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珰
等直播间里又只有她自己一人,李晓诗走出大厅,迈入院子。
“我们从这节课里看到了唐朝繁荣的经济,发达的工商业水平,民族的大和谐,开放的风气,与外国的交流交往,多彩的文学艺术,以及在世界上的地位——种种样样,都在显示着唐王朝的繁荣与昌盛。”
她仍然在说话,可镜头却逐渐拉远、升高,飘到高高的天际,由上而下地将视角越拉越远,直至把整个长安城都以俯瞰的角度收入画面中。
起初,是人头与车马攒动、
而后,是整齐圈起的坊市街区、
再者,是条条井然有序横平竖直分布合理的道路与坊、
最后,是整个被围起来的长安城。
浮云星点,日光耀耀。
镜头逐渐远离街市区,往宫城去。
李晓诗的声音还在响,充当着一个画外音的角色,让人听之熟悉放松,神思不由自主跟着画面走。
“这是一场从贞观伊始、至开元到达巅峰的繁荣大势,是无数百姓们得以安居、是华夏一度屹立于世界之巅的时代。”
“它繁荣,它浮华,它让日后万万千千百姓受苦受难时,都无比的怀念和留恋——甚至在千年之后,华夏的子民遭受了挫骨之痛时,都会不由自主怀念起这个时期对外的强大、和独一份的话语权来。”
“生活在这个时期的百姓们无疑是幸福的,他们平时走在街道上,想必心中都是充满着对明天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期待中。”
“他们自信,他们安乐。”
金色的日光洒在宫城金红的大门上,大门缓沉开启,镜头较之前一会儿拉近许多,让大家以第一视角去沉浸式体验这盛唐皇宫的威严。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这是唐朝诗人王维的作品。气势磅礴,庄严华贵,豪迈大气中裹着对本朝浓重的自豪骄傲之情。正描绘了这名为‘唐’的王朝,是何等的尊贵耀眼。”
长阶不尽,宫墙巍巍。
无数百姓终其一生也不可窥见分毫的皇宫正在巨大的水色天幕上缓缓展露其真容。
日光辉耀,无人亦威。
“国之胜景,万国来朝。”
“正是昭昭有唐、天俾万国!”
李晓诗仍然显得有些稚嫩的声音在画面中响起,让每一个观看天幕的人都忍不住跟着微微有些战栗。
“什么是盛世?”
——这就是盛世。
将回味的余地留给观众,李晓诗的声音轻快清脆。
“但再厉害的盛世,也有落幕的一天,不过这个就留给下节课啦。”
“好啦,那么这次直播就到此为止了,我们下次再见啦!”
第97章 第九十七课 情景置换
在最上头的时候留给大家一桶冷水, 李晓诗的目的也不是真的单纯为了给大家泼冷水。
她只是想让大家冷静一点,不要真的沉溺于对盛世的幻想中。
盛世虽好,作为封建王朝, 也总有覆灭的一天。
所以大家更应该做的、更应该去看的, 都是当下。
立足当下,好好地为了把自己的生活过好而努力才对。
——对百姓们是如此,对皇帝们来说更是这样。
不管是被提到的皇帝,还是没被提到的皇帝, 身为统治者, 手上掌握着万万千千老百姓的命运, 他们都不应该过度地沉浸于一个所谓直播中展露出的虚幻景象, 甚至到忘乎所以、以为自己也可以随随便达到的地步。
没有到达盛世的, 就要去努力;到达盛世了的、这次还被点名表扬了的, 就更应该自勉才是。
李世民深谙这个道理。
他始终没有放松过心情, 观看直播的时候就处于一种能学习就学习的输入状态, 全程都很专注, 结束之后也是立刻去书房整理书写起了心得。
只是……李晓诗最后丢下的那句话,可以说是让他晚上完全睡不着了。
什么养生, 什么规律作息, 一时间全给忘到脑后去了。
李世民翻来覆去, 连着熬了两个通宵。
大唐迟早会乱,那个所谓的“安史之乱”总要到来。
——他不是不明白这个道理。
但就像是他们解析李白秦王扫**一样,先扬后抑——扬得越高、后边的抑就越让人难以接受, 越让人觉的落差大。
就算他在大唐篇章开始之前就一直给自己做心理暗示,告诉自己万事万物有盛就有衰,这是世上所有事物都要经历的规律。
可……
在亲眼见过大唐这样的繁荣后,又怎么能让他平静地去接受即将到来的现实呢?
哪怕有盛有衰, 哪怕心里门儿清,但还是难以心平气和地接受。
所以李世民能做的,就是将自己沉浸到对现下大唐的建设中去,用政务来让自己忘记那些马上就要来临的风雨。
连美名传千古如李世民的皇帝都知道居安思危,好好整理从天幕中看到的东西,想想有没有什么能够用到自己当下来的,顺便再好好警醒一下自己。
但很显然,还是有些人是搞不懂这个道理的,就像那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能被约束的都是遵纪守法的人、所以,能被点醒的人,都不是昏了头的人。
真正沉醉于想象、耽溺于美梦的人,永远是无法被从外部叫醒的。
看完天幕,李隆基觉得自己简直是从头被夸到尾,通体舒畅,舒服的不能再舒服了。
嗯,除了在涉及“大周万国颂德天枢”的时候、以及对李白那首骂秦始皇的诗的解析的时候、还有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李晓诗和其他人的说辞让他听着觉得有点不大爽,其他时候李晓诗的话收在他耳朵里,都是怎么听怎么舒服的。
这是在歌颂大唐么?
这明明是在歌颂他啊!
连太宗都没有这样被反复地提出来称赞,天幕里关于那个什么武周,就出现了一个万国颂德天枢吧?再没其他的了——
但他呢?
不管是唐长安城的市集,还是舞马衔杯,更甚至最后作为收尾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也都是歌颂的他这个时期,他的“开元盛世”。
这不正说明了他的励精图治,政绩斐然,名传千古,被无数人称赞歌颂么?
心情极好地亲手为杨贵妃钗上金簪,李隆基整个人都洋溢着松快得意的氛围。
“爱妃,舞一曲吧。与朕同赏这份喜悦。”
闻言,杨玉环眸底划过些讶然。
这种时候了,还要跳么,天幕不是……?
但旋即,她就轻抚云鬓,精致的面颊含着幸福的笑,像个精致的玩偶,藏起了所有李隆基或许会不愿意见到的情绪。
她起身,盈盈一拜,提步走向空处,丰腴珠润的身段轻盈灵巧,合着李隆基亲自鼓的乐,熟练地跳起了舞。
她是妃子,她有她的职责。
她的一切都已经和这位皇帝陛下牢牢拴在了一起,性命、身家、荣誉。
让皇帝高兴,才是她的本分。
那些事,不是她该说、该听、该想的。那些事,不是她该说、该听、该想的。
远隔的时空位面中。
武则天高坐堂上,视线冷淡看着被叫到面前来的李隆基,指尖捻着一份“天幕记录”,垂眸扫了一眼在直播时已经亲耳听过、又在天幕消失后看了好几遍的直播发言记录,终于开了口。
“带下去吧,且待听过下一次的天幕,再论……”处置。
如果不是看在天下治理得还不错的份上,就凭他在亲祖母死后做的那些事、熔天枢……毁政治痕迹,贬低政绩——就足以让他这个“李唐宗室”被武则天这个“苦主”给下令处死了,他的父亲连在自己母亲手下自保都难,根本不可能保护他,哪里还会有他现在在这里站着说话的可能?
可李晓诗又说,大唐马上就要完了。
这个“完了”,究竟是紧接着“唐玄宗晚年是个昏君”,还是在他的下一代下下一代或者某代,李晓诗并没有细说。
但各个时空位面中,都有着许许多多份的天幕直播记录,总有人记得之前提到安史之乱时候的年份,结合已知的公元和历史进程一换算,谁还不知道是在什么时候?
现在的重点就是,李隆基到底做了什么——又到底让天下变成了什么样子。
虽然李唐家的天下怎么样武则天才不在意,她是武周的皇帝,但这个天下要是烂了,终究是有悖于她的政治理想的。
她既然当政,那要的就是一个海晏河清,就是一个名垂千古。
没有一个拥有这样理想的皇帝,会对可能马上要来的乱世视而不见。
所以,李隆基怎么处置,还是要等听过下一次的直播再说的。
让人带李隆基下去,武则天又转移视线,看向另一边一直微垂着头的女子。
“太平。”
听到母亲呼唤自己,太平公主才抬起头,规矩地应了一声:“儿臣在。”
武则天的神色有片刻的恍惚。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这个她最疼爱的小女儿,在她面前没有那副肆意纵情的样子了,她开始变得规矩、知礼,对政事也不再莽莽撞撞地随意发表意见——虽然还是以前的模样,但一举一动间,多了很多拘束和谨慎。
是她变了么……还是自己变了?
变得忌惮她、让她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算计着、收敛着,在母亲面前也要如履薄冰。
想到女儿曾经在政事上露出的敏锐,再想想天幕上李晓诗提起太平公主时说起的话……武则天陷入了沉思。
李隆基能力和手腕都不差,又能创造出开元盛世那样的局面,足见他的优秀。
但太平竟然能在和李隆基的博弈中一直占据上风,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李隆基带着兵直接把那些文武大臣都杀了,她真的很有可能压制李隆基——而李隆基之所以那么做,也可以看出是真的被逼得无奈了,不得不选择这样一种染满鲜血的做法,可想而知太平当时的优势有多么大。
这还是没有了婉儿、没有了母亲、孤身一人的太平和李隆基博弈的结果。
如果、……如果呢?
可,她真的能够撑起这个江山吗?
第一次,武则天正式地思考起了,如果把位置还给李唐,不是给儿子、而是给女儿的可行性。
如果有身为皇帝的长辈支持、有有力的臂膀,太平可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