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172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轻松 穿越重生

  霍善挨个给他们送瓜。

  也不知是不是因为工作效率高,诸葛亮面前反而是文书最少的,至少霍善走过去的时候,那些堆起来的文书没有把他挡得严严实实。

  霍善给诸葛亮送上最大的一块瓜,还跟他分享东陵瓜的来历。

  大秦不努力,大秦的东陵侯要靠卖瓜为生咯!

  大汉不努力,不知以后咱们的王侯公卿以后都可以干嘛!

  是时候让所有人闲暇时多学一门手艺了,来报我们墨家的学习班吧!

  霍光:“……”

  苏武:“……”

  司马迁:“……”

  不至于,真不至于,我们多干活还不行吗?

  几个小年轻吃瓜的速度都不由自主加快了。

  诸葛亮也是听得一阵沉默,大汉式微,天下黔首流离失所、遍地饿殍,那惨况绝非活在太平盛世中的人能想象的。

  到那时候王侯公卿能做什么?这些身份还是有用的,至少他们的脑袋没少悬在城门上供人嘲弄。

  就像这东陵瓜一样,若是种瓜之人没当过大秦的东陵侯,跑去他那买瓜的人兴许便没有那么多了。

  诸葛亮轻轻叹息一声。

  霍光不由追问:“先生何故叹气?”

  诸葛亮没法把汉室倾塌、曹魏篡汉之事与霍光他们讲,只能说道:“没什么,只是觉得我们府君的话发人深省而已。”

  突然被夸的霍·四岁小府君·善已经把自己那块瓜啃了一大半,闻言抬起头来惊奇地看向诸葛亮。

  发人深省?

  什么发人深省?

  霍光闻言也转头看向自家小侄儿,赫然发现……他脸蛋上沾着颗甜瓜仁。

  霍光默不作声地拿起旁边的巾子,细心地替霍善把唇角和脸蛋擦得干干净净。

  诸葛亮看着叔侄俩的相处,沉甸甸的心绪也放松了不少。

  他在霍善的催促下拿起自己面前那片东陵瓜尝了一口,只觉果然比自己吃过的所有瓜都要甜。

  李医家他们说得对,既然是来养病的,理当稍微放下心中那些时刻记挂着的事才是。

第150章

  霍善是不会压榨小伙伴的, 见诸葛亮他们已经埋首案牍那么久,才吃完一片瓜又要重新投入工作之中,他便觉得这样不好,麻溜撺掇他们一起去中庭种瓜。

  没错, 就是种瓜, 不过不是种东陵瓜和西瓜,而是种……番薯。听说番薯又名地瓜, 既然都是瓜, 那肯定可以用【种瓜包甜】来种!

  霍善给诸葛亮他们一人甩了一个【种瓜包甜】, 顺手给自己也扔了一个。这一瞬间,他们拿起番薯后脑海里便涌现出“番薯的一百个种植小妙招”, 那是一种很玄妙的感觉, 虽然此前已经听霍善叨叨过几回, 可真正摸上实物后感觉还是不一样的。

  番薯这东西, 可以留种,也可以把番薯块茎塞地里种, 等到它长出来的番薯藤爬了满畦,还可以直接折薯藤移栽。要不怎么说它是救荒本草呢?

  霍善一点都没有把【种瓜包甜】技能道具最大化利用的概念, 积极邀请诸葛亮他们一起来挖土种番薯, 争取尽快把它推广开去,他也能实现烤红薯技能!

  自从知道这个红薯能够直接拿去种,他师父都拒绝让他烤着吃,说是要尽量多留种。

  要推广那就得拿出足以说服人的事实来, 光靠一棵两棵番薯的产量是不够的, 怎么都得种上一大片才有说服力。

  何况霍善还打算去支援周山、嬴政、诸葛亮等人, 每次得了好东西都要兴冲冲地分上一轮,从来不带藏私的。所以, 还是克扣他自己的口粮吧!

  只有他自己吃不上了,他才知道东西来之不易。

  霍善看着自己捧在手里那红通通的番薯,一下子想到了香喷喷的烤红薯、甜滋滋的红薯稀饭,还有自己至今没尝过的据说爽滑弹牙的薯粉,他还有那么多吃法没尝到,必须要好好种!

  司马迁路上听霍善说起过这种荒年可以救命的作物,如今亲自拿在手里,也在琢磨这其貌不扬的东西到底有没有那么神奇。他问霍善:“这东西真那么能长?”

  霍善道:“我也不知道,我听别人说的!我们自己种一次不就知道了吗?”

  他说完还要用“你怎么这么笨”的眼神看向司马迁。

  司马迁:“……”

  说得也是,霍善有没有瞎吹,他们自己有眼睛可以看。

  霍善还乐滋滋地和诸葛亮他们分享:“这东西还能生吃!”

  这就是霍善自己偷偷掰开咬着吃得来的经验,李长生不给他烤,他就怒而生吃了半根(剩下半根分给他师弟吃),结果发现这东西生吃也好吃,脆脆甜甜的!

  霍光几人都是有远见的,听霍善讲了这番薯的诸多好处,马上捋起袖子干起活来。说实话,他们在长安时哪里下过地,不过霍善年纪小,诸葛亮年纪又大,他们几个只能争取把辛苦活都干了。

  至于为什么不让别人来帮忙把土锄好,当然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很想亲自种!

  李时珍收拾完药材出来,看到的就是霍光、苏武、司马迁三人在哼哧哼哧地锄地堆垄。

  几人头顶上还都顶着【种瓜包甜】那倒计时式的进度条。

  李时珍:?

  一看就知道又是霍善干的好事。

  李时珍默不作声地退远,免得霍善那小子热情洋溢地扔他一个【种瓜包甜】。

  下次一定,下次一定。

  霍善自己也一点都不觉得无聊,跑来跑去给他们搬种薯和种子,还煞有介事地让他们分组管理撒种子的和埋种薯的,说是要搞什么对照组观察产量和生长周期。

  听得司马迁都一愣一愣的。

  种东西竟还有这么多门道!

  霍善把最后一根种薯埋进地里的时候,就听人来通知说底下那十几个县令来了。

  新太守上任,底下的人肯定得来拜山头。

  霍善就着汲上来的井水洗干净沾了泥的手爪,对诸葛亮说道:“先生随我一起去见见他们吗?”

  诸葛亮笑道:“也好。”

  一行人收拾停妥,才出去会见这批年纪普遍比霍善大十倍八倍的县令。

  按照汉制,人口在万户以上的县为上县,人口在万户以下的则为下县,江夏郡拢共就那么十来个县,称得上上县的压根没几个,目前记录在册的人口约莫五万多户,总人口数合计二十万出头。

  也就是说霍善这个太守手底下管着的人拢共二十万人左右,其中轪县还是轪侯食邑所在地,还得把轪县的赋税归给轪侯。以前自己没接手还不觉得,现在自己接手了,就感觉……南阳郡太守一定很难受,他和他爹拢共分走了南阳郡一万多户来着!

  霍善也没对轪县县令区别对待,而是开诚布公地跟他们聊起了来年的生产安排和产业结构调整。他虽然没看过相关资料,但是,他有诸葛亮!

  而诸葛亮又带着霍光几人恶补了一番府衙中的相关文书,县令们报上自家县里的田地、人口与物产时,霍光他们就会发挥自己强悍的记忆力对他们的汇报提出疑问,一个两个还全都问到了点子上。

  弄得一干县令汗流浃背。

  原本以为上头派个小娃娃来当太守是闹着玩的,没想到他身边居然有这么多能人。这才刚到地头上,居然就把他们历年的上计材料给过了一遍,还记得那般清楚!

  最叫人害怕的是,那个拿着羽扇(李时珍非要塞给诸葛亮的)的中年文士脸上分明带着浅笑,却给人一种难言的压迫感,就好像是京官过来巡察似的。

  这人一句话都没有说,竟让他们莫名生出种汇报起来绝对不能随便糊弄的念头。

  看来,朝阳侯就是来挂名的,实际上是朝廷想派人来整顿江夏郡!

  ……他们江夏郡也没干什么伤天害理的事啊!

  难道说,陛下其实是想要以他们江夏郡为据点整顿整个南方?

  要知道陛下可是突然让霍去病全面接管南方军务……

  嘶。

  他们这是碰上大机遇了啊!

  只要捋起袖子跟着冠军侯他们干,还怕陛下看不见他们吗?!

  这场见面会兼汇报会议的气氛一下子就热烈起来了,县令们堪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霍善有些茫然。

  怎么回事?这些人好像突然很激动的样子。

  他们好怪。

  不过县令们这么配合倒是省了霍善不少事,他麻溜给众人提了接下来的考察计划。

  他需要把一些产业安排在江夏各县之中,但县里必须符合开设相关作坊的条件,至于产品销路那是绝对不必发愁的,哪怕江夏郡内消化不了,他们也能直接和长安那边对接。

  要知道自从庄子那边把产品名气打了出去,不知多少豪商巨贾在重金求货源。他们赶早安排上了,那就是早生产早赚钱!

  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些东西都注定是供不应求的。

  霍善要他们回去把适合的地方给选出来,他收到申请报告后会派人(或者亲自)过去实地考察,到时候优先安排该县的竞标!

  早到早得,欲建从速!

  诸葛亮虽然早就看过霍善那据说出自萧何之手的江夏郡发展规划(实际上也有苏轼和袁枚他们提供的建议,那可是两个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听到霍善头头是道地忽悠众县令还是觉得江山代有才人出。

  这小子才四岁,口齿居然这般伶俐!

  霍善说起话来煽动力向来很强,没一会就把众人说得心驰神往,有个对自己县中情况了然于胸的县令更是当场表示自己马上可以报出适合的地方,随便霍善怎么派人考察都不会有问题。

  其他人:?????

  瞧你也算浓眉大眼,怎么当场搞叛变?!

  霍善马上让苏武跟这县令对接,把他们县列为优先考察对象。

  他表示到时候会由温应几人组成医疗小队,由李时珍带领着到当地展开义诊。

  

  众县令纷纷夸赞太守仁德。

  有诸葛亮他们镇场子,霍善的第一届江夏开发会议顺利召开。

  县令们不管心里到底怎么想,基本都表现得踊跃配合。为了不落后太多,会议一结束他们便纷纷揣着会议材料起身告退。

  生怕自己县里抓不住这次机会。

  这可都是别处没有的独家产业!

  送走众县令后霍善还偷偷跟苏武叮嘱,如果是要考察江对面的县务必要通知他一声,他得亲自渡江看看他们有没有弄虚作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