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43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轻松 穿越重生

  他们只能祈求华佗快点吃完来给郡守开药。

  可惜他们的祈求注定要落空了,等到郡守儿子把满车谢礼装好,华佗就留书一封大摇大摆地离开。

  那封留给郡守的书信霍善是凑在旁边看着华佗写,看着看着眼睛又睁圆了。

  上头全是骂郡守的话!

  一老一少坐到车上的时候,霍善还大为惊叹:“没想到骂人还能治病!”

  华佗见霍善恢复了一贯的活泼,笑着说道:“这里头的门道多得很,一般人要是胡乱学了去,说不准真把人给气死了。”

  师徒俩随着满车礼物回到落脚处。

  华佗看都没看那些财货半眼,领着霍善去净手并为自己换上干净的衣物。

  霍善倒是不用换,他本就是“入梦”来的,便是去泥土里打几个滚儿也不妨事。

  华佗给霍善提起为什么要保持身上洁净,人在病中比平时要虚弱许多,外邪很容易趁虚而入。

  就像那小到肉眼不可见的寄生虫虫卵那样,他们虽做不到不把任何“外邪”往里带,也得尽量减少这种可能性。

  霍善本就是个爱干净的小孩,听后认真把华佗的话记在心里。

  华佗掀帘走进去。

  霍善紧随其后,很快便瞧见华佗所说的那个患者。

  患者是个在当地颇有名望的士大夫,已经四十多岁了,读了半辈子书,见多了士林中的风风雨雨。

  东汉末年的读书人大家都懂的,甭管办事能力怎么样,首先要比谁的名头喊得响亮,接着还得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这样才能顺利成为蜚声朝野的名士、掌握足够大的话语权。

  当然了,掌握这个话语权的风险也很大,比如被抓起来蹲大牢或者砍头。

  这位士大夫的前半生就是这么精彩纷呈走过来的,本来他觉得经历过士林这么多年的洗礼,纵使真有一天大难临头也能从容应对。

  结果这病才来没几个月他就撑不住了,苦苦求着华佗给他治病。

  可见不管觉得自己意志力多么强大,最好就是不生病。

  华佗此前已经给他诊断过了,准备给这位士大夫开腹解决病灶。

  其实华佗也很有医德得告诉过这位患者,表示这病灶不致命,不切也行,反正你也只剩下十年寿命了。我就算给你切了,你也是十年就死,何必受这破腹之苦?

  

  只要忍着这种痛区区十年就好!

  患者:?????

  患者坚持要华佗帮自己取病灶。

  这就是汉代医家常下达的“死亡通知书”了。不是华佗特立独行,而是《黄帝内经》也是这样写的,据传厉害的医家能够通过诊问估量出患者的病大概啥时候要人命。

  只是有的医家说话比较委婉,有的医家说话比较实诚而已。比如爱说大实话的华佗经常这么告诉患者家属:准备后事吧,就这三天/五天/十天的事了。

  有时候心情好,华佗还会把死前的症状详细描述给患者家属听。

  可见华佗生前没被追着打实在不容易。

  华佗简略地把患者情况跟霍善讲了。

  这种治法非常伤身,一般华佗是作为最后的治疗手段来使用的,若非患者自身有强烈的破腹意愿,他基本不会给人动刀子。

  霍善震惊不已。

  居然还能把人肚子剖开吗!

  

  华佗道:“取病灶可以这么取,取孩子自然也可以,只是创口可能更大,恢复起来可能更麻烦。若非摸出胎位不正、难产可能极大,这法子绝不能随便用。”

  他问霍善能不能跟。

  不能的话只要自己出去玩就好。

  霍善本来有点害怕,可想到自己早逝的阿娘忽地又不怕了。听华佗说,就算是想以后让他来操刀,也得他全程跟诊一次才能获得这方面的权限。

  能多学点当然得多学点。

  要是以后他身边有重要的人遇到这种情况呢!

  霍善勇敢地说道:“我不怕!”

  得了霍善这个答复,华佗心中欣慰。

  他的两个徒弟都没学到他这方面的临床技巧,听李时珍说到后来这方面的技艺已经近乎失传,只有少数医家还敢动刀子,但他们会的大多也只是割疮缝合之类的寻常外科手段而已。

  与李时珍同期的医家之中倒是有个不错的后生,名为王肯堂。

  王肯堂是个读书人,还中了进士当了官,他曾因为母亲生病而开始研究医理,后来学有所成、内外兼精,他不仅会治病,还会归纳总结,曾经详细记录了头面唇口损伤的缝合之法,称得上是明代的口腔颌面外科专家了。

  只是破腹这种大手术,李时珍同样没亲眼见过。

  这会儿拇指大小的三个小老头儿站在霍善肩膀上,齐齐探头看向患者露出来的肚皮。

  华佗马上就要把它切开了!

第36章

  霍善本有些不敢看, 瞧见李时珍他们的激动后又被感染了,凑过去看华佗动手。

  华佗的手很稳,如果不是死于曹操手中,他这双手应当还可以救许多人。

  可乱世之中只一双手又能救多少人?救活的人会不会转身又死在别人刀下?人易救, 命难救, 普通人只能祈求天下太平无事。

  东汉末年的锻造技术已经相当不错,华佗手中的小刀十分锋利。

  患者已经就着酒喝过麻沸散, 整个人处于意识昏沉的全麻状态, 并不知道自己即将要被人破开肚子。

  霍善睁大眼看着华佗手里的小刀, 只觉他轻轻一划,患者的肚皮便被他划开了, 接着出现的是肌肉和脂肪层。

  本来这场景看起来应该挺吓人的, 可华佗切开的切口太过整齐漂亮, 以至于霍善看着竟不觉得难受, 反倒有种马上要真正见识到人体脏腑的期待感。

  不过华佗并没有把切口开得很大,他凭借自己的判断直接把切口开在病灶附近, 准确无误地从里头切下块明显不太正常的肉疙瘩。接着他便开始仔细将创口周围收拾了一番,开始给患者关腹了。

  整个过程只花了不到一刻钟。

  华佗操作得差不多了, 才和霍善几人说起为什么要这么快, 而不是慢慢操作让他们看仔细一点:这麻沸散的药效是有时限的,要是不切快一点等患者醒来会疼得乱动。

  这种开膛破肚之苦可不是谁都能承受的。

  像这个病人不就是因为忍不了疼,才坚持要找他开刀吗?

  霍善抓住了华佗话里的(他认为的)重点:“还能开膛吗?”

  

  华佗:“……”

  华佗道:“理论上来说,连头颅都能开口子, 只是我也鲜少接触这类患者。因为开颅、开膛风险更大, 我一般会告诉他们开完以后不一定能治好, 而且很可能死在这个过程中,所以至今还没有人愿意尝试。”

  李时珍道:【这个我知道, 你就是因为提议给曹操开颅,所以被曹操给杀了。】

  华佗:“……”

  小李啊小李,我劝你不要把演义内容当现实。

  孙思邈道:【史书上倒是没记录这一点,只说是华前辈不愿意留在曹操身边给他一个人治病,曹操一怒之下把华前辈给杀了,说华前辈就是故意不治好他的头疾。】

  曹操:呵,想让我离不开你,我先把你给杀了!我就不信了,天底下能人那么多,我离了你这个小小医家还活不下去了不成?

  华佗:“……”

  好吧,事实也没有比演义好到哪里去。

  原因不重要,反正他是死了。

  患者醒来的时候,朦朦胧胧听到华佗正在和人说起春秋战国时期的换心术。据说扁鹊掌握开膛换心的临床技术,有两个人来向他们求医,扁鹊用他那双能照见五藏的眼睛一瞧,表示你两的心在自己身上不适合,换到对方身上就好了,就给他们进行了换心手术。

  只是这手术复杂得很,他得直接把人迷昏三天才完成整个手术。

  华佗正准备告诉霍善这事儿出自《列子》,就是“冯虚御风”的那个列子,这家伙从头到脚都很不靠谱,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瞎编。

  结果患者已经反复摩挲着自己胸口,一脸惶恐地看向华佗:“你莫不是把我心给换了?”

  华佗:?

  根据华佗丰富的麻翻患者的经验,患者醒来后一般会说些胡话,等麻沸散的效果散去后就好。

  华佗道:“没换,又没找到适合跟你换心的人,我平白无故换你的心做什么?”

  既然人已经醒来,华佗便让家属进来照看,观察个一两天没问题就可以回家养身体去了。

  霍善大开眼界,没想到病还能这么治!

  华佗见他双目熠熠,一点都没被刚才的剖腹场景吓着,倒觉得他是真适合学自己这门医技了。他说道:“你以后可以先拿些小的禽畜练练手,试着观察它们的五脏六腑。想对人动刀子,最要紧的是要熟悉人体内的构造,这些得慢慢积累。”

  霍善点头。

  要做到像华佗开口这么小却能准确无误地找到病灶,一般人还真做不来。

  要是病灶在左边,口却开在右边,患者不是白挨了一刀了吗?

  所以还是得先掌握精确的诊断技巧才能动刀子,要不然人家还没病死,先被你给切来切去切死了。

  华佗刚走到井边净手,郡守儿子便带着礼物满面笑容地过来道谢:“果如神医所料,父亲他吐出数升黑血,整个人都松快了,病想来是好全了。”

  这郡守儿子迎上前时走路一瘸一拐的,显然是刚才因为不尊父命、没派人来捉杀华佗而挨了顿打。

  华佗笑道:“诊费已经收过了,还连累郎君你受了委屈,郎君不必这般客气。”

  郡守儿子显然是个孝子,乐呵呵地说道:“只要父亲病能好起来,多挨几次打也没关系。”

  华佗道:“府君病能好靠的不是华某,而是郎君自己。正是因为郎君你平日里侍父至孝,府君才会在郎君没听命行事的时候怒极而发。”

  郡守儿子听得满心欢喜,更是坚持要把谢礼留下。

  只要病治好了,医患关系绝对是天底下最友好的。

  病没治好就是另一回事了!

  张仲景几人接连看见华佗用两种截然不同的办法治病救人,皆觉华佗不愧是名留青史的名医。若非常年浸淫医技,岂能做到这样信手拈来?

  接下来那些慕名而来的患者倒是正常些,都是些药石可医的寻常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