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神医小娇妻救了国公府满门 第350章

作者:伍佰豌 标签: 穿越重生

  “娘最近也一直在纠结,不想回京城。

  一方面是舍不得你和柱儿、明珠,更重要的是娘喜欢这里的生活。”

  在京城,赫尚书每天早起上朝,她也要赶在那个时候起床,尽管丈夫经常说让她多睡一会儿,她都不认同,因为这是自古以来的规矩。

  夫君起身的时候,作为妻子的若是还赖床,不用说外人,家中那些下人都会暗中嘲笑。

  甚至有些大户人家对下人管教不严格的,这些他们认为的丑事没有多久就会传得沸沸扬扬。

  万幸的是,赫尚书没有了长辈,她不用每日晨昏定省的去问候,更是没有妾室给她这个主母添堵。

  京城中很多达官显贵家的妇人,都羡慕赫夫人的日子。

第496章 那个官不做也罢

  赫夫人曾经对自己的生活也很满意,可自从来了西北,她就发现自己活了半辈子,才刚刚体会到什么是生活的快乐。

  也许,这种生活只有留在西北才能永远持续下去。

  作为儿子,赫子铭自然能看出一些母亲的心思。

  今日他所说之事,若是母亲不同意,早就开口反驳了,然而今日母亲并没有立刻反驳,不但这样,妹妹说的话貌似她也有听进去。

  俗话说,打铁要趁热,赫子铭感觉火候差不多了,才开口道:

  “娘,您说儿子留在西北有什么不好的,咱们也建一个和冉冉家一样的院子,再养上一些家禽和家畜,不但这样,我离冉冉近,我们兄妹之间还有个照应。”

  赫夫人不得不承认,儿子这些话都说到了她的心坎儿里。

  “其实娘也很想留在西北,可是你爹他……”

  她不用说得太清楚,兄妹俩都明白母亲的意思。

  “娘,爹曾经说过,等我的仕途稳定能撑起赫家以后,便打算告老还乡,带着你去过普通人的日子以此来安享晚年。

  如今朝中局势不稳,我爹又是个中立的,这样难免会得罪一些上位者,与其在京城水深火热中度过,不如劝他趁早辞去官职。

  所谓无官一身轻,咱们一家人就远离那是非之地,过一些安逸的生活。

  而且儿子有医术在,您别看大家都称呼我为妇科圣手,那是因为我主要研究了妇科医术,尽管这样,其他方面的医术我也有学习,虽然不敢说精通,但一般医者还是无法和我相比的。

  未来我可以保证,让你们二老衣食无忧。”

  “娘,我觉得大哥说得对,顺武帝昏庸,他的儿子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还有皇后一党祸乱朝纲,这样的局势,爹那个官不做也罢!”

  在她的眼里,什么权势富贵都不如一家人的平安重要。

  更何况她了解父亲的脾气,为人太过正直,一旦遇到什么看不惯的事情很容易就会得罪人。

  与其在那乌烟瘴气的朝堂求生存,不如过一过田间惬意的生活。

  即便是大哥不能保证父母日后的生活无忧,可她却完全可以做到让二老衣食无忧。

  她还有那么神奇的空间在,到时候适当的给父母买些小玩意解闷,保证他们未来的生活不会觉得枯燥。

  “冉冉,这种话可不能随意乱说。”

  赫夫人毕竟胆子小,她虽然也赞同女儿的说法,可这种在他看来大逆不道的话讲出来,容易惹来杀身之祸。

  “娘,这里又没有外人,我只是说出自己心中真实想法而已。

  如果您这里没有意见,我打算过几天将家里安排妥当就和夫君动身去京城,这些话我会亲自和我爹讲,如何选择看他老人家自己的意思。

  你和大哥也不用急着回去,等听到我爹的消息以后再说。”

  赫夫人思路翻转的极快,刚刚还在纠结要不要劝自家老爷辞官,此刻注意力已经全部转移到赫知冉打算进京上面。

  “冉冉,你要去京城?”这简直太出乎她的意料了。

  墨家人的身份在京城有多敏感无人不知,况且他们现在还是流放的身份,是不允许离开允城的。

  她知道墨玖晔前段时间去了京城,那也是因为县令是他们家的女婿。

  这次换成他们夫妻俩要去京城,万一被有心人发现了告知朝中,那可是会招来杀身之祸的。

  赫知冉本来不打算和母亲说去京城的事情,本以为母亲离京这么久,等她孩子满月就会离开,到时候她和墨玖晔再神不知鬼不觉的去京城。

  谁知,母亲和兄长不但没有离开的打算,刚刚看他们的意思,貌似产生了在西北定居的想法。

  娘家人能够长期生活在西北,她是发自内心的愿意,尤其是朝堂局势不稳定,她也不愿意让父亲参与其中。

  只是这样的话,她与墨玖晔离开这里去京城,就要对母亲和大哥有个说法。

  “娘,不瞒你说,如今墨家的情况并不是表面上看着那么乐观,这件事大哥最清楚,皇后收养了四皇子,虽然我墨家已经不再参与朝堂上的事情,可皇后向来多疑,她不会留着可能会阻挡四皇子称帝之路的人活在世上。

  我和夫君这次进京,就是打算先发制人,所谓敌不犯我我不犯人,涉及到墨家的安危和利益,我们总不能留在这里被动的挨打。”

  赫夫人虽然没有墨老夫人那般精明和胆识,可并不是什么都不懂的乡下妇人。

  “你说的这些道理娘都知道,娘就是担心你会有危险。”

  “娘,我觉得冉冉和妹夫进京做的对,墨家一门忠烈,皇上听信谗言冤枉他们如斯,他们到了西北还有人不想让他们一家人安生的话,铤而走险是十分有必要的。

  所谓先发制人,就是要将一切可能发生的危险提前扼杀在摇篮里。”

  赫子铭十分赞成他们进京的想法,只是他不赞成手无缚鸡之力的妹妹去。

  “冉冉,墨家人进京是对的,但我不同意你跟着一起去。”从小就弱不禁风的,现在竟然逞能跟着去京城,更何况,两个孩子还那么小。

  赫夫人此刻也想明白了墨家人进京的必要性,想要安安稳稳的生活在这里,就必须解决掉可能会出现的危机。

  “冉冉,你大哥说的对,你一个女流之辈,这种事情不合适参与。”

  赫知冉就知道,她说去京城会遭到反对。

  这种事情她也学聪明了,不能辩解,反正她想表达的意思已经说清楚,到时候她偷偷跟着墨玖晔一起离开就是了。

  “娘,我们现在继续说我爹是否辞官的事情。”

  赫夫人以为她已经听进去了自己和儿子的劝告。

  “这样也好,当面和你父亲将我和你大哥的意思说清楚,总比写信容易被人抓到把柄要好。”

  “既然如此,娘和大哥就安心留在这里,回头我跟夫君说,在附近买一块地,给你们也建造一处和墨家同样的院子。”

  赫子铭实在,听说要建一处和墨家一样的院子,立刻从怀里取出几张银票交给她。

第497章 你的心意兰儿知道吗

  “这些银票是大哥行医这几年攒的,数量不是很多,只有八千两,如果建这样的院子费用太高的话,很多细节可以缩减一下。”

  赫子铭并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小白,别说在西北这种贫瘠之地建房了,即便是在京城,八千两都能买一套三进院。

  只是他与赫夫人一样,都觉得琉璃窗子十分值钱,才会想到银钱可能不够。

  “大哥,建一处和我们一样的院子哪里会用这么多银子。”况且,她也没打算收他们的银子。

  赫知冉将银票推了回去。

  “建房的事情,你们就不用管了,就当我这个做女儿的孝顺爹娘。”

  赫子铭作为家中的长子,给父母建房怎么可能让妹妹出钱?

  他再次将银票送了出去。

  “你这是嫌大哥没本事么?连给爹娘建房的能力都没有。”

  “大哥,我不是这个意思,你是爹娘的孩子,我也是啊,这个银子谁出还不是一样,况且你还打算在这边开医馆,到时候也需要银钱周转,我在西北赚了些银子,你就成全我这次的孝心好吗?”赫知冉坚决不肯收下赫子铭的银票。

  赫夫人见银票在兄妹俩手中推来推去,心中甚是安慰。

  兄友妹恭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京城很多显贵人家,亲兄弟或者亲兄妹为了争夺更多的利益,互相陷害勾心斗角的人数不胜数。

  她的一双儿女却都在为对方着想,拥有一对这样的孩子,是她此生莫大的荣幸。

  “好了,你们两个都别挣了,我和你爹这么多年也攒了一些银钱,建房子的银子我们自己出。

  你们要真是孝顺,就把自己的日子过好,让我和你爹少操些心,这样比给我们一座金山银山都要来得实在。”

  赫夫人的话讲得已经很接地气了,有哪个做母亲的不希望自己的儿女一生顺遂过得舒心?

  赫知冉也不是那种矫情的性子,反正建房也用不了多少银子,这个钱谁来出都无所谓。

  “既然如此,就听娘的,明日就让夫君去找胡大哥帮忙。”

  赶在入冬以前将房子建好。

  虽然刚刚有些跑题,可赫知冉并没有忘记兰儿与大哥的事情。

  “大哥,你的心意兰儿知道吗?”

  “她好像不知。”赫子铭从没像现在这样过,讲话如此没有底气,可见他一直在以为是自己一厢情愿。

  赫知冉知道兰儿的性子,也知道她跟自己来西北的目的。

  当初若不是她与墨玖晔拦着,恐怕这个世上已经没有兰儿这个人。

  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她知道兰儿心思十分坚定,即便她自己对赫子铭有心,可能也不会答应,继续坚守自己当初的承诺。

  “大哥,这件事你先别急着表明心意,我找时间试探一下兰儿。

  两个人在一起讲的就是你情我愿,如果兰儿不愿意,咱们也不要强求。”

  她是不想让赫子铭抱太大的希望,所谓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

  “这个我明白,如果兰儿姑娘不愿意,我保证不会纠缠。”赫子铭连忙表态。

  赫夫人听着兄妹俩的对话,不知道说什么好。

  合着这兄妹俩直接忽略了她,不管她是否同意儿子娶兰儿进门,他们都不会听从自己的意见。

  也罢,反正她也不是十分排斥儿子的这段感情,一切就顺其自然好了。

  赫知冉见母亲没什么说的,这才站起身。

  “我出来也有一会儿了,回去看看两个孩子。”

  “我和你一起去。”赫夫人也跟着站了起来,她的两个小外孙孙,隔一会儿看不到就会让人想念。

  就这样,她还回什么京城,看不到那两个宝贝,她恐怕吃饭都不香了。

  赫知冉与赫夫人回房的时候,兰儿还在那里,只是母女俩都默契的没有表现出什么异样。

  直到天黑大家散去的时候,兰儿端着一盆清水送进赫知冉的房间,赫知冉才叫住了她。

  “兰儿,当初把你和玉儿带回西北的时候,都没问过你们的年纪。”

上一篇:风华鉴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