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56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轻松 穿越重生

  难怪他最近看霍去病面上的劫数似乎散了大半,竟是霍善这三岁小孩儿在偷偷忙活。

  李长生说道:“既是如此,那便开个医馆好了,等制糖之事告一段落我们便回去。”

  既然是牵扯到霍善最隐秘的秘密,这医馆便不适合开在长安闹市中。

  还是开到霍善自己的庄子上最相宜。

  长安乃是天子脚下,许多事都容易被旁人看在眼里。

  只是这么一来,庄子的布局倒是要稍微改改,医馆和住处肯定不能安排在一块,得把客人和患者分隔开。

  李长生道:“我会派人回去安排妥当的。”

  霍善不知道李长生的诸多考量,听李长生答应下来便不再琢磨这事儿了。

  接下来几日他乖乖跟着太子刘据上课,除了依然时不时把课堂内容带偏以外倒是没做什么出格事。

  就是感觉司马迁一天天地憔悴下去了。

  霍善觉得肯定和自己没关系!

  这天霍善正要去上课,就撞见有人把从南方运回来的甘蔗往里搬。

  原来这东西不必远到南越都能找着,只是叫法不一样而已。

  刘彻想要什么东西,地方上自然是紧赶慢赶给刘彻送过来。

  听说这还只是一小部分,后头还运了一整船呢!

  霍善便去讨了两根甘蔗,叫金日磾帮他剁成一段段去找他几个表叔分着吃。

  几个小孩开始围坐嚼甘蔗。

  太子刘据只知道柘浆,不知道这东西还能直接嚼吧嚼吧吃里头的甜汁。

  这吃法其实很不雅,但是……大家一起吃的话就没那么多讲究。

  霍善过足了啃甘蔗的瘾,和几个表叔说起自己跟着张仲景几人到处采药的见闻。

  

  李时珍和孙思邈的时代还好,偶尔也会遇上吃不起饭的人家,但整体环境大体还是比东汉末年要好得多。

  东汉末年人饿起来,别说甘蔗了,树皮草根都给挖光了。有的人不知道一些野生植物是有毒的,当做救命的野菜吃了进去,结果人没了。

  霍善亲眼见过饿死的人和中毒死的人,一时也不知道哪种死法更加残酷。若非他这人向来是万事不过心的,光是看见的这些事便该叫他再也不肯跟张仲景他们出去了。

  这会儿啃了甜甜的甘蔗,他便想到了自己在东汉末年的见闻。

  听孙思邈说,他们是可以改变未来的,那是不是可以不再有饿殍遍地的东汉末年呢?

  霍善问太子刘据有没有办法让所有人都不饿肚子。

  太子刘据哪曾想过这么宏大的议题,他的老师们都教他要用礼乐治国,讲各种各样的礼义,讲往圣先贤的各种思想,可是还没有人和他讨论过怎么让所有人都不饿肚子。

  太子刘据老老实实地说道:“我也不知道。”

  霍善很有些失望。

  等司马迁来了,几个小孩便找司马迁讨论这件事。

  啃草根啃树皮吃有毒的野菜什么的,他们完全想象不出那样的生活该怎么过。

  想想就很难受。

  听说一旦没粮了大人们会交换彼此的孩子吃掉!

  没饭吃真是太惨了!

  像他们还这么小,肯定会被吃掉的!

  司马迁:?

  谁给小孩子讲这些东西?

  司马迁道:“那都是春秋时期的事了,我们大汉不会出现这种泯灭人性的事。”

  霍善给他一个“真的吗?我不信”的小表情。

  司马迁:“……”

  心好累。

  这段时间的经历让他充分认识到自己不适合干教书育人这一行。

  司马迁说道:“你们不信我,难道还不信陛下?地方上有灾情,朝廷肯定会拨粮赈灾,挨饿的情况可能会有,但远不至于要易子而食。”

  说是这么说,其实司马迁心里也被几个小孩说得多了几分阴翳。

  朝廷能拨粮赈灾,那得是在朝廷有粮的前提下。如果朝廷自顾不暇呢?

  像刘彻这样动不动就搞大工程、大征战,国库迟早会被耗空。到那时候朝廷自己也没粮了,哪里还能顾得上地方上挨饿的黔首?

  地方上的人活不下去了,就会出现动乱。

  秦为什么二世而亡?不就是因为秦始皇动不动就征召十几万人搞大工程,经年累月地征战与劳役几乎将整个国库掏空,也让天下黔首苦不堪言。这时候只要有人领头,他们便要揭竿而起。

  如果在位的是有能耐的皇帝还好,换成胡亥那种既没治国手腕也没用人本领的昏昧皇帝,整个王朝很快便会分崩离析。

  听闻刘彻有征伐南越与西南诸夷的想法,这昆明池便是为了打昆明而挖的,这与秦始皇当初南征百越多么相像?

  只是这种唱衰的话,谁敢在刘彻面前说起?

  难得几个小孩感兴趣,司马迁索性给他们讲起古时一些救灾赈灾的措施。

  不管是朝廷还是地方官都不会希望治下出现问题,尤其是地方官,人口和粮食产量可是关乎他们的年终考核来着。所以各地对这些事都非常上心,只要朝廷上下能正常运转,地方上出了问题都是可以补救的。

  倘若君王昏昧无道,只要臣下懂得变通也能成事。

  比如《晏子春秋》里头就记录了齐国闹饥荒,齐景公认为粮食该留着修自己想要的“路寝之台”,不肯拨粮赈灾,晏子便让人多花些粮食招聘灾民来修齐景公想要的行宫观景台,慢慢修,不着急,修足三年五载,只要在这期间灾民赚够了重建家园的粮食,一切自然会好起来。

  要是既没有愿意为民着想的君王,也没有愿意为民着想的臣子,那受苦的可就是天下黔首了!

  司马迁这些话是讲给太子刘据听的。

  刘据现在是太子,日后便是君王,司马迁还是想在他心里埋下点仁爱的种子。

  比起正经的儒学大家,司马迁还相当年轻,说起话来没那么多大道理,太子刘据反倒能听进去几分。

  霍善也听进去了。

  这个晏子可真聪明!

  霍善追问:“让人服劳役会给钱粮吗?”

  司马迁道:“一般是不给的,晏子这是特殊情况。”

  霍善想了想司马迁说的特殊情况,继续追问:“如果县里有人吃不起饭就可以给对吗?”

  司马迁道:“可以。这样其实挺好的,如果直接发米粮,可能会叫他们生出惰性来,倒不如让他们干些活再发粮。”

  他简略地给霍善分析《晏子春秋》中“台成而民振”的道理。

  人有粮了,不仅干起活来认真积极,自己也振作起来了,可谓是皆大欢喜。

  霍善明白了,他不能给他食邑那一千户减免赋税,但是他可以给来服劳役的邑民发粮食当工钱!

  有足够多的工钱拿,他们就会振奋起来好好过日子。

  朝阳县那么穷,完全符合司马迁说的特殊情况!

第47章

  霍光给霍善讲解过一些关于服役的事, 就像当初他爹这个出身平阳郡的小吏会去平阳侯府服役一样,霍善这个朝阳侯也会有朝阳县那边派人来为他干活。

  

  具体频率大抵是和普通徭役相同,各家二十岁以上的男丁每三年服役一次。

  由于各家往往会有三个以上的孩子,且成丁的年份不一样, 所以每年都可以征集近千名劳动力。这些劳动力有些留在本地负责维护地方上的基础建设, 有些则被派来霍善身边干一年半载的活。

  据说要不了多久,明年的丁册就该送过来了。

  明年才算是他正儿八经成为朝阳侯的第一年。

  霍善惦记的就是这事儿, 霍光说过他不可以年年减免赋税徭役, 所以不减免啦, 改给他们发工钱!

  霍善小脑袋转得飞快,上完课后便去找他叔霍光讨论这件事的可行性。

  他还知道不能到处嚷嚷, 得先和自己人商量商量。

  而自己人中最会分析这些弯弯绕绕的要数他叔了。

  他舅公, 一看就不管这些事;他爹, 一看也不管这些事;他师父更不用说了, 听后肯定直接和他一起研究该怎么落实。

  只有他叔霍光,很有读书人的(黑心)样子!

  霍光:?

  霍善便去问霍光服役给工钱的可行性。

  霍光听后沉吟良久, 才说道:“发是可以发,只是不能随便发。”

  霍善听不懂。

  霍光道:“倘若活轻活重、活多活少以及干得好干得差都能轻松拿一样的钱, 换成是你, 你愿意干重活吗?你愿意多干活吗?你愿意尽心尽力把事情办到最好吗?”

  霍善鼓起脸颊:“既然要办,那当然要办到最好!”

  听了他天真稚气的想法,霍光笑道:“你这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当然会这么想, 服徭役时办的可不是自己想做的事。”

  霍善不解地问:“不能让他们做想做的事吗?”

  霍光摇头:“譬如铺路修桥这种苦差事, 你觉得谁会喜欢?”

  霍善听后两眼一亮:“我喜欢!”以前村里修路的时候, 他可喜欢在一旁看着了,可惜他还太小了, 根本帮不上忙。

  霍光:“……”

  真就是小孩子心性。

  霍光道:“那要是让你修上一年半载,不把路修好不许你干别的,你还喜欢吗?”

  霍光这么一讲,霍善就明白了。这些事不是心血来潮干一会就成了的,而是得一天接一天地干,永远都看不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