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196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轻松 穿越重生

  入眼就是各家各户门前挂着的灯笼与张贴的春联。

  尤其是那春联,瞧着格外喜庆。

  连城门侧供守城士兵歇脚的廨舍前都贴着一副。

  终军忍不住驻足品读起来。

  霍光见沿途的春联吸引了终军的注意力,也跟着停下来给他讲解道:“这是阿善写的。”

  私底下,霍光这个叔父还是喊霍善一声“阿善”。

  霍光不是纯粹的读书人,终军却是以学问闻名的,他一看就知道这饱含期许的对句确实出自小儿之手。

  比之汉赋惯用的那些华丽辞藻,这些春联的用词明显要更直白一些,读来朗朗上口。

  不仅终军爱看这东西,连络绎进城的老老少少也都爱看,还有识字的家长抱着小孩教他们认字。

  

  不少富户更是派个仆童在门口揣着袋五铢钱,路过的小孩谁能麻利地读出他们家门口的春联,便给那孩子奖一枚铜钱。

  一枚铜钱当然不多,不过过年嘛,大家也就图个乐呵。

  霍光见终军看向那热闹的人群,又笑着道:“这也是阿善先弄的。”

  霍善大年初一就这么“与民同乐”,惹得不少小孩跑过去认字讨钱,说是这些会念吉利话的小娃娃越多,江夏郡日后就会越发昌盛。

  毕竟孩子可是未来的希望啊!

  这个说法一出,不少富户都开始效仿了。就算从早到晚都有人念也花不了多少钱,还能博个新春好彩头,何乐而不为?

  像终军关注到的这户人家不是旁人,正是去年将丈夫告上公堂、成功与那黑心丈夫和离的孟家姐妹二人的府邸。

  她们是最先响应太守府这个活动的,而且早早放话说要办到元宵灯会当天,两个女孩儿都这么说了,其他人当然不甘落后。

  一直表示要办到元宵节。

  霍善哪里知道这些富户在暗中较劲,他觉得城中怪热闹的,一有空就呼朋唤友跑去别人家门口蹭铜板。

  他,霍五岁,也是个货真价实的小孩儿,凭什么不能领!

  终军得知霍善过年期间每天都跑街上做啥,只觉自己也想在家门口贴个春联,好吸引他们这位小小的太守过来给自己念两句吉利话。

  这种事也就这么小的娃娃来做,才显得格外理所当然。

  等走到临近太守府的街道,沿途的灯棚已经搭了起来,各家正试着往灯架上挂灯。

  今天挂好了,明天正月十四便正式开了夜禁,允许大伙出来夜里试灯。

  这些章程府衙早就宣讲过一次又一次,所有人都记得牢牢的。

  哪怕天气还是有点冷,终军行走在西陵街头依然能感受到那热烈非凡的气氛。

  想到刘彻还在私底下说江夏郡这边没那么多富户能陪霍善这么挥霍,终军觉得刘彻怕是要失望了,人西陵城的富户瞧着也很乐意陪霍善玩耍。

  这位朝阳侯连在新丰县那个福寿里都能闹腾得这么热闹,如今有一整个郡的人陪他玩儿,闹出的动静可不就更热闹了吗?

  终军跟着霍光到了太守府前。

  霍善正带着人在太守府前练完一套华佗养生操,见到终军这个有点眼熟的老朋友后很是高兴,跑过去问终军平时有没有好好锻炼身体。

  毕竟李时珍他们说终军在史书上被人称为“终童”,年纪轻轻人就没了,现在可得勤加锻炼,争取练出个好体魄活它个儿孙满堂!

  终军虽不知道霍善为什么这么关心自己,但还是如实答道:“有的,每天都有练,感觉人愈发精神了。”

  霍善就喜欢这么识货的人,邀终军进太守府尝尝今天他们府中做的空心鱼丸。

  西陵城临近长江与云梦泽,最不缺的就是河鲜与湖鲜,鱼肉的吃法自然也多不胜数,比如这空心鱼丸就是当地的一绝。

  这空心鱼丸是在搓丸子的时候往里头裹上一团猪油,等到下锅一煮,中间那团猪油化开了,便能吃到中间空空的鱼丸!

  比起寻常的鱼丸,空心鱼丸吃起来要更细嫩弹爽,霍善老喜欢了。

  既然见到了老朋友,霍善便要给他推荐自己最爱吃的新菜。

  要是不想吃空心的,还可以吃包心鱼丸,口感也非常丰富。

  秦始皇吃了都说好!

  终军:?

  终军还在想鱼丸和秦始皇有什么关系,中午就在席间见到个叫赵正的人。

  众所周知,汉代人很多爱把嬴政称为“赵正”,终军恍然了悟:原来是遇到重名的了。

  小孩子就是小孩子,这都能吹嘘说是秦始皇吃了都说好。

  当事人嬴政:“……”

  听到霍善又介绍自己叫“赵正”,嬴政夹鱼丸的手都顿了顿。

  所以说吧,要不是霍善力邀他过来看元宵灯会,他还是更喜欢让霍善上门出诊。

  算了,叫什么不重要,孩子高兴就好。

  何况江夏郡这边的鱼丸确实还挺好吃。

第174章

  终军作为刘彻派出来巡视郡国的天子近臣, 自然忠实地记下了自己的沿途见闻以及来到西陵城吃的第一顿饭:江夏鱼丸,非常好吃。

  说实话,一路上盛情招待终军的人不在少数,霍善这儿吃的只能算是一顿家常菜。只是席上有霍善这个小太守负责介绍兼陪吃, 终军莫名就觉得异常美味(实际上那鱼丸汤用橘井水熬的, 本来就鲜美得很)。

  霍善还不晓得他皇帝姨公一点都不盼着他好,还想在长安看他笑话呢。

  他热情地邀请终军和嬴政到时候一起过来搓汤圆, 说是元宵当天诸葛亮等人也能过来放松放松, 到时候他们可以好好热闹一番。

  提前过来养了几天病的嬴政, 也顺利和神交已久的诸葛亮他们碰上面,几人遇到什么问题偶尔会在群里交流, 勉强也称得上是熟人了, 此时同处一室也不觉生疏。

  主要是吧, 有苏轼和李时珍在他们也生疏不起来, 热热闹闹地张罗着今天的搓汤圆大业。

  司马迁是跟着刘彻聚众包过粽子的,对这种集体活动一点都不陌生, 倒是在苏轼抽空看汲黯回信的时候忍不住凑过去看看这位前辈会和苏轼他们聊啥。

  一瞧之下,司马迁就看直了眼。

  没想到汲黯真的会和霍善探讨大汉人才选拔制度存在的种种问题, 和霍善探讨如何避免“举秀才不知书”等情况的发生!

  说实话, 在刘彻这位绝对权威的帝王把控之下,这种情况其实还真不多。

  因为刘彻是很讲究唯才是用的,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就知道了,有本领的他就会重用, 没本领的他直接给撵得远远的。这种情况下, 没多少人敢搞滥竽充数那一套。

  只不过地方上还是有许多朝廷把控不了的问题。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像南边诸郡跑一趟至少得十天半个月,就算真能做到日行千里也得跑个三两天, 这种情况下朝廷怎么可能真正掌控一切?

  这些地方出现欺上瞒下、滥竽充数的情况就太寻常了。

  汲黯对此也没有太好的解决办法,只能寄望于朝廷择选出来的各郡太守都是尽忠职守之人。信末,汲黯还勉励了霍善一番,希望他能用好手里的人才、不要辜负陛下的期望云云。

  虽然信中大多都是客气话,却也看得出汲黯没把霍善当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儿来对待。

  司马迁感慨不已。

  不愧是汲黯啊,只要别人认真向他讨教,他就会回以同样的认真。

  不过这“举秀才不知书”是哪儿的谚语,怎么汲黯和霍善在信里你来我往地讨论得这般热烈?

  司马迁发挥自己不懂就问的长处,找霍善说出自己这个疑问。

  霍善实话实说:“东坡先生给我讲的。”

  此时苏轼已经收起信投入到搓汤圆活动中,对上司马迁求知若渴的眼神后也一本正经地回了大实话:“风谣这东西,我也不知晓是哪里起的头,可能是雒阳那边流行的吧。”

  孝廉制度是刘彻继位后成为定制的,风谣中所描述的全面崩坏情况应当是发生在东汉末年,而东汉的首都是洛阳。

  所以说,这歌谣起源于雒阳没毛病!

  旁听全程的诸葛亮:“……”

  大汉孝廉制度刚起了个头,你们就提前三百多年把这话拎出来批判,这合理吗?

  连他都忍不住为汉武帝掬一把同情泪。

  尤其是汲黯在信中透露自己已经上书刘彻,陈明地方上出现的种种问题,劝谏(痛骂)刘彻来年应该更加励精图治。

  临近傍晚,众人一起吃过圆溜溜的汤圆,霍善便让他们自己玩耍去,他还要带郡学生员勤工俭学卖汤圆去!

  苏轼这个灯会总策划肩负起向导的责任,领着诸葛亮他们在街上溜达起来。

  随着夜幕降临,街上的花灯次第亮起,整个西陵城明亮如昼。

  这是诸葛亮和周山他们很难再看到盛景。

  这种家家户户都点上灯、行人脸上俱是轻松笑颜的太平年月,仿佛已经离他们很遥远了。

  嬴政也是若有所思地踱步其中。

  说实话,论豪奢的话,西陵城对他而言算不得什么。

  就连不少秦朝以及六国贵族都能彻夜点灯、欢饮达旦,耗费的灯烛绝不比这么一场灯会少。

  只是作为始皇帝,他连东巡都是为了震慑六国余孽,而非出去看看大秦的好山好水。

  他很少能像这样轻松随意地行走于咸阳街头,更别提什么“与民同乐”,那根本不是他会做的事。

  也只有霍善这样的小娃娃,才会觉得能有这么多人陪他一起玩耍就特别开怀。

  旁人怎么可能会有这般天真的想法。

  

  他根本不关心底下这些黔首日子过得如何。

  嬴政正这么想着,就听见前方传来霍善的吆喝声:“卖汤圆咯!”

  他身边那两个年龄相仿的小娃娃也跟着喊:“卖汤圆咯!是又香又糯的芝麻汤圆哟!”

  几个小娃儿都吆喝得十分卖力,周围的人群也纷纷聚拢过去,仿佛都被那个叫汤圆的吃食给吸引了。

  其实汤圆本身没有香味,但这么冷的天看见那热腾腾的锅灶,甭管里头煮的是什么都打心里想尝上一尝。

  嬴政定睛看去,认出年纪稍长一两岁的是那个叫阿印的女娃娃,也是医馆的患者之一,据说她所在的时代是所有人之中最晚的;而那个年纪瞧着和霍善一般大的,乃是楚墨传人。

  秦朝建立以后便散得不能再散的墨家,在这小小的西陵城中竟有凝聚在一起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