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元月月半
小姑娘一听到“作业”就头疼,恨不得躲出去,哪还有心思帮苏笑笑浇菜。
苏笑笑十分理解地点点头:“是我忘了你家人多。”
前年苏笑笑和张怀民回首都探亲,那个时候还没有明确提出恢复高考,苏笑笑和王素芬的来往称不上频繁,吴双主动问她一走十几天,园子里的菜怎么办。
现在三个孩子都大两岁,俩儿子可以刷鞋洗衣服,闺女可以做饭,吴双反而没空,苏笑笑心里觉着好笑。
从吴双家出来,苏笑笑也不怕她看见,直接去隔壁张家找王素芬。
王素芬早晚要浇菜,觉着帮苏笑笑浇菜是顺手的事,所以想也没想就答应下来。苏笑笑这才说瓜果蔬菜熟了就摘下来吃,不要等他们回来,天热放不住。
王素芬点点头表示知道,“回去几天?”
苏笑笑:“十多天。”
不知为何,苏笑笑有种预感,这是最后一次回去探亲,所以翌日早上苏笑笑找渔民买两提包干海鲜。
张怀民拎着海鲜,苏笑笑拎着行李和洗漱用品,团团身上挎一个水壶和一个装了几张大饼和几个鸡蛋的小书包。
团团长大了可以自己走,给他爸爸妈妈省了不少事。
这次还是张新民去火车站接他们。看到团团,饶是张新民有心理准备也忍不住说,“以前我觉着你十八岁能长到一米八。现在看你十六岁就能长到一米八。”
团团点头:“我不挑食!”
张新民呼吸一顿。
苏笑笑想笑:“团团,不要故意气你叔啊。他要打你,爸爸妈妈可没法帮你。”眼神示意一下他们手里拎着东西分/身乏术。
团团不怕他叔:“我告诉爷爷奶奶叔叔欺负我。”
张新民拽着他的胳膊:“上车吧。”
公交车走得慢,团团被晃悠的快睡着了才到家。罗翠红听到团团的声音就去厨房,老张跟进去把暖瓶和烧水壶都拎出来。
大儿子一家三口甫一进门,老张就让他们先洗洗,洗好正好吃饭。
张新民的妻女把苏笑笑的行李包裹送屋里。张新民的老婆无意间闻到海产品的味道,不禁问:“嫂子,这两包都是海货啊?”
苏笑笑点头:“干鱼胶啥的。你找个玻璃瓶或者饼干盒子把鱼胶放进去。这次的鱼胶、鲍鱼都小,价格便宜,买来专门留着咱们补身体。”
老张问:“你那边还有吧?”
“我没留。那边天气潮湿,万一这些天天天下雨,等我们回去就发霉了。”
老张想起去年冬天在岛上过半个月,几乎天天都要晒被子。一天不晒被子就冰凉,一点也不像在北方躺下一会儿就把被窝捂热。
妞妞一听她大妈说到南方就给她妈使眼色。她妈当没看见,叫她把板凳搬出来,叫张新民把桌子搬出来,在院里吃饭。
小姑娘白了一眼她妈,无奈地回屋找板凳。
苏笑笑见她这样小声问:“怎么了?”
她妯娌无奈地说:“还想去岛上。”不待苏笑笑替妞妞说话,张新民的老婆就让她去洗漱。
张家的房子是标准的四合院,院门朝南,院门两边还有两间房,因为家里人多,老张就买两袋水泥把地板砖做成水泥地,家中男女在室内洗澡,洗澡水会顺着水泥地流到院里的水沟里,最后归入下水道。
苏笑笑没洗头发,所以很快从屋里出来。
罗翠红一看她出来就去厨房盛菜。
团团饿了,难得没嫌奶奶做的菜油少,喝了一碗面汤,吃一个大馒头又吃很多菜。张新民不禁打量侄子的肚子,没有凸出的迹象,让他忍不住怀疑团团的胃是不是竖着长的。
团团瞥一眼他叔:“这么大了还挑食!”
“你——”张新民用筷子点点他,“先吃饭。等你爸妈出去的时候我再收拾你!”
团团仗着爷爷奶奶疼他,一点也不怕他叔,冲他挤眉弄眼。
苏笑笑问:“吃好了吗?”
团团指着馒头。
张怀民给他掰一小块。
妞妞见状好奇:“大伯怎么知道团团要一小块?”
“他要是吃一个就直接拿了。”张怀民了解儿子,对团团说,“剩下的我吃?”
团团点头:“奶奶做的馒头好吃。奶奶家有芝麻盐吗?碾碎的芝麻加盐,特别特别香。”
罗翠红想起前年苏笑笑说过,团团喜欢面饼卷一切,“明儿奶奶就走。再给你做几张饼。”
团团大喜过望,立刻甜甜地说“谢谢奶奶。”
张怀民:“吃好了就起来。你妈都被你挤瘦了。”
团团想说哪有,发现妈妈夹菜很别扭,他拎着板凳坐到爸爸身侧。苏笑笑朝张怀民移一点,罗翠红夹起菜也不用束手束脚。
妞妞发现她爸和她妈之间也很挤,用馒头夹着菜就起身喊团团出去玩。
罗翠红提醒:“玩一会儿就回来!”
妞妞点点头表示知道,玩到九点才回来。
团团满头大汗,张怀民不得不再给他洗一次澡。
翌日上午,张怀民和苏笑笑回苏家,给苏老爷子上香,下午去给苏家长辈扫墓。
临走前苏笑笑去一趟她姑家,再次提醒她姑,去城里卖农副产品没大事。万一真遇到管闲事的就给他闹,反正你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这个年代的农民市民指着市长的鼻子骂,市里也不敢给他们穿小鞋。所以苏笑笑才敢这么撺掇。
以前刘大姑经常跟生产队队长吵架,所以知道怎么闹。她就让苏笑笑放心,不到万不得已她也不会得罪当官的。
苏笑笑见她心里有数,便放心回城。
翌日早上,苏笑笑一家三口乘车南下。
张怀民在家歇两天就去部队报到。
在部队过一夜,第二天晚上张怀民跑回来。见着苏笑笑,他忍不住兴奋道:“师长说我真想转业的
话,最迟明年这个时候就能回首都。”
第66章 准备回京我算不算有个尚方宝剑?……
苏笑笑注意到“最迟”二字,问张怀民:“你的意思我们有可能赶上明年高考?”
张怀民点头:“我可能没法参加了。”
“咋了?”
张怀民:“以前双姐不是说有年龄要求吗,当时没想过参加高考我就没留意。刚才回来的路上碰到张政委,顺嘴跟他聊一句,他说去年的考生最大不能超过三十岁,老三届除外。”
苏笑笑点头:“这事我知道,其实超过三十岁的考生大有人在。今年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是不知道明年会不会严格执行这项规定。”
“如果严格执行,还有其他办法吗?”
苏笑笑:“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如果我们跟领导说想上大学提高工作能力,领导肯定帮我们安排。谁不希望手下都是能兵强将。要是你到了首都,人家一个案子一周,你用二十四小时破了,就算领导不喜欢你的为人处世秉性,也不舍得给你穿小鞋。”
张怀民不禁点头:“所以英语要学,其他文化课也要学。如果别人都看不懂外国文件,就你能看懂,领导肯定离不开你。”
“都不懂有点——”苏笑笑把“夸张”二字咽回去,“你说得对。以前我在首都的那些同事能说几句俄语,没人会英语。”
经过这番交流,夫妻俩又和以前一样,该学什么学什么。
白天上班,晚上补课,偶尔一家三口用英语交流,忙碌又充实,日子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又到挖冬笋的时节。
去年年底罗翠红和老张挖了很多冬笋,晒出很多笋干,苏笑笑就买几根大骨头和几根排骨,用骨头汤炖笋干、豆腐以及藕和海带。
张怀民的父亲牙齿松动,不敢碰藕,吸满了汤汁的豆腐,软而不烂的海带和笋干不费牙,笋味淡不寡,海带没了腥味,老张非常喜欢。临走时苏笑笑叫他把笋干都带走他也没客气。到了首都老张就去供销社买海带,然后给闺女单位打电话。
张怀民的妹妹也喜欢骨头汤炖的笋干,就问她妈今年还去不去大哥大嫂家。罗翠红本来有点犹豫,再一想她和老张不去的话,苏笑笑每天上班没空上山,所以腊月初妞妞一考完试,罗翠红就叫丈夫给儿子儿媳发电报。
农历腊月十七下午,罗翠红和老张带着孙女妞妞到岛上。翌日早上吃过饭,老两口就拎着工具上山。
本地渔民几乎都认识爱跟大孩子到处跑的团团。一看到团团跟老张有几分相似,没见过罗翠红和老张的渔民也能瞬间猜出他们是团团的爷爷奶奶。
本地人对老两口十分热情,自家的笋挖好就帮老两口挖,因为他们这几年没少麻烦苏笑笑写信,用的还是她的钢笔和纸。
中午苏笑笑回来吃饭,看到屋檐下一堆鲜笋,惊得瞳孔地震:“妈,爸,怎么挖这么多?”
妞妞从屋里出来:“当地阿公阿婆给的。大妈,这个岛上的人真好。”
岛上四十岁以上的人能说好普通话的没几个。老两口今儿遇到的几个岛民五十多岁,跟首都土著交流起来简直鸡同鸭讲,所以妞妞没听出人家好是因为投桃报李。
团团在岛上几年,方言说得跟本地小孩没两样,但这小鬼到山上就玩,没好好翻译,也没听出人家这么客气是看在他妈妈的面子上。
罗翠红系着围裙出来附和:“是呀。他们非要给。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一毛钱一颗的大白菜。”
苏笑笑点头。
罗翠红震惊:“这么便宜?”
“竹林里随处可见,想吃早上起来上山挖两颗就够一天吃的,这种情况下卖太贵没人买。”
妞妞不禁问:“咋不去市里卖?”
苏笑笑问:“你觉着市里没有吗?”
妞妞想说没有,忽然想起在火车站能看到山,在公交车上也能看到。这边山上有竹笋,岛外山上肯定也有。等这里的人挖了笋坐船到市区,人家市民的笋都出锅了。
苏笑笑见大侄女恍然大悟的样子:“想明白了?”
妞妞不由得点头。
罗翠红问儿媳妇:“你说人家这么客气,我是不是请人家来家里喝杯茶?”
苏笑笑:“不用。有小孩跟过去吗?”
罗翠红点头。
苏笑笑转向团团:“明儿多装几个糖果,请那些小孩吃糖。不许吝啬。吃完了妈妈再买。”
团团毫不迟疑地点头,只因苏笑笑说给他买就给他买,没有骗过他。
下午苏笑笑去上班,老两口在家剥笋。
老两口原先想着年底晒干寄出去,不耽误元宵节待客。可惜山上湿气重,笋晒的很慢,年初四才可以用报纸包起来寄出去。
老两口本想拎回去,张怀民提醒他们还有两床被子,老两口便听儿子和儿媳妇的走邮寄。
两包山珍海味跨过山海抵达首都的当天,张怀民被首长叫去谈话。张怀民上面有个团长压着,他就算赖着不走,过几年年龄到了职位上不去也得转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