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明君社死现场,给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送金手指 第239章

作者:零度冰川 标签: 宫廷侯爵 历史衍生 系统 直播 基建 穿越重生

  【而这场动乱的直接原因,我们亲爱的唐玄宗陛下,早在安禄山死时就被迎回长安,称太上皇,每日对着小爱妃的画像‘朝夕视之而欷歔焉’。

  亲信被清洗,晚年只身一人,茕茕独处,形影相吊,忧郁寡欢,终在762年与好大儿同年驾崩。】

  李隆基嘲讽地笑了,因为他的下场是真不好。

  陪伴在他身边的亲信遭到清洗,宠爱的妃子死了,毕竟当年的逃跑可不是没有代价的,剑门关七十二峰下,宠妃因兵变而成为替罪羊死了。

  高力士被诬陷流放;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被下放;亲妹玉真公主被送入道观;供娱乐的梨园被遣散。

  李隆基甚至想鼓掌。

  “弃祖宗留下的江山社稷与百姓于不顾的帝王就应该落得如此下场。”

  年迈的皇帝胡涂,但他能不知廉耻吗?不能。

  逃跑就是让人耻辱,就是会令人厌恶,不是吗?

  “罪人就应该有罪人的待遇,若是活的舒心怎对得起枉死的四千万大唐百姓。”

  不知怎么,李隆基把自己和未来的自己划分得很清楚。

  毕竟现在一切都还没发生不是吗?一切都还有挽回的余地不是吗?

  但李隆基也是真难过啊。

  皇帝在深宫内院,谁的声音也听不到,身边都是忠臣还好,若是奸臣,那只能被奸臣混淆视听。

  至于如何分辨忠奸,全看皇帝是否被乱花迷了眼。

  那个未来的他,后半程是否有回旋的余地呢?没有,一丝也没有,因为一朝过错,他的身边就被奸佞围绕满了,他没有悔过的权利。

  李隆基眼底晦暗不明。

  好想把所有不安定元素去掉,他想给自己留下一份悔过的空隙。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

  李隆基呢喃着这几个字。

  不安定来自哪里,来自宦官,来自文臣,但最容易解决的不安定元素是什么?是外邦异族。

  “外邦胡人,边境将军。”

  在场没有人对这两人有印象,他也对仙幕所列举的这些胡人不认识,那就是这些叛军头领还未崭露头角,还是庶民,或者还在边境。

  李隆基的眼中血光尽显。

  “突厥人安禄山史思明吗,突厥人?”李隆基眼中的血光更浓了。

  胡人就是不安定的东西,史料就是最好的证明,多少次了,这些突厥人反复无常,多少次了,那些外邦人贪得无厌。

  永远喂不熟。

  看皇帝在念叨着胡人,有臣子意会到他的意思,激动出列,狠声道: “陛下可是在游移对安史二人的处置?可是不知如何处理胡人?臣以为,非我族类,必有异心,仙幕所言就是最好的证明!”

  “外邦人就是养不熟的白眼狼,吾大唐海纳百川,但突厥人安禄山振臂一挥,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族就出兵出力,聚集十五万人马给他谋反「1」,外邦人不可信,安史之乱就是最好的证明!”

  “是!陛下如此恩宠这两人,这两人却起兵造反,可见外邦人乃不知感恩为何物,实有负陛下重托!”

  “外邦人,当驱逐之!”最后的话,说出了在场很多臣子的心声。

  也说出来此刻李隆基心中最隐秘的想法。

  外邦人,就是养不熟的白眼狼。

  他们大唐从太宗起就有许多外邦来朝。

  而自从他登基以来,更是大胆启用外邦朝臣,大胆放权异族。

  粗略算来,他治下外邦官员就有一两千人。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要驱逐外邦人吗?

  驱逐了外邦人,就可以腾出心力去解决宦官,文臣,武将们了。

  李隆基忽然很好奇后世子孙们是如何想的,应该和他想的是一样的吧?都看到安史之乱毁灭盛唐的教训了哪能再对异族人放心,应该也会驱逐异族人吧?

  此刻,太宗界面也在思考这个严肃的问题,不一样是的,他们思考得很隐晦,因为场上外邦臣子可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很多个。

  要驱逐外邦人吗?

  他们贞观朝有许多因忠诚效力而获得提拔的外邦人,如之前仙幕所提到的如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等都是。

  他们是有外邦朝臣,却也对外邦将领有所限制,而不是放任自流,这些外邦人皆不能当上将,兵权更是不可能给他们,且都有顶头大上司有余权可以节制。

  但他们贞观的君臣能有如此魄力,后辈有吗?

  看玄宗一朝做成那种狗样子,肉眼可见的就是没有啊!

  所以,要违背当年说出的话吗?

  李世民呼吸沉重了几分。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而朕独爱之如一。

  泱泱大国当有气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当不修边界墙,不驱移民。

  真的要违背当年的话吗?

  真的要闭关自守,驱逐那些不安定的异族?

  ————————

  「1」来自史料《唐纪》《旧唐书》《新唐书》等,来自杜甫的诗句

第180章

  大唐君主亡国秀(精修版)

  要闭关自守,少接触那些极有可能是白眼狼的外邦人吗?

  这种想法一出李唐的君臣就控制不住想去行动。

  想去闭关,想去自守,想要安稳。

  李世民憋住心中的叹息,沉声道: “朕的贞观包容百邦,却落得突厥人反叛之局,最后国家动荡,民不聊生……”

  他眼眶中似有泪花闪过,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非每任君王都能成明君,非每任明君都能从一而终,如此,可还要大唐成容纳百川之唐?”

  李世民是在问百官,也是在问他自己,是否要承担这份风险。

  众臣子沉默,好似在遥望未来。

  这个决定过于重大,不是他们一拍大腿就能做出回答的。

  许久,房玄龄道: “唐后百代,以唐为诫,应该也发出如陛下这般之疑问。”

  “而他们的结局,或许能告诉陛下,此事可为不可为。”

  他们遥望未来,在看那些闭关自守国度的未来。

  不用遥望得过于遥远,玄宗的下一任帝王是如何应对这些外邦人的?

  【安史之乱表面是结束了,但它的余韵却让巨唐变得破烂不堪,再无翻身余地。】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1」爱国诗人杜甫的这首《无家别》直接写明了天宝后的大唐。

  土地荒芜,城镇残破,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流氓遍地,百姓们无家可归。

  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犹在户籍上的百姓也因战后重建任务不断加剧而痛苦,空前浩劫下的大唐经济状况江河日下。】

  【但生活没有放过大唐,安史之乱削弱了封建集权,却给了平定叛乱的将军们和安史余党拥兵自重的条件。

  这些将军在藩镇中,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兵甲,又有其财赋「2」,尾大不掉,皆是朝廷动不得的大佬。

  表面听命朝廷节制,实际上各自为阵,做山大王,割据着大唐的疆土,让唐政府成了摆设,根本管理不了一点点。

  中央叛乱,相应的……

  边防空虚。

  原本听话的外邦纷纷独立,吐蕃等外邦更是乘机而入,又把河西走廊,西域安西北庭拿走了。

  唐王朝疆域迅速萎缩,全盛时期的盛唐疆域一千两百万平方公里。安史之乱后的大唐疆域萎缩至四百五十万「1」。】

  李世民目光沉沉,恍若看到一条巨龙被打倒后,试图翻身,但再无转圜余地的狼狈模样。

  他轻声呢喃: “缔造一个强大的大唐帝国需要大唐君臣民一百多年的奋斗,需要数代人的经营,但是让它内忧外患,葬送它,毁掉它,让它走向泥沼深渊,朝不保夕,岌岌可危,只需要安史之乱短短的七年时间……”

  小李治在一旁憋住心中的浊气, “千里萧条,藩镇割据,外邦入侵,最后……”

  “苦的都是百姓罢了。”

  他虽小,但是看老父亲和臣子们讲多了,看多了,也知道百姓的重要性了。

  其余臣子的心情也是沉重得很。

  “土地荒芜也就罢了,百姓还要负担战后重建,这些重建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皆取自于民间,本就因战乱流离失所的百姓哪里负担得了!朝廷施以压力,藩镇纷纷扰扰,谁也受不了。”

  他们脑中回想那副萧条的场景。

  这是他们一点都不想生活的地方,没有生活,唯余生存,茍延残喘。

  他们视线投向仙幕。

  重建安稳之世,需一群大能力者方可。

  做天宝后的君,臣,百姓定然很不容易吧。

  【大唐王朝在拥有一百四十年的辉煌后,因为安史之乱这个盛唐转衰的拐点,命运的齿轮转到了苦难的一百五十年。】

  【唐玄宗撕烂的大唐,后世子孙自然要缝缝补补。】

  【唐之衰亡,盖朝廷乃天下之本也,人君者朝廷之本。「1」

  人君不正,天下百姓不正,百姓轰然而起,则亡朝廷。

  接下来请欣赏由大唐王朝的君主们带来的人君正则国正,人君不正则国亡秀。】

  殿中的君臣,突然深觉不妙。

  “好像不是什么好话……”李靖久违的忐忑出声。

  “后面大唐都亡了,接下去的帝王能是什么好鸟。”程咬金吐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