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珰
他们这些春秋战国人,不仅不能去跟那些人争奖品(因为不知道战国的事没法讲给李晓诗),现在还得听着他们的灭亡,不用想就知道,后世的那些人是怎么在这几天里扒拉他们的灭国往事的!
姬发不知道他的想法,不然肯定会“呵呵”,有谁是比他们周天子们更惨的?
晋文公:真让人牙疼啊……对了,韩赵魏是哪仨大夫,能再说仔细点不?
“春秋时候,齐国最先‘尊王攘夷’,所以齐成了第一个霸主,到了战国,这套说法也不管用了,诸侯王们已经够强大了,他们不再尊王,直接就打着各自的旗号招兵买马扩充军队了。他们都很强,很能打,一打还都打很长时间门。”
只听着这些,和平主义人士们就已经忍不了了,不少老百姓们更是下意识流露出了些愁苦。打仗,打很久的仗,那还能让人好好种地吗?是不是家里男人还得去服兵役啊……
李晓诗:“华夏历史上一些很有名的战争,就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说到这儿,她嘿嘿一笑,决定给这些古代观众们一点争夺抽奖的机会,把这个解说空档让给他们。虽然她上课时候听老师讲过了一些战争,但是不妨碍让前辈们、特别是亲身经历过的前辈们,再讲一遍。
于是她抛出了话头:“比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李晓诗话音落下,没有继续往下说,就有人明白过来了,立马接上。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都是齐国和魏国之间门的战争。而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魏国将军庞涓和齐**师孙膑的交锋,而更相同的是,这两场战役,都是以齐国获胜、庞涓大败而结束。】
【当时魏国进军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答应了,但并没有出兵去邯郸救援,反而直接带兵围了魏国的都城大梁,最后魏军无奈回援,结果在桂陵遇到了在这里设下埋伏的齐军,被大败。】
赵国:老倒霉蛋了我们。
【马陵之战则是魏国要打韩国,韩国也是向齐国求援,齐国仍旧是打了这一手围了魏国都城大梁。】
从来没了解过古代事情的观众们疑惑了。
不是啊,齐国当魏国这么傻的吗?次次都用一样的招数能行得通么?上次人家都这么吃了一亏了,这回肯定说啥也不上当了啊!
【魏军迅速回援都城,齐**队见到魏军归来,就率兵撤退。但魏军心中有火,于是直接追击。结果齐国在马陵设下埋伏,再次歼灭魏军,魏军的大将庞涓也因此死亡。】
观众:……
啊,原来还真就这么傻啊。
李晓诗念着这些字,心里快乐翻了:好损啊,不知道庞涓有没有在听!
庞涓还真在听。
耻辱至极地在听。
孙膑是他当时砍了脚刺了字的,就怕他风头比自己盛,更得重用。没想到最后还真是被他料中了,孙膑真的比他更强,不仅两度大败他,还杀了他。
渐渐地,越听李晓诗转述这两场战争的详情,庞涓心中的屈辱就越少,反而对这个被自己已经“刖刑又黥之”的同学又惊又怕。
孙膑对他的了解可谓是细之又细,完全拿捏住了他的脾性,这样下去,他是不是也会如同天幕上说的那样、再一次以同样的姿态被杀掉?……不,不会,他已经知道了事情的发展,又怎么会再一次上当?!
齐。
田忌忧心忡忡望向孙膑。
似乎知道他在想什么,神色专注听天幕讲解的孙膑微微一笑,侧过头来:“不必介意,既已知战局得胜,那么我的判断和计谋就是无错的。有一就有二,能败他们一次,就能有第二次。”更何况,天幕这样把之后的计策说出来,反倒能够成为另一种指引,以庞涓的性格,或许会故意反其道而行之,那么他们又为何不能?
他从来不会介意命运的提前泄露,反而能因此获利。因为他相信自己,总能找到办法,以一个更巧妙的角度,把一切都化作对自己有力的条件。
李晓诗念完这两段战争的解说,又补充道:“其实大家可以发现,这个时候的战争已经不像之前那样直来直往的了,他们已经开始使用计谋,会打时间门差、空间门差,老师说,这都是因为一个叫做孙膑的人出现,也就是桂陵马陵两次战争的获胜军师——他可以说是开创了用计谋战争的先河。”
庞涓:…………
好恨。
但好怕。
他就是因为担心孙膑会将自己压过,才会这样做的,没想到还是如此。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都说完啦,那剩下来的就是长平之战了!”
李晓诗提了一句,弹幕马上有人接上,这次又是个眼熟但不会读字的名字,王翦。
【王翦:长平之战是秦国与赵国之间门的战争。】
赵国:……
谢邀,勿cue。
【秦**队和赵**队在上党一带对峙,此一战时日旷久,三年不下。赵国大将军廉颇带军固守,此时,赵国国君由于猜忌换下带兵的大将军廉颇,换上了赵括。赵括带兵冒进,被白起包围,四十万赵军尽数被坑杀。赵国从此衰败。此一战,前无古人,后怕是也少有。】
赵国:?
赵括:……?
廉颇叹了口气。
李晓诗对这段也大概知道,因为老师提过一嘴,纸上谈兵的典故也就是这里来的。
“七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越打越激烈,但是整片土地的资源只有那么多,你强我就弱,都是有来有往的。魏国、齐国、赵国、秦国这些国家先后崛起,其他的就慢慢衰落下去了。尤其是秦,逐渐变成了最大最强的诸侯国,和初期的弱势开局完全不一样了,这是为什么呢?”
李晓诗自问,然后再自答:“当然是因为商鞅变法啦。”
已经赶去秦国和秦孝公会面的商鞅微微一怔。
他虽然想象得到自己的功绩不会太弱、毕竟是在天幕上次的史书中出现过的,但没想过,到了她所谓的“课本”中,也仍然有着他的一席之地。
甚至这还是在“战国”这个整体的大篇章中——且并不是因为说秦才说他,是因为说他才说秦。
秦孝公大笑:“看来,孤也是要沾了你的光,被这后世的‘课本’提上一提了!”
李晓诗刚自己说完给下个版块准备的串联词,还没开始正式进入课文,就见弹幕上飘出一行很显眼的字。
主要是说话人的名字很显眼。
【嬴政:可要由朕与你说上一二?】
第34章 第三十四课 都江堰
李晓诗揉揉眼, 有点不敢相信。
明明之前还是“命人讲”的,这次的意思是……要亲自讲?
那行字还在那里,李晓诗眨了眨眼, 生怕对方反悔似的, 连忙重重一点头:“要!政哥哥您请!”
什么先读课文……都再说吧!等始皇讲完再读, 没准还会更加印象深刻!
秦。
刚刚讲完长平之战的王翦刚想去看他们陛下,才想起来这是在自己家里。
王翦:……
其他都在家里的臣子们:……
天可怜见的,他们陛下为了大秦真的付出了好多啊!呜呜。
嬴政单手支着下颌,视线放在天幕的少女身上, 烛火下,他眉目间神色和缓,比平日少了许多凛冽。
“欲说这次变法, 须从徙木立信始——”
【孝公和商鞅拟定了变法条目, 忧心百姓不信任新条例, 于是立下了一根丈长的木杆,说若有人能搬动此木到北门,就奖十金。无人相信。商鞅就再加赏, 提升到了五十金,于是有人尝试, 就此拿到了五十金——这是变法前, 为自己立信的举动。】
李晓诗听不到嬴政的语气,但看着这些文字, 她却忍不住叹了口气。
“百姓们竟然不相信官府的政策,官府想要颁布为提升大家生活水平的新法令, 竟然还要用这种手段来给自己树立形象,真的……”
嬴政也没想到李晓诗的注意点在这里,他以为李晓诗会感叹于商鞅的才智。故而略略一挑眉:“为何这么说?”
李晓诗摇头:“法令, 应该是谋求幸福的工具,如果是好的法令,百姓们拥护它、保护它、生怕它被废掉还差不多,怎么会不信任它们呢?而如果法令是坏的,那百姓们当然不想要,就算官府再有什么方法,事实放着,百姓自己就能看到好坏,信了又有什么用?其实法令这种东西,时好时坏,百姓自己就应该有判断力,如果是好的,他们自己就应该遵守,为什么还会不信任?看到好的法令,还对官府对法令产生怀疑……那也太愚昧了。”
李晓诗又摇头,“商鞅变法的法令,都是为了国家提升实力的,也是真的能让百姓吃饱的,结果他还是要这样煞费苦心地立信……几千年来都这样的话,也难怪最后会……”
会什么?
上次“史书”末尾发生的那些事吗?那些令公元纪年变成华夏纪年法的事吗?
帝王皱眉,臣子凝思。
李晓诗呼了一口气,看向镜头,语气郑重,“所以,我说一句题外话。前辈们,统治者们,如果你们有时间了,请一定要好好想一想,让老百姓们都做笨蛋,对你们的国家,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嬴政也渐渐拢起眉心。
秦自孝公商鞅变法起,就一直是以法家治国,法家政策中特别点出的一点就是“愚民”,而李晓诗说,让他们好好想想,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还用想吗?
一个十二岁少女的话,能当得什么真,她又怎么会了解秦国的状况?在那个时候,如果不愚民,不把百姓们牢牢钉在田地里,哪里来人为国家种地、为国家劳作?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虽然这么想,但嬴政心中仍然隐隐覆上了一层挥不去的薄膜,让他思路虽开,却不复往日通达。
李晓诗也就是心血来潮多说了几句,把话题拉回来,她又道:“徙木立信结束啦,政哥哥,继续讲吧!”
嬴政用指腹按了按眉心,暂时压下了杂乱的念头。
【商鞅变法,颁布的第一条法令,便是《垦草令》】
【秦国鼓励农人开垦荒地,秦的农业得以发展。】
也正是为了把这些人都按在地里种地,才命令他们不得学习诗书、不得与有学识的人接触,免得生出农以外的心思——这不是理应如此吗。
似有若无的,嬴政好像有那么点抓住了李晓诗的话和现实状况的某个点,但那缕灵感一闪而过,快得抓不着。
【年后,秦国力大强,商鞅正式实施变法。】
【等秦迁都咸阳,商鞅又进行了第二次变法。彻底废除了井田制,开出的荒地均为个人私有,允许买卖,允许交易。由此,秦实力大涨。】
他说话干脆、简洁,没那么多废话,就算是翻译过的,也不会显得太啰嗦,李晓诗一边看他的弹幕,一边对照课本上的内容。
【劳作中,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游手好闲的人,罚做官奴。】
【壹山泽,则恶农、慢惰、倍欲之民无所于食——山为国有,与土地不一样,禁止买卖,使农人勤勉,惩罚懒惰。】
【废除贵族世袭,地方设立县,着重官吏去管辖。】
【为所有人口上籍,禁止在籍外流动。】
【统一度、量,衡。】
他说的这些,和课本上记录的虽然看上去不太一样,但如果一条一条去比照,发现都是课本上的内容,而且还为课本上的内容做了不少补充。
虽然——有点干巴巴的,如果是老师这么讲,他们班上绝对要睡倒一大片。
但,如果想想这是始皇帝在给她讲课,李晓诗不仅不困,甚至还听得聚精会神。
【秦设二十等军功制度,战功可以换来土地、房屋,以及爵位。】
李晓诗连连点头:老师也讲过这些。
老师还说,这些秦国士兵从此完全不怕打仗了,看见敌人都快兴奋死了,因为那都是军功,是机会,是可以用一条命去换全家飞黄腾达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