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珰
然而事实是——
李晓诗叹气:“大运河是在大业六年完工的,但一直在大业五年,统计人口时,全国都还有九百多万户人,数千万人。若是没有运河等的消耗,那人口说不定会更多一些。而现在,这样大量的消耗之下,隋朝依然还有这么多的人,由此可见,国家的底蕴是何等的丰厚——”
岂止是丰厚。
刘彻心里很不痛快地想着。
这要是放到之前,秦始皇看了都要流口水吧?
这么多的人口拿来干活,干了这么的多的活,还能剩下这么多人。
国家竟然还能撑得住。
这真的很难让人不震惊又嫉妒啊。
刘邦也在琢磨。
这隋的家底儿这么厚,其实几次工程也是不至于导致亡国的。
只要这皇帝肯休息休息,学学他们老刘家那两位千古模板,这国家绝对能撑下去,而且说不定在下一代、甚至这个皇帝在位期间的中后期,就能再一次辉煌起来。
只要缓上几年。
这土地和百姓们,其实都是顽强且生机勃勃的。
李晓诗也正好说到这一点,她道:“这么多的工程,如果是徐徐图之,以隋朝的国力是完全可以达成的,并且会让整个隋朝的实力都更上一层楼。而即便隋炀帝这样不顾国家不顾百姓,但在这些都已经达成后,只要他肯停下来,让百姓和王朝都歇一下,隋朝一定还能持续数代、最起码,一定不会二世而亡。”
杨坚已经不想听下去了。
虽然他也不知道这儿子到底还能有什么操作,但这百万百万又百万的人数,听得他心都在抽疼。
其实杨坚这个人吧,按照现代一些网友的调侃,说不好听点,可能是有那么点囤积癖——很抠、很省、很圈财。
有点像那种传说中抠门龙,家里家财万贯,不愿花出来一个铜板。
所以虽然他是皇帝,但依旧很节俭;虽然他圈了很多粮食,但大灾的时候也不太愿意放粮给百姓们;虽然他有钱,但他抠。
而在他看来,人口、钱财、粮食,都是大隋的根本,这些被以具体数字呈现的内容,清清楚楚告诉他、让他意识到,他的这个好儿子都做了什么的时候,杨坚简直要晕过去了。
这儿子平时一点也不像这样的人啊?听话懂事还乖巧,是最得伽罗喜欢的一个。
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钱和粮食……
……这个败家子!
“杨广呢,到哪儿了?!”
“还不快到!”
第83章 第八十三课 隋炀帝
杨勇进宫的时候, 刚好看到了正在跟侍从掰扯的杨广。
他正恼怒地冲那侍从大吼,要他离自己远一点。
“本王不会自己走吗?本王是囚犯吗,要你来看着?——放肆!本王的随身之物, 岂能容你这样检查?”
没了往日的低眉顺眼装腔作势, 或许是不得已才来到这里,杨广现在像是一头困兽, 怒而无用。
杨勇一见就乐了,笑道:“啧,这不是我们隋炀帝么?在这儿干什么,怎么不去您的洛阳呢?嘶,看我这个脑袋,现在楼船还没建好, 怎么能带炀帝陛下从运河出巡、是吧?”
听到一直以来不对付的兄长出言讽刺,杨广立刻收了和和侍卫对峙的架势,几乎是瞬息就把表情收敛起来,和往日没什么区别。只是双目阴沉了一些。
他无不讥讽地嘲弄一笑:“有些人的太子位置也不是那么稳固,最后不还是没有碰到大隋的帝位?”
杨勇一噎:“……你!”
杨广却已经理了理鬓发,姿容齐整地率先迈开步子进宫去了。
李晓诗还在和观众讨论杨广这个人:“刚刚我们说, 隋炀帝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暴君昏君, 他是有‘雄才大略’的, 那么这又是从哪里体现的呢?”
“我看到了很多资料,说隋文帝杨坚是关陇集团出身的,关陇集团属世族贵族大家构成, 和魏晋南北朝时候的许多贵族集团一样——而杨坚正是其中的上层人员, 手握重权;后来隋文帝能够建立隋朝,也离不开关陇集团的作用,但那都是在隋文帝登基之前的事呀。在登基后, 他成为了皇帝,那他本质上就已经和关陇集团不是一个阶级的人了,他成了是皇权阶级,和集团是天生就有矛盾的。”
“大家都知道秦朝时始皇帝建立了皇权、西汉时加强了皇权、但在东汉时皇权没落,魏晋南北朝就更是‘王与司马共天下’——这问题隋文帝当然也知道,可他也没有什么办法。虽然改革官制、提倡考试选拔人才,但集团在朝堂势力中盘根错节,依旧没能有效地打击。”
“隋炀帝继位后,他重用江南地区的人才,又明确立下了进士科,科举制取才,各方各面都在对关陇集团进行打压。自此以后,唐朝及之后的皇帝,都是在不断进行皇权加强的,贵族世家与皇帝一起统治天下的梦想也逐渐烟消云散。”
李晓诗又接着道:“不止科举制,就连迁都洛阳、开凿运河,连接南北的经济和政治中心,也都间接地打压了关陇集团的势力。由此可见,隋炀帝是有一些眼光的,他不是单纯的愚蠢和不作为。”
不是单纯的愚蠢和不作为么?
这种皇帝,对于国家来说,比单纯的愚蠢和不作为还要可怕吧?
这可是动辄就能带动全国一起奔赴黄泉的人。
看着低眉顺眼到了面前的儿子,杨坚胸膛起伏几息,终是冷冷开口:“好好听着。”
这老不死的。
杨广暗恨,但如今人在屋檐下,他也只能老老实实像往常一样,无视幸灾乐祸的杨勇,努力把自己做成个没脾气的面人,规矩有礼地应下:“是。”
李晓诗已经说到了下一个点:“大业五年统计的人口数字等都能够看出,在那个时候,隋朝的繁荣和繁华。花了五年时间,国家都还没有正式迈入灭亡的下坡路,而且繁荣程度可见一斑,足见他其实是有那么点东西在的,他的眼光是很强的——但,与这份眼光同时的,还有他极其明显的性格缺点。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性格,才导致隋朝的灭亡。”
“在杨坚末期,就有他为囤粮不救灾的枉顾民生的举动,到了隋炀帝时候,他建洛阳开运河修长城造楼船,包括统计户籍数量、也有人说是因为为了方便朝廷收税敛财,所以才精确到每一个,这样一个丝毫不顾惜百姓承受能力、丝毫不在意百姓生命,只顾着自己的‘规划’和享受的皇帝,又怎么能让国家变得更好?”
“而且,在这些大项目落地后,隋炀帝又开始了大量的对外征伐。”
“隋炀帝西巡,打灭吐谷浑,就已经消耗了无数的兵力民力,把整个大隋王朝的西部都变得贫困潦倒民不聊生;但在此之后,他不仅没有给国家休养生息的机会,反而再次选择出征。西边的打完了,那就可以去打东边的了。于是隋炀帝发动了先后三次对高句丽的征伐。”
“大业八年,隋炀帝第一次打高句丽,发动了一百多万人、号两百万。在这样大阵势的攻击下,隋朝的这次出兵是很顺利的,但高句丽占据地形优势,直接选择据城不出——而隋炀帝,又做出了一个很让人匪夷所思的举措。”
“他下令,任何人都不能私自做出对军情有关的调度和决策等,所有的军情都要先禀报他,然后由他做出调动和应对之策后,再下命令。”
听到这儿,杨坚眼前一黑。
独孤伽罗大惊,连忙召等候着的太医上来看顾。
等杨坚缓缓睁开眼,他没有说话,而是在案桌上随手摸了个东西,直接朝下边的杨广掷了过去。
这个……这个、这个混账!!
战场之上,局势变化万千,而传递消息又多慢?他还以为自己有李晓诗他们现代的“手机”不成吗?!
还一一禀报?!
等消息到你手里,前方驻扎不动的军队早就被剿杀了!什么战机就也都被延误了。
这真的不是故意的吗?!
其实还真不是,因为就算抛开那个隋炀帝的杨广、只说殿中这个杨广,他听着李晓诗的言论,也没觉得有哪不对。
他是皇帝,那一切都要由他来做决定,有什么问题吗?
他要的是绝对的掌控。
如果连作为皇帝都不能随心所欲,那这皇帝当得也太窝囊。
“所以有记载,当时有一仗,四万水军只剩几千,三十万的陆军只剩下两千多人。武器军械等折损数万。”
听着这几个数字,杨坚两眼直发沉。
看着他老爹被弟弟气得半死,杨勇心里那叫一个爽,乐颠颠地看热闹。
没曾想热闹还没看完,他身上也挨了一下。
独孤伽罗面色冷峻:“看你父皇被气死,你很高兴?”
杨勇脸色一变,立时不敢再露出得意了。
但他们没想到的是,这才是一征高句丽,李晓诗还远远没说完呢:“隔年,大业九年,隋炀帝再一次集结重兵出征高句丽——此时,隋朝的社会矛盾已经被激化,各地百姓起义不断。但隋炀帝置若未闻,在大业十年,又一次强行东征高句丽。”
“在征伐高句丽的时候,隋炀帝要大场面,试图用大国威重吓唬高句丽,所以举国之兵,浩浩荡荡——然后粮食不够吃,他就下令又调了六十万民夫来送粮,没有车马怎么办,那就小推车步行去运。途中损耗及民夫自己的消耗等,到了前线,哪还有粮?所以这些民夫中很多就直接加入了当地的农民起义军,加入了反抗隋朝的大流中。”
刘彻直接听笑了。
是气笑的。
这还不是没脑子那什么是没脑子?
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想出这种“战略”来?
那民夫不是人,民夫不吃饭的?
民夫出来给你办事,难道得空着肚子推车给你送粮?车上带的那一点,够他们自己吃么?
这不是逼人造反么!
就这还想做“秦皇汉武”,做梦吧,梦里比较快。
“打高句丽打得对不对?其实是对的。”李晓诗说,“因为当时中原内乱,高句丽曾趁乱起哄对中原起兵,但为什么隋炀帝去打,就只剩了千古骂名?这就又离不开他的性格了——之前咱们说了,他是个有点眼光、不太愚蠢的人。他不像胡亥那样,赵高说什么他就信什么,也不像南北朝的那些皇帝一样,杀人什么的全看喜好,就是以此取乐的。他是个想要集权、也一直都在做事的皇帝。”
“但,通过他开运河还要造那么多供他‘彰显皇家威严’的楼船等也能看出,他是个极度热爱奢靡和享受的人,而且他还多次巡游,每次都是乘着高大华丽的龙舟、浩浩荡荡地队伍,就连沿途拉纤的民夫都要达到数十万,耗费不可估量的民力财力……”
“与此同时,他又不顾惜民力,一定要为了自己的‘眼光’而强迫百姓和子民们一次又一次地随他的政策献出一切,甚至在战场上也要下令全部听自己命令,足见他的自私自利,和自负。”
李晓诗低头看向课本,又道:“隋文帝厉行节俭,曾经教训自己的孩子,说自古帝王没有喜好奢侈还能长久的。但他又怎么能想到,自己之后的下一个皇帝,就是个好大喜功、不恤民力,还纵情享乐奢侈无度的皇帝呢?”
“隋炀帝营建一系列重大的工程、发动了一系列的战争,完全罔顾百姓们承受能力的上限,刚愎自用,致使国家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隋炀帝的统治,已经让百姓们忍无可忍。最先爆发起义的就是当初被他征调很严重、人民受害最深的山东地区,然后就像燎原的星星之火一样,这股反抗迅速蔓延到了全国范围内,反隋的队伍逐渐变多了起来。在农民起义和先前被他打压的世族联手反抗中,隋朝的统治也逐渐面临瓦解。”
“公元618年,隋炀帝身死,盛极一时的隋朝,就像烟花一样,短暂而绚烂地消逝了。”
“隋炀帝在位期间,人口的损耗约有三千多万人——没有任何一个‘功在千秋’的皇帝是这样的。让三千万人死去,这叫做功在千秋的贤君吗?”
这岂止是不能算“贤君”,就算在“暴君”、“昏君”里,隋炀帝也是独树一帜的狠了。
其他朝代的五个、十个昏君加起来,折损的百姓也不一定有隋炀帝这么一世的多。
而隋朝这么大的家业,换其他昏君暴君来,几代也嚯嚯不完——像是西汉末年那几个接连不断的昏君,放在大隋朝这里,都完全能让隋朝继续延续好几代。
那隋炀帝呢?
隋炀帝,一个自恃聪明、仗着自己的“战略眼光”,想要成就一番大作为的人,却偏偏只有“聪明的头脑”,过去相信自己的头脑,没有和任何的现实相结合的能力——轻而易举做到了需要十个昏君一起来做的事。
李晓诗唏嘘,想了想,又补了一句:“其实还有个奇闻趣事,说的是隋炀帝当时经常揽镜自照,因为隋炀帝本人长得应该是很好的那一类。然后他会对着镜子里的人影感慨,说:这么好的头颅,以后是谁会把它斩下来呢?从这个小故事里,大家应该对他的自恋自负有了更深的体会了。”
许多皇帝们:……
这不是个脑子有病的吧,自恋到这种地步也真是没谁了。
而且你一个皇帝,yy也就算了……还说这种不吉利的话?
隋炀帝杨广本人正躺在萧皇后膝盖上,不屑地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