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养老养娃日常 第296章

作者:苏佑蓁 标签: 时代奇缘 种田文 年代文 穿越重生

  晓语不舍说:“爸,你开车小心。”

  唐启阳关上车门,坐驾驶座上向她挥手后启动车开走。

  徐兰早上用三轮车拉桃子去店里,回来后送一筐桃子和一篓葡萄给齐老,得到不少回礼,然后在农场里东忙忙,西忙忙。

  下午三点多从菜窖里抱一个西瓜回前面大厨房放下,到旁边棚子下脱玉米粒,等唐启阳回来。

  约三点半唐启阳回到农场,徐兰进大厨房洗手开西瓜,唐启阳跟着进去洗手去说:“姓吴的放弃我们家老二了。”

  徐兰拿刀劈开西瓜说:“好事,期盼他娶到厉害的老婆,一辈子被管得死死的。”

  省得祸害好姑娘。

  唐启阳说:“世事难料,不好说。”

  他们以前上大学时看过很多案子: 结婚男方想办法贪没女方一家的财产,然后离婚让女方净身出户,反遭女方毒杀全家。

  女方强势导致男方杀女方一家的……,什么凶恶、奇葩的案子都有。

  徐兰也知道自己的期盼太乐观,切着西瓜“嗯”一声。

  隔天中秋节早上,夫妻俩四点多便起来,做早餐吃后留早餐给儿子,便开车去农场。

  赵叔三个男员工摘桃子,徐兰和唐启阳先后在池塘和人工溪捕鱼,捕好鱼唐启阳拉鱼送去店里,搬进店后便返回农场装桃子。

  这回夫妻俩各开一辆车进城,今天节日,两个店生意都很好,特别是农产店前面挤满了人。

  夫妻俩搬桃子进店里,徐兰留下和齐晓一起卖货,唐启阳再开面包车回去拉桃子。

  早上送的鱼八点多便卖完,今天想吃鱼的人只好去农贸市场买。

  桃子同样卖很快,唐启阳在九点又拉来一车桃子。

  唐启阳又回农场,给员工们发过节福利,放半天假,张二柱和王小翠夫妻俩不放,他们一家在农场过节。

  忙完这个,唐启阳又拉一些大米,鱼和鸡蛋,桃子,疏菜送去福利院再返回接儿子放学回家,给二老送去节礼再回家做饭,中午两人自己吃。

  徐兰和齐晓马不停蹄地卖货快到中午,今天拉去的桃子卖光,店里的大米,面粉,鸡蛋,腊肉,腊肠,火腿等也卖了不少。

  今天服装店的生意也很不错,过节居民的够买力很强,特别是吃的上面。

  中午,徐兰和齐晓秀莲秀玲吃从杨记面馆买来的面条,杨记面馆改用他们家的面粉后面条更好吃,生意更好。

  她们刚吃完面,小五从学校出来到自家店铺,高兴抱住妈妈喊:“妈!”

  徐兰和她说:“我忙一个上午衣服脏,你抱着也不嫌弃。”

  晓雯说:“你是我妈,我嫌弃啥,妈,放学后我就出来,没吃东西。”

  想也是没吃,徐兰和她说:“那你去吃,等你吃回来我们关店回家。”

  “哎”,晓雯应一声出门向杨记面馆走去。

  晚一些,晓雯吃饱饭回店里,徐兰和秀莲三人把门店关了,给秀莲、秀玲、齐晓三人发节礼,然后载四个姑娘离开县城,送齐晓到清泉村口再回半山村。

  徐兰夫妻俩整整忙一个上午,晚上的饭菜不太想弄复杂的,便只杀鸡白切,炒几个小菜,简单过中秋节。

  饭菜简单,那也很好吃,反正小四小五一点也不挑。

  作者有话说:

  感谢在2023-04-02 08:46:32~2023-04-03 09:51:53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44793017 100瓶;雪梨- 99瓶;银色玫瑰 10瓶;℡﹎緈諨儛歩 5瓶;jnpp1976 4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301章 扩

  傍晚, 在省城的晓岱在食堂打饭回宿舍,她昨天收到兴良哥送来的桃子,葡萄, 肉干,肉酱, 咸菜, 咸花生, 过一个晚上已经去一半。

  晓岱回到宿舍打开饭盒看里面的饭菜叹一口气, 节日加餐也比不上家里的饭菜, 好想回家,离毕业还要一年多,好久。

  她打开肉酱罐时心疼几秒, 有时候人缘好也是坏事,东西一分,便分去一半。

  差不多时候, 福利院比较大的孩子小口小口珍惜地喝着鲜美的鱼汤。

  福利院现在有不少热心人捐粮食和蔬菜, 孩子们能吃饱, 但吃肉和鱼肉的机会还是很少,所以孩子们喝鱼汤很珍惜。

  晚上徐兰和唐启阳在院子里赏月, 堂屋里挤满看电视的人, 年轻人很多,他们看复播的红楼梦, 彩色电视更好看。

  晓雯也给自己放松, 在里面看得津津有味。

  徐兰和唐启阳也断断续续看一些, 感觉不错, 但不会和其他人一样看了又看。

  第二天早上, 徐兰送晓雯和队里在城里上学的小孩返校。

  再一天, 唐启阳开车南下去服装工厂购买和备订今年秋冬天的服装。

  徐兰继续摘桃子和隔几天捕鱼送去店里,早上忙完,和吴婶几人翻菜地栽冬天用的菜,白菜和萝卜不再和去年一样种很多,只种差不多够用。

  栽完菜,徐兰请兴良几个壮年男人,和农场的员工一起种冬小麦,她上午和他们一起忙到十点多便去做饭,下午也提前下工去做饭。

  中午吃肉,晚上吃鱼,鱼是池塘里捞一点,大半是用空间里的,红烧草鱼块,蒸鳜鱼,酸菜鱼,鲫鱼汤,小炒几个菜。

  唐兴良几个吃得特别满足,都心想家里的女人怎么就做不出这么好吃的菜。

  冬小麦种四亩,花一天时间种完。

  因为种花生更划算,今年新花生上市,农贸市场摆满卖花生的农民,但是价格不降反升,比去年还贵。

  九亩熟地留出五亩明年四月种花生。

  隔一天上午,离家八天的唐启阳回到家,中午徐兰做几个好菜,煮手擀面条给他接风。

  唐启阳回来两天后收晚稻,收晚稻的时间足,他们没有在队里干活,花一天多时间把自家的晚稻收后忙其他事。

  霜降后打枣晾晒枣,今年油茶果结得多,但人工榨油太麻烦,夫妻俩也懒得摘来榨油,叫唐启明组织人手去收,榨油时给自己几两便成。

  他们打完枣又要挖红薯,池塘和人工溪里的鱼已经卖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忙活后夫妻俩决定暂停捕鱼卖鱼,到年底快过年再捕卖几天。

  忙碌间又到收秋玉米,今年唐启阳自己定制两把大铡刀,赵鹏他们收玉米,夫妻俩砍玉米杆拉来切碎,堆在地窖里。

  赶收完玉米又收一亩多土豆,然后徐兰带人做咸菜,唐启阳挑柴,准备过冬的柴火。

  夫妻俩忙到十一月底才忙告一段落。

  两人忙完后休息一天,早上小六去上学后他们上二楼在躺椅上懒躺床着。

  徐兰两眼无焦距看向前面的竹林说:“我们以后要培养一个类似管家的职业经理人,不然长年累月的都要自己亲自己管着受不了。”

  唐启阳“嗯”一声说:“我看保国就可,性格已经定型,如果没有大变故,性情改变不会太大。”

  徐兰转头看他说:“你认真的?保国还这么小!”

  唐启阳回她:“没办法啊,现在农村多数人文盲,城里有能力的人全进国营单位,社会闲散人员年纪大一点的谱大、思想老旧顽固,年青的冲动热血,都不能用。”

  徐兰:“那是没有遇到合适的人。”

  唐启阳:“现阶段比较难。”

  “那先开山脚,后山修路后再一点一点开。”

  “嗯。”

  夫妻俩休息一天,晚上徐兰把空间整理一下,第二天进山诱收四只黑山羊和诱抓二十多只兔子。

  唐启阳拉稻谷和玉米去磨坊脱皮和碎粒。

  徐兰不到中午便回到家,午后小六去上学后,他们在浴室和厨房烧水,在小六放学回来前快速把四只黑山羊处理好,拿出一只兔子。

  晚上吃红烧兔肉。

  隔天徐兰继续进山,网一笼鱼,把山里剩下的二十多只鸭子全部诱抓收起。

  唐启阳传出明天招人开工干活的信息,开面包进城买些木炭和蜂窝煤。

  再一天早上,农场开工,唐启阳提五六斤羊骨出门,先开吉普车去农场。

  徐兰从空间里取出十只鸭子放血后放麻袋里,提着麻袋和装鸭血的塑料桶提去公路边,放进面包车开去农场。

  徐兰到农场,把鸭子和鸭血放进厨房,挑一担水倒进水缸,把羊骨洗一洗,放进锅里加清水和姜片,灶下升火。

  随后她又去挑一担水,把棚子下熬汤的大锅清洗干净,挑水差不多倒满一锅,灶下升火。

  晚一些,徐兰把焯过水的羊骨放入棚子下的大锅,加几片姜盖上锅盖熬汤。

  她回到厨房烧开水烫鸭子,锅里的水还没开,陈小红到,两人打过招呼,徐兰和陈小红说:“你来早了,现在还不到八点半。”

  陈小红笑说:“家里忙完我就来,想着今天开工第一天事多便早点来,我去挑水。”

  “等等”,徐兰叫住她说:“现在我们建第二个猪圈,沿着山脚多开一些地,明年扩大种植和养猪,我想请你和男人做全职工,和吴婶几个一样,你们是种田老手,年纪也轻一些,每月工资是一百块,发的粮食和吴婶他们一样,年节礼也一样。”

  一只母猪每年能生两到三窝崽子,但现在只让两只母猪每年生一次,现在建猪圈,明年多养猪。

  现在唐启阳安排一队人去熟地上边清理隔离火墙,之后放火烧荒,开出更多地,明年多种黄豆,绿豆,还有玉米,地养好一些后多种花生。

  花生能卖上价。

  陈小红脑子里快速闪过,一个月一百块,两人一年便是两千四块!自家一年卖花生的收入还没这么多,还供粮食,小徐和小唐发的年节礼也很多,他们都暗中眼红。

  她激动和徐兰确认:“小徐,你说的是真的?”

  徐兰回她:“真的,你和你男人商量一下,确定做后和我们说。”

  陈小红果断说:“做!”,这么好的机会不做才是傻子。

  徐兰笑说:“你先和你男人商量一下,这事暂时不向外说,我们暂时只多招两个人。”

  陈小红稳住激动的自己说:“明白,我去挑水。”

  徐兰:“嗯。”

  快九点,另三个帮厨的人陆续到来,一起拔鸭毛,关荷花看满面春风的陈小红问:“陈大姐,看你这么高兴,家里有喜事啊?”

  陈小红笑说:“是,年底我家老四结婚。”

  关荷花说:“去年你家老三结婚,今年老四,明年老五,任务完成。”

  陈小红说:“老五还没对象,明年不好说,唉,以前常说生儿子多是福气,但他们到结婚年纪才知道不是!给五个儿子娶媳妇差点要我们的命。”

  另一个中年女人感慨说:“可不是,攒钱给儿子娶媳妇太不容易了,我家三个我和我男人快顶不住。”

  “现在挣钱变容易很多,以前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