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初中历史从人类起源开始 第158章

作者:丁珰 标签: 历史衍生 系统 爽文 直播 轻松 穿越重生

  既然做好了准备,有为什么会有这么一副虚弱的表象、和十分不利的传言?

  就算已经知道了结果,赵匡胤再听还是觉得心中难平。

  这很可能是对方的计谋吧?……无论是“寡母幼子”还是辽国虚弱。

  但赵光义……他弟,好吧,对于一个急于建功求胜不求稳的人来说,这种时机是绝对不可能错过的。

  “于是宋太宗终于拉开了第二次大规模北伐的序幕,集结了本朝几乎全部的精锐禁军,20万兵士参与北伐,北宋有名的将领们全部参与此次征伐,兵分三路进攻辽国,又征调了七十个州府的粮草,势必要夺回燕云十六州。这次北伐被历史上称为雍熙北伐。”

  李晓诗摸着本子上记录的关键词,道:“在大军出发前,宋太宗照例强调了让大家一定要按照他给出的阵图、听他指挥来操作。”

  刘彻:朕都不想说什么了。

  听麻了。

  狗屁打仗不通就放将领们自己去打好么?

  皇帝的任务是什么,是坐镇中央,将士们没钱了就给他们赚钱,没人了就给他们招人,打完回来了给他们封赏、犒赏三军。

  世间万事最忌讳的都是外行插手、何况是打仗这种一个命令错误毁掉的可能就是无数性命损耗无数国力的大事。

  ……瞎指挥什么啊。

  唐朝藩镇坐大起内乱最主要的难道不是唐朝的国土已经够大了而李隆基又没有调和好这些节度使的权利才导致的么?

  ——但你们宋朝这个时候,天下都没一统呢,赵匡胤那时候位置还不稳就不说了,都到你赵光义这里了,皇位都传了两代了,怎么也该稳了啊。而且外边还有那么多共同的敌人呢,将士们能还想着反叛不成?

  更别说权利都给你们分成这样了,没有自主的钱财权、也没有固定的兵卒,那就等于基本没有了反叛的可能,你就撒开了手让他们去打又能怎么样?

  难道怕万一真给你把燕云十六州收回来不成?

  还是只想满足指挥瘾啊?

  赵匡胤却连吐槽的心情都没有,他攥着杯子的手指逐渐捏紧,心里似乎绷着一根线,已经紧到了极致。

  ……这么多兵。

  那大宋内部又能剩下多少……?

  这……

  李晓诗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起初,宋军一路胜利,连下五州,辽方见事态危急,萧太后当机立断,带着年幼的皇帝亲临前线御驾亲征。而辽军主帅耶律休哥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宋军的破绽、那就是——粮草。”

  赵匡胤心中一个咯噔。

  ……果然。

  宋朝内部能有多少精英,他能不知道么?就算那是他死后多年的事,可宋自开国之始就是重文轻武的政策,兵士再多也不会多出到超出他想象的地步去……赵光义把几乎全部精英都派去了前线,那后方运送辎重粮草的谁来保护?万一被袭击呢?那前线的兵等不到吃的,又会怎么样?

  兵分三路、精锐进出……不该这样的,不该这样的。

  “辽人偷袭运送粮草的队伍,一把火把十万人的口粮烧了个干净,东路军等不到粮草,主帅曹彬只能无奈撤退,撤退途中又被追击,损伤惨重。东路军撤退后,一部分辽军腾出了手,连忙支援被辽军中路军压制的军队,中路军也很快陷入了辽军的包围之中。宋太宗得知消息后,无奈命令曹彬与中路军汇合。后来,曹彬又带着人返回想继续和耶律休哥打,但萧太后带着援军正在过来,他们当然不怕曹彬。一方面是意料之外的辽军大部队,一边是粮草供应再次出了问题,曹彬又一次决定后撤,但天降大雨,时运不济,耶律休哥就带人直冲宋军——在这种里外都是僵局的局面下,宋军保持着极其专业的素养,死战不退,一如当年的高粱河之战。”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要复刻当年的操作,我看到有人说,当时、当天晚上,曹彬也和当初的赵光义一样,趁夜、自己丢下大军跑了。”

  处在变声期的女孩声音脆脆,带着惋惜:“宋军大乱,被趁乱追击而来的辽军大败,死伤惨重。据说,当时死掉的宋军尸体都能堵得河水不流,宋军的盔甲武器也成了小山,可想而知有多么惨烈……”

  赵匡胤沉默着喝了一口参茶,他没有看赵光义,他怕一看,又忍不住出手揍过去。

  “当时,由于东路军的溃败,辽军整体开始了反扑,所以宋太宗就命令三路都撤退,让西路军、潘美杨业率领的那一支从西绕到后方攻打辽军的无敌百战之师护送百姓撤退——当时杨业打算使出疑兵之计、让百姓和己方先撤退为上,但监军王侁不同意,他想让杨业去跟辽军正面对仗,杨业无奈,只能同意、他和潘美王侁约定好让他们率领军队接应。杨业军队五千,辽军十万,这本就是不可能战胜的战争、就算杨业号称杨无敌,也是不可能的,但急于争功的王侁等人在收到杨业战败的消息后立刻就跑,彻底把和杨业的约定丢在了脑后,杨业边战边退、终于退到了预定接应的位置,却没有任何人接应……”

  这是杨家将的故事,如果真的要摊开来说,那恐怕又是要单开一次直播,所以李晓诗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但言语间还是难掩惋惜:“辽国十分看重杨业,命令了追击杨业的将领耶律奚留活口,可当时杨业身受十多处伤,儿子杨延玉和手下也全都战死,杨业最终被生擒、但不肯屈服,绝食而死……辽国朝廷认为这是耶律奚伤了杨业的原因才导致他死亡,于是迁怒于他,不给记功,并给杨业修建了庙宇。而宋朝内部……对潘美和王侁等人进行了贬职处理,称赞了杨业。”

  仅此而已。

  一个连敌国都千方百计要保他性命想要他的人,放在本国,却有同僚巴不得他去死、鼓动他和对方大军对抗,又在抢功不成后直接被抛弃。

  对于临阵逃脱的监军、宋朝给予的,仅仅只是贬职而已。

  南宋,身处狱中的岳飞以及无奈隐居中的辛弃疾都望着天幕,压抑着情感的面庞上露出了难以自抑的触动。

  杨业将军……

  李晓诗叹气,然后对这段事情做了个总结:“雍熙北伐至此落幕。”

  “宋军的战神杨业战死、曹彬身败名裂,潘美在一年后也死去……这次战役的失败,让北宋自周世宗起积累了三代的精锐军队基本全毁——”

  “而宋,也再无力对辽发起进攻,转而进入了防守对峙的阶段。”!

第115章 第一百一十五课

  从后周时就几乎无所不克的精英军队,在前后数次北伐战争的失败中、在这次堪称惨烈的大败中,几乎被尽数消耗。

  兵多能打啊,但他们遇到的什么?

  是人在开封却要把手伸到燕云十六州隔空指挥的皇帝陛下、是能趁夜弃军独自逃亡的皇帝和将军大人、是为了争功抢功不顾一切甚至可以眼睁睁送同僚去死的监军……是一个明明才开国不久,却已经处处透着暮气的王朝。

  难怪历史圈内有人常说,北宋缺将、南宋缺兵。

  虽然这话片面了一点,但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不能说全是错的。

  毕竟北宋这个初期,是想打,愿意打,能打过,却因为统治阶层(包括将领)的种种操作而功亏一篑;南宋时期是不想打、不愿意打,也正好打不过,到了被迫面对、不得不打的时候,然后干脆利落地一溃千里,留下诸多历史遗憾。

  “但事情总有两面性的,雍熙北伐虽然是象征着北宋对辽的战略姿态由主动进攻变为被动防守的关键节点,虽然把北宋几代累积的兵和钱消耗殆尽,但辽国方面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他们的将和兵以及钱粮也同样消耗不少,无法对宋发起什么大规模的进攻了,所以两方自此进入互相防守、彼此对峙的阶段。这也让北宋内部得以喘息。”

  李晓诗笔尖点了点课本上的这部分内容,口中继续道:“而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了宋真宗时期、才发生了转变——宋真宗时期,一个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条约出现了,那就就是澶渊之盟。”

  终于听到了这个早就在华夏历史五千年上就看过的熟悉名字,但赵匡胤发现自己却已经完全提不起劲头了。

  他对未来发展态势的期待值已经降得不能再低,心气儿也早就被这短短的一课多给磨到快要平了。

  他算是认清了一个事实了,对于未来,不能有任何期待值,把预期想法一降再降,没有一丁点美好的期待的话,就不会有这样大落落落落的现状。

  ——而且这只讲了开国以来的第二个皇帝啊。

  放在汉朝,那文景之治也才刚过去,正在迎接汉武帝的“千古伟业”,放在唐朝,天可汗的威名正在远播、贞观盛景出现。放在宋……雍熙北伐的失利、钱人各个浪费。

  好吧,好吧。

  那就让他听听,还能有多烂?

  李晓诗清了清嗓子:“要说澶渊之盟,咱们还得从一个皇帝说起。这个皇帝就是非嫡非长、更不受父亲喜爱,最后偏偏成为了唯一一个继承宋太宗衣钵的宋真宗,赵恒。”

  赵恒这个名字很耳生,赵匡胤兄弟几个一个也不认识,但想想未来的“赵炅”,他们也清楚了,估计是改过的名字。

  “宋真宗赵恒,是宋太宗赵光义的一个儿子,曾经被宋太.祖养在宫中个,据宋史记载宋太.祖曾对他很喜爱,把他放到龙椅上坐过。”

  “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先后死掉后、赵廷美也死了,赵光义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把这个在‘金匮之盟’前提下安然坐着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了。可是他看中的大儿子因为叔叔被害一事性情大变甚至疯癫,最后还火烧宫殿,赵光义无奈只能把目光转向第二个儿子——但雍熙北伐失败,赵光义立储一事暂时搁置了下来,不过这个儿子做事踏实稳妥,和朝中的大臣们关系也都好,无疑是最合适的储君人选,但……他在某一天,突然就死了。赵光义在立储的事情上接连受到打击,这让迟迟不愿意再提立储的事,但这种事不是逃避就可以的,他的儿子中,也只剩下一个能够接任他位置的了。”

  天幕前,有迷信的老百姓听到这里,忍不住四下望了望,在渐黑的夜色里,小心翼翼地张望,声音也压得很低。

  “……报应啊,这都是报应啊。”

  之前做了那么多恶事,害哥哥又害哥哥的儿子,还把弟弟也害了,最后都会报应到自己身上呀……

  直播间里,李晓诗的声音在继续:“立赵恒为太子是赵光义不得已又不得已的事,是退而求次中的最次,但没有办法,国家总要有一个储君的。就这样,赵恒成为了大宋王朝第一个名正言顺的皇太子,百姓心中也安定——即便如此,赵光义依然对他不是太满意,后来还在百姓夸奖赵恒时心生猜忌,最后被寇准劝下才作罢,也因此保住了赵恒。”

  “在赵光义去世后,曾经在‘烛影斧声’时违背皇后意愿去通知了赵光义的那个宦官,再次故技重施,想要趁机在储君之位上做些手脚,但被宰相发现,立时制止,这才免了又一个类‘金匮之盟’的出现。”

  赵光义呆呆看着天幕,他完全想象不到,为什么老大和老二会一个疯一个死……怎么会呢??

  而且王继恩那个阉人他怎么敢……!!

  赵匡胤倒是深深地望了有些呆愣的赵光美,以及虽无声却明显有些暴怒的赵光义,无声叹息。

  ……这可能是老赵家的劫吧。

  “公元997年,赵恒继位,后改元咸平。他继位初期,对政事十分上心,对于父亲和伯伯定下的政策继续沿用、没落实的也都一一推行并投入使用了。而且他本人也比较平和,既不铺张奢靡、平时也很节俭,有他做带头作用,朝堂上下的风气一时也都很好,国家和百姓也得到了一定的安定。百姓赋税减免、耕地面积扩张,粮食产量也倍增,从五代十国而来饱经战乱之苦的百姓们生活终于趋于了稳定,大家生活水平也提高了不少,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商业手工业等也都发展了起来,这段时期被称为咸平之治,是北宋的经济繁荣期。”

  已经做好了听到很不堪入目东西的诸位面观众缓缓抬眼:……嗯?

  好像、跟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这皇帝听起来还挺好?

  李晓诗:别急,还没说完呢,听完后边的再说呗。

  看着弹幕上的疑问,她没正面回应,而是道:“那辽国呢?我们刚刚也说了,辽国是萧太后主政,并且在她执政的期间辽国进入了鼎盛期。从雍熙北伐中率先缓过来的辽国开始主动对宋进行侵扰劫掠——”

  “当时辽国的萧太后和皇帝又一次率军亲征,南下一路畅通,就算有被阻碍的,但辽军人多势众,也完全不怯。他们一直打到了澶州——赵匡胤没能迁都的伏笔就埋在了这里,开封四周一片平坦,没有任何险要关卡,对于以骑兵为主的辽军来说,几乎可以算得上是如入无人之境了。澶州就是开封前的最后一个关卡。”

  “辽军即将兵临城下,威胁到了都城,宋朝朝廷一片大乱。宋真宗其人,和他的伯伯、或者说和他的父亲都完全不一样,他完全被吓破了胆子,没有任何想打的意思,直接就想迁都,而朝廷中各个官员们给出的意见也都不尽相同,有的说让迁都南京、也就是江淮之地,有的推荐迁都成都、蜀地益州等,但宰相寇准一力主战,说如果这个时候逃跑南下,那北宋几代的积累就全没了,一切就都得重新开始了——还劝宋真宗亲临战场,给宋军将士们增添士气。”

  明朝的一些读书人忍不住嗤笑了起来。

  迁都好啊,迁了的话南宋就可以早点来了,说不准就不会有之后徽钦二宗被俘虏的事、赵构其人其事有没有一并另说了。

  反正逃跑这种事,宋朝不是最擅长了么。

  哦,错了,还有割地赔款称臣。

  “宋真宗勉强同意了寇准的请求,出兵迎战,还派遣了两名大将,杨延昭和杨嗣,其中杨延昭就是我们先前说到的在雍熙北伐中只身被丢下然后绝食而亡的忠烈杨业将军的儿子——在宋真宗还未到达前线时,前线又发生了一件事,当时辽军统领可能是因为知道己方人多,于是有些自大、竟然敢带着人来到宋军城墙下巡视,结果被城上守备的宋军抓住时机用弓弩齐射,直接毙于当场。”

  “辽军没有了统帅,士气受挫,反观宋军这边,皇帝亲临,士气高涨,于是萧太后和辽国皇帝就萌生了退意。他们先后派了数次使者来宋营和谈。”

  西汉。

  刘彻忍不住抚掌。

  这个萧太后,真的是好厉害。

  先来侵略人家的是她,眼看对方皇帝也到场,己方大将折损,对峙时日多了己方粮草也亟需补充,对方却士气高涨援军将至,要和谈的也是她——没有拖到无可转圜的时候被迫求和,而是立刻写信要求和谈,由此就能看出其眼光和果断了。

  再加上宋那个皇帝本来就不想打,没准还真能成。

  “当时寇准一力主战、将领们也都支持继续打下去,因为宋军占优,真要打下去的话,辽可以说是必败的局面,杨延昭也曾建议,说要趁着辽军大军南下后方空虚时去截断他们的后路,让萧太后和辽国的皇帝还有将军们一起折在大宋,这样的话辽国必定大乱,休养生息了数年,宋军能一举收回燕云十六州也说不定,或许还能直接北上、吞并辽国也说不定。”

  是啊,是这个道理啊!

  观众们都点头。

  连赵匡胤也忍不住微微有点动容。

  这是千载难逢的时机啊,不是谁都有机会能撞见辽军主将把自己的脑袋送到己方城墙下给射的,而且辽军势弱、这不趁机拿下?

  就算不彻底杀死对方,好歹给狠狠咬下一口肉来,把燕云十六州拿回来总可以吧?

  李晓诗:“但宋真宗这次没听寇准的,也没理会杨延昭和将士们,他或许是觉得辽人怕了他,他面子很足,所以答应了议和。”

  赵匡胤:……

  原来澶渊之盟是这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