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渣被逼考科举 第135章

作者:映在月光里 标签: 种田文 科举 基建 穿越重生

  现场安静了一瞬,有人高呼道:“杀人偿命,杀人偿命!”

  刑部大理寺有无数的卷宗,杀人是会偿命,主要因着杀人凶犯是无权无势的平民百姓。

  官身从不会直接动手杀人,有的是人替他动手当帮凶。就算最后查到是由其主使,顶多判个流放。

  能查下去,并且查到其身上,九成九是背后的靠山倒了台,或是背后的靠山将其推了出来,成了弃子。

  几人启程前去县城,程子安上了骡车刚坐下,段尚书就钻了上来。

  程子安咦了一声,道:“段尚书喜欢上骡子了?”

  段尚书沉着脸,道:“程知府,咱们认识这么多年,你也实在太不仗义了!”

  程子安笑道:“我何处不仗义了?”

  段尚书被噎了下,气道:“村民的那些话,可能说出来?”

  程子安不紧不慢问道:“为何不能说出来?他们撒谎了,还是胡说八道了?”

  段尚书盯着程子安,半晌后苦笑一声,道:“程知府,这些事情大家都心知肚明。说出来有什么意思,既不能让他们吃饱饭,穿暖衣,谁不定还有杀身之祸!”

  程子安淡淡道:“反正他们的命比草贱,杀一个杀一个村,有何区别。天底下的规矩道理,都是由读书人在定,从未问过这些穷苦百姓的想法,意见。让他们说话,官身们少定些规矩,少说些虚伪的废话,大周亡不了!”

  段尚书抹了把脸,道:“我什么都没听见。”

  程子安拱手道谢:“民意为何,这才是民意,真正的民意。”

  段尚书恍惚一笑,道:“民意可怕得很,故而才不会让他们诉诸于口。”

  程子安何尝不清楚,道:“段尚书,先前在村子里,你看到的村民百姓,有几个小童,有几个老老弱?”

  段尚书回忆着先前所见,的确没见到几个老者与小童,他愣了一下,问道:“为何会这般?”

  程子安道:“老者都死了,有人是活不长,有人是不愿拖累家人,自我了断了。孩子生下来,当娘的本就穷困瘦弱,脏乱没有饭吃,孩子很难养活。还有一些是生下来就丢弃,或者溺亡了,这里面大多都是女婴。整个山林村,只有十三个七岁以下的小童,女童仅一人。”

  段尚书神色震惊,久久回不过神来。

  程子安道:“段尚书,先前你问我阿爹去了何处,阿爹去给他们找生路了。百姓命比草贱,也如杂草野草一样坚韧。要给他们留一条活路,不能拿着朝廷律令,规矩,做斩草除根之事。再说,没了他们,谁来奉养你我,我们的俸禄,都没人缴纳了。”

  段尚书眼前浮起小童天真烂漫的笑容,深深长叹道:“我先前说过,尽力还他们一个公道,程知府,你若做了别的事情,我什么都不知道。”

  程子安再次拱手施礼:“段尚书大义,我替云州府的百姓道声谢。”

  等进了县城见到高县令,盘问之后,段尚书很想挖掉自己的耳朵。

  怪不得程子安会在山林村来那么一出,与小童玩耍,捡板栗,都是为了引起他的恻隐之心。

  且程子安并非仅仅为了案子,而是为了留下常平仓的粮食。

  程子安实在是太大胆,太狡猾!

  作者有话说:

第133章 133 一百三十三章

  ◎无◎

  高县令:“段尚书, 赵侍郎,下官无话可说,非也非也, 下官有许多话要说。”

  “程知府何等的聪明, 知晓了此事。下官不明白,程知府既然当面放过了下官, 为何在背后又写了参奏折子, 告发了下官。”

  高县令委屈冲天, 哪个官员手上没直接间接涉及到几条人命?

  欺压百姓,家族跟着发大财,鸡犬升天,在大周司空见惯。

  偏生他倒霉,交出了钱财, 最后却还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赵侍郎听得眼珠子都快飞出了眼眶,他感到一切像是场梦,如此不可思议。

  这一切,都是程子安的手笔, 云州府所有的县令都交出了不清不白得来的家财,程子安皆如数收下, 他一声不吭, 要将是一个县并为九个县,早就算好,要拿下高县令。

  如高县令所言那样, 既然收了钱, 为何又要将他打入泥沼中?

  客栈里, 程子安已经歇息了, 赵侍郎翻来覆去睡不着, 想到在县衙时,高县令悲痛欲绝,愤愤不平的脸,翻坐起身下床,套好衣衫,来到了隔壁段尚书的客房。

  “咚咚咚。”赵侍郎敲响了门:“段尚书,是我。”

  两声之后,门开了,段尚书站在门边:“进来吧。”

  赵侍郎打量着段尚书,见他穿着整齐,不由得问道:“段尚书还未歇息?”

  段尚书笑道:“赵侍郎这般晚了,也还没睡觉?”

  赵侍郎苦笑一声,段尚书也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段尚书的桌案上,茶还温着,上面摆着笔墨纸砚,毛笔的鼻尖还在滴墨,纸上写了一半,看来还在彻夜奋笔疾书。

  赵侍郎看到几个字,应当是这次查案的案情,他忙别开头,只当没有看到。

  要让段尚书亲笔写卷宗,此事至关重要。

  想到在来县城的路上,段尚书上了程子安的骡车,赵侍郎脑子里乱哄哄,无论如何都理不出个头绪。

  段尚书提壶倒了一盏茶给赵侍郎,随手收起了案桌上的卷宗。

  举动随意,赵侍郎分辨不清楚,段尚书是要瞒着,还是要故意给他看到。

  赵侍郎思索再三,终是没有拐弯抹角,径直道:“此次查案,实在太过匪夷所思,我睡不着,段尚书可是也难以入眠?”

  段尚书坐下来,先吃了一口茶后,放下杯盏,笑笑道:“我的确也一样,在床上睁着眼睛难以入眠,想着此行胜负的重任,干脆起身做事。赵侍郎觉着何处匪夷所思?”

  赵侍郎说了高县令先前的招供,道:“段尚书,高县令的供词,可要如实记录?”

  段尚书沉吟了下,反问道:“赵侍郎以为当如何做呢?”

  赵侍郎心中已经有了底,段尚书既然问了,定是不会如实记录了。

  段尚书道:“先前我们与高县令的谈话,只是随意聊聊罢了,写在卷宗上,着实不合适。”

  果然!

  这次前来查案,虽说赵侍郎领了吩咐,一切以段尚书为主,他还是不甘心,毕竟与高县令的谈话,亦是他的供词。

  赵侍郎生性谨慎,拧眉沉思着,一时不肯道出心底的真实想法。

  段尚书轻声道:“先前我去了程知府的骡车,与他说了一会话。”

  赵侍郎蓦地抬起头,紧紧望着段尚书。

  段尚书冲他点头,“其实也没说些什么,在山林村里,赵侍郎应当瞧见了。凭着村民自己,说不出那些话。”

  赵侍郎认真回忆,村民的确在程子安说了几句看似普通寻常的话之后,他们才问出了那些让人尴尬的问题。

  段尚书道:“深究起来,程知府的话无可指摘,村民的问题,同样无可指摘。那么,究竟何处出了问题?你我身为朝廷命官,心中定当一清二楚。”

  是啊,究竟何处出了问题?

  读过书的士绅们,就变成了人上人,就可以杀人不用偿命,子子孙孙享受荣华富贵么?

  事实虽如此,他们是读书人,读书人讲究脸面,的确不能照实回答啊!

  段尚书见赵侍郎沉默不语,叹息一声,道:“党山县山林村,老小都没几个了。人要不活不下去,要不是压根活不了。高县令的话,我也听到了。程知府说过一句话,赵侍郎也姑且听一听。”

  赵侍郎望着段尚书,听他说道:“将那些钱财,全部换作百姓的性命,身后都是活生生的人命,若是人,这笔血泪账,应当算得一清二楚。”

  贪腐的银子后面,都是活生生的人命。

  赵侍郎浑身一颤,七月流火的天,他硬生生感到了周身寒凉。

  段尚书道:“你我审了无数的案子,看到过无数的冤魂。可总不能太过,太过了,难以心安呐!”

  赵侍郎枯坐了一会,便起身回了屋,上了床,望着帐顶,睁眼到天明。

  罢了,反正一切都由段尚书做主,他要如何回禀,就由着他去吧。

  夜里的风呜呜刮着,眼见要下雨。

  云州府只要一场秋雨,秋就过去,正式进入冬季。

  高县令被官差押送进京,段尚书与赵侍郎一起前去看了党山县的边界,回到了府衙。

  程箴这边,粮食基本上已经进了常平仓,百姓卖了新粮,买回了陈粮。

  今年的冬日到春耕时节,他们应当不会再离乡背井,前去别处乞讨。

  高县令被查,除了宁县令,其余县如同惊弓之鸟,惶惶不安。

  除了他们之外,害怕的还有汪老太爷与云五等人。

  高县令交出了钱财,花钱没能免灾,他们交出了粮食,程子安可会出尔反尔,找他们算账?

  程子安当然要找他们算账,主要的是,段尚书与赵侍郎总要回京城交差,常平仓的粮食为何又回去了,必须要有个说法。

  汪氏一族,在云州府盘桓太多年,侵占了太多的良田,以及汪氏一族买来的官身,祖上功劳,夺去了数不清的民脂民膏。

  深究起来也可笑,汪老太爷的祖父,当时捐了个员外郎,最后拿钱买到了真正的官身,认了一个汪姓官员为父,享受到了免取赋税的资格。

  查起来轻易而举,不过官员不会去查,因为汪氏给足了他们好处。

  能有钱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又不是要官员出钱,倒霉的只是手无寸铁,向来身处底层的平民百姓,谁会大动干戈去查?

  程子安与程箴对完账目,天已经暗下来,他伸了个懒腰,道:“阿爹,用过饭之后,早些去歇息吧。”

  程箴忧心忡忡地道:“子安,粮食的事情是没问题了,可段尚书与赵侍郎那边该如何交待?”

  程子安笑了声,道:“他们会上门来,谁最心虚,谁就跑得最快。”

  程箴愕然,片刻后道:“倒也是。这些人胆子太大了,我看呐,谁被砍头一百次,都不为过。”

  程子安道:“上行下效,从根子坏起来,好不了。”

  程箴很是难过,道:“子安,到处都是贪官污吏,办不完,真的办不完呐!”

  的确办不完,想完全杜绝贪腐,比造反还要难。

  程子安不想那么多,他只做实事,将崎岖不平的路,修葺得平整一些。

  “阿爹,我不想那么多,至少我在云州府时,这片天空能清朗些,就足够了。”

  程箴苦笑连连,道:“也是,不能细想,想了就令人生气。”

  程子安撑着椅子扶手起身,道:“走吧,我也想去歇息了,天气一天比一天凉,我想早些回到富县,那里的温棚芋头,才是最要紧之事。”

  两人离开值房回后衙,莫柱子急匆匆跑了来,道:“少爷,汪老太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