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150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轻松 穿越重生

  夏无且听后颇为意动,上次在平原县大面积接诊着实让他获益良多,要是在咸阳城中搞义诊,想来又能接触到许多典型的不典型的病例。这对医家来说是十分难得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这义诊背靠嬴政他们,经费方面不用他们操心。

  就是比较费人。

  不过想到霍善一个半大孩子都不喊苦不喊累,夏无且觉得自己也没问题。

  夏无且麻溜把底下的人手都安排去张罗此事。

  霍善跟着夏无且去看过医馆里几个疑难病例,总感觉手头少了什么。

  他想了想,打开交流群找上苏轼,让苏轼给自己发本可以当医案本的空白本子。

  苏轼不明所以,不过他们宋朝最不缺的就是这种文房用具,所以他稍一思索便把给霍善发了本自己平时抄录用的线装本。

  霍善很快成功接收了苏轼发来的空白本册。

  这文档传输功能可是他们互送书籍时挖掘出来的,只是苏轼他们只能接收文字不能取出具有实体的书籍本册罢了。

  而霍善,传说中的权限狗,是可以把它取出来的。

  只是数量上会有那么一点限制而已。

  很不错,医案本也有了!

  扶苏给霍善送来新煮好的牛乳茶时,冷不丁对上了霍善忽闪忽闪的目光。

  扶苏:?

  不知道为什么,忽然有种不好的预感。

  扶苏不动声色地把牛乳茶摆到霍善面前,只听霍善昂起脑袋目光灼灼地问他:“你一定会写字对吧?”

  扶苏道:“当然会。”

  霍善马上把手里的医案本塞给扶苏,表示今天的医案就由扶苏来负责记录了。

  扶苏:???

  扶苏拿着手里多出来的纸质本子,有些愣神。他忍不住轻轻摩挲了几下那本崭新的医案本,只觉这是自己从未触碰过的材质。

  思及霍善是墨家出身,扶苏决定虚心向这个弟弟求教:“这个该怎么用?”

  霍善知道扶苏是没见过纸张的,倒是没嘲笑他连医案本都不会写。

  他凑过去打开医案本给扶苏展示起它的内在:看到这个空白页面没有,一会你就拿毛笔在上面书写,就跟你写竹简时一个样!你看这一行一行的竖线,不是给你留出跟竹简差不多大小的空行了吗!

  没等扶苏消化完纸张的用途,霍善就继续给他叮嘱医案的具体写法,医案的内容需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平时干什么行当、出现了什么症状、医家如何辨证、采用何种治疗方法以及医家判断的预后情况(指预计几天能好或者几天需要复诊又或者华佗说的“做好准备吧过几天患者会死”)等等。

  每样信息都是很重要的,都可以供后世医家揣摩与参考,所以绝对不能胡编乱写,一定要严谨地记录患者方方面面的情况。

  在高后、文帝时期活跃于民间的名医淳于意就有写《诊籍》的好习惯。

  霍善一说起医家之事,一张小脸就认真极了,跟个小大人似的。

  其实医家也曾是百家争鸣中的一家,只是在“大一统”以后医家跟许多墨家子弟成为了工匠一样,大多也成了“医工”,再也没有独立成家立说的气候。

  扶苏没想到这个说起话来有点扎心的弟弟,在遇到医家之事时竟是这种正经态度。

  他也跟着认真起来。

  既然父皇让他这几日负责带这个弟弟玩耍,那他……且先跟着看看这个弟弟身上到底有多少玄奇之处。

  扶苏又忍不住摩挲起手头的医案本。

  若是大秦拥有造纸这种墨家手段,何愁被六国那些博学之士看不起?不出十年,他们大秦也会有自己的学者、有自己的学问。

  都说文治武功,他们大秦早已不缺武功,只要把文治这个短板给补上,父皇所想要的千秋万代未必不可能。

  扶苏把还热乎着的牛乳茶捧到霍善面前,笑道:“你说的我都记下了。”

  霍善没觉得有什么不对,接过自己爱喝的牛乳饮子开始吨吨吨。

  扶苏见霍善不仅什么好东西都在自己面前掏出来,对自己投喂的食物也毫不设防,不免有点担心这孩子会不会被人害了去。

  父皇看似宠爱这个弟弟,实际上在孩子的安全问题上一点警惕心都没有。

  平时让赵高给他煮牛乳就不说了,今天还把霍善扔给他这个刚见面的兄长带出来玩。

  万一遇上有歹心的……

  扶苏不由忧心忡忡。

  他们父皇哪里是会养孩子的?

  还得是他这个兄长来操心啊!

  扶苏打开医案本,准备认真跟在霍善身边做记录。

  

  与此同时,正召集朝臣开小会的嬴政冷不丁打了个喷嚏。

  

  嬴政神色变得严肃起来。

  看来晚上得让霍善给自己诊个脉好好复诊一下。

  他要做的事还太多,须得好好地活着!

  嬴政看了眼面含关切的一干参会成员,想到就是这些人在他死后三年直接把大秦玩完了,顿觉是时候开始给朝中换血了。

  环视众人一周,嬴政淡淡说道:“这件事就交给赵高你去办吧。”

第128章

  于咸阳城中的人们而言, 这只是再普通不过的一天,正是秋高气爽的好时节,街上有不少摊贩沿街贩卖当季新收的蔬菜瓜果与米粮。

  

  兴许直至项羽一把火烧了咸阳前不久,人们都是这样度过自己平凡的一天。这份平静的躁动之中也有些许不同, 比如一些人正快马出城, 而一些人则拿着过关帛引来到了咸阳城前。

  蒙毅发出去的求贤诏,早已陆续辐射到许多郡县之中。

  由于传令的使者表示这是嬴政亲自下的令, 执行不到位的统统发配百越诸郡或者撵去北边修长城, 所以收到这道求贤诏的当地官吏不得不把地方上的贤才打包送往咸阳。

  沛县算是最早收到求贤诏的县城之一, 而且负责往沛县传达这道诏令的使者还跟当地官吏叮嘱了一番,说是上头点名要一个叫萧何的, 务必把他写进荐举名单之中。

  萧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负责领队西行的。

  以前也有御史察觉他的吏治才华, 要带他去咸阳当官, 但萧何再三推辞没答应。

  凭他这微末之力, 哪里有改变大秦的能耐?还不如安安稳稳地待在家乡,不去蹚这趟浑水。

  这次嬴政突如其来的征召让萧何不得不动身了, 毕竟上头已经点了他的名,如果他不去可能会遭来杀身之祸。

  秦律可不是开玩笑的。

  萧何心中有些忧心, 他想到了他沛县中的许多朋友, 还想到还在外逃亡的老友刘邦。

  刘邦这个亭长负责押送囚犯前往骊山修皇陵,结果路上囚犯逃亡了大半,刘邦想到即使把剩下的人押送过去也难逃一死,所以索性把所有囚犯的绳索都解开, 与他们一起逃遁到山中当起了亡命之徒。

  县令知道此事后把刘邦妻儿都抓进牢里去了, 想以此胁诱刘邦归来。

  萧何正为吕氏母子周旋, 就碰上了这道求贤令。

  为了保全家人和亲友,这次他必须要去咸阳了。

  也不知此去到底是福是祸。

  在一个多月后的这一天, 萧何一行人经过没怎么停歇的长途跋涉,终于风尘仆仆地赶至咸阳。

  此时已经是午后了,明媚的秋阳照耀着咸阳城宽敞的街道,热闹的车马声、叫卖声不绝于耳,萧何进了城,不知怎地有些恍惚。

  他在明灿灿的日光下静立片刻,忽地注意到前方的街道上有点热闹,不由迈步往前想看看是怎么回事。

  接着他就看到了一街道的人正……集体锻炼?!

  霍善前段时间接收到刘据他们的反馈,说是五禽戏锻炼比较需要勇气和器材。

  比如这个虎戏吧,要学习老虎扑咬猎物那样让自己整个人蹦来蹦去,一个没学好就学成猛狗了。

  再比如这个猿戏,需要找地方牵引着身体上上下下地伸缩,在山间还好,大树有得是,住在城里就没这么好的条件了,哪里能随随便便找到地方“攀物自悬”?

  霍善是个很听劝的人,考虑到刘据他们说的种种问题是切实存在的,当即连夜和华佗他们通过对模拟骨骼、肌肉、脏腑等等方面的锻炼需求,总结出一套老少咸宜的锻体之法,可供世间大部分男女老少想起来时马上起身蹦上两下。

  这动作经过华佗悉心改进,连最像个文官的张仲景看了都说好,上完直接在皇宫那么大的广场进行集体锻炼都没问题!

  霍善义诊了小半天,觉得有点疲乏了,便力邀扶苏跟自己学习这华佗神技。

  以后下朝后的集体锻炼,就交给他这个大秦长公子来负责领头了!

  扶苏:?????

  扶苏不是很懂,但还是没能拒绝弟弟的热情相邀,一起到前头的空地上活动筋骨。

  ……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在霍小朋友莫名其妙的感染力和凝聚力之下,整条街上等着瞧病的、围着看热闹的,陆陆续续都被吸引着加入进来。

  有些后头参与的不熟悉动作,还有前头参与的给他们进行指导,充分体现了什么叫做先动带后动,共奔运动路!

  萧何走近的时候还听到有人煞有介事地复述从前头听来的介绍:“……长期伏案读或者写文书,尤其要把这套动作记牢,时常起来活动活动,否则很容易长痔疮!”

  萧何:?

  长期伏案读书√

  长期伏案写文书√

  这难道是在说他!

  县吏的日常工作基本就是做档案、搞统计、写资料,每年到了县里快要赴京上计的时候,他们就忙得连轴转,一天干下来感觉手酸腿麻。

  萧何认真地看人耍完一套动作,才询问这边到底是在做什么。

  一打听才知道,竟是两位公子在医馆中义诊,而且都不是普通公子。

  一个是诸公子中最年长的公子扶苏,据说刚从北郡回到咸阳;一个是始皇陛下刚认回来没多久的、年纪最小的公子善。

  这一大一小凑在一起,着实让人好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得知公子善才四岁,医术就已经十分了得,萧何忍不住迈步往前走,想就近看看两位公子是不是真的在义诊。

  萧何言明自己不是排队瞧病的,很快就顺利挤进了人群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