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恶女,只想造反 第133章

作者:闫桔 标签: 豪门世家 情有独钟 爽文 穿越重生

  陈贤盛:“也不知爹会派谁替他去奉州。”

  李氏冷冷道:“你父亲是皇叔,自然是嫡子能代替他的脸面了,我们二房是庶出,上不了台面。”

  陈贤盛闭嘴,他觉得这事多半会落到老大身上,但不敢说,怕引起自家老娘不痛快。

  作为嫡出的陈贤戎自然不愿意进京,私下里让郑章劝说陈恩,郑章皱眉道:“三郎愚蠢,你是正室所出,代表的是淮安王的脸面,如今却推托,不是让你爹难堪吗?”

  陈贤戎急道:“舅舅难道真愿意看着我羊入虎口吗?”

  郑章心烦道:“且容我好生想想应对之策。”

  陈贤戎只得无奈闭嘴。

  就在陈恩纠结到底让老大去,还是老三去时,这道选择题被老五陈贤举化解了。

  陈贤举是郑氏的嫡次子,不满二十二,跟陈五娘是双胞胎姐弟。为了把自家兄长保下来,他以退为进,主动去找陈恩,说愿意替兄长尽这份孝道前往奉州奔丧。

  陈恩颇觉诧异,看着眼前这个一表人才的小伙子,问道:“五郎当真愿意替爹走一趟奉州?”

  陈贤举道:“儿愿意解父亲之难,大哥虽是长子,但他远在燕南,且公务缠身,回来只怕也晚了;三哥是嫡出,日后惠州的重担会压到他身上,断不可出任何岔子;二哥性子太过憨厚,恐去了奉州受欺负。

  “儿想了想,爹还是派我过去最为妥当,儿虽比不得大哥与三哥,但好歹也是正房所出,且行事阿娘也说沉稳,就算在那边出了岔子,这边也能及时应付。”

  这番话着实窝心,陈恩有些许感动,“五郎当真是这般想的?”

  陈贤举点头,“京城忌讳父亲已久,此次借奔丧为由召你过去,定然是不打算放人回来的。那等龙潭虎穴,爹万万不可涉足。”

  陈恩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你爹我心中有数。”

  陈贤举:“还请爹准允五郎的请求,给孩儿尽孝的机会。”

  陈恩望着那张跟陈五娘一模一样的面庞,内心思绪万千,“当初把你阿姐嫁到交州,我已亏欠你姐弟,如今若再把你送到奉州,那便是猪狗不如。”

  “爹……”

  “五郎的孝心爹都知道,此事不用再提,我心中已经有了主意。”

  “爹是不是觉得五郎替不了你的脸面?”

  陈恩失笑,拍了拍他的脸道:“傻孩子,你能主动站出来替爹走这趟,爹心中甚慰。”

  陈贤举垂首不语,陈恩背着手道:“回去罢,你还这般年轻,以后有你出头的机会。”

  “爹……”

  陈恩摆手,陈贤举只得无奈退下。

  离开碧华堂后,陈贤举唇角微勾,他相信今日此举,二房是怎么都翻不了身的。

  事实确实如此,原本陈恩还犹豫要不要派长子替他去奉州,被陈贤举推了一把,这事便敲定下来。

  陈恩差人把陈贤树找回来,命他前往京城奔丧。消息传到李氏那里,顿时被气得够呛,偏偏还不能找借口拒绝,若不然就是不孝。

  陈贤举的作为郑氏是服气的,居然轻易就被他扭转了局势。

  而另一边的陈贤树兄弟俩本就觉得先前被陈皎摆了一道,结果回来又被陈贤举摆了一道,当真窝囊至极。

  这期间举行国丧,州内禁止一切娱乐,通州陈皎他们自然也知晓新帝情形。她跟崔珏讨论淮安王作为皇叔,肯定是要去京中奔丧的,就是不知会派谁过去。

  崔珏认为多半会是长子陈贤树,陈皎调侃道:“那也太糟心了,朝廷早就对惠州生出铲除之心,大哥过去,不是羊入虎口吗?”又道,“好处没他的份,坏处却跑不了,落到谁头上都糟心。”

  崔珏淡淡道:“他虽是庶出,却是长子,替主公奔丧最适宜不过。”

  陈皎挑眉,“那三哥呢?”

  崔珏无情道:“你什么时候见过把太子外派的?”

  陈皎:“……”

  崔珏:“且不一定能活着回来。”

  陈皎皱着眉头没有吭声,起初她还幸灾乐祸,觉得陈贤树倒霉,现在后知后觉意识到自己好像也挺倒霉。

  “太子是继承家业的,其他人跑出去若不慎身亡,也不会动摇根基,是这个道理吗?”

  崔珏点头,“家业既要有人挣,也要有人守,方才能兴旺长久。”

  陈皎听着不对味,问道:“有朝一日,若是那位太子继承了家业,那我们这些挣家业的又当如何处置?”

  崔珏没有答话。

  陈皎不禁笑了,颇有几分邪气,因为她忽然想起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经历,她现在不就是妥妥的李二凤吗?

  为了把惠州扶持起来,她绞尽脑汁东奔西跑操碎了心,结果家里头坐着一位“太子”等着继承家业呢。如果那位“太子”有点良心,愿意分点家业出来还好,若是不愿意,那就是分脑袋了。

  但根据历史情形来看,多数都是分脑袋居多,陈皎心中不大痛快,说道:“既然都是替他人挣家业,那我还这般拼命作甚?”

  崔珏默了默,回答道:“王太后不就是现成的典范?”

  陈皎:“……”

  崔珏淡淡道:“只要九娘子有心,谁都不能拦住你前进的脚步,知道吗?”

  陈皎故意问:“你崔珏呢?”

  崔珏平静道:“我若拦你,你大可杀我。”

  陈皎看着他没有说话,有时候她不得不佩服这个男人的狠。

  那死去的先帝不是王太后所出,景王才是她的根儿,一个后娘而已。先帝子嗣不多,又优柔寡断,结果养虎为患,以至于东宫遭遇灭顶之灾。

  在国丧期间,京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站队失败者皆被清理,哪里顾得上通州这边。

  陈皎开始对通州各郡官绅进行清查,她把那些新兵划拨一部分给裴长秀操练,教他们学裴家枪。

  初夏时节吴应中等人从惠州过来,这两年他们可算把惠州的郡县清理得差不多了,挣足了口碑,带的那些人也已能独当一面。

  陈皎倍感欣慰,提起通州这边的情况,她说道:“通州七郡跟往日的惠州差不多,以前的史州牧从老百姓身上刮油水养私兵,怨声载道,若能清查整顿,自会像惠州那般越来越好。”

  吴应中点头,捋胡子道:“九娘子所言甚是,我们过来时,顺道走访过惠州乡里,皆说风气比往日好,可见付出是有成效的。”

  陈皎:“若后续能把赋税减免些,只需三五年,惠州境内就能得到蜕变。”

  吴应中:“此言甚是。”顿了顿,“不知隔壁闵州那边又是何情形?”

  陈皎道:“闵州可比通州容易打理,一来官绅被杀得差不多了,田地都分给了百姓;二来人口锐减,有大量的田地供百姓耕种,只要治理得当,恢复反而是最快的。”

  吴应中:“通州这边可分拨些人口过去。”

  陈皎:“去了一些。”顿了顿,问起盛县的育种情况。

  吴应中道:“九娘子有远见,去年怀安郡大部分县里都在尝试种鲁家培育出来的种粮,产量普遍不错,比以前的收成要好。”

  陈皎笑道:“那敢情好,这样我也可以让爹掏钱银贴补。”

  二人边走边议,似乎都觉得这两年的变化快得不可思议。

  当天晚上吴应中同崔珏秉烛夜谈,提起当初被踢去魏县吃灰的情形,不免觉得感慨。

  崔珏微笑道:“想来那时候吴都官恼我不已。”

  吴应中老实道:“确实如此,不过文允的胆子也着实大,把赌注压到九娘子身上,这是我怎么都不敢想的。”

  崔珏颇有几分无奈,“有没有可能是我根本就没得选呢。”

  吴应中:“……”

  崔珏:“既然走了这条路,就算是爬,也得爬到终点去。”又道,“我们现在手里文臣武将都握了不少,只要有机会,定会异军突起。”

  吴应中若有所思,“那沈乾敏,又是什么态度?”

  崔珏:“他是主公的人,不可拉拢,省得遭猜忌。”

  吴应中沉默。

  崔珏:“现在京中时局不稳,有方家做眼睛,那边但凡有个风吹草动,都会传信过来。我们唯有稳住地方局势,他日才有机会上竞技场一较高低。”

  吴应中严肃道:“眼下南方七州,那蜀地许州圈地自营,早就不把朝廷放到眼里。他们里头不出来,外头也打不进去,若是能夺得,可是极好的粮仓。”

  崔珏苦笑道:“我又何尝不知呢,也正是因为得天独厚的优势,让许州百姓过了好些年的安稳日子。不过这样也好,他们不出来掺和,至少外头也少了一个敌人。”

  吴应中点头道:“交州与我们结盟,唇亡齿寒的道理想必张昌威心里头有数,他守着许州的入口,又在惠州隔壁,一旦朝廷有什么动静,应会及时知会。”

  崔珏:“奉州朝廷那边内部虽混乱,但兵力还是有的,若打起来,惠州不一定能压得住。”

  吴应中沉思道:“这得看王太后要怎么用人。”停顿片刻,“听说朱州任氏一族麾下人才济济,拥兵竟有两三万人之多,精兵铁骑数千,只怕朝廷都难以抗衡。”

  崔珏点头道:“他们有铁矿,这些年任氏一直养精蓄锐,估计就等着南方生乱。”

  吴应中忧心忡忡道:“若那头猛虎被放出来,我惠州多半保不住。”

  二人就目前南方的局势议了许久,目前淮安王手里综合起来也有近两万兵,但这些兵的素质参差不齐,离强兵还差好大一截。

  至于武将,倒是汇聚了不少,光他们自己人就有好几位。像裴长秀作战经验丰富,是可以直接带兵的,徐昭则不需说。

  胡宴现在也磨练得能拿出手了,他和宋青、刘大俊带小队人马不成问题。江彪和严大刚、李士永这些则还需要继续磨练。

  以往徐昭他们没有领兵的机会,现在打出来了,往后自然不会再像先前那般空有名衔而无实权。

  他们的队伍正在急速成长,被陈皎以一己之力带动推着向前。

  往日崔珏从不曾回头看来时的路,今晚与吴应中畅谈,才后知后觉意识到他们这帮人已经跨出了很大一步。

  从陈皎十六岁魏县斗官绅开始,到现在的清查通州,是她前进的第四年,十九岁。

  能拿下这般战绩已是不易。

  夏日炎炎,通州因着吴应中等人的加入,官绅清查热火朝天。

  但凡他们所到之处,皆是公道降临。

  郡县百姓们最喜欢看贪官污吏落马,对这帮惠州人无不拍手叫好,称赞他们为民除害,是干实事的好官。

  这期间陈皎若得空时会教马春识字,是她主动想学的。

  以前陈皎提起过,马春怕自己不行,后来裴长秀劝她,若要跟上陈皎的步伐,就必须提升自己追上她,这样才能走得更远,若不然只照顾她饮食起居以后谁都能替代。

  马春听进去了,尽管她写字非常吃力,还是愿意去学,会用沙盘写画,若是不懂的,逮着人就问,闹出不少笑话。

  因她性格开朗爽快,人缘不错,周边人们倒也不会轻视,只要她开了口,就会解答。

  每个人都在努力。

  那种积极向上的,蓬勃的,奋进的力量感染着所有人,不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想做到最好。

  淮安王没有催促回去,起初陈皎以为她至少得把通州这边清查得差不多后才会回惠州,不曾想方家传来的信息打破了她的节奏。

  朝廷要在交州布兵。

上一篇:御膳厨娘有读心术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