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女场长 第58章

作者:洛水伽楠 标签: 年代文 穿越重生

  杨君苏换了件外套,拿了一罐腌咸菜,又拿上昨天剩下的油条烧饼,兜里还装了一把糖,她知道田翠翠家有孩子。

  收拾完毕,她拎着东西出来。

  田翠翠看她提着东西,非不让她拿。

  杨君苏说道:“你家还有老人呢,我们这儿的规矩是第一次上门不能空着手。嫂子别拦了,也没啥好东西,全是家里带来的。”

  田翠翠只好不再阻拦。

  田翠翠家被安置在家属区,所谓家属区也就是一排茅草房和木头房子,十分简陋,是临时居住区。

  田翠翠的婆婆杨君苏认识,就是她上次搭话的白大娘。白大娘六十多岁,头发全白了,身体还挺硬朗。田翠翠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女儿六岁,小脸晒得黑里透红,儿子四岁,一双眼睛滴溜溜转着,好奇地打量着杨君苏。

  杨君苏见了孩子就掏出糖,两个孩子看到糖,不由得眼睛发亮,但又转脸看向奶奶和妈妈。

  白大娘笑道:“小杨你真是太客气了,咋还拿着东西,还给孩子糖吃,你们两个还不赶紧谢谢姐姐。”

  两个孩子一起道谢,喜滋滋地接过糖。

  杨君苏笑道:“大娘,你弄错辈分了,不该叫姐姐,应该叫姑姑。”

  白大娘也笑:“对对,叫姑姑。”

  两个孩子拿着糖就忍不住找小伙伴显摆去了。

  白大娘和田翠翠领着杨君苏往屋里走去。

  屋子又小又破,但收拾得挺干净。

  饭菜是四菜一汤,主菜是鸡肉炖粉条,主食是荠菜豆腐馅包子,吃着挺好吃。杨君苏真诚地夸了几句。田翠翠和白大娘都很高兴。

  三人边吃边聊,很快就聊到了房子的事。

  田翠翠问道:“小杨,你那个建房的事咋样了?总场咋说的?”

  杨君苏一听,机会来了。这么多军属要是参与进来,那份量可就不一样了。她要是好好推动一下,事情说不定就成了。

  想到这里,杨君苏打起精神,准备认认真真地做好宣讲工作。

第六十四章 贷款支援农场建设

  杨君苏一边吃饭一边聊房子的事, 并把她在总场会上的发言直接拿过用,那首顺口溜也用上了。

  白大娘只上过扫盲班,认的字不多。她听着这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十分喜欢。

  听罢嘴里还念道:“‘田地成方柳成行, 良田亩产超吨粮。家家户户有余粮, 所有职工住新房。’小杨, 你真有文化,这诗写得好,连我都能听懂。”

  白大娘最关心的还是钱的问题, 杨君苏算算他们一家五口人,九十平的房子最好, 钱不够, 六十平的也能凑和住。

  杨君苏说道:“我计算的成本是一平米十块钱,场部的预算会更高些, 应该是20块一平, 所以你们要准备2000块钱。”

  白大娘直咂舌,“这可真不是个小数目。”

  田翠翠在旁边说道:“妈, 房子可是一辈子的大事, 咱在乡下建房也差不多是这个价呢。”

  白大娘说道:“那倒也是。”

  婆媳俩讨论了一会儿,又为要楼房还是平房起了一点争执,白大娘想住平房, 田翠翠想住楼房。

  两人争执不出个结果,就问杨君苏的意见。

  杨君苏两边都不得罪:“楼房和平房各有各的好处, 端看个人需求。像我的话, 我准备要平房, 因为平房有院子, 可以种菜。”

  白大娘一拍大腿:“对对, 我也是这个考虑。”

  田翠翠无奈道:“可是咱住了一辈子平房还没住够吗?住楼房多气派。”

  杨君苏笑道:“等大哥回来, 你们再商量。反正选哪个都不亏。”

  “是是,等我儿子回来再商量。”

  杨君苏说道:“田嫂子,白大娘,既然你们有这个意向,那我一会儿给你们拿一张报名表,你们有空再去问问其他家属。有意向的都签个名。放心,这只是签名而已,只要没交钱,咱随时可以反悔,没关系的。报名的人越多,总场一看这是人民群众的心声,同意的就越快。现在天气正好,要是早点动工,今年入冬以前就可以入住了。我建议楼房能铺设暖气,平房呢,也可以弄那种土炕,好方便取暖。让老人孩子能过一个暖和的冬天。”

  白大娘握着杨君苏的手说:“小杨,你真会替人着想。场里就应该多几个你这样的干部。”

  杨君苏笑道:“我还不是干部呢,我只是个打杂的。”

  白大娘笑道:“快了快了,你是个当干部的好苗子。”

  白大娘说着还感慨道:“还是新社会好,咱妇女同志想干啥就干啥,要搁旧社会,哪有这么好的机会?”

  杨君苏顺着她的话说:“那可,新旧社会两个天,一个苦来一个甜。”

  “对对,这话真顺口。”

  三人愉快地告别。

  杨君苏回去就让小赵给田翠翠送去一张报名表。

  田翠翠的行动十分迅速,没两天就把报名表交了上来,一共有五十多户人家报名。比年轻人这边报名的还多。这也能理解,毕竟那边都是拖家带口的,而且转业军人一般都有安置费,经济实力也比小年轻雄厚。

  杨君苏又写了一份补充报告,报告中说这些转业军人拖家带口前来支援农场建设。人家已经为国家为百姓流了血,不能再让人家流泪。我们农场于情于理应该妥善安排家属的生活。上面说不定会关注这些军人转业后的生活状况。这可关系到农场的考评、形象和政治影响。

  杨君苏最后那一段话果然引起了场领导的深深思考。纪书记看到这份补充报告,思索良久,终于拍板:“同意集资建房。”

  当宋要武和贺新华接到通知时,宋要武倒还算淡定,毕竟杨君苏的报告是她交上去的,贺新华就十分诧异。

  他不由得感慨道:“这个小杨有你的风范,办事是雷厉风行,还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万万没想到事情真被她弄成了。

  宋要武笑而不语。

  贺新华酸溜溜地说道:“老宋,你欠我一个大人情。她可是我们基建科出来的。”

  宋要武笑道:“老贺,我一直记得你这个人情。”

  贺新华后悔是肯定后悔的,杨君苏要是在他们基建科,现在出名的就是他了。不过,他也很快释然,他的性子跟宋要武不一样。杨君苏在他手底下未必能发挥她的才华。

  总场同意集资建房后,杨君苏又回了场部一趟,主要目的是借钱。场部的财务处以前是独立的科室,后来为了方便管理,便挂在了后勤科名下,她找财务处借钱,就得先找后勤科的胡科长。

  杨君苏提出向胡科长申请借1500块钱,理由是集资建房是她提出来的,为了做出表率,她是一定要参与进去的。可她没钱,只能借钱参与这个伟大的工程。

  胡科长快被她绕晕了:“小杨同志,你为了做出表率,支援场里建设,所以向场部借钱?”

  杨君苏点头:“就是这意思。”

  白玉凤在旁边说道:“你这不是借我们的钱请我们吃饭吗?里子面子是你的,钱是我们的。”

  杨君苏严肃地纠正道:“白同志,你格局小了。集资建房利国利民利个人,这么一项伟大的超级工程,怎么能跟请客吃饭扯到一起呢?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我这么做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其实我家有房子住,我参不参加都没关系。关键是,我是提出这个建议的人,我若是不参加,影响不好呀。”

  白玉凤:“……”她就没见过这么无耻的人。

  白玉凤想了想,就说道:“你要真想借钱,可以找亲戚借呀,场里工人都像你样一样,把财务室搬空了也不够。”

  杨君苏苦笑道:“我家没有有钱的亲戚。要不白同志,看在同事的份上,你借我300块咋样?胡科长,你手头宽裕的话也借我几百,大家为我众筹建房。”

  胡科长吓了一跳:“小杨,你可真敢想。”

  杨君苏见胡科长不同意,也并没有就此放弃,她就去找何书记,“何书记,我是无所谓建房不建房的,我家也不缺房子住。我提建议主要是为了大伙着想。就是吧,咱第一批集资建房的人就是第一波吃螃蟹的,大家的眼睛都盯着我们呢。我只提建议,不亲自参与,就怕别人有想法。”

  何书记一想也有道理,于是,他便特批财务处预支1000块工资给杨君苏,之后每月从她工资里扣20块钱,扣够为止。当然,也没提利息的事。

  财务处接到批示拿给胡科长,胡科长也傻眼了,他还能说什么?只能给钱呗。

  杨君苏成了第一个向场里借钱盖房的人,大家听后也是一脸佩服。

  杨君苏再接再厉,赶紧跑到二分场场部找他们的黄书记聊聊,把这个事情说了,并提出想让她爸杨利民预支1500块工资。

  黄书记也听说过杨君苏的事,他不认识这个女孩,但他对杨利民熟悉啊。

  他跟杨君苏一交谈,他由好奇变成了欣赏随即又觉得遗憾,当初,咋就没把这个女同志招到他们二分场呢?谁能想到杨利民那个草包能生出这么好的女儿?真是歹竹出好笋,懒虫生条龙。

  关于借钱,黄书记听说何书记都批了,是有先例的,那他也批吧。于是,他也给了杨利民一个特批,准许他向场里借1000块钱,以后每月从工资里扣20。

  杨利民接到通知时,人都懵了。

  他懵懵懂懂地签字,从财务手中接到一沓厚厚的钱,再转手交给了在一旁等候的闺女。

  杨君苏笑着说道:“爸,你借钱可是黄书记特批的,这说明什么?说明你有面子啊。你们场部这么多人,你是第一个从场部借到钱的。”

  “嗯嗯,有面子。”就是没钱了。

  杨君苏拿到钱,就去新成立的集资建房工作组交了钱,她要的是100平带院子的平房,场部的成本估算是每平米20块钱,她要交2000块。

  她做完这一切后,叶香云才知道消息。

  她一听到自己家竟然欠了农场2000块钱后,吓得人都傻了。

  叶香云一见到杨君苏和杨利民,就歇斯底里地嚷道:“你们爷俩为啥不跟我商量商量?两千块呀,咱家要多少年才能还清?”

  杨君苏淡定地说道:“咱们是借钱的,是大爷,你怕什么?该担心的是场部。”

  叶香云继续嚷:“你懂个啥,我这人欠了别人的钱就睡不着觉。”

  杨君苏道:“我跟你刚好相反,别人欠了我的钱,我才睡不着觉。”所以,她从来不借钱给别人。

  杨利民心中也挺忐忑,但一想到,他借的钱是黄书记特批的,同事中第一人,想起同事们那种惊讶敬佩的目光,他心中涌起了一种别样的情愫。谁都不敢借,就他敢。他家马上就有第二套房子了,新房。以后是穷了,但有面子呀。

  等到房子建好后,他就请这些人去新房吃饭,好好地震撼震撼他们。

  这种虚荣心冲淡了杨利民借钱的忐忑不安。

  他看叶香云这样,十分看不上:“君君妈,你能不能有点出息?不就两千块钱吗?那也叫个事儿?”

  叶香云:“……”说得你有几千块似的。

  叶香云跟这爷俩说不通,心中既憋屈又惶恐,于是便去找牛婶吴婶他们诉苦。没多久,家属区的人都知道杨君苏父女俩向场部借了两千块钱。

  大家先是诧异,接着议论纷纷。

  有人说,他们太莽撞了,一下子借这么多钱,什么时候还完。

  也有人说,杨君苏胆子太大,什么事都敢干。

  也有人说,杨君苏那么聪明,肯定有自己的考虑,反正说什么的都有。

  杨君苏再出门时,不断地有人向她打听借钱的事。

  杨君苏云淡风轻地说道:“你卖红薯的没尝过红薯,提建议的不亲自参与,那像话吗?我不像有些人,提建议一箩筐,自己从不跟着做。我就是要跟着大伙一起做,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大家只能说:“君苏,你的觉悟真是太高了,我们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