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逃荒:我靠系统扶持一代帝王 第311章

作者:小色 标签: 穿越重生

  谢湛是状元,问策也理应他来打头回答。

  谢湛也丝毫没有怯意,站起身来,从容的道:“臣以为,国富的前提是民富,民富的基础在于土地。我大缙地广人稀,土地不缺乏,缺乏的是人力。所以,富民不光要鼓励生育,重要的是改进农具……”

  PS: 秀才——秀才在明清时候,一个县怎么也有几十个,并不稀罕。但在唐朝时,简直是凤毛麟角的存在。

  唐时秀才科,和进士科、明经科一样,都是一种科考的科目。但秀才科对于考生来讲,是地狱级别的,难度比现在考清北要大多了。从李渊到李治,三位皇帝,八十多年间,总共只有三十来位秀才,很多时候,秀才科全国没一个人能考上的。

  所以那时候,能考上秀才,简直可以在文坛横着走。因为太难,所以后来就取消了。

第535章 拉开序幕

  谢湛洋洋洒洒数千言,从改进农具,增加人口来保证增收,讲到天灾后的赈济,以及官府应对灾难的办法,再讲到如何安置流民。

  口齿清晰,条理清楚,面面俱到,关键是有条不紊,并没有因为是当着皇帝和大臣的面,而紧张说错话。

  等他一席话讲完,其余进士面色都有些不好看。谢湛一人讲的太全面,他们想到的,谢湛讲了,没想到的,谢湛也讲了。简直是走他们的路,让他们无路可走。

  大家面面相觑,一个个心里犯难的很。都在想,还不如先回答呢,起码能说出个一二三来。这下子不管说什么,都像是在拾人牙慧,完全显示不出自己的才华来。

  宣平帝原本不太耐烦听这些,不过谢湛讲得通俗易懂,从头听到尾,居然也没觉得枯燥。

  心里挺满意的,康宁果然不愧是康宁,这挑人的眼光还是十分好的。

  宣平帝就放心了。

  有谢湛珠玉在前,宣平帝也懒得再听别人讲,侧头问严相:“状元郎这样的才气,去中书省做个起居舍人如何?”

  宣平帝这话一出,新科进士们纷纷投来羡慕的眼光。中进士只是一个起点,是有出仕的资格了,至于是去哪里做官,做什么官,就很难说了。

  有可能去穷乡僻壤做个县令,也有可能去刺史府做个幕僚,也或者只能去县里做个教谕。

  想直接进入中书省,那就难了,中书省毕竟是整个王朝的权力中心。

  而且起居舍人的职责,是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起居以及朝堂君臣奏对,常伴君王,自然更得君心。

  谢湛这一出仕,就是别人难以企及的高度,果然人比人得气死人。

  严相看一眼谢湛,心里再怎么欣慰,面上声色不动,“年纪轻轻,能有这份见识,十分难得,不仅起居舍人,中书舍人也做得。”

  尚书令崔大人崔相见宣平帝明显欣赏谢湛,忙跟着夸一句:“状元郎的确是年轻人中的翘楚,年轻有为啊,关键不轻浮冒进,稳重的很!起居舍人金科做得。”

  皇帝开了口,两位相爷都出言称赞,谢湛今后只要不犯糊涂,这仕途,算是稳了。

  探花宴后,紧接着就是礼部试。

  进士及第后,并不能立刻授官,而是要经历礼部的考试,考完后,根据成绩再各自授官。

  谢湛虽然已经提前得到大佬们一致认可,但该走的程序还是要走一遍,礼部试还是得参加。

  参加完礼部试后,谢湛就是大缙官员之一,从此就要开始自己的宦海生涯。

  接下来,就是明算科的考试,谢家人又开始为谢二郎考试忙碌起来。

  人们各自为自己的生计和前程奔忙时,监察司也一直没消停。

  他们要抓的逃犯一直没能抓到,就算过了这么久,他们也没有放弃寻找,三五不时,要在城中各客栈旅邸检查,东西南北各城门口也都加大了严查的力度。

  一直闹了将近两个月,京城都快挖地三尺了,仍旧没找到所谓的逃犯。

  监察司的逃犯没找到,倒是监察司都指挥使成峰的夫人,在这期间“去世”了。

  传言说,成峰夫人是产后没有养好身子,一直崩漏不断,人就没了。

  生老病死人之常态,只要不关乎自家,热热闹闹议论一阵后,很快就会被人们抛诸脑后。

  也就偶尔在人们的嘴里听到一句两句感叹:可惜了那么个大美人了。

  大缙朝每逢初一十五有大朝会,大朝会要求京官五品以上官员参加。

  每逢这时候,宣平帝就是想偷也没得。

  十五日这日的大朝会,谢湛作为起居舍人,坐在殿下螭首一侧,铺开纸张,准备记录朝堂奏对。

  今日难得一见的武阳王居然上朝了。

  宗正卿因为管理的是皇族、宗族、外戚的谱牒,以及守护皇陵事务,一般朝政并不涉及,所以通常也不上朝。

  等君臣处理好日常事务,武阳王就出列启奏:“皇上年过不惑,膝下犹自空虚,为确保江山后继有人,臣奏请皇上尽快过继嗣子。”

  宫里将近二十年都没再见到孩子的影子了,朝臣们早就歇了让皇上努努力,再生一个的念头。

  关于过继,这个问题从多年前就有人提起,被宣平帝屡次推诿过去。后来向过继益阳王府的孩子,大长公主以及很多宗亲大臣又不答应,就一直搁置。

  但是随着宣平帝年龄渐增,这个问题避无可避。

  裴相附和武阳王道:“皇上如今尚且年富力强,孩子过继过来,尚且有精力带在身边教导,臣赞同王爷的提议,请皇上以江山为重,尽快过继子嗣。”

  “臣附议。”严相没有多说,就这一句。

  “臣附议。”崔相同样道。

  “臣附议。”

  大殿里立刻响起此起彼伏的应和声。

  成峰跟随着人群附和,目光探究的投在了严相身上。这么多年了,严相对于过继嗣子这个提议,从来都是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不积极也不反对。

  这让成峰一直看不明白他的想法。

  这个问题避无可避,宣平帝自然也知道自己一年一年的老去,这江山迟早要有人继承,挑选嗣子势在必行。

  宣平帝抬抬手,“既然众卿都认为到了过继子嗣的时候,那就照大家所说的办吧。益阳王叔嫡长孙家那孩子,也快满百日了吧,明日就抱进宫来养吧。”

  “皇上,嗣子人选是不是再考虑考虑?”礼部尚书王大人开口反对,“益阳王爷曾孙不满百日,还没站稳脚跟。若要过继,还是要选择年龄稍微大点的合适,一来不易夭折,二来也容易教导。臣请皇上再仔细考虑考虑。”

  其实谁都知道益阳王一家子没个脑子清醒的,担心那孩子不聪明,将来霍乱朝纲。

  但这话不好说,只能从孩子年幼上说事。

  成峰看一眼御史大夫张大人,使了个眼色。

  张大人立即出言反驳:“王大人这话不对,年龄大点的孩子已经定性,有什么毛病很难再掰过来。但年龄小点的就是一张白纸,好好教导,未尝不能成为一代明君。”

第536章 宣州来人

  “张大人这话不对!”很快有人反驳他。

  众臣你一言我一语,朝堂上立刻就过继谁的问题,展开辩论。

  辩着辩着就吵起来了,你一句我一句的,生生把朝堂吵成了菜市场。

  而提出过继的武阳王,则置身事外一样,在过继谁家孩子一事上,不发一言。

  同样置身事外的还有严相。

  但火还是最终烧到两人这里,大家纷纷出言,请两人表明态度。

  武阳王笑眯眯的,一副老好人的态度,“这事是皇上在选继承人,还是要听听皇上的意思。”

  严相道:“孩子小有小的好处,大了就记事了,若将来一心一意为亲生父母家族考虑,因私情而罔顾了祖宗礼法,岂不徒生祸端?”

  朝臣都有些惊奇的望着严相,严相性子刚正,敢于犯颜直谏,绝对不是只会应和阿谀之辈,他们从没想过严相能同意过继益阳王的曾孙。

  严相这番话说的含蓄,但朝中都是人精,都明白他言外之意。过继的孩子如果太大,一心只在生身父母家,等将来即位后,肯定会偏袒本家,指不定会闹出什么事来。

  若将来亲生父母亡故,闹着追封亲生父母为帝为后的事来,那还真是一桩大麻烦。

  如此说来,隐患还是挺多的。

  若过继的是不懂事的小孩,从小在宫中长大,和生身父母不亲近,就不会生出这么多事了。

  这一想,过继年幼的孩子似乎不错。

  成峰再次看一眼严相,心里有些不确定,总觉得严相在过继一事上,态度有些随意了。

  而且严相从一开始就没太重视这件事,成峰也有些拿不准他到底怎么想的。

  武阳王和严相都没有反对,宣平帝又态度强硬,益阳王曾孙过继到先太子名下,成为皇上嗣孙这件事,就这么定下来了。

  然后就是孩子过继后,交给谁来抚养的问题。

  宣平帝的后位空悬多年,目前后宫也没多少人。

  四夫人也仅有两位,冯淑妃和陈贤妃。

  冯淑妃跟随皇上多年的老人了,话少事少,人也不作妖,端庄沉静。

  然后就是陈贤妃,可惜这是个一心礼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

  接下来就是九嫔了,九嫔中,目前也只有云昭容和成昭媛、王充容三人。

  再有就是年纪尚轻的美人、才人、宝林和采女。

  对比历代帝王,宣平帝的后宫人数实在不够看。

  里面的原因,除了宣平帝不怎么注重女色外,善妒的成昭媛也是后宫人少的重要原因。

  目前有资格抚养嗣孙的,也就冯淑妃、陈贤妃、云昭容和成昭媛四人,这其中陈贤妃还不管事,首先排除掉。

  众臣接下来就哪位娘娘养育嗣孙,又开始新一轮扯皮。

  赞同冯淑妃和成昭媛的人最多,双方争执不下。

  成峰给御史大夫张大人一个眼色,还在据理力争的张大人就慢慢偃旗息鼓。

  最后决定,小皇孙放在冯淑妃名下抚养。

  过继一事,前后拖了数年,才算是尘埃落定。

  次日,出生不满百日的益阳王曾孙,正式被抱进宫中,过继给已经去世多年的先太子,交由冯淑妃抚养。皇室玉碟上,小皇孙的名字也改到了先太子名下。

  天气一天天的冷了,喧闹的京城难得平静下来。

  没有成川这个嚣张跋扈的人天天在京城横冲直撞,人们都感觉安全了不少。

  监察司最近也安静不少,表面上看来,宣平二十四年的年尾,比以往都要平静祥和。

  但顾玖总是觉得,这种平静之下,正酝酿着一场滔天巨浪。

  因为谢湛太忙了,平日要上朝,要随侍皇上左右,休沐日也不消停,顾玖经常见不到他的人影。

  除了谢湛,陆铁匠也很忙,他本来就少言寡语,再天天的早出晚归,府里就像是没这个人似的。

  这种平静持续到十一月十五,依旧是大朝会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