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小丫鬟 第134章

作者:春未绿 标签: 美食 甜文 爽文 穿越重生

  “幸好娘子您让门房拦着她,咱们家也是官身,否则遇到这样的人还真是不敢说。”阿盈也是对夏夫人叹为观止。

  锦娘感叹:“她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多半做官的人家是非常注重自己名声的,不会这般的。”

  主仆二人正说着,外面陈小郎进门道:“小的给娘子请安,郎君今日调令已到,升任内史省起居郎。”

  起居郎从六品,且是记录帝王举止言行的官员,官位虽然不是很高,可算得上是天子的近臣。蒋晏自己都只是个从六品同知谏院的次官,他会有这般大的能耐么?

  “阿盈,让橘香和春纤整治一桌酒席来,今日咱们好好庆贺。”锦娘笑道。

  原本提心吊胆的事情,到了现在已经落地,锦娘终于放松下来。

  对门的甄家很快听到消息,甄二郎立马和窦媛一起上门,锦娘道:“正打算等你们表兄回来,请你们过来用饭,如今你们过来倒好了。”

  窦媛笑嘻嘻的上前恭贺,她们窦家虽然出了点事儿,但是表兄马上进京做京官,她也不算是没有依靠,自然是心情好。

  锦娘正和他夫妇二人说着话,宁哥儿和筠姐儿也都过来请安,甄二郎正问宁哥儿读书读到哪儿,却听宁哥儿道:“刚开始学《礼记》里的《大学》。”

  “学到哪儿了?”甄二郎有些惊讶,这孩子才六岁竟然就学到大学了。

  宁哥儿背了一段,甄二郎对锦娘道:“嫂嫂,这孩儿好生教养,将来必定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妹夫还是少夸,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若他长大了,能够人品正直有些有担当我就阿弥陀佛了。”锦娘笑着摸了摸儿子的头。

  宁哥儿的确和锦娘的性格很像,他也爱玩儿,但是他会知道怎么做好自己的分内事,也十分有毅力。

  就是日后长大了,会不会有小时候这般勤快。

  几人说了半天话,见外面说蒋羡回来,众人又恭喜了一回,蒋羡亦是春风满面,锦娘才吩咐下人传菜。

  这一日连素来不怎么吃酒的锦娘也是难得饮了几杯,脸上发烫的很。

  男人们又出去外面说话,窦媛则扶着锦娘进来内院,还劝道:“表嫂,你们这立马就要回汴京了,我还有些舍不得呢。”

  “我也舍不得你。”自从她们到大名府和窦媛的关系就处的跟一家人似的。

  窦媛沉吟了片刻,还是说出了自己的心底话:“表嫂,我今儿看到宁哥儿就想起我哥哥。我哥哥小时候也是这般,读书很聪明机灵,哪里知道长大了却是不成气候。所以我想劝表嫂还年轻 ,再生一个孩子,如此一个不好了,总有另外一个。”

  她是真心的建议,锦娘也知晓窦媛为了她好,她倒是听进去了:“自从生了宁哥儿,我休养了五六年了,如今身子骨倒是比之前好多了。”

  等回到京中,宅子也买了,人也稳定了,也不是不行。

  窦媛笑道:“表嫂这般想也太好了。”

  其实窦媛没说的是夫妻共苦容易,共享福很难,以表兄之聪明才干,将来若有一番大作为,会不会也弄几个妾妆点门面。她们夫妻如此情深,表嫂不知如何自处?

  可这些话她不好说出来。

  且不说蒋羡和锦娘多高兴,他们不日就要进京,最紧要的便是先处理宅子的问题。之前锦娘已经托了牙人,如今日子确定,也有人过来上门看宅子。

  她们这个宅子地段不错,又在几户官员附近,当时锦娘她们买的时候就是便宜的,后来锦娘又修缮了一番,至少也得七百两的卖价才划算。

  卖宅子的同时,锦娘又去魏家女学,亲自同沈娘子说了一声,帮女儿退了学。

  无论如何这三年,女儿可是成效不小,读书也读的好,字儿也写的不错,就连打马球捶丸投壶制香都会,将来就是回了京城,也不怵了。

  沈娘子笑道:“筠姐儿擅长弹月琴,日后去京中,可以帮她请一位先生,专门教导她弹月琴。”

  “好,小女在这里承蒙您多照顾。筠姐儿,给沈娘子嗑三个头。”锦娘对女儿道。

  尊师重道,尊重别人,才会更尊重自己。

  筠姐儿跪下来磕了三个头,才随锦娘走出去,她还跟大人似的叹气:“千里搭凉棚,总是有散的那一日。咱们这女学,也是今日是这个走,明日那个走,如今,连我也走了。”

  “是啊,所以人们常常说一眼望到头的可能是好日子。永远和熟悉的人,熟悉的事情打交道。”锦娘倒也不否认女儿的话。

  筠姐儿又笑道:“反正我就想和爹娘弟弟永远在一起。”

  锦娘搓了搓女儿的小脸,母女二人一起回家,又见到刘大娘子过来,她上门送程仪,锦娘连忙谢过。

  刘大娘子笑道:“你们能够回京,这可太好了。”

  “你们还有两年任期,也快了,到时候大家在京里又能见面了。”锦娘握着她的手笑道。

  二人又说了好一会儿的话,因有房牙过来,刘大娘子才告辞。

  原来是有人来看房,是一对老夫妇带着个孙女,老爷子原本是医官出身,如今年迈致仕回乡。他们看了之后就十分满意,四处整齐,锦娘还答应她们把床榻和八仙桌这些家俬都留给他们,一共七百四十两。

  这老人家倒也不是实付的银钱,先是拿了三对金镯子,每个金镯子都有七两重,如此倒是抵了一半的银钱,又有上党的一根七两重的人参和上等牛黄,一共抵了二十两,剩下的三百多贯才付的现银。

  宅子契约正在办的时候,宋师爷帮着雇船,锦娘她们忙着吃践行酒。甄家、刘大娘子不再表述,便是如烟魏家也都各自有请,还送了仪程。

  更有甚者如烟还说塌房的大东家里有船专门跑南北的,正好能腾出一条船来送他们去汴京,不必再行雇船。

  锦娘自是欢喜,那大东家还闻弦歌知雅意的说日后锦娘的分红每年送到汴京去,她想这位大东家也难怪不到而立之年 ,生意做的如此大,真的是知情识趣。

  但锦娘倒也不占他的便宜,塞了一对金镯子权当川资,到底值一百多两,从大名府到东京也差不多就是这个价钱。

  却说一行人傍晚,把箱笼都收拾好了朝岸边送去,趁着曹大在岸边的车马行处理马车时,锦娘居然又看到了周四娘子一行人。

  原来这孙世琛政绩平平,然而有他父亲官场的朋友和周存之托付邬家帮忙,给他谋了个正七品上州的县令。本来孙世琛自觉这次选官倒是不错,但听说蒋羡马上要回京任从六品的起居郎,一口老血差点吐出来。

第117章

  船驶出去约莫二十里后, 锦娘正问蒋羡:“夏家所做的事情,你同韩中书说过么?”

  “已然是说过了,这夏判官这样的人到大名府常常用身份欺压良善, 本府上官若是不能察查, 到时候也会落个识人不明,将来可是要受过的。”蒋羡道。

  锦娘这才放心,她又道:“离开吴县的时候, 不知道为何, 我还干劲十足,但是离开大名府, 却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蒋羡莞尔,“要不《曹刿论战》说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咱们起初去吴县时初次为官很新鲜, 到大名府就让你有些泄气了,此时在第三次咱们终于可以回京,不必再到外面漂泊 , 自然是好事。”

  “郎君说的很是。”锦娘轻笑, 又扑进他的怀里。

  他们夫妻前段时间都忙,身心俱疲,自然没太多机会亲热。如今在船上,无人打搅 ,蒋羡还要提前泡羊肠, 被锦娘拉住:“今日不必了。”

  蒋羡一听, 颇有顾虑:“娘子,万一你有了身孕呢?”

  “有了就有了啊。”锦娘笑道。

  蒋羡不明白:“娘子怎么突然改变主意了?”

  锦娘摇头:“将心比心罢了。”

  她看到栾大娘子虽然在甄家守寡,却因为生了儿子, 将来也可以分一份产业,否则以栾家的德性,栾大娘子若是回了娘家,恐怕就会随意嫁人,卖一个好价钱。而对于锦娘而言,她熟悉本朝的继承法,若是独子有三长两短,将来过继也只能在本族里挑,不能自家想过继谁就过继谁。

  日后她和蒋羡很有可能还受制于人。

  当然,若是蒋羡在还好,若是蒋羡也不在了,那她这份家业恐怕就得充公了。

  可说出来,就有咒丈夫的嫌疑,她也就没说了。这世道女子很难单独生存,她必须得多为自己考虑一些。

  蒋羡也不问太多缘由,被窝里翻红浪,二人舒坦的很。

  次日起床,锦娘都觉得身上有点疼,正好随意穿了一件家常衫子,躺在榻上看书,偶尔看累了就闭目养神。

  筠姐儿中午却是专门过来陪她用饭的,锦娘看到女儿,精神头是好了很多,起身道:“是不是饿了?想到娘这里找吃的。”

  “不是,容妈妈(习秋)伺候我用了膳过来的,我是想和娘一起看书。”筠姐儿俏皮道。

  “好,那咱们娘俩一起去床上,榻太小了,你想看什么呢?”锦娘不会觉得孩子大了,亲昵父母不好,反而希望多了解孩子们,尤其是快到青春期的孩子,得留心她们的情绪。

  母女二人都在看书,筠姐儿常常跟锦娘分享,锦娘也会把自己看到好玩儿的告诉她。原本准备进来内室的蒋羡停住了脚,他想是不是因为他的儿女们都非常亲近父母,所以娘子还想再生一个。

  其实这样也好,他们若是买下大宅子,人都住不满,就太冷清了。

  中午用完膳后,筠姐儿回房休息,还留下一盒她亲自做的香粉,锦娘则想起道左相逢的孙世琛和周四娘子的孩子。

  孙大姑娘和孙二姑娘和筠姐儿见面,明明应该是同窗,筠姐儿还特地上前打招呼,她姐妹二人却不愿意多说。

  不知道是为何?

  周四娘子也在船上问着自家两个女儿:“方才蒋家小娘子特地过来和你们说话,你们怎么都不理人家,这样可不好。”

  孙大姑娘不说话,她素来心思重,不怎么把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她家妹妹孙二姑娘却道:“我们俩半路从女学回来,就怕她多问咱们为何没去了?”

  女儿们这般说,周四娘子也有些愧疚。

  有些事情对大人们来说,是一件小事,就比如她依旧让那先生教导她们姐弟三人。可是退学自卑,这些刻在女儿的心上,让她们抬不起头来。

  “你们放心,等咱们去了上县,再请一位女先生教这些便是。”周四只能这般说了。

  孙大姑娘却摇头:“沈娘子是吴兴第一才女,别人恐怕没她这般的才气。可是蒋筠去了东京,她还会遇到更好的先生。”

  周四娘子不喜欢雌竞,她道:“咱们也不必和她比。”

  “娘,我……”孙大姑娘说不出话来了。

  周四娘子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要你潜心学问,将来肯定会好的。人要自重,方能成长。”

  ……

  船行了五日,因风大停则靠岸停着,船老大去交税,顺便补给一番。锦娘怕孩子们害怕,都喊到她房里来,让姐弟俩下棋 ,她在一边观看,又时不时在跟阿盈说着家务 。

  “从这里到东京是很快的,咱们先到了之后,把宅子找到,再送礼到各处。否则甜水巷地方太小 ,东西太紧凑,前面又有人在做生意,人来人往的到底不好。”

  阿盈点头:“我也是这般想的呢。”

  锦娘笑道:“无论如何,咱们到京里既有大宅子又有园子,到时候散步也不必出去了,咱们在自家园子里逛也挺好,请客也不会担心没地儿坐了。”

  她就是很实际的一个女子,人的生活过的好些,不必为钱发愁,就会减少人生百分之八十分烦恼。

  一夜都没怎么睡着,到了次日起来,岸边有卖小吃的,锦娘特地又让人买了不少回来。孩子们成日吃橘香做的也吃腻了,如今吃到小摊贩上的吃食,竟然还抢光了。

  “别吃太多了,小心吃坏了肚子。”锦娘警告她们。

  宁哥儿蹦蹦跳跳:“娘,您真的是儿子肚子里的蛔虫,儿子想吃什么,不用说,您就知道了。”

  锦娘虚点了一下儿子:“吃到好吃的就这般欢喜啊。但这些外头的食物与你们平日吃的不同,很容易肠胃不适应,吃完这个就不许吃了。”

  她也无法解释菌群不同,只能这般解释了。

  宁哥儿知道她娘对他们的许多愿望都会满足,但是娘说的话必须听,否则下次就没有好处了,他忙不迭答应下来。

  等孩子们吃完,锦娘正让人打水给他们洗手的时候,听到外面“扑通”一声,原来是有人落水了。

  不知怎么锦娘想到如烟,这次她吩咐家丁把人救上来后,送到岸边的医馆,留下诊金即可。倒不是旁的,救人容易,安置一个人很费神。

  她不爱参加别人的因果,所以救人也仅于救人,不愿意再安排别人的人生了。

  听丁三回话说救的那人是个年轻的小媳妇,因为被婆婆逼迫,故而跳河。醒来之后,说是求人收留,丁三没有答应。

  锦娘道:“知道了,下去吧。”

  阿盈端了茶水过来道:“娘子,您留了二两银子给她,已经够她过三个月了,她都有勇气跳水了,更别提好好活着了。”