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171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轻松 穿越重生

  霍善听后睁圆了眼睛,眼神里明明白白在说“你还说你不会做馒头”。

  诸葛亮:“……”

  所以他为什么看得出这小子乌湛湛的眼睛里头写着什么话啊!

  霍善才不管诸葛亮看没看懂他的小眼神儿,马上兴致勃勃地说道:“这个东坡先生给我讲过,叫做米粉,可以嗦着吃!您先在蜀中试种一批看看,等明年江夏这边的占城稻种出来了,我就去跟您学做米粉。”

  诸葛亮道:“既然你说的那位东坡先生会做,你直接跟他学就是了。”

  霍善想想也是,点着头说道:“好!”

  李时珍感慨道:“要是蜀汉军粮充足,是不是就不会再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了?”

  张仲景几人:“……”

  真好奇李时珍是怎么活到七十好几的?

  难怪他在太医院干个几年就干不下去!

  霍善经过李时珍和苏轼的熏陶,多少也学到了点聊起天来不管他人死活的毛病,听李时珍又开始念诗,马上积极追问那是什么诗。

  李时珍便给他念了一整首杜甫的《蜀相》。

  诗圣不愧是诗圣,即使最后两句在本人听来有点难受,听完全诗却还是叫人惆怅万分、满心慨憾。

  霍善听不太懂,但觉得好厉害。

  莫名就对诸葛亮这个被“三顾频烦天下计”的名相更为信服。

  他当场掏出份萧何帮忙写的江夏发展计划问诸葛亮有没有什么新想法可以添进去。

  诸葛亮:?

  所以这里为什么会有萧何?

  好怪。

  得再仔细观察观察。

  诸葛亮问道:“这是萧丞相在看过这边的情况以后拟定的吗?”

  霍善道:“他没有来过这边,是我自己去找他问的。”

  诸葛亮道:“那我这几天先翻阅一下文书,再出去看看具体情况。等了解清楚,我再看看能不能给你提供好的建议。”

  霍善听后连连点头。

  瞧瞧人家诸葛丞相,还讲究因地制宜制定治理政策的!

  当真是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第149章

  既然是邀请来的患者, 李时珍他们自然得轮流给诸葛亮做个检查。

  他这种情况主要是操劳过度,要知道先帝不仅在世时对他信任有加,死前还要拉着他的手来一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以至于诸葛亮长期殚精竭虑地军政一把抓。

  蜀地那可是秦汉时期经常用于流放囚犯的地方, 这里山多,交通不发达, 外头挺难打进去, 里面的人也不容易往外跑, 简直是座天然囚笼。

  所以它的功能一定程度上约等于唐宋的岭南和清朝的宁古塔。

  除此之外还有因为太富有被迁徙过去的、因为被俘虏而安排过去的、因为战乱躲进去的等等,反正秦汉时期天南海北的难搞分子基本都集中在此, 孕育出来的文化自然也是粗犷的、彪悍的、一般人极难驾驭的。

  诸葛亮要辅佐刘家父子俩在蜀中与领地相对宽阔富饶的曹魏、孙吴打出三足鼎立的局势, 着实得费尽心思。

  当然, 孙吴占据的江东地区开发也是困难重重。

  要知道两汉时期南方地广人稀, 孙权一边得费劲吧啦上山薅山民加入东吴大家庭,一边得极力游说历来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世家大族积极出人出力……总而言之, 能青史留名的人细究起来都挺不容易的。

  由于李时珍自动请缨,诸葛亮的治疗便由他来负责了, 不过整体方案是四个小老头儿带着霍善讨论过的, 大体上不会有什么问题。

  

  霍善还力邀诸葛亮多吃点掺了橘井水的食物。

  长期行军,操劳过度,这个他熟悉得很,不就是他爹和他舅公吗!

  万能的橘井水正好对症!

  几个小老头儿:“……”

  有感受到来自橘井的威胁, 必须得施展出他们专人专治的水平来!

  李时珍接收到了三个前辈的眼神杀, 一瞬间压力贼大。

  霍善哪里知道张仲景他们的想法, 他一醒来就跑去找他爹,结果发现霍去病已经回军中去了, 只能转而去找他师父李长生。

  告诉李长生他们今天有患者登门的事。

  是个特别厉害的患者,叫诸葛亮!

  听到这个名字,李长生第一反应也是……做馒头的那个吗?

  没办法,霍善提出要吃馒头的时候就拿着这名字大讲特讲,李长生想印象不深刻都难。

  霍善表示诸葛亮如今是位具有十余年军政一把抓经验的成熟丞相了,这次过来是需要好好休养,所以我们只给他看内政文书就好,省了军事方面的考虑,轻松!

  李长生:?????

  听起来似乎……没什么毛病。

  要知道诸葛亮年轻时就自比是管仲、乐毅二位一体,管仲,古代名相;乐毅,古代名将——这代表着诸葛亮对自己的内政水平与军事水平都极为自信!

  真正有本事的人那都是可以出将入相的。

  现在减去了军务方面的烦恼,些许内政工作那不是纯粹给诸葛亮当消遣打发时间吗?

  李长生本身是不具备地方管理经验的,严格来说他其实属于技术工种。他说道:“你等会领他们去与你叔父他们见个面就好。”

  霍光他们这些郎官是刘彻特意安排过来帮霍善完成日常治理工作的。

  刘彻真没指望让个四岁小孩给他干活。

  对于有些人来说你只要给他们相互介绍一下,剩下的他们就能沟通好。

  如果连这点协调能力都没有,怎么可能成为一位好丞相?

  事实证明李长生想得没错,诸葛亮确实是协调文臣武将关系的一把好手,深谙沟通的艺术。

  比如关羽听说马超来投降,感觉以前没跟这人打过交道,就写信问诸葛亮“马超的实力可以跟谁比”。

  诸葛亮马上给他回了句,马超可能和张飞有得一拼,但是“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

  看看人家这回答,给关羽回信不称“羽”而称“髯”,正是因为知晓关羽最自得他那把美髯!

  这左一个“髯”,右一个“绝伦逸群”,当真是夸人夸道点子上了,直接把关羽捧得开心不已。

  霍善先邀诸葛亮一起吃了顿朝食。

  等诸葛亮吃饱喝足,又喝过了药,便跟着霍善去见霍光等人。

  因为霍善带来的人着实不少,郡守府的后衙住不太下,所以霍光负责征集府衙周围的屋舍将所有人安顿下来。

  众人的居所呈群星拱月状把郡守府围在中央,离府衙最远的也不过是一刻钟的路途,方便他们一大早过来府衙干活。

  霍光几人年纪都不大,全是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自然很有些年轻气盛在身上。

  得知霍善请来一位隐士说要暂时把郡中事务委托给对方,他们心里都是不太服气的,见了面便提了几个问题为难他们。

  得知这几位随行郎官一个是霍光,一个是苏武,一个司马迁,诸葛亮觉得吧……自己也算不虚此行。

  霍善是怎么把这几个家伙凑到一起的?!

  虽然说他们很可能在同一时期当过郎官,但是霍善一个四岁的小娃娃精准无误地把这三个人弄来帮他处理郡守事务就很稀奇。

  一般而言这种前途无量的年轻人都更爱待在长安,毕竟那可是天子脚下,出头机会远比别处要多。

  除非这几个年轻人深信只要跟着霍善就有极大的可能在御前大放异彩。

  想到霍善把他爹霍去病都给薅来了,诸葛亮也就不再纠结几个青年人的事。

  年轻人好啊,年轻人脑子灵活,年轻人能多干活。

  诸葛亮带着几个年轻人着手翻阅江夏郡的籍册文书,争取能通过历年的人口、田地、物产记录全面了解整个江夏郡的情况。

  太守的主要职责是治民、决讼、检奸、进贤,而汉代的太守还要兼领军务。

  霍善上任头一天哪都不能去,得在府衙中等着底下的官吏前来拜见他,还要筛选自己需要的掾吏人选。

  

  好在霍善刚经历了为时不短的长途奔波,所以也没有马上往外跑的渴望,而是兴致勃勃地把他家太守府的前堂和后衙都溜达了一圈,了解自己接下来的居住环境。

  如果没什么意外的话,接下来几年霍善都可以待在这边不挪窝。

  因为汉代地方官员还没有严格地执行后世的流官制,地方官员“久任”的情况不在少数,一定程度上鼓励官员在自己负责的郡县之中深耕。

  当地方吏民都知道这位长官会长久地待在当地,一般不会有“人走政废”的情况发生,自然更能树立郡守的威严。

  当然,官员久任也不是没有坏处的,坏处就是官员长期待在一个地方容易变成地头蛇,带着举郡上下一起欺瞒朝廷。

  所以刘彻时不时会派点绣衣侍御史之类的“天使”到处溜达,看看有没有官员暗中搞欺上瞒下的操作。

  刘彻还计划着把整个大汉分作十来个区域,每个区域设置一个刺史。

  刺史刺史,专门刺察不法官吏的。

  简单来说就是他们不直接治理百姓,而是在自家刺史部里到处溜达,抓同僚小辫子背刺同僚。

  这样朝廷要抓地方吏治,只需要找刺史过去开会就可以了,不用把天下郡守全喊到长安去,省了许多车马费。

  只能说皇帝和官僚常年都在斗智斗勇,只有维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是最安稳的,无论哪边玩脱了往往都只能打出大家一起完蛋的结局。

  霍善这位小太守,说不准可以当到他爹把南越劝下来种茶叶呢!

  前提是刘彻没提前把他们父子俩召回去。

  霍善认真摸清了太守府的情况,让他师弟帮他从井里捞了个东陵瓜去跟诸葛亮他们分享。

  这瓜包甜!

  就这么小半天的功夫,霍光他们这几个小年轻明显已经被诸葛亮折服,不仅一口一个“先生”,还自发地分活干,所有人面前都堆着山那么高的籍册和文书。

  还挺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