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170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轻松 穿越重生

  要知道他们这些普通士卒可没马可骑,出门基本全靠腿,粮食还要自己背,哪个离家时不是难受得两眼泪汪汪。

  正是因为知晓了自己这批人不必去更远的地方服役,所以一众兵卒精神面貌都很不错。

  即使霍去病一过来就让他们去把通往西陵的官道给修修补补一轮,他们也没有丝毫怨言。

  只要不用他们到北边去,什么都好说!

  霍善并不知道他爹在背后所作的努力,下船改陆路前往江夏郡治所西陵的时候还有点惊奇。

  咦!

  一路上师父不都说地方上破破烂烂的,要他做好住不习惯的心理准备吗?

  这边的官道居然修得挺平整的!

第148章

  霍善一路惊奇到郡守府, 发现这地方他熟悉得很,他跟张仲景去过,也跟华佗去过,虽然相隔将近两百年, 陈设和装潢有诸多不同, 大体上还是一致的。

  霍善跃跃欲试地准备来个“公器私用”,准备效仿张仲景每逢初一十五就在府衙前堂坐诊。

  没错, 大汉第一个坐堂大夫, 就是他霍四岁了!

  张仲景:“……”

  算了, 反正后世商人为了卖书什么都掰扯得出来,他就不计较这种小事了。

  霍去病对此也是全无意见的, 听凭霍善使唤把娃抱了起来, 把他不知什么时候从家里揣出来的“天下第一医馆”小木牌挂到郡守府门口。

  周围人本就聚拢了不少人在看热闹, 见霍去病抱着霍善出来本就伸长脖子想看看传说中的冠军侯和他家娃长啥样。

  本来江夏郡的人觉得他们江夏要完, 朝廷居然给指派个四岁小孩来给他们当太守,那不是纯粹在玩儿吗?

  等见到还要人抱着走的新太守, 围观群众更是感觉……江夏休矣!

  可是等霍去病抱着霍善面向人群,人群之中顿时静了一下。

  以前秦灭六国就数楚人抵抗最凶, 后来项羽这个楚人还带着“楚虽三户, 亡秦必楚”的信念杀进咸阳,把咸阳宫一把火给烧了,可见荆楚大地最不缺的就是彪悍人。

  有个寡妇勇敢地问出心里话:冠军侯今年年岁几何?可有成家?孩子这么小,怎么能没有娘在身边照料!实在不想娶妻, 也不是不可以来一场你情我愿的快活事……

  霍去病:?????

  霍去病当场捂住霍善的耳朵, 不让他听见众人大胆的言论。

  霍善却是想趁着人这么齐, 给自己的坐堂计划打响名气。

  以后他们太守衙署初一十五休衙的时候,有需要的人可以来看病, 只不过一般城里能买到的药就该拿着药方自己去买药了。

  要是家中实在贫困,出不起药钱的,也可以陈明情况直接领药。

  只是若有人为了几个药钱弄虚作假,就得罚他们当几天苦役凭劳动赚回药钱啦!

  这也是霍善在袁枚那边学来的,袁枚告诉他,太平年岁大家都是要赚钱的,别人药铺辛辛苦苦收购药材、炮制药材、租用店面、分类整理、雇佣伙计,无非是想以这门生意来养家糊口。

  不仅药铺东家一家老小靠药铺养活、手底下的掌柜伙计得吃饭,还有那些靠进山采药的人也想靠卖药材帮补家用……你搞一次两次赠药也就罢了,整天白送的话人家的药铺哪还开得下去?

  药铺迟早得关门!

  等你拍拍屁股以后,当地人再也没地方买药了!

  霍善此前都不晓得随便赠药竟还有这样的坏处。

  所以霍善这次便打算一开始便讲清楚赠药要求。

  只要他义诊开的药多了,西陵城中的药材行当必然能兴旺起来。

  还要再培养一批得用的江夏本地医家。

  值得一提的是,刘据虽然很舍不得霍善出远门,见事情尘埃落定后还是特意把温应等两个内侍、两个宫女随霍善南下,一来平时可以照料霍善起居,二来也可以让他们继续跟着霍善几人学医。

  将来四人当真学成了,宫中贵人们有个头疼脑热也知道找谁看。

  霍善一个千户侯,出行居然有四个宫中伺候的跟着,这谁看了不得说他对老刘家父子俩下了蛊。

  人手这么充足,霍善自然一到地方就兴致勃勃地跟西陵城中的百姓宣讲。

  还掏出他们在船上印出来的传单当场开始派发。

  司马迁他们这些随行郎官那么闲,当然是负责帮忙印传单啦!

  江夏人还没摸到过纸,拿到手后都愣了一下。等瞧见上面图文并茂地印了许多字,都觉得这薄薄的纸张着实不简单。

  霍善见众人拿到传单后开始议论纷纷,麻溜开始给自己接下来的开发计划打广告,听闻他们江夏郡竹子挺多,可以着手发展造纸产业。

  所以有兴趣入场的人接下来做好准备了,他们带了全套的技术团队过来,包教包会。

  只是这造纸作坊不能开设在影响人们生活起居的区域,所以只有郡守指定区域能够建作坊,到时候得领批文才能动工,欢迎有意向参与朝阳纸项目的人积极前来竞标哟!

  此外还有制糖项目和瓷器项目热烈筹备中,敬请期待!

  霍善这一连串的消息报出来,众人已经没心思关注他们这位新太守的年龄了,满脑子都是啥是制糖?啥是瓷器?他们拿到手的这玩意就是朝阳纸吗?

  等霍善回了府衙中歇息,他这位新太守亲口宣讲的几大新消息已经随着围观群众的传播宣扬得满城皆知。

  霍善新挂牌的“天下第一医馆”的知名度也迅速突破一千,直奔一万而去。

  霍善对此甚为满意,先把他的随身橘井绑定到饮食起居用的那口水井上,再考虑抽取一位患者过来看看有没有新技能和新商品可以薅。

  老是薅苏轼他们也不是事。

  还是需要一点新面孔!

  这邀请卡可是他开了近千个宝箱且抽了好多轮奖后才刷出来的独苗苗。

  不用可惜!

  霍善说干就干,当天晚上跟着张仲景他们刷完新的医学课程后就用出了手头唯一一张邀请卡。

  四个小老头儿难得齐聚一堂,跟着霍善瞧瞧久违的患者会是谁。

  霍善也很期待,啪地按下随机邀请键。

  很快地,一份人物资料出现在霍善眼前。

  李时珍第一个凑到霍善边上想看看来的是什么人。

  这一看,李时珍就睁大了眼。

  只见上头赫然写着一个他颇为熟悉的名字——诸葛亮!

  李时珍:?????

  比起华佗和张仲景两个估摸着在三国鼎立时期还没来临前就歇菜的东汉末年人士,李时珍反而是在座之人中对诸葛亮最熟悉的。

  霍善闲暇时也听李时珍给他讲过点《三国演义》,自然知晓诸葛亮是谁。

  是个丞相!

  想必很会搞地方治理工作吧!

  霍善兴冲冲地看向那新出现在医馆里的生面孔。

  这是建兴十年春天的诸葛亮,他去岁再一次打出祁山,也是一生中最后一次打出祁山,没过几年便病逝五丈原,再也无望实现他心心念念的北伐。

  这时候的诸葛亮倒是还没有重病缠身,只是十年间数次兴兵北伐让他有些筋疲力尽,非常需要好好修养一段时间。

  诸葛亮身长八尺,长须飘然,瞧着就是个非常靠谱的人。

  哪怕已经年过五旬,他背脊依然不见丝毫伛偻,目光也清明至极。

  诸葛亮过来前显然已经签过就诊知情同意书,知晓霍善这边到底是什么情况。

  他拱手朝霍善几人问好。

  李时珍还是头一回见到活生生的诸葛亮,不由感慨诸葛亮本人远不是戏台上的诸葛亮能比拟的,一看就让人油然生出种莫名的信服感。

  霍善兴致勃勃地凑过去和诸葛亮搭话:“听说您很会做馒头!”

  诸葛亮:?

  李时珍忙把他拉回来,让他别一见面就聊这个,还不如聊聊木牛流马是怎么做的!

  霍善一向听劝,麻溜改为追问诸葛亮:“您能教我们做木牛流马吗?”

  诸葛亮:???

  没想到这神秘医馆的东家竟是个这么活泼的小孩。

  诸葛亮谦道:“教倒是可以教,木牛流马适合山路运输,这边怕是没那么需要。”

  霍善马上说道:“需要的,需要的,我们江夏郡也有很多山地的,等我们在山上种了茶叶、甘蔗和番薯,全都得想办法从山上运下去!”

  诸葛亮便问番薯是何物。

  霍善给他吹嘘了一通,说这玩意“不择地而生,不择时而长”,可以直接蒸着吃、煮着吃、烤着吃,也可以磨成粉做成各种各样的面食,绝对是饥年救荒的大宝贝!

  要是诸葛亮教他们做那木牛和流马,他可以跟着去蜀中给他带红薯种子哦!

  只是他还得在江夏这边搞试点种植,能分给诸葛亮的番薯种子不多。

  占城稻倒是可以先匀他们一点,因为江夏这边以及嬴政他们都没到适合播种季节,他还可以慢慢攒!

  诸葛亮:“……”

  所以,占城稻又是什么?

  占城稻这东西,产量高,用水少,跟番薯一样有“不择地而长”的优点,但他也有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这玩意不好吃。

  许多高产的粮食大多都有这么个缺点。

  占城米是种硬米,而且缺乏香气,太平年月中完全卖不出价格。但和番薯那样,要是遇到荒年这就是救命的粮食。

  这对蜀汉来说却不算太大的缺点。

  诸葛亮数次北伐,蜀中早已弹尽粮绝,这种战乱时期所需要的军粮数额十分庞大。军粮这东西,只要能吃饱就差不多了,很难再追求口感。

  霍善还现场掏出把占城米给诸葛亮看。

  颇为遗憾这米居然不好吃。

  多希望能有又好吃有高产的米!

  诸葛亮听后沉吟片刻,对霍善建议道:“这米要是研成粉做索饼,便没有不好吃这一缺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