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之开国篇 第382章

作者:雁九 标签: 穿越重生

  安长生还是安家长子长孙,是于、安两家小辈男丁第一人。

  于、安两家的家底,好像比想象中的要薄。

  之前霍宝还以为两家湖匪出身,家底定是十分丰厚,如今看来倒是想差了。

  不仅霍宝留心这些,智然和尚也看在眼中。

  他既是执掌监察司,监察滁州军上下人等,自然也没有落下水师于、安两家的道理。

  因两家出身湖匪的缘故,智然和尚本对他们两家有些偏见。

  可实际上大半年下来,于、安两家并没有什么错处落在监察司。

  相反,监察司这边查到于、安两家一些旧事。

  那就是于、安两家之前虽是成了地方武官,行事却是厚道,不仅没有喝兵血,还待麾下水卒极为厚道。

  水师平素操练就风里来、水里去,水火无情,兵卒减员也是常见。

  何况当初于、安、盛三家外,巢湖还有其他湖匪,他们三家投了朝廷后就开始剿匪,也折损了不少人手。

  但凡巢湖水师折损兵卒,巢湖水师这边就会安排相应的抚恤,对于家属遗孤也多有照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于老元帅与安勇翁婿两人都是一时人杰,不管是故意收拢人心,还是本性敦厚,只这一条就花了大笔银钱。

  前几年开始,朝廷扣着地方军饷不发,巢湖水师这边自然也不例外。

  于、安两家虽不至于代朝廷垫军饷,可也少不得套不少银子补充军备粮草。

  水师与步卒不同。

  步卒不更换军备没有什么,拿着旧兵器也能打仗。

  水卒不修缮战船,可是连出兵都没发出。

  如此一来,又是一大笔银子,少不得于、安几家各掏腰包。

  霍宝吃了口蟹黄豆腐,惦记着巢湖来。

  这可是一个聚宝盆,只做屯田的水源也太浪费。

  等到接风宴吃完,霍宝就找到了于三将军。

  “养藕?”

  于三将军闻言,不由笑了:“早有下头人养了,小山岛那,好几十亩藕田,宝爷要是喜欢吃,秋天让他们送两船去金陵……”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巢湖水寨之前两万多人,吃穿用度总不能全凭采买,为了省钱也尽量自给自足。

  霍宝摇头道:“不是我想吃,可以与巢湖边的屯田一样,专供军需,也算给水师家属找给活计……”

  于三将军眼睛不由一亮。

  滁州军的军需采买,与其他地方不同。

  其他地方恨不得打了军需的旗号,低价或者白拿了东西。

  滁州军就是按照市价,最多是因为量大拿个市价的八九成,算是个批发价。

  藕这东西不是贵物,但架不住它产量多。

  还有藕田,沿着巢湖边的浅水区,还有湖中岛屿周边,都可以开垦藕田,那样一来,总产量就低不了……

第329章 京城变故

  巢湖开藕田,就算军需采买,实际上能够获得的银钱也是有数。

  于三将军欢喜,是为了军属多一条谋生之路。

  巢湖水师上下一心,不是没有理由的。

  于老元帅言传身教,不管是于家几个儿子,还是安勇这个女婿,都可谓是“爱兵如子”。

  这对滁州军来说,是好事,也是隐患。

  好的是水师中没有内耗,水师齐心,战力也强。

  隐患是,权利太集中,要是于、安两家有变,滁州军就要出现短板。

  之前滁州军收了太湖水师,也是为日后水师分兵做准备。

  霍宝嘴里说的是藕田,其实想到的是人工养珠,后世人工养珠不只是太湖,巢湖这边也听说过。

  人工养珠,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利润却分外丰厚。

  只是养珠有个周期,从开始准备到最后采珠,少说也要四、五年。

  如此一来,倒是正好避开最混乱的这几年。

  眼下各地天灾连着兵祸,就算珍珠养出来,市场也有限。

  可是等天下初定,这人工养珠就是一个财源。

  从淡水珠想到海水珠,霍宝很是心动。

  陵水金矿已经干涸,滁州军正需要开源。

  这样的珠场张罗起来,无异于一个金矿银矿。

  只是……

  霍宝看了于三将军一眼,这样大的事情还是能做主的人说好,回头跟老爹说,让老爹去安排。

  巢湖珠场太尉府可以与于、安两家合作,海边珠场太尉府可以分润给滁州军其他高层。

  大家手头宽裕了,再有人敢伸手捞银子,就不用怪军法无情。

  离了巢湖水寨,众人就去了庐州府城。

  之前在和州时也看了屯田,那边却比不得庐州这边的屯田数。

  一行人逗留庐州府城,就是要根据庐州这边的屯田数,估算夏粮、秋粮的总数。

  如今看来,滁州大旱、和州小旱,就是庐州这里,离湖边距离远的屯田也不乐观。

  虽说滁州军如今产粮的地方不仅是庐州一地,可从庐州运粮食到滁州,总比苏州、松江运粮食北上要方便的多。

  一日功夫,等到算出夏粮、秋粮大致数目,情况并不乐观。

  因为庐州这边的屯田有军粮任务,要往金陵运粮的,剩下的粮食有限。

  既是黄淮大旱,那旱情就不会落下庐州,只是庐州水田比例多,又是水路纵横,能缓解旱情,可是也不算丰年。

  “想要靠庐州一地供应,想要补淮南道诸州府粮食缺额,怕是不够……”

  宋林皱眉道。

  舒州与寿州都是半山半水,情形与和州应该差不多,都有一、两个县需要赈济。

  黄淮大旱,泰州白衫那边自然不用理会,亳州军这里能完全不理?

  到底还是盟友,而且就算有嫌隙,也比其他盟友可靠。

  宋林想到这里,看了霍宝一眼。

  以霍五的性子,就算看在儿子面上,也不会拒绝亳州军的借粮。

  滁州军走到今日,看似立足江南,已经势成,可到底是造反的买卖,谁晓得日后会如何。

  卖好亳州军,就是霍五给儿子留的后路。

  霍宝也想着这持续三年的旱情,不知道河北如何?

  记得上辈子听过一句话,说是“河北之地,十年九旱”。

  只是河北挨着京城,就算真的大旱,地方官也不敢视若无睹。

  要是河北流民进京,京城跟着乱了,那大宁的败亡就要加速了。

  他是从旱情想起京城,金陵太尉府这边却是真的得了京城消息。

  *

  太尉府,茶室。

  邓健、马寨主、林师爷、杜老八都在座,霍五拿着一个信函、眼睛发亮:“山东兵五月二十进京了!”

  “金家这是反了?”

  马寨主带了趣味道。

  邓健轻哼道:“早当如此!”

  金国公作为大宁第一勋贵,手中握着大宁的四成兵马。

  去年今年曾经剿匪的山东兵、江西兵、山西兵,都是握在金家人手中。

  不管是之前“收复”徐州,还是“收复”杭州,金家军都是轻松获胜,结果皇帝使着小手段,或是贬官或是调离,使得两地都事倍功半。

  到了二月里打淮安,皇帝更是出了昏招,直接叫人毒杀平叛军主帅。

  虽说过后皇帝推了“替死鬼”出来,可金家人也不是傻子。

  这再一再二再三的削减金家兵力,要是金家不想法子,就是死于丧身之地。

  之前大家就想过金家人应该会有动作,没想到动作这么快。

  “如今可是皇后临朝?”

  林师爷猜测道。

  要是金家真要改朝换代,那早有消息传出来。

  大宁兵力十分,金家手中握着四成兵力,其他勋贵手中握着三成兵力,宗室王爷手中握着三成兵力。

  金家军进京“支持”皇后是一回事,勋贵与宗室未必会动,要是“造反”难免被群起攻之。

  霍五点头道:“皇上‘病’了,太子‘侍疾’,皇后临朝!”

  林师爷摸着胡子,面上反而带了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