂的核心成员,另外还有妇女代表,职工代表等等。
经过几年不停地建设,他们四分场已经不像最开始时那么寒碜了,各种基础设施基本都全了。他们还有了自己的会议室和夜校。
开会的地方就在夜校教室,杨君苏等人到齐,便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一行遒劲有力的大字:“我们的目标是成为样板农场。”
她环视着众人问道:“知道什么叫样板农场吗?”
李卫红抢答道:“就跟样板戏一样?一提起戏剧就绕不过那几个样板?”
杨君苏笑道:“差不多就是这个意思。”
田翠翠问道:“可是全国有那么多农场,比咱们大的好的多的是,咱们四分场才建了三年,真的能比过那些大农场吗?”
杨君苏笑道:“你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再说了,比咱们大的好的,不如咱们会宣传;比咱们会宣传的,没有咱们有成绩。大家要有革命的乐观主义和信心。”
李卫红信心满满地大声说道:“杨姐,我很有信心,你说怎么办?我们一切行动听从指挥。”
其他人也纷纷应声附和。
杨君苏开始调兵遣将,详细部署。
……
周三那天,农垦局的领导一行顺利到达胜利农场。
纪书记亲自接待,先是欢迎会,然后再领着他们大致游览一下农场的几个重点地方,明天上午会来四分场。
杨君苏嘱咐大家今天早点休息,明天争取以最好的状态来迎接领导。
大家难免有些紧张,尤其是高洁小赵他们。
“杨姐,你怎么一点都不紧张?”
杨君苏安抚他们:“没事的,领导都很亲切。你看纪书记多亲切。农垦局的领导更亲切。”级别稍高些的领导对最下面的员工一般很亲切,毕竟只是偶尔见一面,又没有利益冲突,还显得自己很亲民,谁会不亲切?
“行啦,你们今天忙完就早点下班,回去早点休息。”
忙活了几天,杨君苏今天也正常下班。
杨利民和叶香云也听说农垦局的领导要来视察的事,两人比杨君苏本人还紧张。
“没事,赶紧做饭,我吃完饭好早点睡觉。”
杨利民问道:“你还能睡得着?”
“当然能睡得着,明天累着呢。”
杨君苏吃饱喝足,洗脸泡脚一条龙,泡完舒舒服服地去睡觉。
次日清晨,她早早地起床,换上浅蓝色干部服,把皮鞋擦得锃亮,头发也梳成女干部的模样,朝镜子里一看,果然是个精神姑娘。
她挎上黑皮包,骑上自行车去上班。
到了场部,大家已经到齐了。
第一百三十章 考察团
宋要武见现场气氛有些严肃, 便笑着说道:“大家不必紧张,平常心对待即可。”
张书记看了一眼杨君苏,说道:“我特意打听了一下, 发现领导对咱们四分场的林间套种很感兴趣, 对那个新式积肥法也有兴趣, 今天是小杨打主场了。——小杨,你紧张吗?”
杨君苏面带微笑:“我本来有点紧张,但一看到大家也紧张, 我又不紧张了。”
众人忍不住笑了,张书记也跟着笑。
他们这边准备好, 那边, 纪书记和谢秘书等人陪着农垦局的领导们来了。一共来了三辆吉普车,汽车停稳, 纪书记陪着一位五十多岁、头发花白的老同志下了车。
谢秘书对大家隆重介绍道:“我们欢迎市农垦局的钱局长莅临胜利农场指导工作。”
众人热烈鼓掌, 钱局长面带微笑,向大家招手致意。
跟钱局长同行的还有三个工作人员, 一个脖子上挂相机的记者, 这个记者还是杨君苏的熟人袁洛。袁洛也看到了杨君苏,冲她点头微笑。
钱局长一一跟大家亲切地握手。
工作人员身后还跟了两位鹤发童颜的老同志。
一位大约六十来岁,身材高瘦, 笑容和煦,说话慢条斯理;另一位, 七十岁左右, 身材高大, 腰板挺直, 精神矍铄, 目光炯炯有神。
钱局长介绍说, 这两位老同志退休前也在农垦系统工作,现在顺便过来走一走看一看。
两位老同志十分和气:“你们忙你们的,不用管我们,我们就跟在后面随便瞧瞧。”
杨君苏看着那个腰板挺直的老人,莫名觉得有些眼熟。
宋要武看到这位老同志,不由得面带惊讶。她刚要上前打招呼,旁边那位瘦高老人却笑眯眯地介绍道:“小宋,这位是我的老朋友老何同志。”
宋要武怔了一下,只好说道:“何老同志,欢迎欢迎。”
老何同志用力地跟宋要武握了握手:“小宋,你把四分场管理得不错。”
宋要武无奈地笑道:“谢老何同志夸奖,您老人家能来,我们倍感惊喜。”
老何同志说道:“没事没事,你忙你的,不用管我,我就跟着大伙随便看看。”
说着,他那双锐利的眼睛在人群中搜寻着什么。
宋要武立即会意,她特意把杨君苏叫过来:“小杨,这位是何老同志,这位是黄老同志。他们都是老革命,这次你有机会近距离接受革命熏陶了。”
何老同志打量了一眼杨君苏,暗暗点头,这姑娘看上去果然挺好。
他面带笑容:“原来你就是杨君苏,早听说你是小宋手下的得力干将,年轻有为啊,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杨君苏心里诧异,她的名气已经传那么远了吗?
她谦虚道:“不敢当不敢当。都是场领导肯给我们年轻人试炼的机会。”
“哈哈哈,你挺会说话。”
何老同志意意犹未尽,还想再多聊几句,旁边的黄老同志冲他使眼色,何老同志这才说道:“小杨同志,你去忙你的,有空再聊。”
杨君苏冲两人礼貌地笑笑,就去前面忙碌了。
他们一行人先经过成片的农田,此时正值八月,庄稼即将成熟,一望无际的田野像一片黄绿相间的绒毯似的,一直铺到遥远的天际。艳阳高照,凉风习习。
他们在此停留了一会儿,钱局长特意查看了一下田里的土壤和庄稼生长情况,不由得满意地点点头。
他们从大田中间的机耕路穿行过去,就到了林区。四分场的林区比别的分场范围大多了。
大片大片的树林,其中以杨树居多,间或有白华和桑林。他们今天来参观的是林间套种。
这一块一直是杨君苏在管着,所以,这会儿她自然而然地被推到了前面,给大家介绍情况,答疑解惑。
杨君苏声音清朗响亮,吐字清晰:“我们四分场的林间套路共为三个部分,一部分是种植药材,根据林木的高矮行距不同,种植不同的药材,这些药材一般是喜阴耐阴的,比如板蓝根、人参、黄连、元胡、天麻、白术、薄荷等等。
其中套种板蓝根和薄荷的效果最为显著,我们已经和县里的药厂达成了合作协议,为他们提供药材;除了药材,林间还可以种蔬菜。像大葱青椒茄子圆白菜扁豆等等,每亩林地可出大葱2千公斤左右,蔬菜数千斤。现在我们四分场的蔬菜除了自给外,还能供应农场菜店;最后一部分是种植面积最广的,是种植牧草。这些牧草长势极好,还不用占用良田,牧草的应用范围很广,可以为猪牛羊提供饲料,还可以在牧草中放养鸡鸭鹅,产出的禽类不但能供应本场职工的肉食,还能支援兄弟单位,群众反应良好。”
似乎是为了响应杨君苏的话似的,她的话音一落,正在草丛中认真觅食的大鹅们受到惊吓,嘎嘎大叫起来,还有几只最勇敢最莽的鹅子,直接冲出草丛想要拧人。
工作人员赶紧手忙脚乱地把它们驱赶跑了。
这些鹅们引起了现场众人的哄堂大笑,记者赶紧举起相机咔嚓咔嚓拍照片。
钱局长也跟着大家一起笑,笑罢,他用欣赏的目光看着杨君苏,亲切地问道:“小杨同志,你当时是怎么想到这些办法的?”
上一篇:汴京生活日志
下一篇:八零之都别碍着我捡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