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长孙的团宠日常 第218章

作者:天予昭晖 标签: 甜文 爽文 基建 轻松 穿越重生

  课后,讲官们还要向他介绍一些朝堂各衙门诸司的职责以及日常工作。

  总结起来无外乎六件事情:

  第一,朝廷官吏的任免情况,遇事该找哪个部门哪个人皇上得急着。

  朱翊钧在做太子的时候,就时常帮着穆宗处理奏章,正四品以上,以及一些表现活跃的科道官他都认识,只需要熟悉个别增减人员即可。

  第二,全国哪些地方出现灾情,是否需要赈济钱粮,应该如何处理。

  六月京郊就遭遇了旱情,礼部请求祭天,被朱翊钧驳回了,不久就下雨了。科道官连夜写好了批评他的奏疏,又只得再熬一个晚上,纷纷上疏称赞吾皇“既寿永昌,万民之福”。

  世宗读心玄学,称他是大明的祥瑞,那时朝中许多大臣不以为然,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有些事情,不由得你不信。

  第三,有哪些地方出现反贼作乱,需要派兵围剿。

  朱翊钧对这项工作颇有微词,一个国家,总是不间断的出现叛乱,这里镇压下去,那里又揭竿而起,朝廷养了这么多官吏,难道不应该反思一下这件事的根源在哪里,总是治标不治本。

  第四,紫禁城有哪些宫殿需要修缮或是翻新,全国各地州府哪些河道需要疏浚。

  第五,重大节日、节气的祭祀礼拜。大明乃礼仪之邦,每年,各种祭祀活动非常频繁,天地社稷,日月星辰,山川江海,宗庙陵寝,皇上一个人无法兼顾,更多是让大臣和宗亲代为祭祀。

  第六,处决犯人,重大案件的复审。《大明律》规定,凡是涉及死罪的重大案件,必须上报中央刑部,再经大理寺复核,呈报皇帝批准,体现国家司法对生命的重视。

  事实上,刑部和大理寺复核之后,也就是在题本中例行上报,皇帝很少深究案情本身。

  不过,这个问题朱翊钧暂时也没遇到,因为他刚即位,要大赦天下,死刑犯全都逃过一劫。

  以上六事都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所辖之职,这么多年,朱翊钧早就烂熟于胸,只需了解一些细节即可。

  张居正给他安排这项学习内容,主要是为了应对朝堂上的廷对——高拱在奏疏中要求朱翊钧亲自回答百官提问。

  最后,张居正还给朱翊钧准备了一个万能答案:“若事情复杂,难以抉择,陛下只管推给内阁,让内阁处理便是。”

  朱翊钧点点头,表示自己知道了。然而,到了早朝上却又是另一番情形。

  早朝,是皇帝每天早上必须完成的考勤,哪怕皇帝只有十二三岁,也不例外。

  朱翊钧身着龙袍,头戴翼善冠,端坐在龙椅上。文武百官跪拜行礼,三呼万岁。

  必不可少的仪式之后,又到了每日早朝的保留节目——吵架。

  百官分成两个或多个阵营,你一言我一语,屁大点事都能吵得不可开交。

  以前,穆宗头天晚上纵情声色,第二天坐在这里神情木讷,大臣们争论些什么他一点兴趣也没有,只觉得他们吵死了,想让他们赶紧闭嘴。

  朱翊钧和穆宗相同,也不太相同。

  相同的是,他也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听他们吵。不同的是,穆宗只觉得烦,而朱翊钧却觉得有趣。

  他天生就是爱凑热闹的性子,听人吵架也能听得津津有味。

  这些大臣个个都是饱读诗书,有什么话从不明说,要拐弯抹角,话里有话,既想要表达观点,又怕被政敌抓住把柄。

  听得多了,朱翊钧很快就能从他们的争论中分析出许多信息,谁和谁是一伙儿的,谁在以退为进,谁在浑水摸鱼,谁纯粹是个混子,他都一清二楚。

  这些人吵完之后分不出个胜负,最后都得一起看向朱翊钧,要皇上做决定。

  看他那一脸不知所云的模样,大臣们还以为他和他的父皇一样,会把事情推给内阁。

  然而,他们这位十三岁的小皇上从不按套路出牌,喜欢当场做决定。

  皇上还没有亲政,大家只是按照高阁老的要求,向皇上揍请,按照默契,皇上应该将此事交给内阁,由高阁老处理,这怎么还不按套路出牌。

  朱翊钧见他们脸上露出惊讶又为难的神色,就在心里发笑,面上却不动声色,甚至有些茫然:“怎么?不是你们询问朕的意见,现在又要抗旨不成?”

  吓得一众官员赶紧给他跪下来,诚惶诚恐的喊:“臣等不敢!”

  朱翊钧心道不敢就对了,面上又和颜悦色的让他们起来:“此事就这么定了。”

  就这么……定了。

  高拱也蒙了,是他说要皇上临朝听政,亲自回答大臣奏请不假,但没说让皇上把决定都做了。

  皇上做了决定,那他做什么?

  朱翊钧一直留意着高拱的神色,见他吃瘪就感觉通体舒畅。中午到慈宁宫用午膳,还把这事儿跟皇太后提了一嘴。

  自从穆宗驾崩,皇太后一直郁郁寡欢,只要日讲讲官不拖堂,朱翊钧都会从东边的文华殿,穿越半个紫禁城,来到西边的慈宁宫,陪伴皇太后用午膳。

  有大臣上疏建议,让皇太后住在乾清宫,方便照顾皇上起居,被朱翊钧拒绝了。

  他独自在清宁宫生活了好几年,身边的太监都是当年万寿宫的老人,伺候了他十多年,哪里还需要皇太后照顾。

  再说了,他还有一双弟妹,皇太后已经够辛苦了,不必为他分心。

  朱翊钧一走进正殿,就看到皇太后坐在窗边愣神,深情哀婉,眼中似有泪水涌动。

  虽说已经贵为皇太后,其实,今年也不过三十出头。

  她十四岁嫁给裕王,十多年的夫妻,尽管穆宗即位,后宫充盈,甚少到坤宁宫去,但曾经在潜邸那些年相依为命的日子还历历在目。

  那时,裕王没有那么多姬妾,夫妻感情甚笃。后来有了朱翊钧,日子才没有那么难熬。

  如今,相伴多年的丈夫走了,留下他们孤儿寡母,想到这里,皇太后就忍不住落下泪来。

  她转过头,才发现不知何时,朱翊钧来了,也不知在她跟前站了多久。

  “母后,”朱翊钧接过她手中的帕子,替她擦去眼泪,又蹲下来,把头靠在她的膝上,“又想父皇了吗?”

  提到穆宗,皇太后叹一口气,又要落泪。

  朱翊钧说道:“我也想他。可他已经离开我们了,咱们的日子还得继续过,以后,我会陪着你的。”

  皇太后捧着他的脸,恍然发现,不知何时,他已经有了大人的模样,却还是那么懂事、乖巧。

  “母后知道,你是个孝顺的好孩子,但母后也需要时间。”

  她可不是个普通寡妇,她是皇太后,儿子毕竟只有十三岁,身处政治权力的中心,许多事情,还需要她这个皇太后出面与朝臣周旋,留给她悲伤的时间并不多。

  这时,朱翊镠和朱尧媛也从殿外跑进来:“我们也会陪着母后。”

  朱尧媛又去拉朱翊钧的手:“哥哥现在是皇上,有好多政务要忙,我替哥哥陪着母后。”

  朱翊钧欣喜于妹妹的懂事,将她抱起来,亲亲她的小脸:“你最乖了。”

  回去之后,朱翊钧忽的想起个人,立刻派人去将此人请了过来。

  此人名叫李松,是御马监的一名监官,本本分分当差,没什么存在感。

  李松听到皇上宣他觐见,颇为吃惊,跪在地上向朱翊钧行礼,却始终不敢抬起头来。

  朱翊钧让他起来,突然问了一句:“按民间的叫法,我是不是应该称呼你小舅?”

  李松刚站起来,又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奴婢不敢!”

  他确实是皇太后的幼弟,当年,家中贫苦,兄弟众多,他不满五岁就被送入宫中做了太监。

  万万没想到,多年之后姐姐会通过选秀嫁给裕王,更没想到,后来成为了皇后。

  越是如此,李松在宫内行事就越是低调,从不敢跟人提起他是皇上小舅子这件事。

  父亲封官,兄长们跟着沾光,这些都跟他没什么关系,他只是宫中一个有些资历的小太监,为人谦和,从不跟人起争执。

  这么多年,隆庆也从未给他升过官。在内臣中,御马监是仅次于司礼监的存在。外臣不用皇亲,内臣自然也要避嫌。

  朱翊钧第一次见李松就觉得眼熟,后来回裕王府见到王妃,才发现他们长得有几分相像。

  虽然没有人主动提起此事,但宫中当差的太监,原籍何处,家中有什么人,往上几代从事什么行当,都记录得一清二楚,稍微一查就能知道。

  朱翊钧让王安递了个盒子给李松,里面是一尊玉雕的观音像。

  “母后近来开始信佛,你把这个送去慈宁宫。”

  李松明白他的意思,乾清宫里里外外伺候的太监好几百人,皇上怎会缺人送东西,只是想各种法子哄太后开心罢了。

第175章 皇太后因为避嫌,……

  皇太后因为避嫌,这些年来虽然没能给过幼弟实权,但物质上的赏赐却没少过,只是不便张扬。

  朱翊钧虽不见他有多机灵,但秉性纯良,忠厚本分,在宦官中实属难得。

  后来,他在给皇太后上徽号、给外公封爵的同时,也给李松升了品阶和俸禄,还专门赏赐了麒麟袍,这是皇太后其他兄弟都没有的。

  这一日的早朝可热闹了,高拱被人指着鼻子骂了一顿!

  朱翊钧天不亮起来,先练了会儿武,沐浴更衣,又去慈宁宫陪太后用了早膳,回来的时候,外面朝臣已经到了乾清宫外的广场上,排好队,准备进殿早朝。

  朝班本该按照官吏品级和衙门严格按照秩序排列,不过隆庆时期,高拱隆宠最盛,连带着他的门生也跟着狐假虎威,为了方便和同党说小话,随意插队。

  王锡爵任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又任翰林院侍讲。翰林院是公认的内阁预备役,历来在朝中有着极高的地位,朝班站位也比其他衙门更靠前。

  吏科都给事中韩楫想跟前面另一位高拱的门生说悄悄话,跑来插队,直接站到了王锡爵前面。

  王锡爵可不惯着他,一把将人提溜下来,大声训斥:“这里是乾清宫,天子脚下,又不是权相的地盘,你也敢来抢位置?”

  这话说得掷地有声,吸引了周遭好几位同僚的目光,大家纷纷在心里为王大人竖起了大拇指,太敢说了!

  王锡爵这是对高拱有怨气,也看不惯韩楫这条高拱的走狗,所以才故意当着百官的面羞辱他,同时还带上了高阁老。

  韩楫乃是吏科都给事中,也算是言官的偷偷,帮着高拱掐驱逐过陈以勤、赵贞吉、殷士儋、李春芳,称得上战绩斐然,六部尚书见了他都要礼让三分,竟然被王锡爵这个小小的翰林当中羞辱,是可忍孰不可忍。

  奈何皇上都到了,马上就要早朝,他也不好说什么,只能先进正殿。

  朱翊钧绕回偏殿更衣,问冯保:“大伴,你看到了吗?”

  冯保替他换上龙袍:“看到了。”

  “那个韩楫,成天上疏骂这个骂那个,今儿他自己挨了顿骂,都没吭一声。”

  冯保回道:“他平日嚣张跋扈惯了,今日让人收拾了。”

  朱翊钧眼睛亮闪闪的:“我总觉得,早朝之后,还有热闹看。”

  周围好几个太监替他整理衣冠,冯保心道,你现在是皇上了,一国之君总想看臣子的热闹这像话吗?

  早朝都是那些事儿,芝麻大的事情吵来吵去,朱翊钧听得没滋没味,目光总忍不住往王锡爵和韩楫的方向瞟。

  王锡爵倒是神态自若,韩楫却一直心不在焉,朱翊钧心想,他指定是憋着要怎么报复王锡爵。

  退朝之后,朱翊钧稍作休整就拉着冯保往外走:“快快,咱们看热闹去。”

  他和别的帝王不同,别人是能乘坐銮舆绝不走路,他是能走路绝不让人抬着。

  太监簇拥着他从另一侧出了乾清宫,往文华殿的方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