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287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轻松 穿越重生

  苏轼让霍善寻摸寻摸有没有什么可以带他过去一起吃鸭的办法。

  霍善进入医馆寻摸半天,还真给他寻摸到了,只要他找个医馆挂上自己那个小招牌,他便可以在那边邀请患者了。只是苏轼估摸着得晚他一天过去!

  毕竟他得先去找个能挂靠的医馆。

  这方面潘季驯也没啥门路,不过霍善表示问题不大,吃东西就是得人多点才有意思。区区挂靠,他过去后自己努努力就成了!

第271章

  明代文官, 迎来送往是很重要的。

  既然霍善约的是第二天一起去吃鸭,潘季驯头一天便去应酬别的同僚。他这次起复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同僚们的极力举荐,现在顺利回到北京都察院,潘季驯便得做东宴请一下同僚。

  人在其中, 谁都不能免俗。

  明朝官场上的那点事情, 潘季驯没给霍善讲,只派家仆陪着他出门遛弯。

  霍善对明代官场的情况也不甚关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难题。

  他去过很多皇朝了, 这些皇朝有宦官为患的, 有武将作乱的,有文官祸国的, 也有昏君当道的, 有志者往往堵了这头那头又出事。

  谁都没法保证由自己上场便能保证千八百年的太平。

  治理个黄河尚且没法保证它不再泛滥成灾, 何况是治理那么大一个国家?

  霍善已经不是三岁大了, 他三岁的时候听到什么新鲜事物就迫不及待给霍去病他们讲,问他们能不能把这么好的东西弄过来。现在他已经知晓即便在明代这边学到点什么治国妙策, 搬到大汉那边去也不一定适用。

  既然如此,他还是只需要开开心心吃喝玩乐就好, 那些复杂的事情还是留给大人操心去吧!

  霍善领着两个潘季驯指派给他的家仆, 大摇大摆地北京城中溜达。

  万历年间许多管控都宽松了不少,街上商铺林立,叫卖声不绝于耳。

  街上偶尔能看到卖书的书坊,里头的书籍琳琅满目, 写什么的都有, 霍善看见后也不急着去找挂靠的医馆了, 跑进去看看这本、看看那本,觉得都挺新鲜。

  明代人的造纸业、印刷业都十分兴盛, 造就了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兴起,发展到万历这会儿都已经开始比拼装帧了。霍善在别人的书铺里转悠了一圈,还给李世民他们发送了《隋唐野史》《秦王逸史》之类的野史封面。

  李世民:「?」

  嬴·曾经当过秦王·政:「警觉。」

  嬴·曾经当过秦王·政:「这秦王指的是谁?」

  霍善兴致勃勃给打开《秦王逸史》替他们验证了一下,开局就是“李公子晋阳兴义兵”。

  很显然,李世民激发了明代小说写手蓬勃的创作欲!

  

  嬴政:「那没事了。」

  李世民:「……」

  真是岂有此理!

  这些明朝人礼貌吗!

  霍善在街上玩耍半日,还与两家仆一起在外头吃了最近在北京城火起来的玉米面鹅油蒸饼。

  之所以说是最近才火的,那当然是它用上了漂洋过来而来的玉米面。在此之前,玉米还没有传到北京来呢!

  霍善只吃过新鲜的玉米以及玉米糊糊粥,还没试过这种玉米面和小麦面混上鹅油做出来的蒸饼,不由巴巴地立在饼摊前看着人家摊主忙活。

  蒸饼一出锅,摊主就利落地帮他切分好,用油纸袋一装,笑呵呵地递了过来。

  那蒸饼上撒着些许细盐和花椒面,一口咬下去不仅喧软油润,口感还十分丰富。霍善在边上吃了一份,觉得还没饱,又要了一份给吃了个精光,才心满意足地前往刚才遛弯时选定的目的地。

  那是家李时珍在北京当院判时带他去过的医馆。

  哪怕相隔了二三十年,这医馆也还顽强地开着。只是那坐堂的医家是没见过霍善的,也不知道霍善曾经见过他年轻时候的模样。

  倒是霍善进去的时候“呀”地惊呼了一声,好奇地打量着对方鬓边的白发。

  那老大夫已经上了年纪,又是整日与患者打交道的,性情便添了几分慈和。他瞧见个约莫七八岁大的小孩儿一脸惊奇地看着自己,便和气地问道:“你是有什么事吗?莫不是家里人生病了?”

  看着小孩儿面色红润、精神奕奕,便不是自己需要看大夫的。

  霍善马上说道:“我家里人好得很!”他反驳完了觉得对方也是好意,又换了个话题和人家聊天,“没想到你这么老了啊。”

  对他而言就是几年功夫,当年那个还没资格单独坐诊、勤勤恳恳给老大夫们打下手的年轻人,竟都已经头发花白。

  老大夫笑道:“你见过我?就算是五六年前见过我,我也跟现在差不多啊。”

  霍善实话实说:“我是好多好多年前见过你的,那时候你才二三十多岁呢,爱吃鸭油烧饼!”

  

  老大夫本来觉得荒谬,听到鸭油烧饼后又愣了一下。他缓缓说道:“那是我妻子爱吃的,妻子死后我就没再吃过了。”

  霍善不太能理解对方语气中蕴含的感情,见老大夫神色有些怔忡,和他分享道:“我觉得外头新出的鹅油蒸饼比上次吃过的鸭油烧饼好吃,你可以去尝尝。松喧得很,不费牙的!”

  老大夫笑了笑,笑容里依然带着点儿霍善不太能理解的情绪。他说道:“好,我下次去尝尝。”

  老大夫又问霍善来医馆是想做什么。

  霍善就把来意给老大夫说了。

  他也没什么特别要求,只是想挂个小牌在门口就可以了。

  霍善还把小牌拿出来给老大夫看。

  还是他小时候写的那张小招牌,他每天都揣在医馆仓库里头随身带着,以备不时之需!

  老大夫想了想,答应了他的要求。

  霍善没觉得奇怪,当初李时珍带他过来医馆学医,那也是说一声就可以了的。当然,他是一点都不考虑人家李时珍当时可是太医院院判!

  倒是随行的家仆心中纳罕:这么小的娃娃会看病?

  潘季驯让他们跟着霍善,只说随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钱不够花回家再取,所以他们也不知道霍善到底想做什么。

  等到霍善似模似样地做到诊桌后头等患者登门了,他们都还有些恍惚。玩过家家玩到医馆来不太好吧?

  霍善哪里管过旁人在想什么?午后第一批患者登门,他便凑过去跟人家老大夫抢患者,仗着自己年纪小、脑袋灵活,别人还没说出个所以然来,他就讲得头头是道了。

  这么小半天忙碌,霍善也算是把自己的本领展露了个七七八八,老大夫对他的医术已经十分认可,所以大方地允他把那“天下第一医馆”的招牌挂满三天。

  霍善顺利挂靠成功,第二天就把苏轼摇过来吃香喷喷的漕运鸭。

  因为那家医馆名气还算大,所以霍善在这边拥有两个邀请名额。他问了其他人要不要来,结果是目前最清闲的杜甫拔得头筹。

  潘季驯今日还没正式上岗,便亲自带着霍善三人在北京城中遛弯。

  霍善力邀他们去卖书的铺子走走,里头有许多杜甫诗研究,杜甫可以尽情欣赏欣赏。

  潘季驯隐隐感觉这个提议不太美妙。

  果不其然,苏轼和杜甫进去没多久,就和人争执起来了,杜甫还荣获了一句“你懂什么杜甫”的批评。

  论打嘴仗,杜甫根本打不过明朝读书人。

  苏轼听得叹为观止,正要上去劝劝架,就听旁边的霍善兴致勃勃给他念当代大明文坛领袖王世贞的大作:“读子瞻文,见才矣,然似不读书者。读子瞻诗,见学矣,然似绝无才者——”

  苏轼用力捂住他的嘴巴,不让他继续往下念。

  这句点评的意思很简单,读苏轼写的文章,感觉他很有才华,但像是没读过书的;读苏轼写的诗,感觉他读了很多书,但是总觉得他一丁点才华都没有!

  当然,王世贞也没有一骂到底,他还夸了苏轼的小文和小词,说是昏昏欲睡的时候读起来能提神醒脑、原地满血。

  可惜后面这句被苏轼给捂没了,他就只能听到前面两句点评。

  苏轼咬牙切齿。

  好你个王世贞,我招你惹你了!

  苏轼和杜甫都是被潘季驯劝出书铺的。

  算了,算了,也不是什么大事,旁人想得后人几句点评还得不到呢。

  霍善连连点头,还搬出李时珍来举例,听袁枚说李时珍写好百万巨著《本草纲目》去求王世贞写序,王世贞没答应。还是等李时珍死后他才感慨万千,提笔给李时珍写了篇序推荐这本书出版!

  苏轼和杜甫能说什么,只能把霍善的话发送给李时珍让他感受感受什么叫世态炎凉。

  李时珍:“……”

  你们说话就说话,捎上我干嘛!

  好在漕运鸭的味道确实很不错,吃着确实和普通家养鸭不太一样,鸭肉咬着紧致得很,而且没有半点腥味,再加上烤鸭师傅手艺过人,皮烤得脆脆香香的,一口下去只觉满足到不得了。

  下午他们还领着霍善到处遛弯玩耍,完全不需要潘季驯这个东道主招待。

  唯一不太好的是北京城夜里要宵禁,苏轼他们不能到处去浪,只能早早睡下了。

  三人在北京城浪了两天,眼看到了该回去的时候了,霍善才记起自己还在人家医馆里挂靠来着。

  霍善先让苏轼和杜甫先各回各家,自己去找那老大夫说一声,顺便取回自己的招牌。

  顺便给老大夫留本方书作为答谢,里头全是李时珍他们在医馆系统里用模拟临床试验检验过的方剂。

  老大夫翻开书看了几页,便知道这本书有多珍贵。

  他亲自送霍善到医馆门口取招牌。

  外头夕阳已经西斜,金色的余晖笼罩着整座北京城。

  “你,还能回去吗?”

  眼看霍善就要走了,老大夫忽然开口问他。

  霍善一愣,纳闷地问道:“回哪里去?”

  老大夫道:“就我二三十岁的时候……或者更晚一点……三四十岁的时候也行。”他老了,眼珠子已经有些浑浊了,说出口的话却带着那么一点不切实际的希冀,“要是哪天你还能见到那时候的我,记得跟我说,嘉靖四十五年三月初一那天早点回家,别在路上耽搁。”

  那天他想着许久没给怀孕七八个月的妻子买鸭油烧饼了,特地绕路去买了两个。

  晚了一点,就晚了那么一点,不小心摔倒在地的妻子已经没气了,一尸两命。

  他本来已经努力让自己忘记了,也觉得自己已经忘记了。

  可听到霍善一说“鸭油烧饼”,记忆便如潮水般将他淹没。

  怎么会那么巧呢?

  就那天家里没别人,就那天他晚回家那么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