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当名医 第144章

作者:爱吃咸蛋黄 标签: 种田文 美食 市井生活 成长 基建 穿越重生

  是一个与他年纪相仿的青少年,穿着一身读书人爱穿的儒衫。

  青少年意外的看着许黟:“真的是你呀!?”

  许黟不易察觉地轻蹙了一下眉头,淡声问:“你是?”

  青少年走近两步,来到他的面前,似笑非笑的说道:“你怎么忘了,我是冯姜良呀。”

  冯姜良……

  原身记忆里没有这个人的名字。

  要么是和原身不熟,要么就还有其他的原因,许黟看向这个看似人畜无害的青少年,神色依旧淡淡。

  不知是不是因为他的反应,这位冯姜良带笑的脸渐渐的有些发僵,变得不自然了起来。

  “你真不记得我了?”他咽了咽唾沫,问道。

  许黟盯着他看:“我需要记得你吗?”

第97章

  盐亭县说大不大, 说小不小,至今未遇到昔日同窗,对于许黟来讲, 问题不大。

  甚至他觉得,不遇到也挺好的。

  因而,这个叫冯姜良的想要拉着许黟去旁边的茶肆叙话,被许黟委婉地拒绝了。

  “我们难得遇到, 变得这么客气是为何?”冯姜良说完顿了顿, 用一种不可思议的眼神看向许黟,“你该不会还在记恨我?”

  许黟面色不动的看向他, 脑海里飞快地寻找这个人的记忆。

  就在这时, 脑海里终于多出一段不属于他的记忆碎片。

  他知道这冯姜良是谁了。

  说是昔日同窗, 其实两人的交集不深。而他说的记恨一事,也不是什么大事,只是那时原身把家里的物什都抵押到长生库卖了, 但还缺银, 走投无路之下找他借二两银子做买药钱。

  但冯姜良面露难色的拒绝了,说他身上没银子,无法借给他。转头,原身就看到他与几家富家子弟在茶楼谈笑风生。

  许黟:“……”

  他不知道原身如何想的,想来也不是很在意。

  要不然就不会把这个人给忘得一干二净了。

  许黟不喜这人脸上的惺惺作态,没有打算要和他套近乎的意思。

  不过, 这种带着误会的曲解,还是要解释的, 许黟道:“你不愿借钱与我, 是理所当然之事,我为何要记恨你。”

  冯姜良:“……”时下的读书人说话, 哪会如此直白的当面讲出来。

  更何况是不愿意借钱一事。

  冯姜良面色不太好看,神色隐晦地看向许黟,问道:“既是不记恨,为何拒绝我?”

  他想从许黟的脸上看到隐忍的情绪,显而易见,许黟的脸上根本没有多余的表情。

  难道真的不记恨他?那为何刚才要做出一副不识得他的模样。

  冯姜良想着,自从听到许黟不念书的消息,后来他逢人就会感慨一句:“你说他呀……早就不念书了。”以此来表达他的惋惜,便有同窗安慰他,“你担心他如何,反正这样的人,不读书就不读书了嘛。”

  可如今看着,许黟过得好似不差?穿的是崭新的衣裳,宽袖缘边拼的是深蓝色织锦波纹袖,头戴宝石蓝头巾,依旧是那个枕经籍书的形象。

  冯姜良关心地问:“许黟,你这些日子过得好不好?”

  许黟眼睑轻抬,对于他的话根本没放心里:“嗯,挺好。”

  “那你……”冯姜良想问许黟以后是什么打算。

  就见许黟的注意力转移到别处,落到旁边不远的小摊上面。

  许黟朝着小摊过去,蹲下身,拿着小摊摆放着的小罐子打量起来。这是有名的短束颈宋罐,敞口圆肩,腹向下渐收,线条简单优美,上下不同颜色,底部带有一圈黄釉,可见烧制陶罐的师傅审美在线。

  卖陶罐的老汉看到他瞧得仔细,笑呵呵的喊道:“小官人可是看中这陶罐了?我这罐子用的是上好的陶泥烧制,用几代人都不坏的嘞。”

  说完,他看许黟摸着上面的纹路,又高兴地介绍道,“上面的黄釉,遇火不变色,不但能用来装粮,哪怕是熬煮吃食也是好的。”

  陶罐不像别的物什,用得好的,是可以流传数十代,几百年都能继续用的。

  这个摊主卖的陶罐,不管是样式还是质量,都要远比其他寻常的陶罐要好。

  许黟心动地问他价格几许。

  “这大的是五十文钱,小的是二十文钱。”摊主道。

  这时,跟着过来的冯姜良突然出声:“这价可不便宜,许黟你要买吗?”

  他意有所指,摊主闻言也看向许黟。

  许黟道:“要买几个回去。”

  “……”冯姜良再次愣住。

  怎么与他想的不一样了,以前许黟买东西都爱讨价还价,丝毫不像是斯文的读书人,更是有辱斯文,回家后还会换上短褐下田种地。

  许黟没再理会他,在小摊前挑了两大两小,付给摊主银钱后,把罐子装到竹筐里。

  他要走,冯姜良拦不住他,只能眼睁睁看着他背着竹筐离开。

  ……

  遇到冯姜良,对许黟的影响不大,他背着东西回来,就把东西交给阿旭去处理。

  阿旭拿到新的陶罐,问许黟这些怎么个安排。

  “将旧的粮罐换下,用新的。”许黟思索着说,“旧的洗干净,我要用来酿制药酒。”

  听闻要用来酿药酒,阿旭高兴地抱着新的陶罐,拿竹刷刷洗擦干。

  再倒放在梁下晒,晒几个时辰了,才能装粮食。

  许黟则是进屋,换一身方便干活的衣裳出来,他再进入到灶房里,拿着木盆大小的簸箕,在柜子里挑选出几样药材。

  早在晋代的《南方草木状》就有记载如何在制曲中加入植物的汁液和枝叶,从而制出带有药香的酒曲。到宋朝,用中药材做酒曲的配料更是已经十分普遍了,光是《北山海经》里面,记录的就有十六味。[注1]

  发展到如今,人们除了品尝药酒的美味,也更加注重药酒的养生、治病的作用。

  盐亭县中,有不少酒肆卖各种加味的药酒,价格都不便宜。

  其中,酒肆里卖的药酒,多数用的是冷浸法和热津法。不过这些年里,煮酒法也渐渐广泛使用了起来。

  想要制药酒,是许黟这两天才起的心思,他先前攒下来的两百多贯银钱都用来买宅院。

  宅院修整要花钱,打造新家具要花钱,处处都要花钱。

  这让许黟有了缺钱的危机感。

  他想过炮制新的药丸,可其他药丸不比消食丸,消食丸可是有几百年家中常备药的历史,它虽治积食,但对于肠胃不适,或脾胃虚引起的嗳气、腹部胀气等都能服用。

  反观其他药丸,根本不具备如此先天的备用条件。

  要说另一款家中常备的藿香正气丸,与消食丸有同工异曲之处,思来想去,许黟便将主意打到药酒上面。

  尤其是,药酒可以根据不同的药材,酿制出来不同药效作用的药酒。

  譬如治跌打损伤的药酒,补肝肾的药酒,治内伤旧疾的药酒,以及养颜美容的药酒等等。

  许黟能想到的药酒配方不少,当即就想试一试。

  不过他对如今的制酒之法不熟,只晓得宋朝已经有煮酒法了。

  需要选用清酒,把制备之前所需要的药材加入到酒里,接着便是隔水加热。

  思及此,许黟挑了红花、当归、没药、三七、丹参、川芎及苏木等几味药,这些药材都有活血化瘀,行气痛经,消肿定痛等作用。

  许黟把东西挑好,拿着簸箕到院子里,打算在院子里用惠夷槽把药材碾碎。

  雨雪过后,天气又冷冽了几分。

  不过屋里有炭火在烧,不能长期待在空间狭窄的屋里,空气不流通,吸多了炭烟对肺部亦是不好。

  他不止自己爱在院子里干活,也经常提醒阿旭和阿锦,让他们不要长时间的待在灶房里。

  见着许黟出来,阿锦抱着绣篮出来,做到门墩上面,用并在一起的双腿做支撑,把绣篮放在上面,一只手捏着绣花针,一只手拿着还没做好的锦袋。

  说起绣锦袋,还要从上回许黟去了邢家后,他答应邢岳森要给他的祖父祖母做安神香囊。

  阿锦手里做好一半的锦袋,用的是上好的料子,这料子是邢岳森派阿目带过来的,阿锦根据许黟的描述,在上面用各色花线绣出富贵吉祥如意纹。

  “郎君,你且看看,我这样绣可好?”

  没一会儿,阿锦拿着绣得差不多的锦袋过来问许黟。

  许黟看着她绣出来的花样,夸奖道:“不错,阿锦的女红做得越来越精美了。”

  阿锦被夸得小脸蛋红扑扑的,笑声说:“都亏了何娘子,她教于我许多,今儿用的针法就是她教我的,不过我做得还是没有何娘子的好看。”

  何娘子有二十多年的刺绣活功底,阿锦一个学了不到半年的丫头,自然没法跟她媲美。

  许黟知晓,平日里何娘子很是照顾阿锦,对此,他笑了笑,说道:“要记得多谢过何娘子。”

  “阿锦明白的。”阿锦说完,就与许黟说,她上月拿到手的八十文月钱,就拿出四十文买了一支镀银的海棠花簪送给何娘子了。

  许黟当成趣事在听,一面手里动作不停,继续碾着惠夷槽里的药材,一面笑着问她:“何娘子收了?”

  “一开始没收。”阿锦古灵精怪地描述着当时的场面,“何娘子怪我乱花钱,说要我把钱攒着,但我说‘何娘子你要是不拿,以后我就再也不敢来啦。’,何娘子听我口气是认真的,就不敢不收了。”

  她模仿何娘子,模仿得唯妙唯俏,许黟听后,止不住爽朗的笑出声音来。

  而后,阿锦却又说:“我给何娘子买了簪子,也给郎君做了新的鞋子。”

  许黟挑眉:“?”

  阿锦放下手里的锦袋,跑去屋里,拿着一个小包裹出来。

  她给许黟做的是皮靴子,外面用的是可以防水的鹿皮,里面用的是舒适度非常不错的丝质柔布,摸起来不仅柔滑,还不易变形。

  这靴子她在屋里做了半个月才做好。

  这会拿出来给到许黟,两只黑乎乎的眼睛炯炯有神,喜悦的说道:“郎君,你快试下合不合脚。”

  她这几个月里,给许黟做了好几双草鞋、布鞋,对许黟的双脚尺码已了如指掌。

  不过当许黟穿上她做好的鞋子,阿锦还是欣喜的差些从地上跳起来。

上一篇:今天也在当大家长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