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162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赵含章也是这样认为,“可是奇怪,东海王为何突然要征讨苟晞呢?”

  历史上,东海王征讨苟晞是因为皇帝终于忍受不了东海王的霸道和无脑,于是私信苟晞,让他发大军讨逆。

  结果事情让东海王知道了,他一怒之下就出兵征讨苟晞。

  但那是永嘉五年后的事了。

  汲渊摇头,“我也不知。”

  他顿了顿后道:“或许赵子念会知道。”

  赵含章秒懂,立即跑回去问赵铭。

  赵铭还真知道,他懒得口述,直接去书房里翻了翻,翻出一封信来递给她。

  赵含章一眼便认出赵仲舆的笔迹。

  赵仲舆特意写信回来,告诉赵铭,让他守住西平,不要听信檄文轻易出兵。

  一直到现在,赵仲舆都还以为西平是在赵铭的控制之中呢。

  只能说,东海王会出兵讨伐苟晞,不过是历史的必然性,以及,因为某些人而提前的历史进程。

  从东海王带着朝廷逃出洛阳开始,一切都变了,但又似乎没怎么变。

  苟晞当初见东海王竟如此自利和无能,丢弃洛阳百姓出逃,一怒之下就带着大军直冲洛阳而去。

  当时他和东海王就剑拔弩张了,不过是在皇帝和傅祗等人的劝解下暂时和解。

  之后苟晞回兖州,而东海王继续留在洛阳把持朝政。

  俩人中间还隔着一个豫州呢,按说暂时闹不到一起去。

  但刘渊比历史上早一年称帝,也早一年出兵洛阳,虽然王衍最后击退了刘渊,但朝廷和地方都损失惨重,官员们心中是积攒了一腔怒火的。

  而此时,雍州天灾,仅和雍州隔了一个小小弘农的洛阳竟然视而不见,没有赈济,也没有过问,致使流民成灾,聚拢生乱。

  而洛阳也被反噬,城中粮价飞涨,百姓苦不堪言。

  苟晞就是觉得洛阳百姓再留在洛阳,那不是饿死,就是被随后南下的刘渊大军杀死,不如迁都,把能带走的人都带走。

  只要皇帝在,那大晋就在;百姓在,那朝廷就不灭。

  所以他极力劝说皇帝迁都。

  当然,这也有他的私心在,迁都仓垣,距离兖州就很近了,在这里,东海王的势力远不及他。

  皇帝很心动,赵仲舆的信中只隐晦提了一句,“陛下召傅祗密谈,而傅祗留宫中半个时辰之久,无人知道他们谈了什么。”

  “朝中私下有传言,皇帝想要私自带人离京,直接去豫州,以坐实迁都之事,东海王因此大怒,认为苟晞是罪魁,”赵仲舆道:“此是内乱,为俩人私利出兵不值,可当檄文公函不存在。”

第271章 扯大旗

  赵含章看完信,反应过来,“铭伯父,如此重要的信息您怎么不告诉我呢?”

  赵铭:“你会出兵吗?”

  “呃,不会。”

  “那不就行了?”赵铭道:“重要的消息只有这一条,而不用提醒你就已经这样做,那信看不看又有什么关系呢?”

  赵含章竟然觉得他说的有理。

  赵铭问:“夏收就要结束了,你是不是该准备种豆子之类的事宜了?”

  他道:“这件事既然与我们无关,你从旁看看热闹也就算了,还是应该把心思多放在西平和上蔡的县务上,劝课农桑,训练兵卒,你没事做了吗?”

  “怎会无关呢?天下大势,影响到每一个人,”赵含章一脸忧虑道:“我现在倒不怕东海王和苟晞打仗,而是怕刘渊趁虚而入啊。”

  赵铭沉默下来,显然他也担心这点。

  似他们这样的人都能想到的问题,朝中的大臣们就跟眼瞎了似的,除了部分人还在拼命劝解俩人和好外,其余人全都冷眼旁观。

  而坐山观虎斗的刘渊自觉可以出来做渔翁了,于是让他的儿子刘聪,他心爱的大将石勒和王弥等人挥军南下。

  消息一时还未传到豫州,刘琨的人拼了命的往洛阳报信,想要东海王别打了,别打了。

  当然,此时赵含章是不知道的。

  虽然她自觉天下大势和她有关,但赵铭不这么认为,直接把人赶到地里劝课农桑了。

  赵含章顶着大草帽蹲在田边,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又叹了一口气……

  从她面前拉犁经过的陈三停下,犹豫了一下还是问道:“女郎在忧心什么?”

  和陈三一起拉犁的长工吴二郎也竖起耳朵听。

  “不下雨啊,自夏收到现在,有半个月没下雨了吧?”赵含章道:“沟渠里的水要见底了。”

  陈三却不是很在意,笑道:“女郎放心,这几年天气都这样,时旱时涝,但都是小灾,今年年景算不错的了,夏收的小麦不少,豆子耐旱,只要下种后来两场雨就行。”

  他很乐观,“何况我们还有沟渠呢。”

  这点沟渠够什么用的?

  虽然他们挖了一冬天的沟渠,但县内的水利工程设施还是很差,储水量和浇灌率并不高。

  但自家的佃户和长工都这么自信,赵含章自然不会打击他们,她也咧开嘴笑,狠狠地点头道:“你们说的对,我们还有沟渠呢。”

  她看了一眼他们犁的地,指点道:“太浅了,压不住野草,得再加深点儿。”

  陈三和吴二郎低头看了眼他们犁开的土,沮丧的应了一声,拉着犁继续耕地了。

  赵含章蹲在一旁看,东海王和苟晞的事还是太遥远了,当务之急是要想办法多买些耕牛啊。

  依靠人力拉犁耕地不仅辛苦,还耗费人力。

  但天下的牛就这么多,一时之间也变不出来,看来她还得想办法鼓励养育小牛啊。

  牛场嘛……

  赵含章想了想,去县郊里看马场。

  赵含章的马场经过半年的经营,现在已经很有规模了。

  魏马头开春时带人撒了不少草种下去,牧草长得快,而年前不仅汲渊送来了不少马驹,赵铭也帮着购进了一些马驹。

  此时马场里养的马足有三百六十八匹,是一个相当大的马场了。

  可以组建一百五十人的骑兵了。

  魏马头很骄傲,自觉已经到达人生的巅峰,但赵含章会满意吗?

  人家匈奴和鲜卑的骑兵都是千数开头的好不好,他们只有几百人,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不过和练兵一样重要的是民生。

  赵含章就问魏马头,“你会养牛吗?”

  魏马头直觉不好,还没来得及回答,赵含章已经道:“我想让人跟着你学养牛。”

  魏马头:“……县君,我是马头,养的是马。”

  “这也太局限了,”赵含章道:“做人嘛,目光要放长远些,这牛和马相差不大,都是牲畜嘛,许多问题都是共通的。”

  魏马头张了张嘴巴,很想直接拒绝,赵含章已经道:“我决定在县中成立一个太仆所,和司农所、户房一样,并为县衙常置之官,你做我的太仆卿如何?”

  魏马头涨红了脸,有些激动,又有些不能置信,“那,那小的有品级吗?”

  赵含章道:“九品!”

  魏马头眼睛大亮,一口应下,“好,我应了。”

  赵含章一拍大腿,“爽快!那就这么定了,你既做了我的太仆卿,那可得好好的培养手下,怎么相马、养马、给马治病,系统性的总结一下,多培养几个人,回头我让他们去养牛。”

  这是想让他把看家的本事拿出来啊,但教会了徒弟,他这个师父饿死了怎么办?

  “回头我再给你找几个大夫来,你和他们交流交流。”

  魏马头一愣,问道:“我和大夫交流什么?”

  “交流治病啊,这马啊牛啊都和人一样,聚集得多了就容易生病,这里面有相通之处,你们可以互相交流一下。”

  魏马头才升起的戒备心就被打散了,“……治人的大夫愿意和我们治牲畜的交流?”

  赵含章道:“我有钱。”

  顿了顿,她补充道:“我还有权。”

  “我决定了,再在县衙里成立一个医药所,以后县衙各部门都可以互相交流嘛。”

  魏马头激动的心一下冷切,他不由问道:“县君,您要成立这个,又要成立那个,朝廷能答应吗?”

  “那肯定答应的,”赵含章道:“知道我叔祖父是谁吗?”

  “知道,是尚书令。”

  赵含章没料到他还真知道,不过更高兴了,她笑道:“正是呢,尚书令,底下的吏部、工部,什么部门都是尚书令管着的,我不过是在咱县里开个小部门,我嫡亲的叔祖父还能不答应吗?”

  魏马头觉得她说的有理,他不知道尚书令具体是多大的官儿,但能在皇帝跟前管着这么多部门的,那一定是巨大的官。

  而赵含章不过是要在一个小县城里弄两个小部门,增添两个小小的九品官,他还能不答应?

  于是魏马头的心重新火热起来,思量片刻后点头应下,“行,我教。”

  赵含章就笑起来,大力的拍着他的肩膀道:“老魏放心,只要你不违反我西平县的律法,将来你就是教出再多,再厉害的徒弟,我也不会让你饿死的。”

  魏马头一脸黑线,“县君,我并不是担心这点儿。”就是真有这个心思那也不能让主君知道啊。

第272章 挫折

  赵含章就没想过把这事上报给朝廷,更不要说告诉赵仲舆了。

  她说要开太仆所和医药所,那就直接开。

  她在县衙里转了一圈,直接就指了两个房间道:“收拾一下,以后这儿就是太仆所和医药所的办公房了。”

  衙役想也不想,应了一声就去收拾,一旁的常宁眯起眼睛,“太仆所和医药所?”

  赵含章道:“太仆所,掌牛马六畜的,医药所,顾名思义,自然是掌医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