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195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轻松 穿越重生

  可现在听个几岁大的小孩说“我们都这么大的人了”,众生员顿时都有些羞惭:瞧瞧人家小府君这觉悟,难怪陛下能把他放出来当太守!

  众生员都踊跃参与这场霍善临时起意的考核。

  别看霍善年纪小,实际上他见过的人还真不少,而且他的学问堪称博古通今,考校起这群生员来简直轻而易举,几轮问答下来就摸清众人的基本水平。

  本来打算陪霍善这位小太守玩耍的生员们也感受到了霍善的渊博学识,同样不由自主地认真起来。

  都是十来岁的少年郎,喜恶都非常直接,认可就是认可,佩服就是佩服,心思没那么多弯弯绕绕,一时间俱是满含期待地围着霍善等他点自己的名。

  霍善见大家热情高涨,马上表示可以多给几个名额,虽然卖汤圆不需要这么多人,但是过些天他们可以摆摊卖春联。

  这生意他熟,他在儋州和苏轼一起摆过春联摊子。

  当务之急,就是让大伙用剩下十来天把字给练好!

  当然,跟他一起卖汤圆的只能是最出色的人!

  众生员:“……”

  所以汤圆到底是什么玩意啊!

  霍善并没有给别人答疑解惑的意思,他在郡学里玩耍了半日,直至阳光没那么好了他才快乐地归家去。

  到了年二十八,霍善又跑郡学里检验过众生员的习字成果,挑了几个能在纸上把字写得最好看的生员陪自己去摆摊。

  苏轼以前教他的春联他都记得牢牢的,正好拿出来再卖一轮!

  霍善先在自己的太守府门口把春联给贴上当活广告,接着才依葫芦画瓢地带着众生员卖起春联来。

  春联有便宜的,也有贵的,像那洒金红纸配上苏轼写的春联,那肯定得卖最高价;而寻常红纸配上寻常生员写的春联,价钱就非常亲民,基本上住在城里的人家都买得起。

  要是肯多出点钱,还可以按照各家情况量身定制独一无二的春联呢!

  有苏轼在旁边帮忙,霍善大言不惭地表示一点问题都没有。

  城中大多数居民都已经打心里认可霍善这位小太守,听闻他在太守府前设摊卖春联,自然都第一时间赶过来捧场。

  人一多,霍善就更加来劲,宣讲得格外卖力。

  门口贴上春联的效果那也是人人都看得见的,瞧瞧这太守府把春联一贴,看着多么喜庆!

  迎春接福就是要这样的喜庆!

  一整天忙活下来,众生员也凭借劳动赚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虽然普通春联扣除纸张成本后获利非常少,可他们那手字本也卖不出高价的,只能走薄利多销路线。

  听霍善念叨着要把赚来的钱给家里人买什么吃的喝的用的,众生员不由看着自己手上得来不易的酬劳陷入沉思。

  若是换做平时,他们是看不上这点小钱的,可如今却觉得必须要把它用到最该用的地方去才行。

  一行人索性和霍善约好第二天一起出门采购霍善所说的“年货”。

  

  翌日他们果然一大早等在太守府外,浩浩荡荡地跟着霍善扫货去。

  江夏郡本来对待除夕并不隆重,一般只把它当成寻常的月末来看。毕竟秦汉时期一度以十月为岁首,假期都放在十月去了,哪有空闲来庆贺腊月和正月这些节日?

  俗话说得好,假在哪里,节日就在哪里!

  现在霍善这个太守说要过节,不仅给了众人假期,还给发了各种福利,甚至还身体力行地带动节假日消费,民众自然也快快乐乐地参与进来。

  当天傍晚霍去病也过来了,因为霍善说除夕要一家人一起吃年夜饭。

  还说这叫什么团圆饭。

  既然是一家团圆的日子,霍去病当然不会缺席,安排完手里的事就过来了。

  一见到霍去病,霍善就骄傲地表示今晚的饭菜都是他亲自赚来的!

  霍去病见他大冬天还跑得脸蛋红扑扑的,只觉这是个好兆头,来年这孩子肯定也能继续这么活蹦乱跳。他摸着霍善的脑袋笑道:“那我要多吃点。”

  霍善闻言认真点着小脑袋说道:“一定要多吃点,吃好喝好身体好!”

  吃过饭,还要守岁。

  除夕守岁喝的是花椒酒,按照杜甫提到过年节应当要来个“椒盘颂花”,也就是以盘盛着花椒捧上来,喝酒的时候抓上一把放进去,酒的辛加上花椒的辣,暖和又提神,保证能让大伙一起清醒着谈天说地,相携度过这漫漫长夜。

  除了霍善和苏轼,众人都是第一次守岁,都感觉颇为新鲜,一时竟是没人犯困。

  霍善吃吃喝喝够了,又有了新主意,提笔要给远在长安的亲朋好友写信。

  比如叮嘱二柱他们新的一年要帮他喂好霍小黑和霍小白,得了空要给它们多念念兵法。

  比如给他几个表叔挨个传达自己的想念和问候,问他们有没有想自己以及长安有没有出什么新鲜事物。

  他不仅自己写,还邀霍去病他们也一起写。

  霍去病拒绝不了,只能提起笔琢磨着该给卫青他们写点什么好。

  他并不是特别喜欢表达自己心里想法的人。

  霍善正好相反,他把所有相熟的人挨个写了一遍,最后数到了他姨公头上。

  于是他又洋洋洒洒地给刘彻说起自己的见解,秦以十月为岁首,现在时代变了,我们该以一月为岁首,毕竟我们数数都是从一数到十二的,哪有从十开始数的呢!

  咱大汉人就该正月过春节!

  不信我在江夏这边过给你看!

  

  霍去病等他写完后拿过去看了看,只见上面虽是满纸童言童语,却明显戳中了刘彻一直以来“改正朔,易服色”的心思。

  这可是孝文皇帝那会儿就在琢磨的事,只可惜底下的人一直推三阻四,没多少人愿意支持朝廷改制。

  既然是刘彻乐意听的话,霍去病也就随霍善写去了。

第173章

  同样是除夕夜, 淮阳郡却远没有江夏郡这么热闹,毕竟对于大汉人来说,除夕还不是除夕,十二月最后一天和一月最后一天又有什么区别?

  只是北方的冬天哪怕过了五九还是冷得很, 所以汲黯这个年迈的淮阳太守还是得坐在炉火边上才能借着火光读一些不甚要紧的信。

  比如霍善这个五岁太守的来信。

  哪怕不是第一次收到霍善的信, 汲黯还是觉得刘彻这件事做得忒荒唐了,只恨自己不在长安, 不能当面找刘彻仔细说道说道。

  陛下糊涂啊!

  即便对刘彻莫名偏爱一个奶娃娃的事多有微词, 汲黯还是没把霍善的来信置之不理, 而是趁着还没有睡意细细地读了起来。

  一读之下,汲黯就睡不着了。

  信上那几句话就那样在脑海里不停徘徊:举秀才, 不知书!举孝廉, 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 高第良将怯如鸡!

  这童谣像是一道惊雷, 狠狠地劈到了汲黯脑门上。

  汲黯自己是个特别较真的人,刘彻做事有问题他都敢当面说出来, 在奏疏里说起话来就更不客气了。

  五岁的小孩能凭空捏造除这样的风谣来吗?

  无非是已经有人这么做了,霍善才能从别人那里听说!

  长此以往, 大汉的江山社稷危矣!

  汲黯当场叫人点起蜡烛(这也是霍善给他送的), 连夜写了篇声情并茂的奏疏……骂刘彻。

  没错,汲黯感觉这事的源头在刘彻身上。

  刘彻现在固然还没有昏庸到祸乱江山的程度,可是他早就对刘彻用人“后来居上”这件事耿耿于怀,如今当这个太守更不是他心中所愿, 他还是更想待在长安当面骂……哦不, 当面劝谏刘彻。

  明天就让人快马加鞭往长安送奏疏去!

  新年第一件事, 当然是要给刘彻上书抒发一下自己对大汉江山的关心!

  远在长安的刘彻哪里知道自己要挨骂,他自己去不了江夏郡, 但心里还是惦记着霍家父子俩背着他都玩些什么新花样。

  翌日一早,刘彻和终军聊起这件事,终军当场自告奋勇表示自己可以替刘彻去江夏郡视察,保证不能错过江夏郡那边的元宵灯会。

  刘彻对终军这个年轻人很是喜欢,见他身强体壮的,肯定经得起这样的奔波,马上欣然地放他出行。

  终军就这么奉命出去巡察江夏郡。

  他一路换马到了襄阳,决定在襄阳休息一宿。

  襄阳令照例是设宴给终军接风洗尘,席间聊到隔壁那位小太守时他还颇为感慨,与终军说道:“霍府君当真是爱民如子,不仅帮安陆县的人治那血吸虫病,还给我们南郡这边反复提醒。如今我们郡中黔首见到那钉螺那是绝对不敢入嘴的,全烧成灰当肥料去。”

  提到这东西,襄阳令那也是一脸后怕。

  听说不仅吃了附有血吸虫幼体的东西有害,连接触疫水的话都有可能通过皮肤钻进人身体里,当真是防不胜防。

  他们目前能做的也只有发现这类疾病后把周围的钉螺全都消灭掉以及让已经染病的人及早接受治疗了。

  听说霍善去跟进这类水乡常见疾病途中还严惩了一批扎根安陆县坑蒙拐骗的假巫医,襄阳令对此十分敬佩。

  他一个三四十岁的人都做不到去管这些事。

  襄阳令对霍善这位小太守颇有好感,不吝于在终军这位“天使”面前多夸几句。

  听说霍善已经在江夏郡安排了好几个造纸作坊,他现在多多示好,想来他们襄阳这边应该能成为头一批用上新纸的地方!

  襄阳令心里存着这样的想法,吹捧起霍善来越发卖力。

  终军:?

  终军也是和霍善接触过的,知道那是个很讨喜的孩子,可也不至于让襄阳令这么夸吧。

  霍善是江夏郡太守,又不是南郡太守!

  终军怀揣着满腹疑惑,好好休息了一宿就继续快马加鞭地赶往西陵城。

  终军一路快马兼程,正月十三就到了西陵城外。

  终军是奉命过来巡察的,沿途驿站早已提前告知太守府。

  霍光作为和终军有点交情的友人,被李长生安排来接待终军这位巡察使者。

  其实霍光也是这两年才进的郎署,与终军这位才华出众的御前新贵交情不算多深,不过见了面也算说得上话。

  他含笑接引终军往城中走。

  终军踏入城中,就感觉到西陵城的不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