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140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轻松 穿越重生

  许多读书人早就数着日子等着庄子这边卖纸了,城门一开他们就呼朋唤友出了城,准备第一时间排队抢购传说中的“朝阳纸”。

  听说这纸张卖得不贵,便是家中贫寒之人咬咬牙也能买得起。

  还有些人是被朋友拉过来充人头的。

  毕竟这新纸可是限购的,一人也就能买一份,一份拢共十张。要是他们能拉来十个朋友就不同了,加起来能买一百张!

  于是乌泱泱一大群读书人带着他们的亲朋好友直奔新丰县。

  新丰县中一些闲汉给人指路都指出惯性来了,有人过来一开口,他们都不用等对方说完,直接便给他们指了前往福寿里的路。

  到后来这些个闲汉也按捺不住好奇心,呼朋唤友前往福寿里看看那边到底有什么热闹可看……

  一到那传说中的庄子外头,不少人就被那酒楼前扎着的欢楼给震住了,这个创意源自于苏轼的建议,说是他们大宋的酒楼都装点得这么花里胡哨。

  霍善也喜欢花里胡哨。

  李长生就让人给扎了座欢楼来迎客。

  穿过欢楼入内,还能看到门柱上贴着喜庆的楹联,这则是李时珍的建议,李时珍那个时代可流行贴对联了,他还亲自提笔写了几个符合新店开业的对联贴到每一个店铺门前。

  在所有人齐心合力的安排之下,这些店铺呈现出多朝合璧的喜庆热闹。

  本来只是为了买纸而来的读书人一下子……迷失了。

  有的站在欢楼前仰头仔细分辨上头的木雕和彩绘,有的站在楹联前品鉴上头的字体和内涵,还有的进了文房铺子就被里头挂着的字画和展示用的文房用品迷得眼花缭乱。

  比如那风流雅致的折扇。

  这折扇合起来可以随身带着,天气炎热后刷地一打开,可以瞧见上头风雅至极的字画。店里甚至还有空白扇面卖,自诩自己写得一手好字的人可以买回去亲自题字!

  等过完三月差不多就是夏天了,虽然天气不一定那么快炎热起来,但是!但是!谁能拒绝这样一把扇子!

  完了,完了。

  不少人忍不住摸了摸自己的钱袋子,想看看自己带的钱到底够不够。

  可恶,他们这也想买,那也想买!

第117章

  店里的纸, 确实是很便宜的,虽然限购,但那也是为了保证大家都能买到,不至于一下子被人包圆了。

  迷失的读书人们很快就决定先在门口的纸摊前排队买纸。

  只是买完纸以后, 他们也还舍不得走, 都在铺子里反复流连,只恨自己钱没带够, 不能把里头的东西全都带走。

  比起纸价的实惠, 折扇、本册之类的售价就稍微高点了, 毕竟这又是人工,又是创意, 又是题字作画, 怎么都不可能跟纸张一个价。实在不行, 你自己回家用黍米自己黏一把, 那就不用在店里花大价钱买了。

  等到长安城中那些个富家子弟也过来凑热闹,庄子和福寿里的居民们近两个多月的劳动成果很快被扫荡一空, 只能等下个月再开售了。

  不少读书人扼腕不已,纷纷问这边招不招工, 他们可以应聘抄书、刻书、题写扇面之类的活计。

  他们的算盘珠子打得噼啪响, 只要自己应聘上了就不用苦哈哈跟人抢纸用的。可惜他们来得有点晚,早在霍善在长安城义诊那会儿就已经有不少人说好要过来干活,所以庄子上根本不缺人。

  连他们村子的学堂都有人轮流过去上课来着。

  这些读书人之所以能这么卖命,主要还是得益于苏轼他们发现有了交流群以后, 大伙可以把自己倒背如流的书籍整理出来发送给霍善, 而霍善则可以跟掏出随园食单一样把这些书统统给取出来。

  于是庄子上就多了一个专门装书的院子。

  没办法, 苏轼这人……过目不忘。他泛读过的书实在太多了,虽然没能做到深入研究, 但是里头的内容他读个一遍基本就记下了。

  哪怕为了避免霍善摆出来后直接暴露,要把发送范围局限于汉武帝以前的书,苏轼依然给霍善提供了不少全本古籍。

  发不完,根本发不完。

  嬴政见苏轼这么积极,也给霍善发送了不少宫廷藏书,连当年韩非亲笔写的《韩子》都给霍善送了一份。原汁原味,绝无加工!

  再加上张仲景他们发送的医书(针对西汉情况重新修订版),霍善手头的藏书之精、藏书之全,恐怕连六经博士来了都挪不动腿。

  手头有这么个宝库,霍善想钓几个读书人来给自己当劳动力实在再简单不过了。

  他们夜里直接就睡在了书斋里头,死活不肯走。

  白天干完活就看书,看完书就干活,要不是怕夜里点灯看书可能会失火烧书,他们恐怕每天晚上都要挑灯夜读。有他们不分日夜轮流守着,书斋这边那是一点火星子都进不去!

  也就是这些书的存在还没传开,传开以后不知得引来多少人。

  所以庄子这边还真不缺读书人。

  文房铺子那边热闹完了,酒楼食肆的热闹却才刚开始。

  刘彻坐在二楼酒楼的雅间里,耳朵听着外头的喧闹,眼睛看着外头络绎而来的人群,只觉长安市中恐怕都没这般热闹。

  他随意地手里把玩着刚让人抢购回来的折扇,转过头笑问旁边的霍去病:“这里的伙计认不认得你?你在这里吃饭要不要给钱?”

  霍去病欲言又止。

  有的人身为一国之君,上来就要了别人最好的雅间,点了一桌子最贵的菜,结果居然想着吃完不给钱!

  霍去病果断说道:“自是要给的。”

  就算没吃东西他也是要给自家娃零花钱的,何况这还吃上了。

  这座酒楼是整个庄子最高的建筑,坐在二楼便能赏玩乡野景致。对于乡里之人来说这没什么好看的,对于长安城中的达官贵人而言却是平时忙里偷闲的好去处。

  平日里邀上三两好友对着那好风好景尝点做出了新花样的应季菜肴,再喝上一碗香醇至极的农家小酒,简直来了就不想走。

  就是比较费钱。

  不过人家的菜单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吃不起别吃就是了,倒也没有人觉得自己被当肥羊宰了。

  要是实在吃不起酒楼的饭菜,也可以尝尝旁边的农家食肆,眼下正是榆钱初熟的好时节,来上一盘香喷喷的榆钱炒蛋,感觉连刚蒸好的粗粮饭都格外好吃。

  要是愿意咬咬牙多花点钱,还能来上一碗荠菜饺子呢!

  一时间,所有人肚子里的馋虫都被空气里飘荡着的各种食物香气吸引。

  那些已经在文房铺子花光了钱的可怜人开始跟还有余钱的同伴借钱吃饭。

  填饱肚子的事能算是乱花钱吗?

  不算的!

  人都是要吃饭的,在哪吃不是吃?他们绝对连汤都喝光光,绝对不浪费半滴。

  不到半天功夫,庄户们备的货空了,游人们的钱袋子也空了。

  有头脑灵活的人已经打算从庄子上挖人去长安城中开铺子了。

  结果根本挖不动。

  这些庄户不是霍去病安排过来的就是朝阳县过来服劳役的,不管开出什么价码都没人心动,何况一般人开的价码根本比不过霍善这边给的待遇。

  霍善可不止是给他们开工钱,还有一系列的福利,从孩子教育到老人医疗一应俱全,不少人都已经把妻儿给接了过来——若非朝廷不允许,他们真想直接在这里安家。

  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他们比谁都清楚自己如果脱离了庄子这个大集体,店根本不可能这么顺利地开起来。

  他们与其苦哈哈地去给别人赚钱,还不如勤勤恳恳地在庄子这边多学些本领,以后回老家说不准能自己经营一份产业。

  傻子才会接受这些达官贵人的招揽!

  霍善是中午的时候跟刘彻他们撞上的,瞧见阔别多日的刘彻,他渐渐接受这人有热闹就来凑的事实了。他老气横秋地上前向刘彻问好,一副“我已经习惯啦”的无奈表情。

  刘彻瞧着觉得有趣极了,把人拎起来说道:“我们刚才可是在你这里花了不少钱,你怎么好像不想见到我?”

  霍善瞧见自家爹和自家舅公都在,忍不住警惕地问道:“谁付的钱?”

  刘彻:“……”

  这小子怎么这么机灵?

  既然人都来了,霍善也没纠结太久,领着他们到庄子里玩耍。

  路上遇到正帮孙思邈搬药草回医馆那边的周山。

  周山精神好多了,身上也长了些肉,不再是那瘦骨嶙峋的模样。

  穷人家长大的孩子,身上有劲了,就觉得不能白吃饭,总想干点什么抵饭钱。

  见了霍善,周山马上停下脚步向他问好。

  霍善问道:“吃过了吗?”

  周山道:“吃过了。”他很珍惜这种吃饱穿暖的日子,对霍善这位恩人也十分恭敬。

  霍善和周山聊了几句,继续领刘彻他们往回走。

  刘彻道:“这是你们医馆新收的学徒?”

  霍善道:“是来医馆看病的病人。”

  刘彻还记得前头见过的嬴政和苏轼,这会儿瞧见个平平无奇的周山,才终于觉得这医馆原来也不是个个病人都那么有能耐。

  庄子这边每逢休沐日才开门迎客,平时的日子倒是不受影响,除了日常的劳作以外,庄子上会定期召开扫盲培训以及专业技术培训,庄户们将会按照自身情况选择性参加。

  连带福寿里的不少村民也闻讯过来报名。

  只要自己肯上进的,霍善一概不拒绝。只要网撒得足够广,总能培养出一批掌握新技术、新思维的可靠人才!

  回头说不准能吸纳点人来当他们墨家弟子。

  霍善可没忘记自己是特别厉害的墨家传人。

  将来他们墨家人才济济,还愁刘彻以后不愿意招揽他们墨家弟子吗?

  要知道老刘家搞察举制的时候可都是非常讲究实用的。

  比如惠帝时期就诏令各郡国举荐“孝悌力田”人才,顾名思义就是特别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或者耕地特别有一套的人。到了文帝便把地方上有“孝”“悌”“力田”这三类贤名的人才列为乡官常员,负责与三老一起管理乡里事务。

  归根结底,只要让刘彻看到他们墨家人才有用,就不愁他们墨家弟子没有好出路。

  等人才培养出来以后他们先争取临时开科,再争取成为常科!

  霍善小小的心里,有大大的蓝图。

  他师父和师弟都是不爱出头的人,光复墨家荣光这件事肯定得由他来办!

  开创墨家美好未来,只能靠他了!

  霍善感觉自己小肩膀上沉甸甸的,这必然是他作为墨家大弟子的责任!

  又过了数日,周山终于要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