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初中历史从人类起源开始 第184章

作者:丁珰 标签: 历史衍生 系统 爽文 直播 轻松 穿越重生

  赵匡胤抿了抿嘴,又抿了抿嘴。

  然后再忍不住,挥拳砸了一下腿。

  七品!

  这样一个大能人,把滁州治理成那样,回来就给个七品……

  而且、而且,就算你们用文臣,不想用武将,可辛弃疾这文政能力不强吗?你就把他当纯文臣用啊!国内也不至于那么混乱啊?

  而且用完就丢用完就丢,跟谁学的,让不让人寒心??

  要是其他观众或者当时的宋朝官员能听到他的,估计就要回一句了。

  论起过河拆桥,谁能不对宋太.祖一句厉害呢……

  毕竟杯酒释兵权,您说是吧?

  不过赵匡胤也懂,所以他叹气。

  好吧,辛弃疾,这跟岳飞一样的。

  都是那种,不管朝廷怎么对待,都不会放弃为国效力的人。

  他们心中装的是大义,是百姓,是国家。

  ——是真正可以被朝廷放心大胆辜负无数次的人。

  所以,他无论被调到哪里,都会尽心尽力地做好一切事情。

  真的是……

  饶是赵匡胤,也忍不住叹服了。

  他做不到,所以才更知道这有多么让人敬佩。李晓诗道:“在湖南任职期间,为了政治当地暴.乱四起、贪官污吏横行,盗匪流窜的现状,辛弃疾给赵昚写道:臣孤危一人久矣,荷陛下保全,事有可为,杀身不顾——他用铁血手段,杀贪官、除污吏,整治民生,兴修水利、开办学校,开仓放粮,更是组建了让金人都忌惮不已的飞虎军,守护湖南安宁。只不过这个地方他也没有待久,由于杀官建军等种种行为,他都又一次树立了重重敌人,调任令又来了,他被调去了另一个破败混乱的地方。”

  李晓诗唉声叹气,“赵昚虽然欣赏他,愿意保他,但大势所趋,他也无力去重用辛弃疾,能在官场的血雨腥风中保住辛弃疾就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而辛弃疾,在各种调任中,虽然颠沛流离,但走到哪里哪里就繁荣安定被治理得井井有条,这一点始终没有变过。所以,在我们现代,也有人说辛弃疾是大宋救火员。”最后一句是有点调侃意味的,只是在这种情况下说出来,难免让人听得难过。

  这样的一个有能力的人,颠沛流离,尽心尽力,却始终得不到朝廷的承认——甚至有可能,无论他做再多,都注定得不到朝廷的信任。

  多可悲啊。

  “公元1181年,辛弃疾被以‘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的罪名弹劾,在种种压力下赵昚把他免官了,虽然还是按照原定职位发俸禄,但对于辛弃疾而言,这足以让他心灰意冷。辛弃疾来到南方二十余年,从未忘却心中抱负,一直在为国为民做事,只落了个不得不隐退的结果。他一定很难过。”

  正在隐居中的辛弃疾闻言一哂,摇头苦笑。

  李晓诗,表现得再成熟,也终究还是小孩子啊。

  哪有什么难过不难过的呢?

  这种事情,又如何能用简单的两个字轻描淡写地概括呢?

  他买了地,置了产,办了田,自号稼轩,每日种田赏景,也有一番野趣。

  只是……

  国太大,家太小。

  个中闲愁,弯弯绕绕,不过赋与青山绿水而已。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罢③?

  辛弃疾端酒自斟,却听李晓诗道:“如果不是这样,他为什么会写下那首千古名篇呢?”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这首词太磅礴,太豪迈,不是李晓诗这个年纪的少年人能够读出其中韵味的,但却让辛弃疾听得怔住。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李晓诗字字掷地有声,仿佛一颗颗石子砸在了辛弃疾身上,正中心尖:“如果他不伤心,不难过,真的做到了陶渊明怡然自得的隐居、或者李白的阔达放犷,又怎么会写出这样的句子呢?他还写男儿到死心如铁,这样的他,怎么可能放得下贯穿一生的抱负和理想呢?在他耳中,弓弦的声音都是乐声,他应该是做梦都想回到战场上和金人决一死战的!”

  作出的淡然被这轻飘飘的两个反问骤然砸碎,辛弃疾怔然过后,手指骤然握紧,指节都泛了白。

  ——是啊,怎么能忘。

  他不是陶公,也做不了太白。

  他只是想成为一个能够上阵杀敌的将军罢了。

  何况就连散漫自由的太白也会因为不得志而不快,他为何就不会?

  辛弃疾呼吸急促了几分,最终仰头满杯灌下,“铛”地将杯盏放回桌上。

  那可是……做梦都在想啊。

  “公元1189年,不知道是不是跟赵构一样,赵昚这个一开始充满热血想要北伐的皇帝、也终于当够了皇帝,他禅位了。赵惇继位,重新启用了辛弃疾,1192年,五十多岁的辛弃疾面见皇帝,虽然他知道现在局势已经完全不如当年了,但还是发自肺腑、言辞恳切地上书提醒了皇帝,要居安思危,任贤使能,更要重视起来车马武器等军备,还要重视襄阳荆州等地——不管怎么样,他还是希望,朝廷能够重视起这些事情来的。”

  “但赵惇并没有。”

  “后来,辛弃疾又被调职,调去了海盗盛行的福建。但这一次,他还没来得及建起能够保全当地的军队,就被光速免职了。是啊,他又被罢官了。辛弃疾只能回去,继续种地。”

  “等到辛弃疾六十四岁时,才再度被复用。六十四岁啊,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在华夏的历史中,这已经是一个很高龄的年纪了。被宋朝廷蹉跎了差不多一生的辛弃疾,早就已经垂垂老矣、两鬓苍苍了。但他还是去了。”

  李晓诗声音里没有哀伤,却都是藏不住的遗憾,“这时候的皇帝早就不是赵惇了,已经成为了赵扩,宰相是韩侂胄。他想用北伐建立功名,所以就启用了不少主战派的人,辛弃疾自然在其中。可辛弃疾并不喜欢这位宰相,因为他看得出,这人不是真心想北伐的,但赵扩不信他,于是辛弃疾毅然决然坚持了自己,所以,这次北伐的事务,都把他排除在了外边——辛弃疾登北固楼,抒出胸臆: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④,还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⑤?”

  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这不仅仅是在问别人,也是在问自己——谁还会问呢?

  “辛弃疾借古喻今,想用诗词中的多种典故来警醒朝廷,警醒众人,但,他等到的,只是一纸罢官文书,他……又一次被罢免了。”

  “公元1206年,宋朝对金发起战争,然后,像豆腐一样,一触即溃,大败而归。到这个时候,宋朝终于又想起了他,想让他来拯救危难,这一回赵扩是真的有诚意的,四十多年了,南宋终于肯让辛弃疾在军事这块舞台上发挥自己的才干了,但一切都晚了——辛弃疾年迈的身体和被伤透了的心都无法支撑他再接下这份诏书,于是,他拒绝了。”

  “辛弃疾重病缠身,最终在‘杀贼’的喊声中,与世长辞,葬在了青山绿水间。”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人生的境界也差不多就是这样,四十多年,濒临死亡的时候,如果辛弃疾能够重读曾经写下的诗句,又是否会有不一样的体悟?

  曾经那个万军从中取敌上将首级、鲜衣怒马的少年将军,那个流连辗转各地、带来无数安居的清明官员,那个以笔化刀,将杀伐的锐意尽数写在纸上成为千古词龙的大词人——最终只能缠绵病榻无力应诏。

  而在被朝廷辜负了这么多年、当做棋子一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了这么多年、无数排挤挤兑委屈加身了这么多年后,终于学会了拒绝。

  即便这拒绝也离不开身体原因,是不得已而为之。

  但谁又能说这不是一生仅一次的自由呢?

  他见青山多妩媚,而最终,青山也用怀抱接纳了他,长眠长伴,再不离弃,想必青山看他,也是一样的潇洒多姿吧?

  而这个结局,不止让观众们对此感到困惑,感到难过,就连辛弃疾本人,也有些迷茫地眯了眯眼。

  他在茫茫山水间枯坐了近二十年,换来的,竟然就是这样的结尾吗?

  但困惑没有持续太久,辛弃疾稍稍顿了顿,又想起了李晓诗最后的那句,赵扩有诚意,南宋终于肯把军事的舞台让给他了——蓦地,辛弃疾畅快地笑了起来。

  四十余载,南下四十余载。

  即便被一次又一次的辜负,但最终,朝廷还是接纳了他、愿意圆他一个金戈铁马的梦了,不是吗?

  他这一生的辗转苦痛,一生的愁绪哀肠,一生的豪气放犷,总算没有全都白费。

  能在这个时候就听到这些,于他而言,已经足矣。

  ——足矣!

  讲完了辛弃疾真实的经历,李晓诗又同步打开了太平公主的直播回放,她解说道:“在太平公主的这次副本中,大家可以看到一个完全不一样命运的辛幼安,一个走向完全不同的宋。之后我会把回放全都上传的!”

  当然不一样了,太平公主生于盛唐,长于盛唐,包容万象的大唐,包容且自信的大唐,万国来朝的大唐——在她的观念中,绝对不会有什么归正人的念想。

  什么归正人,她不怕;什么朝中压力,别说政治手段她玩得溜了,就算这些人没被她整治,她也不怕,对于她来说,有什么是比女子涉政要面临的压力更大的吗?当然没有。

  既然看到了辛幼安的才干,她就敢大胆地去用。

  赵昚做得到、给得出的欣赏,她都给得出,赵昚做不到、不敢给的信任和重用,她也能给得出。

  一个完全不同走向的宋,一个完全不同道路的辛幼安。

  究竟是什么样子,让五千年来的观众们自己去看就是。

  李晓诗道:“辛弃疾的一生,波澜壮阔,荡气回肠,却充满了遗憾。”

  “我们后世的人,也只能从他留下的一首首一篇篇诗词中,去读他的一生,去还这原一位生活在宋朝且十项全能,但却被归正人身份、朝堂朋党,以及皇帝本人耽误辜负的一生。”

  “虽然辛弃疾闻名于后世的是他词龙的美名,他流传千古、名垂青史,不管让谁来评,都会称赞一句他是千古优秀大词人的英雄豪杰。但我相信,对于辛弃疾本人而言,他更愿意让别人称呼他为将帅,他更想做的绝对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词人,如果能够自由选择,那辛弃疾一定会选择做一位以威名传世的大将军。”

  本该以战功震古烁今,却只能以文名传于后世。

  这在辛弃疾本人看来,应该是件很辛酸的事情吧?

  满腹才干终究无处施展,满腔杀敌之志最终只能藏于梦中。

  文名愈盛,就愈是讽刺。

  有人说辛弃疾生错了时代,但,如果换一个时代,如果换一个环境,还会有在金国忍辱负重的辛赞吗?还会有被寄托了全部希望的,这样的一个辛弃疾吗?

  如果辛弃疾不是生在南宋,那么辛弃疾,还是辛弃疾吗?

  就像岳飞,如果在朱仙镇被赵构以十二道金字牌召回时,他接令无视、执意抗君,如果他像赵匡胤那样做了,那么岳飞,还是岳飞吗?

  平生郁郁,锦绣藏于腹,至死都只能醉里看剑、终生不负,精忠报国,最后含恨蒙冤风波亭……

  无论是岳飞,还是辛弃疾,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他们的一切才显得那样遗憾、遗憾得无可更改。

  正如这华夏灿烂的五千年,当中,又有多少看起来已经“圆满至极”的遗憾?

  英雄,终究是要在那个环境中,才能成为英雄的。

  有多少乱世,有多少战争,有多少矛盾,有多少无奈,就有多少英雄。

  即便他们所想的可能只是天下太平,海晏河清。

  即便他们或许宁可这世上没有英雄。

  可历史终究是历史。

  他们,也才成为了他们。

  在任何将要倾颓之时,总有人站出来力挽狂澜,这存在于华夏历史的每时每刻。

  而此时,当然也不是因为宋朝才有的,而是因为这片土地叫做华夏。

  ——这是华夏孕育出的脊梁,是华夏凝聚而成的魂。

  “我讲岳飞,讲辛弃疾,不仅仅是为了讲他们,也不是因为他们是宋朝的代表,更不只是为了讲英雄,而是因为他们象征着我们华夏民族的精神。这些人杰,都是华夏的瑰宝,他们是我们整个华夏的宝贵财富。”

  “好啦!”李晓诗脆生生道,“宋朝的部分到此结束,我们下次再见,就是下一个朝代了,一个在宋之后,真正完成了大一统的朝代。”

  “再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