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199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轻松 穿越重生

  

  看得众人啧啧称奇。

  不愧是小太守的马,看起来好像能听懂人话似的,真是难得!

  那耕牛似乎也非常听话,难道这也是小太守的神力?

  没错,如今不少人都打心里认为他们家太守天生神异,能读懂人心。既然这么复杂的人心都能读懂,读懂个牛心马心似乎也不怎么稀奇了!

  将周围这些议论尽数收于耳里的李长生:“……”

  还好这不是长安,还好刘彻不在这边。

  果然,带着霍善远离长安是对的,就算霍善想无拘无束地过日子也问题不大。

  这时候霍善已经依依不舍地被金日磾抱离水田,换成霍光他们这些明显没怎么下过地的家伙到地里去试耕。

  哪怕是他们这些经验不足的郎官下地,扶起犁来也是一点岔子都没出,更显出这犁的优越性。

  司马迁排在苏武后头下田,他摸着从苏武手里接过来的犁把,心里突然生出一种奇妙的感觉来:这些看起来稀松平常的东西,是不是其实并没有那么平常?他们是不是正在见证一个全新时代的到来?

  就像他们渐渐习惯了把字写到了纸上一样,以后遇到这样的水田怕是鲜少再有二牛抬犁的情况出现了。

  这个念头分明只是灵光一闪,司马迁却牢牢地把它给抓住了。

  记下来!

  他要把这些全部记下来!

  司马迁正激动地这么想着,霍善的提醒就从田埂上传来:“歪啦,歪啦,还没到转弯的时候!”

  司马迁:“……”

  司马迁忙回过神来认真扶犁。

  等到所有人都下地扶过犁,霍善跑过去给耕牛和霍小花都喂了苜宿,就宣布接下来要进入下一个环节:玩泥巴!

  众人:“……”

  所有人都忍不住失笑。

  果然还是小孩子。

  霍善才不管别人笑不笑,煞有介事地开始给霍光他们分工,指派他们负责糊对应的田埂,还煞有介事地给他们宣讲起田埂防漏水的重要性。

  一条好田埂,可以为水田保驾护航一整年!

  说得司马迁等人都不好意思质疑霍善是不是想趁机玩泥巴了。

  霍去病骑着马过来的时候,看到的就是霍善领着他叔霍光等人正认真地……用泥巴加固田埂。

  一个两个都是满手黄泥。

  霍去病:?

  霍善听到马蹄声抬头一看,一下子瞧见了坐在马上的他爹。

  霍善两眼一亮,热情邀请霍去病一起来参与这项集体活动。

  他觉得超好玩的!

  霍去病沉默半饷,才一本正经地说道:“我去帮你们看看饭做好了没。”

  霍善听后也没有非要霍去病下田不可,点着小脑袋说道:“去吧,去吧,我也觉得有点饿了。”说着他下意识要伸手去揉揉自己肚子,还是旁边的夙小星眼疾手快把他手给拉住了,才没让他身上的衣裳彻底遭殃。

  ……不过目前看来情况也没好到哪里去就是了。

第177章

  合格的家长带小孩出去玩, 都会带着老大一个包,绝对不是当家长的大题小做,而是小孩子拉了、摔了、掉(或故意踩)水坑里了,这些情况都是很常见的。

  像春耕这种一听就知道会弄脏衣服的场合, 李长生他们早就换上备用的衣裳, 只是在看到两只小泥猴的时候还是忍不住感慨:看来再聪慧的小孩儿也抵不住玩泥巴的诱惑。

  霍善倒没那么多想法,他在他师父和师弟帮忙之下搓着身上的泥, 还有空乐滋滋地指着自己脏兮兮的小腿向霍去病介绍:“泥腿子!”

  霍去病:?

  你说起这个词来为什么这么兴高采烈。

  霍去病想了想, 上前加入刷洗小泥猴的行列, 重点是要帮霍善洗干净他的“泥腿子”。

  霍善开开心心地换上干净衣裳,尝了顿香喷喷的农家饭, 又去李长生他们用来育种的暖房里转悠了一圈, 才很是不舍地回城去。

  一路上, 他还和霍去病表示自己要多多地出城来看看地里的占城稻、番薯、棉花之类的长成什么样了。劝农怎么能只在春天劝, 一年四季都可重要了!

  霍去病一听就知道这小子是想跑城外玩耍,但是作为一个特别爱惯孩子的家长, 他当然是点着头表示霍善讲得很有道理。

  有诸葛亮做好了本年规划,开春的春耕并没有出什么岔子, 许多新的作物品种都在军屯开始试种, 这样即使推广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也并不影响正常的农桑收成。

  军屯这东西本来就是新鲜事物,只要能顺利开荒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朝廷负担,那就算是相当成功的尝试。想试就能尽情试!

  霍善倒是挺想干点活的,可现在他明察秋毫的名声传开了, 连来告官的人都少了, 西陵城的治安也空前地好。再加上底下的人忙耕作的忙耕作、搞产业的搞产业, 一时竟没什么事是要霍善干的。

  这让霍善很有些郁闷。

  好在医馆在此期间累积的宝箱让他开出张邀请卡,他第一时间把邀请卡用了出去。

  这次随机邀请来的人是……黄道婆!

  黄道婆不叫黄道婆, 她只是姓黄,在丈夫宋某死后出家当了道人,所以世人称之为“道婆”。她早年生活坎坷,家人早逝,自己给人当了童养媳,后来一方面是不堪丈夫家的虐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躲避战乱,她几经周折来到了……崖州!

  近来黄道婆身体有些不适,心绪不免有些低落,想着自己半生飘零,如今生活在举目无亲的崖州,也不知此生还能不能回到家乡,不由满心怅然。

  就算回去了,家乡如今也早已改天换日,不知会是怎么样的光景。她们这种升斗小民,在新王朝的威压之下将要如何自处?

  有时候黄道婆也会想,要是自己能别琢磨那么多就好了,大家不都是这样过的吗?自古以来想得太多的人都过得不太快活。

  就在黄道婆身体愈发病重、心绪愈发低落之际,她忽然收到了来自医馆的邀请。

  霍善还是第一次在医馆里接待到年近六旬的老婆婆。

  孙思邈他们都是不认得黄道婆的,唯有李时珍能跳出来给霍善介绍:这位黄道婆可了不得,她在崖州与当地人打了三十几年交道,从她们那里得到不少启发,并把一手精湛的棉纺技术带回江南地区。

  元明时期推广开去的棉纺技术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黄道婆的改良。

  黄道婆,厉害得很!

  霍善听说是个这般厉害的老人家,也是十分期待黄道婆的到来。

  双方见面以后,黄道婆有些讶异,似是没想到霍善会是这么小的娃娃。

  她一生无儿无女,年轻时也曾羡慕过别人儿孙绕膝,后来待在崖山见证了一个王朝的覆灭,那种羡慕渐渐也就淡了。

  如今这样的世道,便是她有儿女侥幸来到这个世上,日子也不知会过成什么样。

  

  目前也就李时珍常驻在江夏郡,所以黄道婆暂且还是交给李时珍来负责。

  其实黄道婆的病并不严重,毕竟李时珍知晓后来发生的一切,黄道婆后来还长途跋涉回到了家乡,用十几二十年的时光把自己通晓的纺织技术传播开去。

  眼下她只是偶感风寒以及心绪难平罢了,若非心中有诸多思量,她也不会在定居崖州三十余年后毅然返乡。

  李时珍把后世对黄道婆的种种夸赞搬出来宽慰她。

  黄道婆微顿。

  似是没想到自己能和嫘祖那样能因为一手纺织技艺流传到后世。

  许多人在迈出那一步的时候,不过是想着尽自己所能做自己能做的事罢了。

  得知接下来她可以待在西陵城休养一旬再回去,黄道婆感慨道:“听闻嫘祖出身西陵氏,不知与这西陵城有何关系?”

  这可是个重大议题,后世光是西陵氏到底在哪个“西陵”就涌现出十来个竞争者,个个都说在黄帝时代咱这里才叫西陵,嫘祖当然是我们的!

  涉及地域包括四川、湖北、河南、山西等地。

  主打一个大家都能种桑,凭啥我们这里不能出嫘祖!

  霍善是不考虑那么多的,听黄道婆这么一问,他马上兴致勃勃地说道:“没错,我们西陵城出过嫘祖!”说完他又惋惜起来,“可惜过了那么多年,许多风俗都淡薄了。不过没关系,我这就让人立个嫘祖庙,到时候组织几场嫘祖庙会,大家就会想起嫘祖来了!”

  说着说着,霍善的语气都雀跃起来。

  庙会,庙会!

  要办得又大又热闹!

  霍善积极询问黄道婆:你平时是住在寺庙里的吗?你们寺庙周围会办庙会吗?有什么具有崖州特色的庙会活动吗?

  黄道婆:“……”

  真是好活泼一个孩子。

  

  黄道婆也许久没有这么和奶娃娃聊天了,一一回答了霍善的问题。

  在南宋以前,崖州都是一座土城,直至南宋这地方才建起了坚实的城墙,后来还曾作为南宋朝廷最后负隅顽抗之地。

  许多百姓后来逃难也都逃到崖州,想在此地觅得最后的安宁。

  虽然元朝南征北伐无往不胜,但他们的都城离得那么远,对这些偏远城池的管控是非常松懈的。

  为了缅怀故国,亡国那几年的悲痛过去以后,许多南宋遗民还是会组织一些热闹的活动。

  哪怕王朝消亡了,人们也不会忘记自己从小习得的文化与习俗。只要这些东西能一代代地传延下去,不管谁来当这个皇帝都一样,这片土地上诞生的文明也将永存不灭。

  黄道婆也是从这些大大小小的热闹集会之中听闻嫘祖的存在,诸如三月十五、九月十五之类的日子都有举办嫘祖祭祀活动的习惯。

  霍善听嫘祖的介绍听得直点小脑袋,原来如此,原来如此,看来嫘祖庙会一年至少可以办两次!

  西陵城作为和西陵氏同名同姓的地方,复兴嫘祖文化义不容辞!

  霍善让黄道婆好生休养几日,自己麻溜去找人讨论怎么举办嫘祖庙会了。

  虽然嫘祖庙还没建起来,但是庙会可以先办!

  庙会办好了,嫘祖庙自然就能建起来了。

  霍善跑去找到霍光,和他叔霍光说起自己的构想。

  最近几天李长生渡江去跟进瓷窑诸事,太守后衙的事交由霍光代管,所以霍善有什么想法第一时间找的当然是他叔。

  霍光微微一顿,对霍善新鲜出炉的计划十分赞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