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极人臣 第54章

作者:姽婳娘 标签: 女强 女扮男装 朝堂之上 穿越重生

  李东阳摇摇头:“万岁不会放心的。”

  刘健一愣,谢迁附和道:“万岁既然有心大展宏图,必不愿让人指手画脚。而李越入都察院,进可攻,退可守。若进,便将一众贪污无能之辈全部革除,若退,至少可把持言路,免除后顾之忧。”

  刘健仍没完全服膺:“可若任由他把持言路,圣上行止若有失……”

  他忽而明白过来:“李越是正直之辈,文人心性,他到底和咱们是一样的。”

  李东阳点头称是:“幸而,万岁还愿意听他的话。”

  刘健这下也万分赞同李越入都察院了,可他唯一忧心的是,要找个什么理由来堵住悠悠众口呢?

  谢迁失笑:“你真该看看他的卷子,你若瞧了,必不会再平生烦恼了。”

  刘健浓眉微动:“怎么,他答得甚好吗?”

  谢迁笑而不言。

  阅卷只有两三日的时间,到了第三日,早朝过后,朱厚照便再次摆驾文华殿。几位读卷官早早就携带答卷候在文华门外,待朱厚照升座之后,他们就跪在御前开始朗读贡士们的答卷。每读罢一卷,就由司礼监萧公公接过卷子,端端正正地摆放在御案前。朱厚照要把所有的答卷都听完,然后再御笔钦点出一、二、三名。

  这对皇帝的智力和耐心都是极大的挑战。自明朝开国以来,基本没有一个皇帝是从头听到尾的。这也导致,状元的选取相当程度上都由运气左右。就譬如永乐年间,原本的状元名叫孙曰恭,可永乐皇帝一时眼花,竟然将“曰恭”二字看成了一个“暴”字。他当即觉这名字不好,心生不满,恰好看到了第二名榜眼名叫邢宽,于是感慨道:“孙暴不如邢宽。”竟将邢宽擢升为状元。

  永乐皇帝是看名字,他的侄儿建文帝就是看脸了。建文元年有个名叫王艮的人,是江西乡试第一,殿试表现也最好,可就因为长得丑,就被建文帝罢了状元之位。

  天知道,轮到正德天子时,他又会以怎样的标准来选取鼎甲。是以,谢迁虽觉得自己的儿子名字不错,长得也好,到底还是不免忧心忡忡。

  他在文华殿外等候良久,终于得到消息。谢丕被点为探花,顾鼎臣为榜眼,状元则是董玘。谢迁长舒一口气,探花也好,只要在鼎甲之列,也是颇佳了。他随即又探问李越的名字,得知他被擢为二甲第一。这倒在谢迁预料之中,他与李东阳对视一眼,彼此甚至在感叹朱厚照知道分寸。

  喜报传到李家时,月池仍尚未痊愈,正仰头喝着苦药。高中的喜悦也不足以让她完全安心,因为接下来就是传胪大典了。想也知道,必定累得够呛。她叹息道,真没想到,这当文官,也是个力气活。

第107章 独有凤凰池上客

  看来,皇帝对权力的占有欲,比他所想象得还要高得多。

  贞筠的喜悦就如同灰烬中的火苗, 刚刚升起一点热度,即刻又被湮灭。李越是个女人,而且还是个正在病中的女人, 高不高中的, 对她们又有什么用?她又不是真一心想做个官夫人。时春更是茫然,她对李越的感情十分复杂, 一方面他救了她的命,又是那么的……貌若潘安,温文尔雅。另一方面,他却是敲骨吸髓的老爷中的一员,还是吸得最多的那批。她既无法拉下脸来学着正房太太方氏一般, 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可若让她对他视若无睹, 毫不关心,她亦是万万做不到。这样的矛盾心理下,她甚至更宁愿李越只是个普通人。

  是以,这一家人对于这二甲第一的传胪身份倒是十分的淡然,根本没有一丝一毫庆祝的意思。这传到朱厚照耳朵里,他第一反应就是,李越仍病得很重。他思前想后, 先派葛林去李家,并且特许李越不必出席传胪大典。

  金殿传胪是多少书生一生孜孜以求的梦想, 未免他多心,或让旁人小瞧了他,朱厚照又特特大张旗鼓的重赏。最后, 月池对着满屋的珍奇药材和布匹, 也唯有谢恩而已。不管他是真情还是假意, 至少不用凌晨三四点去奉天门吹风了,也算是好事一桩。皇帝的这一份情,她还是要承的。

  然而,她的感激似乎来得太早了。饶是李东阳,也绝没有想到,张岐竟然在传胪大典后的第一次例朝,就公然上奏要求破格允李越入都察院。两厢檐柱中的文武百官被这平地一声雷惊得面面相觑,内阁三公因位高,就近站在了金台御幄旁,饶是他们加起来接近两百岁的高龄,也能够清晰地看到,皇上额前剧烈晃动的冕旒。

  谢迁暗自嘀咕道:“万岁莫不是又惊又喜?”

  李东阳则暗自摇头:“张岐怎会如此沉不住气。”

  刘健则有些阴谋论:“这厮该不会是以退为进,反将一军?”

  张岐对上位者心中的翻江倒海浑然不觉,他还在滔滔不绝:“太祖皇帝曾喻示御史‘为人不可太刚,亦不可太柔,刚则伤物,柔则废事……夫以中而处刚,则必无矫激之情以正而处柔,则必无畏馁之态。’太宗皇帝亦有训诫‘御史当用清谨介直之士,清则无私,谨则无忽,介直则敢言。不能是者,悉黯之。’李越其人,上符先祖之示,下和臣僚之心,实乃上佳人选。”

  接着,他就将月池答卷中的内容一一复述出来。对于一个管理类人才,说出问题不难,可要将其与古代思想结合,用典故讲得入情入理,就需颇费神思了。她指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监察权的独立。这就不得不提到明代官吏的任免方式。其一是栓选,即经由科举任命,其二是推荐,即官员荐人,其三是特授,即皇帝直接任命官员,不经官员商榷。其四则是廷推,即为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三品以上官员集体讨论推荐。都察院中的上层官员大多是由廷推任命,而下属官员则都由上官选任。

  这造成的结果是,本该制衡行政权的监察权,反倒成了行政权的附庸,如此再来监察,这不等于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又如何能指望其能对行政权起到较大的干预作用呢?

  故此,应当让监察官员任命权掌握在皇帝手中,由监察系统内部进行推荐,候选人于金殿之上当众述职,提交未来执政规划。除非其人于品行上有污点或是能力有极大的不足,否则其他文官不得妄加干涉。至于都察院官员赏罚升迁也应由吏部和都察院共同负责。其他文官,如有意见,可以弹劾,而不能直接干涉。如果属实,由圣上裁决。

  此言一出,科道官员个个眼前发亮,大九卿则议论纷纷。刘健也是一愣,说好的让李越来协助他们统一言路,可她这第一条,就是在剥除他们对科道官的掌控权,这如何使得,元辅莫不是昏了头了?

  他正焦虑间,就听到了张岐继续道:“李越所指第二弊政,乃是科道奏事权。”

  科道官本来是负责监察,然而他们却也有机会掺和到行政之中,提出自己的方案。这相当于一个人既主考,又是应试者,如何称得上公平。因此,月池建议要限制科道官员的奏事权限,使其专攻监察一项。

  这话一出,局势立刻逆转,这下轮到六部五府点头称是,监察官员骂骂咧咧了。张岐眼见大家反应如此激烈,心中也有些发虚,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他又继续说出月池所倡第三条,即对风闻奏事权的限制。一旦言官捕风捉影,被弹劾的官员就要主动引咎辞职,虽然脑子清醒的皇帝一般不会直接批准,可这个流程就是错误的。月池建议,应当赋予言官较大的调查权,同时规定其用事实说话。

  这在许多科道官员听来就异想天开了,特别是给事中,位卑而权重。他们只有从七品的品级,见谁都要打躬作揖,这能如何调查。他们唯一的大权就是风闻奏事,如果连这个都被限制,那他们还剩什么?诸如华昶之辈就要当众抗议。而其他文官则面露喜色。

  鸿胪寺官员见状朗声喝:“肃静!”

  大家这才回过神,闭口不言。张岐继续说出第四条,即建议给科道官员更优厚的保障,包括品级提升,任职年限的稳定,增加配属官员等等。

  打一巴掌给一甜枣的手段被月池运用得是炉火纯青。大部分人都希望获得她提议中的好处,却又想规避对己不利的地方。到最后,就成了狗咬狗,一嘴毛。还有一部分保守派则觉得区区一个传胪,怎能如此指点国政,表示拒不采纳。三方混战下,这一次例朝不得不因混乱而被喊停。

  而心事重重的朱厚照也即刻摆驾华盖殿,召见内阁三公和突然放雷的张岐。闹成这个样子,皇上居然从头至尾都一言不发,这让张岐由最开始的信心满满,到如今的心浮气躁。内阁三公见他,都没有好脸色。刘健斥道:“峯峦,你糊涂啊。”峯峦是张岐的字。

  张岐大惊失色,他磕磕巴巴道:“可是,不是元辅指示下官?”

  李东阳叹道:“你操之过急,弄巧成拙。好歹你也要等李越从翰林院中出来,有一定政绩做基础时再言其他。”

  张岐一时面色如土,他喃喃道:“下官只是想将此事早早定下,免得圣上……”

  谢迁无语道:“你这不是胡来吗?圣上即便要发作,想必也要等到大婚之后啊。”

  张岐如梦初醒,更觉肠子都要悔青了,一入华盖殿,便跪地请罪。朱厚照压根不想理他。他直接询问内阁三公:“今日之事,三位先生如何看待?”

  三人对视一眼,李东阳率先道:“臣以为,李越所言,前二者颇有可取之处,后两策则有些操之过急。”

  谢迁则跟着道:“臣附议。再者,国朝惯例,科道官风闻后,需经礼部和吏部勘察,方能行之。与其增加科道官员权限,不如将此规矩落实。”

  内阁是一个整体,首辅和次辅虽说都是辅臣,可这一字之别却不小。刘健不可能当着朱厚照的面公然和李东阳唱反调,故而,他虽有些不满,也只能应了,只是补充道:“大可将污蔑大臣者从重治罪即可。”

  朱厚照的想法其实与他们差别不大,他暗自松了口气,只要内阁站在他这边,大九卿那边就好说了。这事再交付廷议即可。他瞥了一眼张岐,又问道:“关于李越入都察院一事,你们觉得如何?”

  张岐被这一眼瞧得冷汗直冒,说话间里衣和袜子就湿透了。

  李东阳一时难以从这位少年天子的脸上辨别出他真实的情绪,他斟酌道:“李越的确是心思缜密的人中之材,若在翰林院中多多锤炼两年,再由都御史多多栽培,想来胜任佥都御史一职不在话下。圣上不妨一试。”

  朱厚照略一沉吟,他并没有直接答复,而是说容后再议。这让内阁三公都诧异不已,难不成是揣摩圣意出了问题?他们正面面相觑间,朱厚照就叫他们退下了。他们还没出华盖殿的大门,就听到里间传来的斥责声:“混账东西,谁给你熊心豹子胆,让你自作主张,如此妄为!”

  李东阳膝盖一痛,心知这是小皇帝在敲山震虎。谢迁万分不解:“我们明明是顺着皇上的意思,他为何要如此?”

  刘健叹了口气道:“八成是猜错了。”

  “不,不应当。”李东阳摇摇头,“若真是错了,圣上早就在御门前直接命张岐住口了,何须等他把话都说尽。”

  谢迁皱眉道:“那这是为何?”

  李东阳胡须微动:“他应当是,不愿一时被打个措手不及吧。”看来,皇帝对权力的占有欲,比他所想象得还要高得多。西涯公舌尖发苦,这位皇爷,可比他爹,和他爷爷都要难伺候。

第108章 阳春一曲和皆难

  她打开门,正对上朱厚照的不耐烦的脸。

  因这一出好戏, 李家陡然热闹起来。月池已然陆陆续续收到许多人的拜帖,但大部分人她都以养病为由委婉回绝,言说日后自有相见之时。唯有李梦阳和杨慎想要结伴上门, 月池点头应允。月池在京中多年, 可在她心中,称得上朋友的委实不多, 李梦阳算得上是其中之一。他又与张家有宿仇,她须得通过他,打探到前日朝堂之上究竟是怎么回事。至于杨慎,月池与先生兼座师杨廷和,实际私交不深。但杨廷和能以文官的身份, 深得朱厚照的信重,就知其绝非等闲之辈。他这个时候让自己的长子登门拜访, 八成是有事相告。故而,她一早就让贞筠和时春去买菜,亲自做了几色点心,等着他们上门。

  杨慎此刻在屋内拾掇自己。他头戴方巾,身穿竹月色的夹纱直裰,脚上则穿了一双珠履。他又去挑选荷包和玉佩,直在镜子前转了好几圈, 方神清气爽地出门来。因这一番耽搁,其他的兄弟们早就坐在了桌上, 他竟是最晚的一个。杨忱一见他的模样就偷偷发笑,当即揶揄道:“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 足风流。”这是韦庄《思帝乡》中的名句, 写俊俏少年引起少女的怀春之思。

  杨惇也跟着起哄, 摇摇头叹息道:“江水春沉沉,上有双竹林。竹叶坏水色,郎亦坏人心。”

  杨恒并未注意杨慎,只觉得两个兄弟一大早酸得不行,他嘟囔道:“怎么,都学那猫儿似得,思春了?”

  杨忱抚掌大笑:“三哥说得是,可不是思春了!”

  杨慎面上已是绯红,他一人赏了他们一个暴栗:“胡说八道。”

  这时杨廷和与黄夫人也已到了。母亲对儿子的变化是最敏锐的,黄夫人当即含笑道:“慎儿是要出门去?”

  杨慎哎呀一声:“不是你们想得那样,我是要和献吉兄去拜访李越。”

  “李越!”杨家三兄弟都是一声惊呼,杨惇又道,“我不信,见一个大男人,你这么用心打扮作甚。”

  杨廷和夹起一块茯苓饼,悠悠道:“李越容貌之盛,冠绝一时,你哥哥只觉功名落后一步,想在皮相上找回场子。”

  黄夫人失笑:“那你是打错算盘了。”

  杨慎被父亲戳破心思,正窘迫间,又听母亲这样说,他问道:“娘是见过李越吗?”

  黄夫人眨眨眼:“远远见过一次。当时娘就在感叹,可惜你的两个妹妹都还小,李越又已娶妻。否则,这样的人才,若做我的女婿该有多好。”

  杨廷和看了夫人一眼,也道:“可惜他也无兄弟。”

  这一下更激起了杨家四兄弟对李越的好奇之心。大家都想跟着杨慎一起上门。杨廷和敲了敲桌子:“胡闹,帖子上只有杨慎一个人的名字,最后却冷不防去了四个,这是何等的无礼。都老实坐着,如今把你们从老家齐齐接来,以后都长住京城,只要你们用心温书,还愁没有见面之时吗?”

  严父威严之下,大家都不敢作声,杨廷和又嘱托杨慎:“别只记得争奇斗艳,反忘了正事。”

  杨慎忙称是。他在弟弟们灼灼目光下用完了早点,大步流星地走出去与李梦阳会和。两人在北京的胡同里穿梭,最终走到了一处小宅子前。杨慎见灰瓦灰墙,与一旁普通民居并无二致,不由道:“献吉兄,就是此处?”

  李梦阳道:“正是。”说着,他就去叩门,竟是李越亲自来开门。

  暗红色的如意门缓缓打开,杨慎眼前陡然一亮,心头蓦然浮现一句诗:“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异乎公行。”

  他暗自惊叹道,世上竟有如此美丈夫。而月池见到这位名垂后世的明代三才子之首,也感叹道:“蓝田生玉,真不虚也。【1】”

  这用得是三国时诸葛恪的典故,诸葛恪乃诸葛瑾之子,诸葛亮之侄,昔孙权问诸葛恪,其父与其叔,谁更高明,诸葛恪答道,父亲更胜一筹。孙权问其缘由,诸葛恪答道,父亲知谁为明主,叔父却不知。孙权因而感慨,蓝田生美玉,贤父生贤子。

  月池用此典,一夸杨廷和,二赞杨慎,正所谓一箭双雕。

  杨慎忙道:“您谬赞了。”

  月池请他们入内,笑道:“我与杨兄同岁,又曾授业于杨先生,何必如此客气,不如日后以兄弟相称如何?”

  两人当下序齿,杨慎是十二月生人,月池根本不知自己这辈子是哪天生的,按前生来算,她是四月生人,便为了兄长。

  三人一面品茗一面谈笑风生,气氛十分融洽。月池觉得火候差不多时,正打算开口问李梦阳例朝之事,李梦阳却忍不住先开口道:“那日早朝,百官都闻阿越之高见,迄今仍议论纷纷。国朝建立以来,还未有哪个新科进士出过这样大的风头,你小子,可真是好本事。”

  月池做惭愧状:“我也是,一时冲动。本以为只会过数人之眼,未曾想到,竟会闹得满城风雨。”

  这二人都是聪敏之人,闻弦歌而知雅意。李梦阳面色沉下来道:“你是觉得,张御史是有意为之?”

  月池心道我就是这么个意思,但她嘴上却说:“张御史素有官声,这兴许是和解之意。”

  李梦阳思索片刻道:“不,若是真是和解,就应该等你从翰林院中修业完毕后再谈其他。而不是直接把你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月池心道,巧了,我也是这么想得。

  杨慎自觉当是他完成父亲交代的时候了,他问道:“李兄选择都察院,可是圣上的意思?”

  月池略一沉吟,杨先生是要和她交换情报?这事太过明显,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想必杨先生也只是想从她这个当事人这里确认一下。她点点头。

  杨慎一怔,又被父亲料中了。他在家已经练习多次,是以说得十分流畅:“圣上虽英明神武,雄才伟略,但还是操之过急了。孟子有言,‘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若真要中流击水,精兵强将、秀士能臣缺一不可。可如今,万岁于这二者,都有所欠缺。若贸然动作,恐步熙宁后尘。”

  熙宁是宋神宗的年号,这是指代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力图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却因触犯既得利阶层的利益,起于轰轰烈烈,最终却付诸流水,空留余恨。

  这一句,既是告诫,也是试探。杨廷和借其子杨慎之口,想通过她试探朱厚照真正的心意。聪敏如杨廷和,也不确定,这位年轻的帝王是一时心血来潮,还是真下定决定要做中兴之主。

  月池答道:“谢杨先生,李越谨受教。”

  李梦阳正想笑道,刚刚还说是做兄弟,怎么如今又唤起先生来。可话未出口,他就回过神来,李越是在谢杨学士,这番话是杨学士的意思!

  杨慎也是一愣,他随即道:“难怪家父对李兄赞赏有加,李兄当真有七窍玲珑心。”

  月池不由莞尔:“彼此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