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291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轻松 穿越重生

  去年刚驾崩的汉和帝刚登基时住在南宫,内廷外朝全都是太后的人,住得他睡觉都睡不踏实,后来汉和帝就选择搬到了北宫削弱太后一党对自己的控制,并联合北军诛灭太后全家及其亲信党羽。

  汉和帝成年后夺权成功,但也没有搬出北宫,至今邓绥还带着刘隆住在北宫。

  霍善带着幼帝刘隆在小小的北宫挖啊挖啊挖。

  其实也不用他们怎么挖,重活都有邓绥安排的人给干了,他们主要负责最后的堆堆菜垄、埋埋红薯以及撒撒种子,连刘隆都能轻松胜任。

  比如此时此刻,刘隆就正认真往坑里埋下一根圆圆胖胖的红薯,接着动起自己的小手给它埋土,表情之严肃就好像自己正在让那根红薯入土为安并超度它前往极乐世界!

  “埋,一,根!长,多多!”

  刘隆海很认真地复述着霍善教导他的话。

  霍善连连点头:“没错,埋下一根红薯,过几个月它就能长出多多的红薯!这就叫‘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你知道这诗的后面两句是什么吗?”

  一岁的刘隆面露茫然:“么么?”

  霍善兴致勃勃给他背:“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忙完政务过来看两个娃相处得如何的邓绥:“……”

  这小子为什么可以兴高采烈背这种诗?

  这种诗刘隆当然是听不懂的,他屁颠屁颠地跟着霍善忙活了半天,此时又累又饿,便乖乖听邓绥的话去找乳母喝奶。

  喝着喝着就睡着了。

  霍善也换了身干净的衣裳洗净手,入席与邓绥一起尝尝东汉的饭食。

  比起汉武帝时期,这边的河西通道已经拓通百余年了,该传进来的作物都已经传了进来,比如这小小的芝麻就已经经常和胡饼作伴了,连皇室都颇爱吃这玩意。

  霍善倒是不挑食,吃什么都觉得挺香。

  邓绥也不打扰他吃饭,反而还就着他那吃相多用了半块饼。等两个人都吃饱喝足了,邓绥才问起霍善那首诗是怎么回事。

  听起来好像在骂人。

  霍善就给她讲,这是六七百年后一个读书人写的。

  读书人的嘴,骗人的鬼!

  这首《悯农》的作者李绅,确实是因为他写的悯农诗名盛一时,但是等他做官了也没当成什么为民做主的好官,而是卷入了党争之中,跟随着自己那一党的意见领袖冲锋陷阵,对于敌对党极尽打压之能事。

  反正只要是对方的人落在自己手里,那肯定是不死也要扒层皮,绝没有放他们囫囵着脱身的可能性。

  到了这个时期,他们关心的已经不是农夫饿不饿死了。

  即便知道霍善来历不凡,邓绥听着他张口就能说起几百年后的事仍是十分感慨。她说道:“党争之事,确实是有害无益。”

  霍善闻言立刻和她分享起来,说是不必远到唐代的牛李之争,咱大汉人也有自己的党争。

  比如接下来几十年间幼帝登基成了传统,这个时期外戚势力始终是让皇帝如芒在背的存在,年幼势弱的皇帝没办法和外朝进行有效沟通,所以他们决定……培植宦官势力和外戚对抗。

  这下外戚问题解决啦,改成宦官专权。

  天下读书人为此愤怒不已,纷纷慷慨激昂要对抗这些专横跋扈的权宦。

  这就有了后来的党锢之祸。

  领头反对宦官的官员遭贬谪,参与反对宦官的学生被镇压,数不清的年轻人遭到禁锢和打压。

  等到敢说话的人都发不出声音了,东汉末年也就来了。

  更可怕的是,东汉末的动乱结束后天下并没有归于太平,而是迎来了更加昏昧的魏晋时期以及紧接而来的长达百年的五胡乱华大混乱……

  这就讲得有点远了。

  反正吧,咱大汉绝对是走在党争时代的前沿!

  邓绥:“……”

  小神医啊,有没有人告诉过你这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

  霍善也觉得这种家国大事聊起来不太轻松,就和邓绥聊起怎么养娃的问题。

  东汉末年的学者仲长统曾经沉痛地探讨过东汉皇室为什么那么多短命或早夭的皇帝,认为是这些皇子皇孙开窍得太早,还没长成就已经泄了元气,生育得也太早,导致生下来的孩子体弱或痴傻,这种不适合的过早纵欲、过早生育一代接一代地延续下来,那皇室生下来的娃体质自然越来越差。

  还是得顺应自然,等到皇子皇孙性成熟后再让他接触这些东西啊!

  这都是孙思邈记录在《千金方》里的内容,他显然也想过劝说李唐皇室优生优育,但……这种事哪有那么好劝,自古皇帝搞养生都是希望走捷径的(比如服黄金吞白玉嗑丹药),从来没有戒酒戒色清心寡欲的打算。

  霍善对邓绥殷殷叮嘱:这个娃咱要是养大了,可不能让他再重蹈覆辙了啊!

  像他太子叔,如今都快十六岁了,在他的监督之下还是个童男子呢!

  哦对了,你知道我太子叔是谁不,他叫刘据!

  邓绥:。

  刘据知道你在外面到处宣扬他的童子之身吗?

第276章

  终于可以在皇宫动土, 霍善兴头还是很足的,甚至还给刘隆移栽了两株牡丹和西红柿。

  都来洛阳了,洛阳怎么可以没有牡丹!

  至于西红柿,那肯定是他想吃西红柿炒蛋了。这是他最近爱吃的菜, 炒得很快, 他饿的时候特别适合催促他师弟炒来给他解馋。

  只不过炒锅这东西,东汉也是没有的, 霍善只能给邓绥描述了一下锅是如何打得又大又圆的, 争取下次过来的时候可以吃到有锅气的炒菜。

  邓绥哪里曾亲自管过这些事, 她笑着听了一会,就决定给霍善引荐一个专业人才, 蔡伦!

  蔡伦是邓绥的得力助手, 他早前负责统筹宫廷的武器研发项目, 主要领着底下的人铸造点新式弓弩新式刀剑。

  他改良出来的弩, 那也是当时的一绝,深得汉和帝的喜爱。

  后来邓绥当上了皇后, 下令让天下郡国进献纸墨供朝廷使用,蔡伦接触到各类贡纸后觉得纸张改良项目也大有可为。

  帛书太贵, 简书又太笨重, 要是能改良造纸工艺、降低纸张制造成本,纸张代替帛书和简书是迟早的事!

  蔡伦就是这么个人才。

  不仅汉和帝对他颇为喜爱,邓绥成为太后后也特意封他为龙亭侯,从此蔡伦琢磨出来的新纸便被称为“蔡侯纸”。

  不过目前蔡伦还没来得及封侯, 仍是在宫中用事的宦官。

  得知太后相召, 蔡伦自是第一时间过来觐见。

  结果蔡伦就见到了霍善这个陌生小少年。

  今天宫中已经传开了, 说是邓太后给小陛下找了个小“义兄”,蔡伦心里头其实还是有点想法的:太后是让谁去找的?他怎么一点都不知道?

  只是这种想法蔡伦也只能在心里想想, 真要说出口就太不识趣了。

  他就算是邓太后最为倚重的近侍,也不能理所当然地觉得邓太后做什么事都要和他商量啊!

  要谨慎,要万分谨慎。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霍善不知道蔡伦的想法,他好奇地打量起据说改良过造纸术的蔡伦。

  见蔡伦仪表堂堂,瞧着不像是卑躬屈膝伺候的宦官,霍善只觉不能把人薅回去干活有点可惜。

  不过想想东汉这边风雨飘摇的局面,霍善又觉得可能还是邓太后和刘隆更需要蔡伦。

  做人不能太贪心!

  见蔡伦上前向自己问好,霍善便也乐滋滋地和对方打招呼:“蔡常侍。”

  蔡伦的官职就是传说中的“中常侍”,后来让许多读书人咬牙切齿的“十常侍”也是出任这一官职,他们有着传递诏令的权限,直接代表皇帝或太后与朝臣接触。

  等他们心大了起来,传出去的诏令是皇帝本人的意思还是他们自己的意思,那可就不一定了!

  只能说人性都是经不起权欲考验的。

  不管是皇亲还是外戚、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亦或是卑微到尘埃里、连个完整的人都已经不管的宦官,只要有机会执掌权柄,谁又不想痛痛快快过把瘾呢?

  都是老天让我来这世上走一遭的,谁也没比谁高贵,谁也没比谁低贱!

  霍善与人往来也不看什么出身与地位,他觉得好的,就跟人家好。

  像见了蔡伦,他便十分热情地给他分享手头的一堆项目,当时的对话过程是这样的:老蔡啊,你现在有空没有?除了造锅之外有跟进其他项目的想法不?

  我跟你讲,农业方面我这里有水果嫁接技术、水稻杂交技术以及新农作物试种推广计划;军事方面我这里有火炮火雷火铳以及马鞍马蹄马镫;经济方面……要不你主持个摊丁入亩,听说取消人头税有利于缓解土地兼并带来的种种问题,他也不是很懂,是袁枚随口给他讲的!

  听说东汉末年之所以诸侯并起,就是因为土地大量落入世家大族以及大官僚大地主的手里,寻常黔首要么沦为佃户要么沦为奴仆,卖儿卖女乃至于自己卖掉自己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

  毕竟都人相食了,自由又算什么?

  没有生存保障的自由根本毫无意义。

  那些占据大量土地资源与人口资源的“豪杰”眼看即将天下大乱,那肯定是招兵买马齐齐入局,争取自己也能分一杯羹。

  想凭借废除人口税缓解土地兼并问题的也不单是清朝琢磨出来的摊丁入亩,曹操当政期间就曾试图废除过人头税。

  可是当时整个大汉民生凋敝,朝廷缺钱得很,只能换个差不多的名目继续征税。

  现在还没到东汉末年那种局面,等朝局稳定下来倒是可以考虑一下这方面的政策调整。

  要不是刘彻执政期间还没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连世家大族的概念都还没完全成熟),霍善肯定就给他皇帝姨公提了。现在么,刘彻不需要这些手段都把底下的乡绅豪强镇压得服服帖帖,一言不合就放任义纵他们剁了人家全家。

  这些都是有过成功先例的成熟项目,别人用了都说好!

  你们要是觉得拿着心里不太踏实,等你们这边局势稳定下来以后也可以参与孵化一些新项目,到时候就是你们回馈大家的时候了!

  冲鸭,蔡常侍!

  不要让龙亭侯成为你人生的终点,你肯定还能为大汉继续发光发热!

  霍善这边从他那随身医箱里一份份地把项目书往外掏,一张小嘴还叭叭叭地介绍着项目内容,听得蔡伦和邓绥都一阵恍惚。

  等会,等会啊。

  不是说好喊我喊蔡伦来造锅的吗?

  蔡伦到底是主持过好几个改良项目的专业人才,只是稍稍翻一下手中那些资料,便知道这些项目无一不是只要做成了就能活人无数。他心里一阵激动,朝着邓绥请示道:“陛下,您看微臣要不要马上把这些事逐项安排下去?”

  邓绥到底是办大事的人,很快便从刚才的失神中缓过劲来。她问明霍善能给她们这边匀出多少新粮种来,很快让蔡伦先把农事方面的项目落实下去。

  她没忘记霍善预言说接下来十余年中整个大汉水旱灾害不断,粮食问题绝对是重中之重,别的都可以先放一放。说到底,边患再严重也没有真正打到家门口来!

  只要大汉国力强盛,收拾河西问题还是很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