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197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轻松 穿越重生

  也不知这个大汉将会如何变化。

  嬴政迈步跟上苏轼等人,旁听苏轼这个蜀人给诸葛亮讲起巴蜀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

  像这灯会上用的白蜡,他们蜀中峨眉山产的就是最好的,自唐代起便有不少外来僧侣爱捎带几根回去。

  那可是连佛都喜欢的宝贝!

  诸葛亮几人听后都暗暗记在心里。

  想必接下来在不同的时空中都会有人提前去薅峨眉山出产的白蜡。

  终军也跟着司马迁他们在灯会中闲游,只觉满城灯火着实壮观,必须得写篇文章好好地向刘彻描述一番!

  终军还邀司马迁他们一起写,这样才能多角度地向刘彻展示这场难得的盛会。

  司马迁等人欣然答应。

  虽然霍善准备了很多汤圆,但还是抵不过众人的购买热情,就连太守府准备来盛汤圆的竹筒都用完了,还有人自己从家里拿碗来盛。

  最后连汤都卖完了。

  这汤也确实值得买,毕竟那都是橘井水。

  霍善不懂什么谦虚,打心里觉得自己卖的汤圆就是最好的,收起钱来那叫一个兴高采烈。

  等到满街的花灯都亮了起来,他也跟夙小星她们分完了赚来的钱,兴冲冲扑进踏着月色过来参加灯会的霍去病怀里,表示今天的花销他承包了!

  霍去病就抱着霍善一路买了过去。

  趁着灯会挑着担子来摆摊的人不少,街上还真有不少新鲜事物,霍善也不管东西是贵是贱,相中了就买买买。

  像他这样满街撒钱的人还真不少。

  没办法,西陵城这么多年来就没有过这么热闹的夜晚,在那灿若白昼的灯火映照下,甭管啥货物瞧着都诱人得很。

  连在山里折来卖的梅花都有人高价抢购。

  弄得抱着侥幸的心理折花到城里卖的人一愣一愣的。

  她们山里的花这么受欢迎的吗?

  紧接而来就是一阵狂喜。

  她们有钱了,可以在灯会上好好玩了!

  不仅是这些卖花的赚到了钱,卖其他小玩意或者农家吃食的人也赚得盆满钵满,都高兴地在灯会上买了些便宜银饰或者餐具之类的。

  这些东西对那些达官贵人而言虽然不值一提,对他们而言却称得上是往家里添置“大件”了。

  一晚下来,不少人都满载而归。

  霍善也是有用的没用的都买了一堆,最后因为兴奋地玩了一整夜而困到被他爹抱着回家。

  到第二天,终军就把众人的文章汇总起来准备送往长安。他自己当然是先不回的,来都来了,怎么都得摸摸江夏郡的底再回去吧?

  霍善也不拦着终军,由着他在城中走走看看,跟底下的县令开会时同样没避着他。

  终军有幸旁听霍善主持的年后会议暨新春江夏郡建设计划动员大会,最后只有一个感觉……

  嘶,那个叫诸葛亮的,统筹规划能力着实惊人,感觉他这一开口,不仅今年一年四季的生产计划都搞定了,连接下来几年都不必发愁!

  嘶,那个叫苏轼的,怎么对江夏郡物产了若指掌,不仅知道瓷土和煤炭分布在哪里,连沙羡县那个渡头周围有金矿都知晓(事实上因为宋代这个渡头已经改名叫金口)!

  听说江夏郡新兴的白蜡制法也是他传授的,真是个了不起的奇人啊!

  嘶,那个和秦始皇同名的男人虽然话不多,但是全程散发着慑人的气势,弄得坐在他身边的霍小太守都平添了几分威严。

  遇到有县令诉苦说县中豪强富户不太配合,他眼神里的意思明显是“统统砍头”“五马分尸”“诛他全族”对吧?

  就算他没把话说出口,旁人莫名也能感受到他想表达什么——

  恐怖如斯!

  这江夏郡,着实是能人无数啊!

  终军感慨不已,把这些见闻统统记录下来,准备等回到长安以后钜细靡遗地讲给刘彻听。

  这是他作为“天使”应该做的!

  终军在西陵城待满一旬,才与司马迁等人依依惜别,动身踏上归程。

  与此同时,刘彻正好收到了驿站马不停蹄送到长安的书信。

  刘彻最近心情很不爽,因为汲黯那家伙无缘无故上书骂了他一顿,指责他近年来的许多做法贻害无穷。

  任谁突然被人指着鼻子骂,心里都不会太高兴,何况是刘彻这种唯我独尊惯了的人。

  以前当着汲黯的面,刘彻得捏着鼻子听。这会儿汲黯被他踢到地方去了,刘彻就没那么好脾气了,对着卫青骂道:“这汲黯真是蹬鼻子上脸!”

  卫青压根不吱声,由着刘彻骂去。

  只要刘彻不想大开杀戒,一般不用劝;而要是刘彻想大开杀戒,劝了也……一点用都没有。

  所以这种情况当个好听众就好。

  恰巧这时候有人来报说终军从江夏郡那边传了书信回来,刘彻才面露笑容,笑呵呵地让人把书信呈上来。

  他等终军的消息很久了,就想瞧江夏郡那边的乐子。

  作为霍善父子俩的长辈,他当然也不想看到自家孩子受委屈。

  要是真的需要他们这些当长辈的出手,他们肯定是不会袖手旁观的。只不过在那之前,他可以先尽情地笑话笑话他们!

  刘彻展开终军派人送回来的那叠厚信看了起来。

  看着看着,他脸上的笑容渐渐消失了。

第175章

  刘彻也不是那种底下人把事情办好了自己却不高兴的人, 只不过霍善不一样,他就是秉承着逗乐一下的想法把他放去江夏郡的。

  想想他们父子俩一个没接触过水上作战,一个横算竖算也才五岁大,能折腾出什么风浪来?即使他们捅了什么篓子, 刘彻也做好了帮他们兜底的准备。

  偏偏吧, 这一大一小父子俩还真做到了出发前放下的豪言,居然真的把江夏郡治理得挺不错。

  虽然霍去病时不时私自派士兵去帮他家娃干活, 但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 反正他是去实践屯田计划的, 叫那些士兵多干点杂活也不是什么大事。

  问题就在于,刘彻是打算看点霍善那边的乐子开心一下, 结果这小子倒好, 不仅把江夏郡治理得有声有色, 还举办了盛大的元宵灯会。

  最过分的是, 终军还在信中透露说太守府的府库十分充裕,一点都没有被掏空的迹象, 反而还有堆不下的烦恼。

  以至于这个冬天霍善都给郡中的鳏寡孤独发了两拨物资,说是怕这些米粮布匹堆在府库里会坏掉。

  终军还从来没听过这种烦恼!

  所以他把这些全都记录下来, 派人快马加鞭送到长安, 好叫刘彻也知晓江夏郡那边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其实细算起来,霍善在江夏郡的各项安排都还没真正起到作用,只有今年冬天由官府工匠批量生产出来的蜡烛称得上是新鲜事物。

  只是从这场灯会可以看出来,江夏郡的人心凝聚起来了!

  只要江夏郡上下肯把劲往一处使, 何愁太守府拟定的发展计划落实不下去?

  孩子把事情办得妥妥当当, 做长辈的应当高兴才是。

  可惜刘彻不是一般长辈, 他现在只觉得把孩子放太远了,早知道这小子这么会来事, 不如把这小子放在长安让他有机会凑凑热闹。

  江夏郡隔得那么远,他根本没法第一时间过去玩耍!

  那终军也是个混账,不仅自己把灯会的盛况绘声绘色地写了一遍,还让司马迁他们也一起写,于是刘彻就读到了他们从各个角度夸那场灯会有多好玩的文章。

  不是一篇,不是两篇,而是每个人都写了一篇!

  甚至还有那个叫苏轼的人也凑了个热闹,提笔给他吹嘘了一通江夏郡的元宵夜如何明亮如昼以及现煮的芝麻汤圆有多软糯香甜。

  真是岂有此理!

  刘彻简直气炸了。

  你们背着朕玩得那么欢就算了,居然还要写文章跟朕炫耀!

  他,刘彻,十几岁就当上了皇帝,二十多年来从没受过这样的委屈!

  刘彻愤怒地让卫青安排安排,他今年就要开始亲自巡察郡国。

  首先从江夏郡开始巡起!

  卫青:“……”

  陛下您这个决定是否有些草率?!

  刘彻表示朕不管,朕反正受不了这个委屈!

  刘彻倒也不是临时起意,他早就有这个想法了。

  这巡察天下郡县的事秦始皇做得,他难道做不得?

  去年他就已经派人出去给他探路,虽然有些奉诏出去巡察的使者目前还没回来,但终军过段时间就回来了,路况自然也探明白了,他出去溜达一趟完全没问题。

  见刘彻明显主意已定,卫青也就没有多劝,而是开始着手安排巡察江夏郡之事。

  皇帝要出行,安防问题肯定是不能马虎的,随行名单要提前敲定,沿途的补给也要提前安排妥当。就连刘彻想带上谁沿途负责逗乐子,也得提前摸个底。

  尤其是安防方面,这事儿是决不能假手于人的。

  真就是皇帝动动嘴,底下的人跑断腿。

  刘彻把南巡的事敲定下来,心里才舒坦一些。

  他亲自提笔给霍善写了这一“喜讯”。

  写完信后,刘彻还把刘据喊过来训导了一通。

  虽然太子年纪还小,但过了年也十二岁了,十二岁的大孩子也可以学着独当一面了。没看到霍善这个当表侄的才四岁就这么厉害了吗?

  刘据:?????

  万万没想到,表侄出去玩以后受伤的居然是他这个表叔!

  他还以为自己不能跟霍善出去玩耍已经很惨了,没想到居然还成了对照组被他父皇敲打!

  可恶,有这么个聪慧过头的小表侄在,他都不能用自己年龄还小来说事了!

  刘据无缘无故挨了半天训,满心郁闷地回去写信埋怨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