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韶华 第475章

作者:寻找失落的爱情 标签: 女强 爽文 重生 穿越重生

  各地秋赋入了国库,户部上下忙碌半个月,清点出了今年的账目。

  冯尚书看了之后,一张老脸如菊花般舒展,笑着进宫向天子禀报:“皇上,今年秋赋比去年多了一成。”

  别小看这一成税赋。大梁朝这么大的疆土,秋赋能稳定收起来便是大功德。逐步且稳定地增长,更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姜韶华难得见冯尚书喜形于色,笑着打趣:“这么说来,今年户部预算充足,朕可以让军队再扩充一些兵力了?”

  冯尚书思虑片刻:“各军队可以招募些新兵。”

  姜韶华点点头:“柔然死心不息,修养生息几年,定然还会进犯边关。朕打算,让边军多招募新兵。”

  边军一直都是死伤最多折损最重的军队。两年前的国战,边军损了将近五成,简直快被打残了。这两年来不停招募新兵,勉强恢复了之前的兵力。新兵要操练,要实战,要兵器要盔甲要战马,总之,样样都要消耗钱粮。

  冯尚书不管这些,只负责筹措钱粮,算了一会儿,给了个比较精准的数字:“新增的兵力不超过两万人,还是养得起的。”

  正经大事,朝廷要发明旨。

  姜韶华吩咐下去,王舒王舍人便去拟旨,发往边军。

  范大将军接到圣旨后,喜不自胜:“太好了!皇上心里一直惦记着我们边军哪!”

  “皇上这般厚待边军,我们可不能负了皇恩。”

  范大将军一脸振奋:“皇上准我们边军落扩充两万人。还令刘将军来替我们练兵。”

  朝中姓刘的武将有几个,范大将军口中的这位刘将军,正是南阳亲卫营的刘恒昌。

  南阳亲卫营在两年前一战成名,被誉为大梁第一精兵。刘恒昌声名鹊起,甚至有人称背地里传言,将来威远公兼左大将军退了,接替之人肯定是刘恒昌。

  天子特意派了心腹武将前来,范大将军非但没觉得被冒犯,甚至是满心欢喜。

  刘恒昌前程远大,不可能一直留在边军。就是来帮忙练兵。最多练个一年半载就回京城去了。

  功劳是刘恒昌的,练出来的兵可都是边军精锐。说起来,还是他占了大便宜。

  当然,这也是范大将军性格使然。换了霸道的左大将军,绝不会容忍自己麾下的将士听别人号令。

  一个月后,刘恒昌带着五百人来了边军。这五百人,皆是从亲卫营挑出来的精锐。刘恒昌一个人,不可能练出十万精兵。这五百人,会被打散,分到边军的队伍里做练兵校尉。一个人负责练两百个士兵。

  在来之前,刘恒昌特意嘱咐众亲卫:“到了边军里,你们只管低头练兵。边军具体事务,不得随意插手,更不得胡乱生事。”

  “记住,我们是奉皇上之命来边军练兵,不是来收编边军的,不能惹恼范大将军。”

  众亲卫齐齐点头领命。

  他们肯定不会乱来。收编边军什么的,他们哪敢。

  最多就是宣扬一下女帝陛下的神武和仁慈。边军将士们一颗心要是靠过来,这可怪不得他们。

  ……

第832章 番外之太子

  转眼已是昭平九年。

  这是女帝陛下登基的第九年,大梁朝堂上的重臣几乎都是天子心腹,政务运转通畅。各军队都在奋力练兵,你争我赶,呈现出一派令人欣慰的气象。

  这一年,女帝陛下二十有五,正是青春鼎盛之年。

  宝儿公主过了八岁生辰,已经长成英气勃勃的小小少女了。

  宝儿公主的太傅一共有四个,有两个是博学多才的翰林大儒,负责教导宝儿公主经史子集。陈丞相和冯尚书也兼了太傅,每过五日要抽出半天时间,教导宝儿公主处理政务和税赋之道。

  宝儿公主的武太傅,是宋渊。

  女帝陛下实在忙碌,无暇亲自教导女儿习武,便将此重任托付给了最信任的宋统领。偶尔得了空闲,姜韶华会陪女儿过过招。

  宝儿习武天赋出众,比起姜韶华少时更胜一筹。可惜的是,姜韶华的一身神力没能传给女儿。不过,身为大梁公主,未来的大梁皇位继承人,宝儿公主身边高手环绕,倒也不必成为绝顶高手。

  更难得的是,年少的宝儿对政务颇有兴趣。姜韶华每晚要批阅奏折,宝儿经常陪在一旁,为娘亲研墨,顺便竖着耳朵,听娘亲和陈丞相商议政务。

  陈丞相私下里对女帝陛下笑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宝儿公主聪慧且有悟性,将来必成大器。”

  姜韶华对女儿也很满意,笑着说道:“宝儿已经八岁了。朕打算今年就册立太子。”

  按着大梁习俗,孩童养到八岁就算养住了。不过,这个年岁立太子,还是早了些。

  陈丞相略一思忖,低声道:“皇上确定不会再怀孕生育了?”

  陈丞相的意思表达的很委婉。

  如果姜韶华膝下只有宝儿公主,立宝儿为太子天经地义。可姜韶华这般年轻,万一以后再生个儿子出来,以世人的想法,就该将皇位传给儿子。宝儿公主就会陷入尴尬境地。

  所以,这等事一定得想好了再做决定。

  姜韶华看着陈丞相:“朕不会再生,有宝儿就足够了。”

  陈丞相点点头,表示自己明白了:“老臣这就准备册立太子事宜。”

  姜韶华嗯了一声:“让礼部先上奏折。”

  这是要让董尚书先挺身而出,先为册立太子一事造声势。这几年来,董尚书不遗余力地推行科举改革,已经快被骂成孤家寡人了。不过,董尚书的圣眷也是肉眼可见的浓厚,地位之高,无人能撼动。

  陈丞相亲自去了一趟董家,和董尚书密谈许久。

  几日后的大朝会上,董尚书便上了一道请立储君的奏折。董尚书博学多才,文采也是一等一的。这一份奏折写得慷慨激昂,听得人热血沸腾。

  臣子们反应也很微妙。一方面,他们早有心理准备。女帝陛下生了宝儿公主后,再没有过喜讯。宝儿公主四岁就开蒙读书习武,一应待遇都比照着培养储君来的。现在女帝陛下要立太子,不立宝儿公主还能立谁?

  另一方面,心里也着实有些别扭。大梁龙椅上坐着女帝,太子又是宝儿公主。这岂不是意味着,未来的几十年内,大梁都是女子坐江山了?

  如今大梁处处开设南阳学堂,读书的女童越来越多,每三年一次的科举,考中女进士的也是一批又一批。各地的官员中,女官从零星几个,迅速增长到一个可观的数字。

  长此下去,大梁官场怕是要涌现大批的女子官员。大梁的时风俗气,也如斗转星移,逆转乾坤了。

  臣子们打从心底不乐意。

  奈何董尚书是礼部尚书,上奏折请立储君天经地义。还有杨尚书丁尚书等众臣附议。册立太子一事,根本容不得臣子们反对。

  曹御史更是直接跳了出来,张口就道:“公主殿下天资聪慧,文武双全,臣请皇上册立公主殿下为太子。”

  董尚书忍不住瞥曹御史一眼。

  这个曹御史,当年花五万银子跑官,补了御史的官职。张尚书倒台的时候,曹御史毫不迟疑地和张尚书划清界限,这几年处处想皇上之所想,俨然是皇上的狗腿子。

  小人嘛,有时候比君子好用得多。

  女帝陛下冲曹御史笑了一笑:“曹御史所言,甚合朕心。”

  曹御史得了皇上夸赞,浑身都来了劲头,又将宝儿公主吹嘘了一通。在他口中,宝儿公主读书习武的天赋举世无双,小小年纪就能看懂奏折,简直就是古来今往第一神童。这是天佑大梁,赐给大梁的瑰宝。这样的宝儿公主,天生就该是大梁储君。

  董尚书微微抽了抽嘴角。论不要脸和无耻,他实在远远不及曹御史,还得继续修炼。

  有曹御史带头,臣子们陆陆续续地出言支持立储一事。

  立储大事,就此定下。

  大朝会散后,姜韶华心情颇佳地回了昭和殿。

  宝儿公主双眸熠熠地迎了过来,先行礼,然后扑进娘亲怀里:“娘,我真要做太子了吗?”

  姜韶华对女儿的课业要求严格,私下里也有温柔慈爱的时候,笑着搂住女儿的小身子:“娘亲是天子,你是娘唯一的孩子,当然要做太子。”

  宝儿公主美滋滋的,过了片刻,忽然想到了什么,张口问道:“娘是因为我是唯一的孩子,不得不立我为太子。还是因为我足够优秀,担得起太子之位?”

  姜韶华俯头,和女儿对视:“立储是大事,不能任性肆意。如果你平庸无能,我宁可从姜氏宗亲里选一个继承人,也不会立你为太子。”

  “从你四岁开蒙读书的那一日起,我就一直在密切关注你的言行举止。观察了四年,我才决定立你为储君。”

  “欲戴王冠,先受其重。做储君,比做宝儿公主累得多。等储君册立大典之后,你就随我上朝听政。”

  宝儿公主颇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娘放心,我一定用心听政学习,绝不会让众臣看笑话,更不会让娘失望。”

  姜韶华微微一笑,握住女儿的手:“好。”

第833章 番外之平王(一)

  立储不是小事,程序繁琐。

  册立储君大典,是礼部差事,最忙碌的就是董尚书了。礼部上下忙了三个月,在四月初六这一日,金銮殿里举行了储君册立典礼。

  八岁的太子殿下,穿着明黄色的太子服,眉眼肃穆,竟然颇有威仪。站在女帝陛下身边,俨然就是小了两号的姜韶华。

  长宁侯崔渡,和众臣站在一处,亲眼见证了自己的女儿成了大梁太子。满心的骄傲之情,几乎要溢出胸膛。

  典礼结束后,是盛大的宫宴。

  李太后领着平王殿下一同赴宴。

  李太后掌宫务之后,颇为低调,从不干涉前朝政务。平日除了打理宫务,就是陪伴平王。

  平王今年已经十七岁了,五官俊秀,白白胖胖,满脸开心的笑容。眼睛如水般清澈,一看到底的那种。

  太子殿下和平王坐得近,不时为平王夹菜:“二叔,这是你最喜欢吃的肉丸子。”

  “菜也吃一些,别总吃肉。再胖下去,就不好看了。”

  宝儿隔几日就去宁安宫请安,和平王时常一起玩耍。叔侄两个感情很好。

  平王很听宝儿的话,宝儿夹什么菜,他都老实吃完。吃饱了,平王坐不住,很快就蹿出殿去玩耍。

  论身形,平王已经成年,高高壮壮,十分康健。

  论智力,平王勉强有个四五岁的样子,清晰的指令能听懂。复杂一些的,就一脸茫然了。

  臣子们也习惯了平王的跳脱,只要不当众脱衣服什么的,就随平王开心吧!

  “平王殿下也十七岁了。到了该大婚的年龄。”吃喝得差不多了,臣子们借着酒劲闲话低语:“不知哪一家的姑娘,能有幸做平王妃。”

  “听闻太后娘娘,在去岁就开始为平王殿下操持亲事。应该已经有合适的人选了吧!”

  “听说是选了一位李家的姑娘。”

  “肥水不流外人田。平王脑子虽然不行,身份可尊贵得很。女帝陛下好吃好喝地养着平王,只要平王不闹腾,就是一辈子富贵。太后娘娘选平王妃,当然先紧着娘家。”

  “其实这对平王也是好事。李家姑娘做了平王妃,太后娘娘自然对平王也多几分眷顾和怜惜。”

  范大将军一派忠臣做派,对平王不闻不问,摆明了要划清界限。范贵太妃被常年关着,神智已经有些失常,早就不在人前露面了。

  平王就在宁安宫里住着,最大的靠山,就是李太后。李太后选娘家侄孙女做平王妃,也可见是养平王多年养出了真情谊,是真心为平王考虑打算了。

上一篇:春棠欲醉(锦一)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