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127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轻松 穿越重生

  正好霍善的义诊也算告一段落了,便和二柱兴致勃勃地研究起他们小时候一起玩过的那些玩具来。

  真稀奇,明明只是前两年玩的,现在拿出来一看,感觉又新鲜极了。

  两小孩哪里是在收拾,分明是玩得不亦乐乎。

  见他们这般要好,二柱爹和二柱娘心里最后一丝犹豫也没了,哪怕李长生用不上他们,霍善以后也是用得上大柱和二柱的,让他们现在就多陪着霍善玩,以后说不准能成为霍善可靠的左膀右臂。

  大人们开始打包东西。

  有金日磾他们帮忙,日头都还没西移呢,屋里屋外的东西就全收拾好了。他们因为分家时没分到什么东西,所以就算把东西全搬走也走不了几趟。

  大柱牵着已经长大了不少的御赐小牛,让霍善骑着牛背在前面领路。

  霍善很是享受骑牛机会,见着谁都要和人家打招呼。

  众人见这么多人搬着东西跟在后头,颇觉惊奇地问:“这是谁搬家呢?”

  霍善替二柱他们回答:“二柱搬家!”

  众人一听,都懂了。听说早前二柱他叔到霍善面前说了些不好听的话,被二柱爹给打了一顿。

  现在应该是霍善直接让二柱一家搬到庄子上去了。

  霍善一直是个念旧的,要不然早就长住长安去了,哪里还会回福寿里这边来?

  想到二柱奶奶平时那副德性,众人都赞同地说道:“搬得好!”

  搬得远远地,就不用迫于孝道整天受那对母子的气了。

  霍善乐滋滋地带着小伙伴回到庄子,跑去和李长生说起这事儿。

  李长生早就得了消息,已经让人把屋舍给二柱一家腾出来了。

  二柱爹准备往家里装几个蜂箱,他已经在山里引了好几箱蜜蜂,既然家里那边暂时不住人了,索性拿来养蜂好了。

  这样也能让他弟弟不敢去占他家宅子。

  怎么说都是他爹生前分给他的,他宁愿空着也不打算便宜了欺辱他妻儿的弟弟。

  李长生对二柱爹这个想法自然没意见,笑着说道:“你们且安心住下就好,二柱兄弟俩来了也能让阿善多两个伴。”

  二柱一家就这么在庄子上住下了。

  

  傍晚霍善收到了阿印那边发来的晚餐,他们可以在交流群里分享一些自己所见所闻的事物,比如这会儿霍善就瞧见阿印他舅舅袁枚为庆祝她能说话命人做的一桌子菜。

  虽然他们家还在孝期,不能沾荤腥之物,但素菜也可以做得很丰盛。

  霍善看得很馋,一个劲追问自己没见过的那些菜是什么、《随园食单》里有没有写具体做法。

  正在医馆养臀的苏轼看到交流群里的聊天内容,忍不住插话:【《随园食单》是什么?让我看看!】

  这种医馆已经获取的书倒是可以把系统的备份共享到群里,只是他们只能自己看,没办法像霍善那样掏出本实体书而已。

  霍善把《随园食单》分享到了交流群里。

  【苏轼领取了群主发送的《随园食单》。】

  【嬴政领取了群主发送的《随园食单》。】

  霍善:?

  有的人看似忙于国事,实际上竟偷偷窥屏!

  说的就是你,嬴政!

  苏轼现在知道他们这些医馆的坐诊医家和特别患者都是有保护机制的,就算是秦始皇当面过来了也打不着他,所以他现在胆儿也肥了,见嬴政悄悄领书,麻溜地开始发言:【@嬴政,在吗?在做啥?】

  【嬴政:……】

  【嬴政:在路上。】

  从山东沿海地区回咸阳的路真没那么好走,才这么几天根本走不回去。

  嬴政给霍善分享了一张黄河边上的风景图,霍善喜欢的大船赫然入镜。

  秦汉时期的黄河还不叫黄河,而是单独称为“河”,只不过甭管它叫什么,河水都同样汹涌。

  霍善巴巴地看着大船好一会,恨不得马上过去坐一坐。

  苏轼却说这船没什么稀奇的,霍善不如跟他回去,当天就可以直接坐海船渡海去。

  嬴政:“……”

  霍善听后马上被苏轼的话吸引了,问苏轼是不是真的可以带他去渡海。

  苏轼认为完全没问题,还可以带他去海边赶海去。

  到了一个新地方,那必须得去找找有什么好吃的!

  霍善积极表示自己等苏轼回去当天马上跟过去上门复诊。

  嬴政:“……”

  迟早找机会砍了这个苏东坡。

第105章

  一天不作死就浑身不舒坦的苏轼成功撩起嬴政的杀意, 心满意足地关掉交流群研读《随园食单》去。

  这一研读之下,苏轼夜里就有些睡不着了,脑海里想的全是粉蒸肉、芙蓉肉、白浪肉以及猪蹄膀的四种做法。

  苏轼原以为自己算是猪肉为数不多的知己,没想到到了袁枚那会儿, 猪肉竟能做出这么多花样!

  袁枚还将猪肉称为“广大教主”, 认为上至供奉祖宗下至百姓日常三餐都少不了它,算是人们最常食用的肉类。真想去这随园作客啊!

  事实上如果苏轼去随园做客, 肯定能听到很多人对他们这些唐宋文人的指指点点。

  要知道明清读书人写诗不行, 但是最爱写诗话, 袁枚就曾写了本《随园诗话》对古今诗坛指点江山。

  袁枚认为苏轼和李白这两家伙写诗全靠天赋莽,技巧那是一点都没有的, 大家学写诗可千万别学他俩, 否则很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狗。

  对于苏轼不肯下苦功夫这件事, 袁枚是很痛心的, 时不时就要提上一句“这家伙的诗写得实在不咋样”“都说他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我看倒未必”“你看他晚景凄凉就是他仗着天分高不努力的结果”。

  袁枚对苏轼诗作的评价已经不算高了,但明清一些文学批评家对苏轼的批判更是离谱到连袁枚都看不下去的程度。

  比如有人对苏轼那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发表这样的评价:春江水暖难道就鸭知道, 鹅不知道?

  袁枚:不至于这样,真不至于这样。

  这叫什么?

  这可能就叫“爱锐评别人的人, 终归会被别人锐评”!

  苏轼对后世那些关于自己的各类点评一无所知, 他还让霍善以后去随园玩耍时记得给他们讲讲有什么新鲜见闻。

  霍善本来就是喜欢分享的性格,听到苏轼的嘱托后二话不说直接答应下来。

  第二天苏轼还有点手痒,坚强地负伤下厨,一定要试试传说中的粉蒸肉到底是什么滋味, 这听起来就很适合他这样的伤患吃了补补身子, 大不了他吃的那碗少放点酱料就是了!

  霍善拿到《随园食单》本来就盼着尝新菜, 听苏轼要下厨后自是高兴不已,屁颠屁颠跟在苏轼身后问:“你昨晚才拿到书, 今天就会做了吗?”

  苏轼道:“这书字数又不多,我一下子就看完了。”

  看完了,自然也就记住了。再凭借他连没肉的羊脊骨都能煮成“羊蝎子”的美食天赋技能,从袁枚那粗略的描述里摸索出具体做法一点都不难。

  要不怎么袁枚说苏轼天赋高呢,他就是让他爹出去跟王安石抬杠说“谁家儿子读书要读两遍”的过目不忘天才。

  霍善自己也是个记性好的,听苏轼这么说觉得没什么不对。他照着自己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积极地在边上帮忙洗白菜叶子,一点都没有仆从如云的小侯爷派头。

  苏轼瞧见他那模样,笑着说道:“我家有个孙儿应当也会洗菜叶子了。”

  霍善听他说“应当”,不由问道:“你孙儿不在你身边吗?”

  苏轼道:“我要去的是最偏远荒僻的儋州,哪能带他们一起去受苦。要不是他们非说要让人跟着,我连苏过都不带。”

  苏过就是他三儿子,今年才二十多岁,身强力壮,被其他人推选为代表跟过来照顾他这个老父亲。

  苏轼说着说着,就察觉一道视线正幽幽地盯着他看。

  他低下头一瞧,对上了霍善那双乌湛湛的瞳眸。

  那里头分明写着“你连自家儿孙都不愿意带居然想骗我过去受苦受难”。

  真是个坏心的大人!

  苏轼解释道:“我刚过去还是可以住几天官署的,总不至于让你小子过去后没地方落脚。”他边炒米粉边和霍善分析,“再说了,我骗你过去做什么?难不成把你骗去当储备粮?”

  霍善听后勉勉强强信了他的话,实在不行,他还可以直接回来!

  他哼哼两声,把洗好的菜叶子摆在旁边,凑在边上看苏轼炒米。

  粉蒸肉用的米粉其实是把炒得微黄的米磨成粉。

  苏轼还给霍善介绍道:“以后有机会给你做别的米粉,类似于稻米磨成粉做的索饼,圆溜溜的,夹起来一口就能嗦到底,又爽又滑,每天一早来上一碗,一整天都舒坦极了。”

  长安这边没多少能种稻米的地方,连对皇亲贵胄来说稻米都是稀罕物,他们这边能拿出做粉蒸肉的米粉来还是他爹从宫里的贡米里薅来的。

  苏轼对此的建议是赶紧把江南和他们巴蜀开发起来,到时候想嗦多少米粉就嗦多少米粉。

  霍善听得连连点头。

  为了嗦上米粉,要种多多的水稻!

  一大一小边准备着粉蒸肉要用到的食材边聊着大汉亟需开辟的美食地图,听得在旁边默默帮忙的易知等人一阵沉默。

  这是你们说多种点就能多种点的吗?

  霍善和苏轼才不管这些,他们都是胸中有丘壑的人,只是这些丘壑到处都长满好吃的罢了!

  苏轼把炒米粉备好,肉也腌制得差不多了。

  霍善负责把白菜叶子铺满蒸笼底,苏轼负责把裹上了一层炒米粉的五花肉摊放到白菜叶子上,一大一小配合得十分默契。

  不谈好不好吃,这下锅前的卖相便很不错。

  他们又如法炮制地捣腾了好几蒸笼粉蒸肉摆到灶上蒸。

  一通忙活下来,粉蒸肉终于顺利出锅。

  霍善早就等不及了,凑在边上直吸鼻子,感觉味道香香的。

  等到苏轼把一笼粉蒸肉放到他面前揭开蒸笼盖,霍善的鼻端就全是那香而不腻的味道了。粉蒸肉蒸煮时全程没沾水,只靠热腾腾的蒸汽催发米粉和五花肉之间的奇妙反应,几乎将稻米清香与馋人的肉香尽数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