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念秋安好
他像是突然想起了什么,忙伸手让道:“元公子先坐,此事有许多关窍,我还不甚明晰,可否请元公子为我解惑?”
“有什么不甚清晰的?”元修笑着在他对面坐了下来,不慌不忙道:“放眼北境,孔大人既有能力,又有忠心。这北境太守之位交给大人,才是百姓之福,社稷之幸啊!”
这一番话,元修说出来,是发自内心的。
然而在孔博听来,却是惭愧不已。
他是走科举上了仕途的,当了几年县丞后,因为无根无基,被调到这偏远的北境。
虽然他很努力地想当好安北城的知府,但圣旨里提到的那些功绩,主意都是元修和林雪竹出的,他只是当了个执行者而已。
如此居功,还借以暂代了北境太守,他实在问心有愧。
元修听了他的话,不动声色道:“孔大人莫要再说,你是官,我是罪人,你我二人本就不应该有所关联。孔大人此番只需配合御史查清前太守的案子,给皇上一个满意的答复,便可登上太守之位,为整个北境做更多的事。”
孔博听了这话,浑身一颤。
元修这是在提醒他,如果被皇上知道,他和元修过从甚密,必会阻碍他的仕途。
而且,接待御史这件事至关重要,意味着他能否从代理太守升为真正的太守。
虽然他也想站到更高的位置上,做出更大的功绩来,但昧着良心的事,他还是做不出来。
这些功绩,如果放在元修身上,说不定可以让皇上赦免了他的罪责。
若能脱去罪籍,难道不比困在这做苦力好吗?
元修只是微微一笑,无奈道:“孔大人从未在京中任职吧?”
“是。”孔博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
他先前任职的那个县,距离北境也不算远。
说到底,他的任职地,一直都在边缘徘徊。
元修说道:“京中之事,尤其是宫中之事,不似孔大人想的那样简单。更何况,男子汉大丈夫,成大事不拘小节。我只希望北境太平,百姓安稳,除此之外,别无所求。所以,孔大人不必过谦,勇敢些,担起这个重任吧。”
元修这么一说,孔博便懂了。
他以前也曾跟手下的官兵打听过,元修是个什么样的人。
结果无一例外,皆是敬佩之词。
他那时还怀疑,什么人能表现得如此完美,让所有人都对他拜服?
这人要不是圣人,就是个极度虚伪之人。
如今看来,倒是他没见识了。
圣人或可让人膜拜,但那是盲目的。
极度虚伪之人或可伪装,但不会是永久的。
只有最真实的人,才能得到那样的赞誉。
元修就是个最真实的人。
他或许有着这样那样的目的,但他对北境的初心一直未变。
这才是他让人崇敬并追随的领袖魅力。
孔博渐渐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他出身寒微又如何?
上天给了他一次被人看见的机会,能让他施展更大的抱负,他为何不能抓住?
元修观他神色,便知他已下定决心,于是笑着站了起来。
说道:“如此,我就不多逗留了,一切都等大人升任北境太守之后再说吧。”
孔博会意,点头道:“好,待我升任北境太守之日,便是我们联手造福北境之时。”
元修转身离去。
在外面守着的黄浩走了进来。
“孔大人。”黄浩欲言又止。
孔博看了他一眼,伸手指了指自己对面,刚刚元修坐过的位置。
黄浩坐了下来,有些惴惴。
半晌,孔博道:“黄浩啊,给我讲讲你们当年打仗的事吧。我想知道,你们为了保卫北境,都做过什么样的事。”
黄浩愣了愣。
这孔大人一个纯纯的文官,向来对行军打仗的事不甚感兴趣。
他刚上任的时候,为了压住手下那些从征北军出来的将士,还颇费了一番工夫呢。
今天这是怎么了?
怎么突然就转性了?
不过,说起行军打仗的事,可就到了黄浩的专业了。
平时话不多的他,这会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
听着征北军当年在艰苦的环境中,是如何一步步瓦解敌军,最终击破蛮族部落,守护了北境的安宁,孔博的心中都忍不住跟着激荡起来。
怪不得,北境的将士们对元修有如此深的崇敬信任之情。
毕竟,一个优秀的将领,可以用最少的牺牲,换来最大的胜利。
他手下的人,跟他是真正过命的交情啊!
第278章 计划可以顺利推进了
半月以后,督察院御史如期而至。
孔博先是为他准备了一顿质朴又不失精巧的接风宴。
御史平素里大鱼大肉吃惯了,冷不丁吃顿清淡的,还觉得挺不错。
接着,孔博又带他参观了安北城的防御工事。
当御史看见满工地都是简易而略显粗糙的工具时,忍不住多问了几句。
孔博将犯人们制作工具以提高效率的事认真解释了一遍。
御史闻言,颇为赞赏地点了点头。
他当然不会像前北境太守那样,认为对犯人的惩罚,要重于对边境的保护。
只要是有利于修筑防御工事的方法,无论是他,还是朝廷,都持鼓励态度。
巡视完工地,孔博将人带到了田里。
此时,小麦已进入抽穗期,细小的麦粒挂在麦秆上,看起来十分喜人。
御史又询问了几句,知道还有一段时间才能收获,便走出了大棚。
京中的情况他是清楚的,也知道原本承诺给北境的粮饷无法到位。
那么,北境能够自食其力,自然是最好的。
御史望着这片大棚,问道:“如这样的田地,还有多少处?”
“只有这一处。”孔博回答。
御史稍显失望。
这块地虽然大,但连安北城一个城的粮食供应都不够,更不要说是整个北境了。
等北境的存粮用的差不多,再没有其他供给途径,势必要闹出乱子。
孔博解释道:“御史大人,这块田地,是为了试验用的。第一次尝试,不知能不能成功,所以才没敢大规模种植。不过,经过这一个冬天的摸索,我们渐渐掌握了一些诀窍,下次可以大规模种植了。”
御史觉得,这倒也说得过去。
孔博是个谨慎的,在没有把握之前,不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做事情的思路并没有错。
他问:“那你递交的公文上,称前太守擅自挪用银饷,搞大棚种植,结果颗粒无收的事怎么说?”
“大人要不要随我去飞云城看看?”孔博问。
御史点点头。
他在安北城已经巡视得差不多了,是时候去飞云城,调查一下前太守的事了。
两人坐着马车,直接赶往飞云城的城郊农田。
下车之后,孔博带着御史进了大棚。
御史仔细观察了一番,觉得这些大棚和安北城的并无二致。
为什么同样的大棚,有的作物能成活,有的就不能成活呢?
因此,当孔博拨开泥土,让他查看烂在地里的种子时,御史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孔博解释道:“大棚只是一个保暖措施,但实际操作起来,还有许多需要摸索的细节。前太守到安北城的时候,我们就与他说明了这个情况,但他等不及我们摸索出成熟的种植方法,就抢了我们的粮种,在这飞云城郊外开了这些地。”
说着,他从马车里拿出一个匣子,里面详细记录了相关的信息。
这些信息,都是这半个月里,他搜集并整理的。
包括但不限于前太守花费了多少银钱,这些银钱的来路是什么,以及他为了建大棚,赊下了多少账目未清等等。
御史收下了匣子,打算回到府衙以后再细看。
两人又同行了一段路,各自谈了谈对时政的看法,御史还问了些孔博治理安北城的心得。
回到府衙之后,孔博将这半个月以来整理好的所有公文呈给御史。
御史见资料详细,证据线清晰,省去了自己不少麻烦,对孔博的工作十分满意。
余下的事,就是按照公文所写,逐一核实了。
这部分事务,孔博不方便参与,便告退了出来。
太守府的正屋安排给御史居住,孔博住进了原来陈玉树住的屋子。
一来,男人的屋子没那么重的脂粉气。
上一篇:军嫂娇,军嫂媚,糙汉军爷宠上天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