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汉 第88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轻松 穿越重生

  霍善不由问他们每天都学了啥,怎么给累成这样。

  卫伉两人倒没说什么,卫登看向霍善的眼神则充满幽怨。

  说都是霍善给害的。

  从来只有别人给自己背锅的份,霍善还没背锅这种不明不白的锅。他顿时不乐意了:“怎么就是我害的了?”

  卫登道:“你去年才三岁就已经能跟着学《春秋》了,而且识的字比我们还多。父亲知道以后就给我们物色了几个先生,轮番教我们习武读书,每天的课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霍善听得大吃一惊。

  嘶!

  舅公竟是传说中的严父!

  卫登道:“你这次要在我们家住上好几天的话,不如跟着我们一起上课吧。”

  霍善亲眼见证了他们的惨状,自然不会一脚往坑里踩。他坚决无比地拒绝道:“我有别的安排,就不跟你一起了。”

  卫登问他有什么安排。

  霍善便把他将几个学徒带出宫来的事给他们讲了。

  当学徒当然是要跟诊啦!

  没跟过诊的学徒是出不了师的!

  至于有没有人愿意找他一个四岁小娃娃看病,霍善压根就没考虑过。

  哪怕患者看他年纪小不乐意让他开方治病,一般也不至于不让他参与诊断。

  以前他没主动提想给人看病,那些患者都要逗他说“小神医你也给我看看”呢。

  最年长的卫伉听后微微皱眉,有些犹豫地询问:“你以后打算从医吗?”

  霍善听出卫伉的不赞同,疑惑地追问:“从医不好吗?”

  卫伉道:“只怕陛下与你父亲不会同意。”

  卫伉性格是比较像卫青的,考虑事情相对要谨慎些。

  霍善信心满满地说道:“才没有不同意,我爹刚帮我买了处医馆,明儿我便过去看看!”

  至于卫伉说陛下不会同意,霍善虽不晓得自己以后做什么和刘彻有什么关系,却还是把刘彻与霍去病的戏言讲给他们听。

  陛下金口玉言说过了,以后给他当太医令!

  官职都给他安排好了,怎么可能不乐意让他学医!

  卫伉听后一阵沉默。

  他觉得霍去病和刘彻现在应该是类似于“孩子想玩就让他玩吧”的心态,如果霍善真的想当个医家的话他们恐怕会第一个反对。

  霍善没那么多烦恼,当晚还是无忧无虑地早早睡下。

  夜里他发现自己名下还真多了家绑定医馆,这家医馆的知名度还不低,已经到达863/1000,只需要再努努力便能邀请一位名医来坐诊。

  受邀名医自然是李时珍他们几个人中选。

  霍善不由积极地和李时珍他们说起开设“全国连锁医馆”的构想。

  李时珍道:“这所医馆开设在长安市中才有这般高的知名度,别处的医馆恐怕没这么容易经营到这种程度。”

  自古以来大都会都不缺人,像那种整个县都没几个人的地方,医馆开到猴年马月才能达到“小有名气”的程度?

  霍善听后有些失望,对哦,想邀请李时珍他们出来坐诊还得让医馆打出知名度。

  孙思邈笑着说道:“无妨,我们真要能再给人看诊的话,日后可以分头出去走走,遇到适合的地方便开个记在你名下的医馆。等到你长大了,我们兴许已经能带你去许多地方了。”

  他们都知晓李时珍为了写《本草纲目》走过许多地方,既然李时珍能走,他们有什么不能走的?

  以前他们也没少进山采药,凭借自己双腿跋山涉水对医家而言是再寻常不过的事。

  霍善听后自然欢喜不已,高高兴兴地跟孙思邈他们采药行医去。

  霍善睡得香沉,卫青与霍去病舅甥二人却没睡下,两人正对坐闲谈。

  其实也算不得闲谈,他们讨论的事情还是桩朝中大事。

第72章

  在他们频繁打匈奴之前, 有个人给刘彻出了个好主意:推恩令。

  推恩令表面上的说辞是这样的:现在你们只有嫡长子能够袭爵,其他孩子什么都捞不到。同样都是你的血脉,日后却可能过得比寻常黔首都不如,朕看着真是于心不忍啊。不如这样的吧, 我们把你的封地分一分, 嫡长子分大份的,剩下的切吧切吧分给其他孩子。

  这样一来, 你所有儿子都能过上好日子, 咱老刘家所有后代都能幸福快乐, 何乐而不为!

  至于实际上这么做是为了什么,提出这个主张的主父偃最清楚了:无非是重提贾谊、晁错他们讲过的诸侯王威胁论, 通过这种办法进行变相削藩。

  这封地一小份一小份切下去, 只会越来越成不了气候。

  要是其中出几个无后的, 那肯定是收归国有啊。

  这样一来, 诸侯王自然就被削弱了,再也没法重演当初的七王之乱——毕竟分个几代你的封地估计都跟个县那么大了, 哪里还有能耐造反?

  诸侯王又不是傻子,那肯定是不乐意的。

  主父偃还提了另一个建议, 那就是让刘彻效仿太祖把各地豪强富户徙往茂陵。

  主父偃一口气得罪诸侯王与各地豪强富户, 在朝中又因为圣恩正隆、树敌无数,于是他提出这些主张没几年就赔上了自己全族性命。

  如今主父偃人虽然被诛杀全家将近十年,他的建议却是沿用至今。

  当初主父偃初到长安还曾请卫青帮忙引荐,卫青那时候在刘彻面前提了主父偃此人好几次, 可惜刘彻一直没召见他的意思。

  直至主父偃自行上书, 刘彻才把他召进宫问对, 而且是早上上的书、傍晚便进的宫。

  可见主父偃的主张其实很对刘彻的胃口。

  想到主父偃被族杀的下场,卫青心中也有些叹惋。

  想当好刘彻手里的刀并不容易。

  既然是舅甥私底下谈话, 卫青便没有太多顾忌,直言道:“陛下让你找机会上书请封三王?”

  霍去病微顿,听卫青说得稀松平常,便知刘彻也将此事与卫青讲了。他点头说道:“确有此事。”

  刘彻目前拢共就四个儿子,刘据已经成了太子,余下三个人都不是卫皇后所出,而且年纪都不大,才堪堪能掌握最基本的礼仪。

  刘彻让他领头请封三子为王的时候,霍去病也想不明白其中曲折。

  既然想不明白,霍去病也懒得计较太多,他奉命走程序就是了。他是当朝大司马,又是皇帝表甥,算得上是皇亲国戚,于情于理由他上书都挺合适。

  只是这事情还得再筹备一段时间、找个适宜的时机再上书,霍去病也没与旁人讲过。

  卫青一看便知道霍去病没把这事放在心上。

  卫青便给他剖析起其中的利害关系。

  这事其实还是与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有关,目前推恩令已经逐步推行下去,只是朝中仍有不少人与诸侯王眉来眼去,想方设法抵抗推恩令的执行。

  还有人拿“支子不祭”来说事。

  支子不祭的意思是嫡长子以下的孩子是没资格祭祀祖先的。

  连祭祀祖先的资格都没有,凭啥分走祖上传下来的土地?

  还有一些则是以孩子还小,不适合给他们“推恩”为由拖延着。

  刘彻是亲眼见识过诸侯王如何作乱的,怎么可能容忍他们这么推三阻四。

  孩子还小是吧,支子不祭是吧,看看我这孩子还没满十岁,我就早早把他们给分封出去了。你们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刘彻准备给三位皇子挑的封地,也是开了大汉的先例,这次他不准备拿整个郡给三子封王。

  大汉有“王国不辖侯国”的规定,如今不仅有军功封的侯,还分出了一批王子侯,整个大汉有多少地方是没侯国的?

  简单来说就是三位皇子的封地还没到他们手里,刘彻已经提前先给他们切上一刀,改郡为国时把有侯国的区域划拉出来设个新郡负责管辖。

  这样一来,现有的诸侯王切了,即将分封的诸侯王也切了,堪称一举两得!

  还能趁着分封的机会往需要管控的几个区域扎几根钉子。

  三个皇子基本都处于啥都不懂的年纪,还不是朝廷派过去的人负责封地各项事务?

  这一桩桩一件件的安排,都是为了让朝廷能更好的掌控天下郡国。

  这种对朝廷有好处的事肯定会触动不少人的利益。

  请封这事儿就是一场大型政治表演,明里是分封三位皇子,实则是剑指诸侯王。

  ——当然了,这三位皇子也即将成为诸侯王,进入推恩令扫射的范围。

  其中一位皇子虽是刘彻宠爱过的王夫人所出,可王夫人都已经病故了,刘彻对个小娃娃自然也没什么感情,安排起来也是眼都没眨一下。

  这次刘彻让霍去病领头,卫青心里其实有些担忧。

  霍去病在朝中其实没有任何根基,全凭刘彻的支持与自己的军功才能立足。本来嫉恨他的人就不少,如今又要出面去做这样的事……

  卫青与主父偃相熟,对主父偃的主张十分了解,将整件事仔仔细细给霍去病分析了一遍。

  告诫霍去病要谨慎行事。

  霍去病本就是不擅长也不屑于理会这些东西的人,听了卫青的话后点着头说道:“我知道了。”

  卫青说了半天,只得了外甥这么一句话,登时都被他气笑了。

  “你知道什么了?”

  卫青忍不住问。

  霍去病道:“接下来务必得帮陛下办好这件事。”

  本来他还觉得刘彻是让他管三位皇子的闲事来着,刘彻想分封自己儿子直接分封不就好了,做什么还要他领头三求四请的?

  现在听卫青这么一说他就明白了,刘彻这是在下好大一局他看不懂的棋。

  既然这不是什么闲事,那他肯定得好好办了。这些诸侯王闲着没事就爱造反,有办法解决那肯定是解决掉比较好。

  要不然他们在前线打仗,诸侯王在后方作乱,那仗兴许就打不下去了。

  卫青:“……”

  既然刘彻都已经安排下去了,似乎也只能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