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308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轻松 穿越重生

  只可惜现在李白已经五十好几,想来远没有十几二十年前那么风流倜傥。

  霍善感悟良多,边领着李白去给人分粥边瞅着李白念诗:“美人自古如名将, 不许人间见白头!”

  李白:?????

  这诗写得倒也不错, 只不过你说美人的时候为什么看着我?而且你这句诗听起来很不吉利你知道吗!

  不懂什么意思就不要瞎念诗!

  霍善和李白唠嗑起来, 说这首诗是一个叫艳雪的女子写的。

  这艳雪嫁给一个官员做妾室,她的同乡好友则嫁给了另一个官员, 两人时常诗文往来,好友去世后她便写了这首诗悼念对方。

  

  有人说这诗是袁枚作的,但袁枚本人说不是,他只是把这句诗记在《随园诗话》里而已。

  袁枚还和霍善感慨这两个才华横溢的女子据说是同乡,他得空真想去她们的故里寻访一二,看看那边的水土是不是特别能养人。

  霍善疑心他不是想去看水土的,而是想去找有没有才华横溢的美人儿。

  袁枚其人,极其好色。

  李白在这方面倒是很随性,连娶妻后都是到处浪荡。

  这些年他和宗氏成婚后便到扬州一带到处游玩,只偶尔过来宋城找宗氏团聚。

  好在宗氏也是个爱好求仙访道的,每次两人相见时俱是相处甚欢,所以夫妻俩的感情一直都还不错。

  这次李白就是过来找宗氏的,结果才进城就病倒了,只能先在外头歇着,省得带累了宗氏。

  听闻那句“不许人间见白头”果然是悼亡诗,李白便知道自己的感觉没错了。他朗笑道:“你小小年纪的,朋友倒是挺多。”

  霍善连连点头,骄傲地和他说起自己还认识杜甫,说道:“你还记得杜甫吗?”

  李白乐道:“我又没喝醉,怎么会不记得?听闻他如今颇得圣心,在长安应当过得很快活吧。”

  霍善道:“是挺快活的,就是无论大事小事你们那位陛下都爱叫他写诗,他说都快写不出来了。”

  许是因为知道杜甫在后世被称为“诗圣”的缘故,李隆基就总爱让杜甫写诗,杜甫时不时在交流群里倒苦水,然后苏轼就和他讨论如何对皇帝使用糊弄大法。

  可见对于他们这些文人来说没应酬苦,有应酬也苦!

  李白听得哈哈直笑,只是笑里难免有些不易察觉的落寞。

  写这种应酬诗是每个大唐读书人的必修功课,只要是去赴宴难免就要写个诗纪念纪念,那样的日子他也过过一年多。

  只可惜他终归不像杜甫那样生在官宦之家,他自由自在惯了,受不得那么多拘束,也学不会含蓄与自谦,连自己什么时候得罪了人都不知道。

  活到他现在这个岁数,也许不该再想什么功名利禄了,他已经去过长安,知道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所以何苦在自己钻进那样的樊笼里去?

  只是从拿起书卷的那一天开始,无数前人的襟怀与追求便随着那一句句诗文传达到他们这些后来者心中。

  读书人学到了本领便想去经世济国,如同少年人得了宝剑便想出去行侠仗义。

  即便是豁达肆意如李白,终归也还是放不下。

  霍善倒是不知道李白心中的遗憾,他见李白跟着自己这边忙一会、那边忙一会,似乎没再惦记他的酒,总算满意了。他叮嘱道:“你可要少喝点酒,我听说当涂那边有个人喝醉后看见水里的月亮又大又圆,想去捞起来,结果一头栽进水里淹死了!”

  没错,这就是醉死当涂的传说之一,李白最后捞月亮把自己捞没了!

  李白听后夸道:“这死法还挺不错。”

  霍善:?

  不愧是你。

  李白见霍善看向自己的眼神有些一言难尽,就给他分析起来,他小小年纪就医术了得,想来也见证过许多人的死亡。与其又老又病饱受折磨而死,还不出吃饱喝足在醉梦里离世。

  要是能与月亮共赴九泉,何尝不是一种快活的死法?

  霍善想到许多患者死前遭遇的痛苦,竟快被李白说服了。

  听说有的人为了体体面面地离世,还要求人给自己注射致死的药物,说是叫做“安乐死”。他们认为人虽然没有办法选择自己该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但应当有权利选择自己怎样有尊严地死亡。

  只是这种“选择”对许多人来说还是太危险了,尤其是当文明没有发展到那个程度的时候,如果有这么一种“选择”的话难免会沦为居心叵测者合法杀人的手段。

  所以许多人是不赞同推广安乐死的。

  对于嗜酒如命的家伙而言,醉死在酒里何尝不是他们最喜欢的死法。

  霍善觉得自己作为医家不能叫李白忽悠过去,继续劝道:“你还有许多地方没去玩过呢,应当爱惜身体争取多活几年,把这些地方都走一遍!”

  李白笑道:“天下名山大川我都走了大半,哪有那么多我没去过的地方。”

  霍善道:“你肯定没去过岭南!”他又给李白说起他的姓苏的朋友,去了岭南以后吃了特别多好吃的,比如什么“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还表示“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可见岭南好吃又好玩!

  李白觉得霍善在忽悠人,挑眉说道:“岭南可是流放之地。”

  霍善道:“没错,他就是被贬过去的。”

  李白想遍了自己知道的姓苏的官员,也没想出有这么一个家伙。他夸道:“倒是个豁达人。”

  一般人到了那种地方,哪还有心情吃吃喝喝?

  既然聊到了苏轼和岭南,霍善就邀李白一起来品尝冬瓜盅。

  做冬瓜盅直接把剖开顶的小冬瓜架在火上煮,里头放上鲍鱼、虾仁、香菇等等好吃的食材,等到整个“盅”都熟透了,里头的东西也都能吃了,冬瓜肉清爽,海味又极鲜美,对他们这种喉咙干渴的情况特别友好。

  这可是他去岭南学来的吃法!

  李白半信半疑地瞧了瞧他那小短腿,啧啧道:“你还去过岭南?”

  霍善道:“那当然,我跟东坡先生一起去的。”

  李白跟着霍善忙活了好一会,都已经大半个时辰没喝酒润喉了,这会儿还真有点馋了。

  他便又勤勤恳恳地与霍善一起掏冬瓜去。

  食材全是霍善拿出来的。

  两人一起蹲在旁边喝着稀粥等冬瓜盅熟。

  等到他们终于吃上鲜爽可口的冬瓜盅,天上已经是圆月当空,依稀还能看见几颗星子。

  两个人吃得肚皮滚圆,一起坐在廊下吹晚风。

  如此好时好景,李白不由伸手往身上摸了摸。

  可惜没摸着自己的酒。

  李白问霍善什么时候把酒还他。

  霍善表示不还了。

  

  李白也不执著,与霍善聊了一会便倚着廊柱开始呼呼大睡。

  霍善唠嗑着唠嗑着没听到回应,一转头就见李白已经睡得老沉。眼看凑过去叫也叫不醒,霍善便把他给拖进屋里由着他继续睡去。

  得亏他力气大,要不然李白得冻病了!

  翌日霍善还是抓着李白来干活,监督他喝完药不能去偷偷摸摸买酒喝。

  李白见霍善捣鼓出来的食物都还挺好吃的,便也不急着去弄酒,优哉游哉地跟在霍善后头给他打下手,听他聊起他那些奇奇怪怪的朋友。

  三天一晃即过,霍善考虑到自己马上就要回去了,当天下午便找宋城县令商量着能不能通过查问冤狱来求一场雨。

  并给宋城县令说这可是有成功先例的,当年邓太后就是这样求来的雨!

  宋城县令感念霍善解决了城中的时疫(虽然患者还没有完全痊愈,但情况已经稳定下来),很快应允下来。

  霍善与县令商量求雨的时候,李白就在边上听,他看起来懒洋洋的,似乎对下不下雨并不关心。

  只在霍善与县令商定以后才问:“要不要我给你写祈雨文?”

  霍善说道:“邓太后不信这些。”

  邓绥是坚定的不搞淫祀的人,自己生病了别人要给她祈福她都不肯答应,要不然她也不会选择通过决冤狱来祈雨了。

  可见在她心里求神不如求己!

  既然用了邓绥给的技能,可不能违背人家的本意胡搞瞎搞!

  李白就不提了,倚在游廊下看着毫无雨意的天穹。

  天上连朵云都没有。

  他到宋城的时候就听说这边久旱无雨,不知多少人盼着天上能下几滴雨,可惜他们等来的却是日复一日的失望。

  眼下这种天气,能求来一场雨的怕不是神仙?

  李白正这么想着,霍善那边已经挑拣出几个有问题的案子开始复核。

  天上渐渐有云往宋城上方聚拢。

  李白的目光凝在那微黑的云上。

  过了许久,也不知谁在府衙外喊了一声“下雨喽”,豆大的雨点开始噼里啪啦地往下掉。

  此起彼伏的欢呼声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中响起。

  李白转过身,看见霍善从公堂里走出来。

  乌云蔽日、大雨倾盆,天地俱是一片暗色,唯有这小孩鲜亮可爱。

  像个小神仙。

第295章

  霍善见李白朝自己望过来, 跑过去问他饿没饿。于是一大一小又蹲在一起等吃的,毫无外人眼中的神仙形象。

  出于苏轼的强烈要求,霍善开始给李白念起各种不知真伪的诗,问李白那是不是他写的。

  到李白这个岁数, 除了安史之乱以及流放夜郎那段时间他没经历过、不知自己写了什么诗以外, 其他流传后世的诗文他应当都已经写完了,由他本人来鉴别真伪最适合了!

  李白:?

  这小子上哪找来这么多奇奇怪怪的诗?

  这些诗当然是苏轼大半辈子积攒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