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188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轻松 穿越重生

  所以在新党对旧党进行打击报复的时候他全程都没有阻止,偶尔甚至还驳回一些中立人士的求情要求,认为旧党一概不该放过。

  这种全面清洗对立派系成员的事在神宗在位时期发生过一轮,在高太后执政期间发生过一轮,到他亲政以后又发生了一轮。

  朝中可谓是风声鹤唳。

  想举荐个人都得考虑他和新党旧党是什么关系。

  敢说话的人越来越少,敢说真话的人就更少了。

  他弟赵佶只是在接手这个经过几轮党争的残局后继续任由蔡京他们排除异己罢了。

  事实上以大宋的军备力量不至于抵不住金兵的攻击,只是大宋内部已经成了一盘散得不能再散的散沙,所以才会那么不堪一击、备受屈辱。

  赵煦看了眼霍善手里那份拿来盛西瓜籽的奏折,只见上头写着“蔡京”两个字。

  这些人该怎么安排,还得仔细思量。

  现在远还没到联金灭辽的阶段,他还是先把身体养好再说。

  赵煦对苏轼说道:“小神……医今天先在宫中住下,苏爱卿你明天再来接人。”

  他得让霍善给自己女儿和妃子诊治一下。

  赵煦命人当场拟旨,给苏轼恢复了个方便入宫的官职。

  苏轼:?

  他只是申请回京师养病的,没想到居然还有恢复官职的一天,看来自己是沾了霍善的光啊!

  苏轼关心地问霍善:“你今晚在宫里住下没问题吧?”

  霍善道:“没问题。”

  苏轼就不多问了,只说自己明天炖好肘子等霍善出宫来吃。

  霍善马上兴高采烈地和他约定好出宫时间,并叮嘱苏轼要好好腌诸葛菜,说不定会很好吃!

  苏轼信誓旦旦地说道:“这事我熟,包在我身上。”

  赵煦:“……”

  要不还是把官职收回吧,苏轼这家伙看起来顶多三岁。

第165章

  赵煦目前育有四女, 废后孟氏所出的长女已经夭折,次女是寻常妃嫔所出,只三女儿、四女儿是他与刘贤妃所生,是以赵煦先带霍善去看刘贤妃所生的两个女儿。

  霍善不懂宫中诸多弯弯绕绕, 赵煦都亲自带他去了, 他便跟着去了。

  刘贤妃见赵煦带了个小孩过来,有些不解。

  还是赵煦和她说了章惇的说法以及霍善过人的医术, 刘贤妃才朝霍善堆起了笑脸。

  

  章惇是赵煦从新党中挑出来的领头人之一, 也是帮赵煦实现他亲政后各种设想的宰辅, 他做的许多事都是赵煦授意的。

  前两年孟皇后被废正是由章惇从中推动。

  对许多人而言,刘贤妃是个不安分的女人, 她仗着圣宠不肯居于孟皇后之下, 不仅费心巴结赵煦嫡母向太后与生母朱太妃, 还阴结宦官与朝臣相勾连。

  可在废后这件事上, 赵煦的想法可不比她少,孟皇后是高太后给赵煦选的, 也算是个才德兼备的女人。

  只可惜是成也高太后、败也高太后,自从高太后这位皇祖母去世以后, 赵煦不止对以前无视他的朝臣进行全面的打击报复, 还越看越觉得孟皇后格外不顺眼。

  要是赵煦自己没这个心思,刘贤妃也不敢暗示宦官和章惇他们动手。

  说到底,还是赵煦自己先动了念想。

  经过废后之事,对刘贤妃而言章惇也算是“自己人”, 她虽然不怎么信任章惇举荐的“小神医”, 但也不至于表现在脸上。

  先看看具体是怎么回事再说。

  霍善也没考虑刘贤妃的想法, 他见刘贤妃气色不错,便提出去看看两个小孩。

  两个小女娃年纪都不大, 一个才两岁出头,还有一个还没满一岁,霍善认真看过两个孩子的情况,感觉都不是很理想,应该是赵煦的底子出了问题。

  得好好调理,否则估计都活不太长。

  只是两小孩年纪不大,用药方面须得多加斟酌,霍善与李时珍他们讨论了许久才敲定具体方案。他和赵煦商量过后,决定让赵煦找个靠得住的太医负责跟进他们一家的治疗。

  因为他是要回去的。

  赵煦道:“你觉得该找谁好?”

  霍善哪里认得宋朝的太医,一脸的茫然。还是李时珍跳起来给他提议:“找钱乙,找钱乙。”

  钱乙在神宗时期帮公主皇子治病,当了太医丞,地位很是不凡。而且这人可是专治小儿科的高手,有钱乙坐镇肯定没问题。

  这可是见到宋代名医的好机会。

  霍善麻溜说道:“找钱乙!”

  赵煦对钱乙有点印象,不过在他父皇神宗皇帝去世后,钱乙就有点边缘化了,听说经常在家闭门写书,也不知如今他的医术是退步了还是精进了。

  想到自己幼时似乎还让钱乙看过病,赵煦心里也有了决断,点着头说道:“那就找钱乙。”

  赵煦命人去把钱乙请来。

  钱乙年岁渐高,早已有了辞官的心思,所以平时有什么出头机会都会让给年轻人。他听闻赵煦宣召自己,还有些发愣。

  赵煦登基后他似乎都没被召见过,怎么突然让自己入宫去了?

  钱乙怀着满腔疑问入了宫,却见赵煦边上坐着个四五岁大的小娃娃。

  出于钻研儿科多年的本能,钱乙不由得多看了这孩子几眼,只见这孩子生得粉雕玉琢,模样很是可爱,那双眼睛更是乌湛湛的,瞧着格外有神。

  哪怕是像钱乙这样见惯了各种小孩的,也忍不住在心里暗赞一声“好个讨喜的小娃娃”。

  许是察觉了钱乙投来的目光,霍善也好奇地往钱乙望去,只见钱乙整个人清瘦如竹,虽已六十好几岁,眼底却不见丝毫浑浊。

  等钱乙向赵煦他们行过礼,霍善便跑过去问:“你就是钱太医吗?”

  钱乙一听他这嗓儿,更知晓霍善是个再康健不过的小孩儿。见赵煦没拦着霍善与他闲谈的意思,钱乙点头应是,又问霍善姓甚名谁。

  霍善跟他自我介绍完,跟他说起他的一个朋友对钱乙赞不绝口的事,尤其是钱乙从《金匮要略》的肾气丸古方化裁出来的六味地黄丸更是应用广泛、活人无数!

  钱乙听得一愣一愣的,没想到自己化裁出的药方居然已经传得这么广。

  他本人怎么不知道?

  赵煦在旁听着两人的对话,却是知晓霍善说的是后世发生的事。

  小神仙果然通晓古今。

  赵煦心中对霍善愈发信服。

  霍善过去在诊病时已经用过许多回钱乙的药方,如今还是头一次见到大活人,马上把以前诊治过程中攒下的疑问和钱乙讨论起来。

  行家之间想要熟悉起来就是这么简单,几个医案讨论下来,钱乙便喊霍善一声“小友”了。

  钱乙到底还顾忌着赵煦在场,适时地止住了话头,和霍善一起探讨起赵煦几人的情况来。

  钱乙用药也会用到朱砂,不过大多是以朱砂为衣,也就是起个引子的用处。

  像霍善所说的频繁接触朱砂可能引发的种种问题,钱乙也是头一次从这种角度去考虑。

  毕竟这些陈设与装潢上所用的朱砂似乎并不会入嘴,乍一看和人得不得病根本没关系。

  可一比对赵煦的身体情况,又与霍善所说的汞毒完全相符。再看两个小孩,也是从娘胎里就带了点损伤。

  若是赵煦再不把身体调理好,便是生下皇子只怕也会体弱多病、难以长大成人。

  总的来说,还是得让他们先远离这种被朱砂和水银包围的情况。

  赵煦虽听不懂这一老一少的讨论,却也看出了这两人都是有真本领的,所以特意把钱乙也留下一起用膳。

  然后霍善就在餐桌上看见了……朱漆大碗和朱漆盘子。

  霍善:?????

  这颜色是挺端庄大气的,但是咱也没必要端着这样的饭碗吃饭吧。

  

  赵煦的神色也凝固了一下,想到自己经常用这样的器物,只能强笑着吩咐底下的人换瓷碗瓷盘盛饭食过来。

  一般人用漆器问题其实不大,只是他皇祖父英宗皇帝与他父皇神宗皇帝,那都是三四十岁就英年早逝,轮到赵煦身上更是集众多缺陷于一身,格外容易出毛病。

  霍善在宫中蹭了顿御宴,饭后又在宫中到处溜达着给人看病。

  还是他自己瞎转悠才发现宫里还有个排行第二的小公主,顺手给对方母女俩开了个方子赠了药。

  不得不说,赵煦这人还挺偏心的,提都没提这个女儿一句。

  霍善没打算掺和别人的家务事,不慢不紧地在宫里刷了一溜宝箱,第二天就等着苏轼来接他出宫去。

  比起待在皇宫,霍善还是更喜欢跟着苏轼在开封城里到处跑,闲来没事还能蹲在码头支个摊子给人看病。

  赵煦倒是挺不舍得把霍善还给苏轼的,问霍善要不要在宫中多待两天。

  霍善一个劲地摇头。

  不待不待,没有意思。

  赵煦没法强行留人,只得放霍善跟着苏轼出宫去。

  两人一出宫就如鱼入海,快活得不得了。苏轼让他儿子苏过负责扛着霍善,与他一起去大相国寺割烧猪肉吃。

  现烤的烧猪,想吃可得排老久的队!

  还得是他朋友多,才能占个好位置,让他能第一时间吃到皮脆肉香的烧猪肉!

  霍善就跟着苏轼现去了大相国寺品尝和尚烤出来的烧猪肉,再沿着大相国寺一路吃吃喝喝地走过去。

  大宋开封繁荣至极,沿街都是各种各样的小吃,看得霍善那叫一个眼花缭乱。

  这是个集举国之力供养出来的大都会,后世有名的《清明上河图》也只绘出了它这盛世繁华的一角。

  只可惜苏轼的悠闲时光很快结束了,因为他突然被赵煦恢复了官职,同僚来通知他一起去排练新乐章。

  没错,就是满朝文武喜迎传国玉玺。

  霍善倒是没什么所谓,他已经在这边待了两天,第三天他只需要去找钱乙玩耍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