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恶女,只想造反 第175章

作者:闫桔 标签: 豪门世家 情有独钟 爽文 穿越重生

  陈皎失笑,“也不用太着急,慢慢来,我这就书信与崔珏,让他们把重心转移到中原来,朝廷里的官员们也该陆续过来了。”

  周宝雨摆手,说道:“咱们缺的是底层的官儿,这边可比当年的闵州烂多了,闵州民乱时,至少还留了些人凑合着用,中原这边是没人可用。

  “那些百姓也盼着能尽早上户领得田地,但我们忙不过来,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着实吃不消。”

  陈皎没好气道:“还抱怨起来了,我们前线的将士哪个不是把脑袋别到裤腰上厮杀?你们后头的文官可得加把劲,我们在前头拿命去打,你们在后头就得跟上。”

  周宝雨露出痛苦的表情,陈皎道:“别说废话,我让崔珏把人给你们调过来。”又道,“眼下正是用人之际,就别太挑剔,能顶着的就暂且用上,后面再考核评估,若是不行就换掉。”

  周宝雨发牢骚,“那也不能什么歪瓜裂枣都塞进去啊。”

  陈皎:“……”

  他们共事了这些多年,已经无比熟络了,说话也比较随和,没有那么多森严等级。

  周宝雨吐了一通苦水,陈皎耐心极好倾听,因为这个时候所有人的压力都很大,毕竟中原已经被胡人搞得烂透了,要一点点恢复,确实需要耗费大量心血。

  没过两日周宝雨就折返回去了,继续当牛做马干苦差事。

  夏日临近尾声时,建阳被破,死守京都的扎莫度罗中箭后不治身亡,麾下士兵一盘散沙,一些被杀,一些逃亡,还有一些则跑到曲州去了。

  雨天,淅淅沥沥,城里满地泥泞。大多数城市都是泥地,只有极少部分繁华的城市才会铺石板。

  京都建阳自要比其他地方繁荣,它曾是汉人的政治中心。

  巍峨的宫殿群并未受到轰炸,淅沥雨雾中,鲜血顺着台阶流淌。士兵们冒雨搬抬尸体,宫殿里的财物禁止哄抢,因为要留给陈九娘。

  裴长秀站在屋檐下,叉腰看这场大雨。就快入秋了。她望着被雨雾遮挡的远方,在某一刻,好似做梦一般。

  情不自禁掐了自己一把,疼。

  建阳,曾经的京城。她在中原长大,一辈子都不曾来过京城。而今天,这座宏伟的城池被他们打了下来。

  这既像一场遥不可及的梦,又那么真实的呈现在她面前,感慨良多。

  与此同时,南方那边的崔珏等人正在商议北归计划,因为现在中原需要大量人才过去重振。

  府衙发放告示,鼓励以前南逃的中原百姓回归故土,安居乐业。

  当初的南迁,现在的北归,昭示着汉人再次走上中原的历史舞台。而这次的北归,路途中会有差役官兵巡逻,甚至还设有接济站,供应热水饭食。

  为了把他们哄回去,朝廷下了不少功夫。中原那边土地多多,只要上户领地,头年还无需缴纳赋税。

  一些有归乡之情的百姓大胆踏上了回乡的路。特别是那些没有田地,靠零散活计为生的人们,宁愿冒这趟风险重回故里。

  陆续有人被打动,开始北归。

  不仅如此,官员也开始大批量输送过去。

  一场大型的迁移就此拉开了序幕。

  吴应中、鲍起凤、方世林这些人开始往北回归。崔珏仍旧守在南方,直到陈皎彻底打下中原,才退过去。

  这段时日各地的里正开始忙碌起来,因为有乡民回中原,会先在里正那里登记,而后下户。只要拿着那份户籍和路引,就能畅通无阻。

  待到故乡,再去当地的衙门或里正那里登记报上去落户,就能领得田地耕种。

  目前一家三口能领得数十或上百亩田地,不论男女都有。

  这对他们来说是一项极大的诱惑,特别是在南方日子过得拮据的乡民,会选择过去。

  也有南方人主动过去的。

  这些年南北交融,以前中原人称这边为南蛮子,而今态度改观许多,相互间没有那么多敌意,毕竟在国难时他们曾携手与共。

  若有人拿南北说事,定会遭到群体唾骂。

  北方身上流淌的血液,有南方的输送,已经成为一个整体,谁也无法分割。

  中原的建阳京都迎来了一位新的主人,陈皎提裙走上石阶,一步又一步。

  马春跟在她身后,忍不住道:“京都就是不一样,可比南方气派多了。”

  陈皎笑眯眯道:“是不是开了眼?”

  马春点头,指着上面,暗搓搓问:“以后娘子是不是就要住在里头?”

  陈皎:“你猜。”

  马春笑了起来。

  主仆身后跟着徐昭、胡宴等人,尽管这石阶他们已经上下过许多次,但今日不同,是陈九娘同他们一起往上爬。

  那石阶有一百零八梯。

  陈皎一口气爬了上去,上头的裴长秀早就等候着了,向她行礼。

  陈皎扭头回望来时的路,高处不胜寒,可是她一点都不怕孤独。

  她眺望远方,享受登高望远带来的俯瞰人间;她凝视这座代表着无上权威的皇城,享受掌生杀大权带来的快感。

  一行人走进乾德殿,里头保存完好。雕梁画栋,描金的龙腾图案张牙舞爪,地板擦洗得一尘不染。

  陈皎背着手打量周边,说道:“比南方的宫殿气派多了。”

  可惜这个时代还没有高椅,帝王都是跪坐。就算代表着无上权威的“龙椅”,也不过是刻有龙头的案几。

  陈皎觉得远远没有影视剧里那种漂亮。

  裴长秀怂恿她去试一试,她笑了笑,低调道:“还有四州未取,不急,不急。”

  徐昭自信道:“至多明年,我等就能替九娘子打下来。”

  陈皎朝他们拱手,“我陈九娘的前程,可都系在诸位身上了。”

  众人回道:“末将不辱使命。”

  陈皎与他们一一碰拳,人们全都笑了起来。

  稍后待徐昭他们出去后,陈皎实在心痒难耐,上前去摸了两把龙头。

  她觉得很有必要改造一把真正的龙椅出来,威风一下。毕竟往后她是要坐在这上面跟朝廷里的文官叫板推新政的,得高高在上,压他们一头才有气势。

  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第100章 王师北定

  中原十二州已图八州,天下十九州,陈皎收拢了十五州在手。

  尽管曲州的尼日阿图吸收了从中州逃亡过去的胡人士兵,但还是惴惴不安。

  悬挂在头顶上的利剑于初冬掉落,徐昭领兵攻打允州,迫使尼日阿图调兵援助。

  同时徐州那边也人心惶惶,州内驻扎着大量汉人,州府里的官员们见南方士兵锐不可当,把胡人斩尽杀绝无不拍手叫好。但同时也忧心忡忡,因为清理掉那些胡人后,就会轮到他们了。

  州府里分成了两派,一派想求和,一派则主战。

  州牧章凤男犹豫不决,他在骨子里就对女人有偏见,觉得南蛮子简直不可思议,竟然会让一个女人当家做主。

  但听说南方那边已经统一,中原也快了,日后那个女人定然会君临天下。

  这简直滑稽。

  阴阳颠倒,不成体统!

  冬日一片萧瑟,奉州的京中官员去了大半。方月笙年事已高,实在经不起天寒地冻,打算开春再动身过去。

  崔珏过来同他说起目前中原那边的局势,方月笙甚感欣慰,说道:

  “当年我们方家也算押对了宝。”顿了顿,“这或许就是方家的命运,那时候九娘子本不会去西山县的,若非陈贤树兄弟把她请过去,便不会有方家的今日。”

  崔珏应道:“眼见中原就要一统,我崔某此生也算无憾了。”

  方月笙捋胡子,“是啊,乱了那么多年,老夫能见证中原一统,这辈子也算值了。”

  二人追忆过往,一步步走来着实不易。他们是从哪里开始转折的呢,亦或许是从闵州平乱开始的吧。

  这些年南方的发展着实迅速,也年年征战,算是把兵力磨砺出来了,方月笙道:“待中原一统,南方的百姓就该休养生息,这些年他们着实不易。”

  崔珏:“这几年大家都不容易,不论是百姓,还是文武官员,都把劲儿往一处使,只为拯救国破山河。如今眼见大业将成,也该减减赋税,养养民生。”

  二人对休养生息的态度是一致的,因为任何高强度的社会形态一旦持续得太久,势必会引起冲突。

  这些年南方犹如紧绷的弦,为了供应北伐这个庞大的战争机器,不知多少人的血汗被绞入其中。正是因为他们知道会有终止的那一天,这才默默忍受。

  年关时允州失陷,尼日阿图长子在允州被杀。

  州府里发生分歧,部分胡人将领生出逃亡之心,他们再无斗志跟汉人军队厮杀,只想回到漠北。

  有些念头一旦滋生,便如野火般,再无熄灭可能。

  大量胡人百姓出逃,回到他们的漠北之地。平州那边的胡人士兵也跟着偷偷潜逃,他们不想葬送在“天雷”之手,只想活命。

  人心涣散,甚合陈皎之意。

  快要过年时第一批过来的官员和百姓得到府衙安置,有的故乡在新城,当地衙门积极上户下放田地,那些公家地有了主儿。

  也有郦州人,文官们就在大年三十那天歇了一日,便马不停蹄安置乡民。

  初春时越来越多的中原人重回故里,吴应中拖着一把老骨头来到建阳。这是他第一次来京城,只觉甚是宏伟,可比南方气派多了。

  陈皎亲自接迎他们,吴应中行礼道:“老朽这辈子托九娘子的福,竟也有机会来京城开开眼界。”

  他们一直未曾改口,都喊她九娘子,因为“九娘子”比任何称呼都有分量。

  陈皎笑着道:“你这老儿,当初我给你画的大饼,没有哄你罢。”

  吴应中摆手,“没哄!没哄!”

  一行人皆笑了起来,陈皎早已给他们收拾出府邸,引着吴家人过去。

  这边的建筑跟南方不太一样,讲究气势威严,那三进院子宽敞无比,主仆能住下好几十人。

  吴应中有些吃不消,说道:“九娘子莫不是领错路了?”

  陈皎:“没错,就这宅子,给你吴老住。”

  吴应中“哎哟”一声,“无功不受禄,按说老朽都得致仕了,可受不住这等功劳。”

  陈皎:“致什么仕,什么时候干不动了再说,有御医伺候着。”

  吴应中被气笑了。

  陈皎继续道:“你们这些可都是开国功臣,跟着我风里来雨里去,如今眼见霸业将成,我陈九娘断不能做那忘恩负义之人,独享其成。”

上一篇:御膳厨娘有读心术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